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740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docx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

《孙权劝学》

1.文学常识

(1)司马光

(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

(2)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

古时王侯自称 今义:

孤独

(治)古义:

研究 今义:

治理

(博士)古义: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

学位的最高一种

②但当涉猎

古义:

只,仅仅 今义:

但是

③见往事耳

(见)古义:

了解 今义:

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

历史 今义:

过去的事情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

古义:

很 今义:

大小

⑤蒙乃始就学

古义:

从事 今义:

连词

⑤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

到了……的时候 今义:

以及

(过)古义:

到 今义:

经过

⑤即更刮目相

古义:

重新 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

(3)一词多义

①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

掌管)

②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②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

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⑧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6)问题探究

①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答:

孙权:

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

吴国名将,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

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②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表现了他什么特点?

答: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与之深交,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的特点。

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③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最能说服吕蒙?

为什么?

答: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以自身的例子使吕蒙的推辞无立足之地。

④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

答: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⑤哪些语句表明吕蒙读书进步之快之大?

这属于什么描写?

包含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你有什么体会?

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侧面描写,赞叹之情。

重任在身不可不学。

(学习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能增长才干) 

⑥文中吕蒙与鲁肃的对话生动、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答:

鲁肃的话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的话表露出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两人风趣的对话表现了吕蒙就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⑦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示例)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

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木兰诗》

1.文学常识

(1)《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的来源有二:

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等。

2.文章中心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3.写作特点

(1)浓郁的民歌特色。

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

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

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文言文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

(2)古今异义

①木兰当户织

古义:

门 今义:

门第

②阿爷无大儿

古义:

父亲今义:

父亲的父亲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

只 今义:

表转折,但是

④出郭相扶将

古义:

外城 今义:

姓氏

⑤雌兔眼迷离

古义:

眯着眼今义: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⑥双兔傍地走

古义:

跑今义:

行走  

⑦赏赐百千强

古义:

有余 今义:

强壮,强大

⑧策勋十二转

古义:

次 今义:

旋转

(3)一词多义

①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②将:

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帖:

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 

④机:

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⑤愿:

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⑥策:

策勋十二转(记)

策马扬鞭(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⑦何:

问女何所思(什么)

水何澹澹(多么)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愿为市鞍马

市:

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

策勋十二转

策:

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

②名词用作状语

当窗理云鬓

箕畚:

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

(5)重要句子翻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

(木兰)疾行万里,奔赴战场。

像飞一样越过关隘山川。

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

(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还赏赐很多财物。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译文:

在窗前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花黄。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

雄兔的脚乱扑腾,雌兔的眼眯缝着。

⑧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当雄雌两兔一起挨着奔跑的时候,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5.问题探究

①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答: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②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答: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

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

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表达效果?

答:

夸张,对偶,互文、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④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表现了木兰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

运用夸张。

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

排比。

表现了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⑥“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答: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卖油翁》

1.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

他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

也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不应骄傲自满。

3.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有致,富于戏剧性。

文章首先将陈尧咨善射的技艺、自矜的态度和卖油翁不在意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产生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故事便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接下去写两个人的对话,矛盾有所发展。

再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陈尧咨心悦诚服,认输自解,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矛盾得以解决。

故事的深刻道理已蕴含其中。

课文这样写,情节曲折生动,富于戏剧性,吸引读者。

(2)构思巧妙,短小精悍。

这则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写到了。

记叙事情时又突出了重点。

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对陈尧咨的射技写得很简单,只用了“十中八九”四个字;而且是就卖油翁的亲眼所见来写。

对卖油翁的酌油记叙得较详细。

4.文言文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舀东西的器具

(2)古今异义

①尝射于家圃

古义:

曾经今义:

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②尔安敢轻吾骑射

古义:

怎么今义:

安定,使安定

(3)一词多义

①射:

陈康肃公善射(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本领)

②尔:

但手熟尔(语气词,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③以: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因为)

④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他,指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它,指葫芦)

⑤而: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连词,表承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⑥之:

但微颔之(代词,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

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但微颔之

颔:

原意为下巴,文中指点头

②动词作名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

原意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领

②形容词作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轻:

原意为重量小,文中指看轻

(5)重要句子翻译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②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

(他)曾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④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⑤乃取一葫

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可是钱却没有湿。

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5.问题探究

①本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谁是主人公?

为什么?

答:

卖油翁,文章所讲的道理是通过卖油翁表现出来的,陈尧咨是用来衬托卖油翁的,为次要人物。

②开篇即写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为卖油翁表演钱孔沥油做铺垫。

③文章写了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答:

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是为了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突出其技艺高超,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带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都是为了衬托卖油翁。

④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又说明了什么?

答:

变化:

由开始的傲慢无礼到最后的心悦诚服。

说明了陈尧咨有知“矜”而改的广阔胸怀,同时从侧面衬托出卖油翁的高超技艺和谦逊的品质。

⑤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会联想到哪些成语、俗语或典故?

答:

成语:

熟能生巧。

典故:

术业有专攻。

俗语: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民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河中石兽》

1.文学常识

(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一生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后人搜集并编成的《纪文达公遗集》和文言短篇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文章中心概括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理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3.文言文基础知识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①阅十余岁

古义:

经过,经历今义:

阅读

②盖石性坚重

古义:

因为,原因是今义:

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③但知其一

古义:

只今义:

表转折,但是,却

④是非木杮

古义:

代词,这今义:

判断动词,是

⑤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副词,固然今义:

坚固

⑥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

物理学

⑦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寻找今义:

请求、要求、追求

⑧转转不已

古义:

停止今义:

已经

⑨渐沉渐深耳

古:

罢了今:

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⑩二石兽并沉焉

古:

一起今:

并列

(3)一词多义

①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②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③如: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

如是再啮(介词,像)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棹数小舟

棹:

原意为船桨,文中指划船

②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文中指洪水

(5)重要句子翻译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②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④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⑤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

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⑥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⑦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⑧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4.问题探究

①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②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③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④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答:

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⑤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

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⑥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⑦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