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二6 一封信人教部编版.docx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二6 一封信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二6 一封信人教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二6一封信人教部编版
6一封信
1.认识“封、削”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会写“出国、半年”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和对爸爸的想念。
3.学习边读边圈画的方法,梳理出第二封信的内容,体会信中表达的亲情。
4.通过前后两封信内容的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并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重点
梳理出前后两封信的内容,明白信的内容不同,生活态度也有所不同。
难点
通过前后两封信内容的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并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懂得要调整好情绪,乐观地面对生活。
1.字词教学
生字的学习,要方法多样。
“封、灯、冷”是后鼻韵母的字,可以用读音归类的方式重点认读正音。
“朝、重、结”是多音字,可以通过前后课文中词语对比认读的方式,在语境中理解意思,识记多音字。
也可以列举常用词语,加强多音字识记。
“削、期”等字,可以通过形声字构字规律进行识记,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曾在哪些生活场景中看到过这些字。
比如,在日历和课程表中都会有“期”字出现;“削”这个动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有“削铅笔”“削水果”等。
“鲜”和“修”这两个字是本课生字识记的难点。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修”字容易忽略中间一竖,要提醒学生注意,可组词“修改、修理”等。
2.阅读理解
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之情。
再指导学生读出露西写第一封信时,对生活的抱怨,对爸爸的思念。
朗读第二封信时,师生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注意读出前后两封信中露西的情感变化。
3.表达运用
引导学生用课文出现的句式“一边……一边……”说话。
4.实践活动
开展班级小小讨论会“说说我家的温暖”,说说家人对我们的爱,也可以说说我们给家人带来的快乐。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再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中的两封信是写给谁的?
2.多媒体课件、视频《一封信的旅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识记“削、封、刮、灯、胡”等生字,在语境中了解“冷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一沓纸”等量词,会写“信”“封”“电”“灯”4个生字。
2.体会露西满腹的委屈和对爸爸的思念,读出写第一封信时的“不开心”。
3.通过对比,了解两封信的内容,体会写信人的心情和收信人心情之间的联系。
一、微课导入,认识书信,书写“封、信”。
1.同学们,你们知道“信”是什么吗?
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书信”来往了,最初是采用“结绳、刻符”的方式,后来慢慢出现了书信。
2.视频展示《一封信的旅行》,了解“信”是什么。
信的作用就是方便人们互通消息。
用领读的方式,齐读在微课中出现的关于信的词语:
信纸、信封、信箱、短信、微信。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准“封”的后鼻音和“信”的前鼻音。
4.教师范写“封、信”这两个生字,学生书空。
提示书写要点。
5.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写了几封信?
谁给谁写信?
)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课题《一封信》包含了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封、信”,扣题导入。
通过微课展示《一封信的旅行》,了解信的起源、信的作用等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信”的知识。
结合形声字、会意字的特点识字、写字,了解字形、字义。
让学生读课题并提出质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初读感知,总体把握。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词句圈出来,多读几遍。
2.学生领读,圈读生字,正音识记。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带拼音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
重点指导“灯、冷”这些是后鼻韵母的字和“朝、重、结”这三个多音字的读音。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去掉拼音你还会认吗?
同桌互相读一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对了,就给他画一个笑脸吧!
(3)开火车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
4.积累文中数量词短语。
(1)读准“一沓纸”。
(2)看图辨析“一沓纸”和“一张纸”的区别,了解“一沓”的意思。
课件出示:
数量多
数量少
(3)联系生活拓展“一沓()”。
(4)读一读文中出现的数量词“一封、一支、一大束”。
(5)在量词的基础上加上物品再读一读。
掌握量词和物品之间稍稍停一停的朗读技巧,读好“一封信”“一支笔”“一大束鲜花”。
课件出示:
一封信一支笔一大束鲜花
5.指导读好短语和长句子。
课件出示:
闪闪发光又蹦又跳
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1)指名读,读好短语和长句子的停顿。
(2)齐读,配上动作读句子,读好表示露西的动作的词语。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把生字词掌握住,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这一环节先认词,再积累数量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短语和含有动作的长句子,这样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规律。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既落实了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枯燥。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
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呢?
交流反馈,提取信息。
(信是露西写给爸爸的。
)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露西前后给()写了()封信,第一封信中露西给爸爸报告了坏消息。
在妈妈的帮助下,露西重新写了第()封信,向爸爸报告了家里的()消息。
露西在信里告诉爸爸:
她们过得很好,不用担心。
(1)学生交流,填空,初步了解大意。
(2)哪些自然段写了露西的第一封信?
哪些自然段写了第二封信?
(3)指名回答,评价。
四、聚焦第一封信,体会情感。
1.师引读第1自然段,了解露西给爸爸写信的原因。
2.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读懂第一封信的内容。
(1)自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露西写了什么?
找一找,画出来。
边读边想:
露西给爸爸的信里,给你体会最深的是哪句话?
(2)反馈:
露西写了什么呢?
预设:
“露西写道”是不是信的内容?
(不是)
3.再读第3自然段,体会露西的不开心。
课件出示: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1)什么事让露西不开心呢?
自读第一封信的内容,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2)逐句读懂句子,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露西的不开心。
课件出示:
①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②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
③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3)读句子,联系生活理解“刮胡子”,识记“刮”。
(4)联系生活,说一说:
以前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怎么逗露西玩呢?
