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132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1.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

康熙间:

《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3.大兴文字狱:

康熙朝:

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

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4.乾嘉汉学:

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

(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

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

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

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2.小说:

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如《东周列国志》;“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野叟曝言》、《镜花缘》等。

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一.清初思想家反宋明理学,痛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及其所造成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

(一)顾炎武将明亡国归咎于宋明理学造成的学风,但说明他深慨于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要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即“当世之务”。

(二)提出许多具启蒙意义的新思想。

1.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社会进化论,《读通鉴论》对古代历史作出新论断。

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改变旧制度的意见,如“均田”、“均贫富”、废科举生员、地方按人口比例推举官员等,及“寄天下之权于天下之民”、“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的思想。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出激烈批判。

4.清初学者思想超越单纯反清性质,反映改变封制的进步要求,影响晚清改良运动。

2.对王阳明心学的扬弃,特别对李卓吾非儒薄经反传统思想的否定,矫枉过正。

(一)王阳明心学→王学狂禅派→李卓吾→清初启蒙思想家。

1.王阳明基本思想:

“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要人消除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

2.李卓吾出于王学,却将人心返还给现实社会,从生存(即所谓“吃饭穿衣”)和发展(即所谓“富贵利达”)基点,做出相反的结论: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肯定“私”也即“欲”,也就否定封建伦理关系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

3.清初思想实质上接过李卓吾“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但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

(1)“人欲”成了基本,“天理”也就从宋明理学家所说的“人欲”的对立物,即封建伦理关系的精神幻影,变为“人欲之各得”的社会理想。

(2)要达到各遂其欲,“人欲”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黄宗羲批封君专制制度。

(3)理欲之辨就延伸为社解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制方面的批判。

3.文学思想的变化。

(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重文学社会功用,抛弃晚明文学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1.顾炎武最突出—可称之为经世致用的文学观。

(1)认为“诗本性情”,但强调应“为时”、“为事”而作(《日知录》)。

(2)认为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有益”即“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日知录》)。

2.黄宗羲重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1)注意到文学特质,认为“诗之道从性情而出”,往往是不平之鸣,所以“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南雷诗历·题辞》)

(2)论及文与诗之不同、才情的作用和表情方式,谓诗人是“情与物合”(《黄孚先诗序》《南雷文案》)将诗的性情分作“一时之性情”和“万古之性情”:

①认为“离人思妇,羁臣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

②超越“一身之外”,关乎治乱兴衰,“合乎兴、观、群、怨、思无邪之旨”的性情,才更有历史内容和价值(《马雪航诗序》《南雷文定》)。

3.王夫之更重文学基本问题。

(1)以哲学家的思维,对广义文学(政教之文)与美文学(即诗)的本质、功用的区别,诗的审美特征及在创作和阅读规律等问题作系统、缜密的理论阐述:

“情”的生发、表达和接受(所谓“以情自得”),贴近诗的审美特征。

(2)诗是“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甚至不赞同“诗史”说。

(《薑斋诗话》)又说情有“贞”“淫”之分,有“盛世之怨”和“乱世之怨”之别,意义不同,在不同时代环境应有不同的节制(《诗广传》)。

(二)清中叶启蒙思潮虽受扼制,但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又重新抬头,表现为汉学的裂变。

1.戴震“由词以通道”的治学方法,使他由古籍文字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

《孟子字义疏证》发挥自然人性论,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认为“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

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

由此批判宋儒“以理杀人”,批判封建纲常伦理。

2.汪中恢复顾炎武经世致用精神,认为荀子得孔子之真传,力驳孟子以“无父”诬墨子为枉说,被翁方纲指为“名教之罪人”;在研讨古“礼”的题目下,发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妇女殉节。

四.清代文学兴衰与清初启蒙思潮的消长有关。

(一)清初启蒙思潮。

反对晚明张扬个性、自适自娱、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社会功用;发展诗学,提高诗的地位,推动诗风转变。

1.清诗的繁荣、诗的批评理论的兴旺、诗话的大量涌现,与之有关。

2.对社会功用的强调,影响上层文人创作:

戏曲趋于雅正,悲剧意识超过娱乐格调。

康熙后期传奇—《长生殿》、《桃花扇》。

(1)题材虽有古今之别,却都表现出深沉的历史反思,且与清初启蒙思潮相通。

(2)都采取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尊重情爱,却和国家兴亡绑在一起,把国家兴亡摆在个人情爱之上。