了解“逗我玩”的意思。
对比从前和现在的生活,感受露西的不开心。
(5)仿写:
用课文出现的句式“一边……一边……”说话。
(6)想一想:
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听录音。
你听到了什么?
联系场景体会词语:
热闹。
对比现在,还有爸爸和露西愉快的谈话声吗?
通过理解读好词语:
冷清。
(7)指名读,男女赛读,读出露西的“不开心”。
4.读好第一封信,体会收信人的心情。
(1)引读,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生配乐读露西写给爸爸的第一封信。
(3)如果你是爸爸,收到信后,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想到的是什么?
5.教师小结:
爸爸出差了,家里很冷清,露西多么想念爸爸啊!
自由练读,指名读,师评读。
读出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露西在第一封信里给爸爸写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中想象,无须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赘述。
课堂上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爸爸在家时的情景”,更能体会露西的委屈和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同时,随文认字,理解词语“冷清”,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学习“电”“灯”这几个生字,认清生字的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件。
2.描红、临写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3.全班展评,修改。
4.课外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识字、学词,使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本课14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会写“今、写”等6个生字,会写“出国、半年”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和对爸爸的想念。
3.学习边读边圈画的方法,梳理出第二封信的内容,体会信中表达的亲情。
4.通过前后两封信内容的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并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一封信、电灯、圆珠笔”等词语。
2.上节课,我们读了露西的第一封信,读出了她的“不开心”,第二封信她又写了什么?
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二、聚焦第二封信,感悟亲情。
1.还原第二封信。
自读课文的第7~14自然段,找一找露西写的第二封信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第13自然段是露西想对爸爸说的话吗?
第10自然段是信的内容吗?
(联系课文读懂这也是信的内容)
课件出示:
妈妈说: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
”
“啊,太好啦!
”露西叫了起来。
3.把学生画出来的内容变成信的格式,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
给爸爸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您好!
我们过得挺好!
太阳()。
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
爸爸,您知道螺丝刀放在哪里了吗?
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了。
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
爸爸,我们天天()。
爱您的露西
11月6日
三、对比朗读,感悟哲理。
1.对比两封信。
课件出示:
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
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课件出示:
给爸爸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您好!
我们过得挺好!
太阳闪闪发光。
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爸爸,您知道螺丝刀放在哪里了吗?
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爱您的露西
11月6日
(1)读一读,两封信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说感受。
(2)小组讨论:
露西写的两封信,你喜欢哪一封?
为什么?
(3)交流反馈,指名读第二封信,师生评议,读出露西写第二封信时愉快的心情。
2.体会心情。
(1)同学们,如果爸爸收到露西的第一封信,会想什么?
心情怎样?
第二封信呢?
(2)学生交流,发挥想象,引导学生体会爸爸收到信件的心情。
读到第一封信时,爸爸会想:
女儿真可怜,她不开心,我也不开心。
母女俩留在家里,我真担心啊!
读到第二封信时,爸爸会想:
露西和妈妈生活得很好,她们很快乐,我也很快乐,我不用担心了!
(3)教师扮演爸爸和学生对话,移情体验。
(4)配乐朗读两封信。
3.感悟哲理。
(1)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妈妈是怎样引导露西写信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
①“我们过得挺好。
”妈妈接着露西的话说。
②妈妈说: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
”
③“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妈妈说。
(3)指名读妈妈的话,你感悟到了什么?
(4)讨论归纳:
妈妈教露西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
妈妈也是在教导露西,不要让爸爸担心,要独立自主,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
(5)教师小结:
两封信的内容不同,生活态度也不同。
我们要调整好情绪,乐观地面对生活。
(6)拓展延伸:
假如爸爸收到了露西的第二封信,该怎样回信呢?
想一想,写一写。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设计前后两封信的对比阅读,围绕“文中的两封信你喜欢哪一封?
”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细读、讨论、思考,读思结合,读悟结合。
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从而提高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接着教师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
爸爸读信后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通过扮演爸爸和学生对话,移情体验,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唤醒学生真挚的情感。
这样一步一步深入引导,找到露西写两封不同信件的原因,聚焦妈妈的语言,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让露西变得独立自主,同时也告诉学生信中蕴含的哲理:
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今、支”等5个生字,观察生字的特点。
“笔”上窄下宽,“今、支”中都有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左右结构的字,要指导写好左右两边的穿插。
“笔”和“电”最后一笔是竖弯钩,这个笔画要重点练习:
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平,钩朝上。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根据书写正确、结构匀称、笔画到位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生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
生字的书写,要抓住关键笔画,指导到位。
关键笔画的指导,要抓起笔位置、长短、与前面笔画的关系等要点。
1.趣味识字,理解词语有策略。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随文识记“封、信、今”等生字;看图识记“圆珠笔、电灯”等词语,重点识记三个后鼻音的字“封、灯、冷”和多音字“朝、重、结”;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换近义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冷清”等词语的意思,再通过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习生字。
2.重视朗读,感悟哲理有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教学中我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进行对比阅读。
首先,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就会有收获。
然后,根据圈画出的重点句子,归纳出两封信的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移情体验,师生想象补白,读出爸爸的心情。
最后,追寻原因,聚焦妈妈的语言,体悟亲情,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要独立自主、乐观地面对生活。
3.拓展延伸,语言运用有成效。
在课堂的结尾处,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假如爸爸收到了露西的第二封信,该怎样回信呢?
这就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