(3)《长生殿》以国家和百姓的不幸讽谕“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君主;《桃花扇》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喝断亡国后还贪恋情场的人。

(二)清中叶呈现类似晚明的思潮:

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1.代表人物袁枚公开批评、嘲讽沈德潜格调说和翁方纲肌理说,重建和发挥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和真趣;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小仓山房文集·答蕺园论诗书》)写了许多爱情诗、艳情诗。

2.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制度;《红楼梦》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一)现象:

元明来新兴小说、戏曲发展;元明来呈现弱势的诗、古文、词、骈文重振:

各类文体,各类文体的作法、风格,优秀作家作品,如吴伟业歌行诗和王士礻真神韵诗,陈维崧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出塞悼亡词,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戏曲,汪中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红楼梦》。

(二)分析:

兴盛过的文体复兴,实际是传统文学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

1.诗歌:

明清鼎革之际,与学术思潮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呼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

(1)遗民诗人关注国运民生,缘事而发,以前代关注国运民生、志节高尚的诗家为师法对象,以其诗史般的内容、所表现的志节情操而称重,如屈大均尊屈原,顾炎武崇杜甫,吴嘉纪学杜诗中取法汉乐府之一格⋯⋯总体上继承了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和传统审美艺术的特征

(2)其他诗人如吴伟业歌行诗专取明清际兴亡人事,如《圆圆曲》《鸳湖曲》,在白居易后开拓出叙事诗新境界;王士礻真追踪六朝来冲和淡远一格,其神韵诗将含蓄蕴藉推向极致;又一次发扬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

2.词:

明清鼎革际词走出俚俗,归于雅道,成为苦闷中的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的方式,出现地方性的词人群和大的倡和活动:

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出现,呈现“中兴”;陈、朱弃词为“小道”的观念,认为词与“经”、“史”同等重要,可与“诗”比肩;“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的纳兰性德。

3.骈文:

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是古典形态的美文。

清初以骈文为寄托才情的文事,揭开复兴序幕;乾嘉时骈文盛,与桐城古文对抗,这既与清代社会环境的压抑、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有关,也和其后汉学兴盛的学风有关,作家如《哀盐船文》汪中、阮元;其文学底蕴,即要恢复文章艺术之美。

2.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状态。

(一)戏曲:

清传奇、杂剧顺从晚明趋势,创作更活跃。

1.一些作者借戏曲抒亡国之痛、两难心态和失意情怀,如吴伟业、王夫之、尤侗、嵇永仁等;其传奇、杂剧大都取历史故事加以虚构乃至幻化,寄托个人情感心迹,抒情性冲淡戏剧性,更加脱离舞台,加重案头化倾向。

2.一些作者追随阮大铖、吴炳等开创的风情喜剧,重戏剧性,多利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如李渔;还就明传奇剧得失,总结出系统的编剧和表演理论—《闲情偶寄》;表明明以来戏曲创作重心由“曲”向“戏”转移。

3.社会历史意识增强和注重戏剧性两个方面综合—《长生殿》《桃花扇》。

(二)小说:

总体上迈入独创期。

1.拟话本小说结束改编旧故事的路子,取材于近世传闻和当代新事,贴近生活,渗入文人意识;讽世气味加重,却缺乏艺术酿造,且愈趋向伦理道德说教。

2.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3.李渔小说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故事情节演绎其超乎常人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对人情世态的调侃,进一步改变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风格,议论成分增大,作者既定意向胜过并取代生活内在逻辑。

4.长篇小说迈入个人独创期:

有的沿晚明世情小说的路子,在醒世旗号下展示世俗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有的叙写近世朝野政事,艺术上大都较粗糙,如《檮杌闲评》;有的续书以写心,如陈忱《水浒后传》寄托遗民心迹,增添抒情性质;神魔、公案类滋生,世情类时有新作,出现集多类性质于一体的作品;杂陈学艺的小说、文言文小说,如《镜花绿》;面对现实人生,将平凡的生活变成真实而有审美内蕴的小说世界的如《儒林外史》、《红楼梦》。

3.前期关注国运民生,有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

统文体和已经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叶小说成就最大,《红楼梦》与同时的性灵派袁枚等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