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43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宁波市6套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

宁波市2004年高级职称考试语文试题1

 

说明:

本试卷分教学理论、学科标准、教材教法、基础知识四个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教学理论(共10分)

1、填空题(3分)

宁波市教育局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创人民满意的    ;办人民满意的    ;做人民满意的    活动。

2、简答题(7分)

 在教育部印发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提出: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请就这段话谈谈你的体会?

二、课程标准(共15分)

1.填空题(5分)

①与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②《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2.简答题(10分)

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请说说语文素养包含哪些要素?

(5分)

②请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写作教学,谈谈如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5分)

三、教材教法(共30分)

注意:

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教师要完成3个小题,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职务的教师只要求完成1.2两题。

1.为《大明湖》(省编第二册第三单元)设计400字左右的简单教案。

  主要写明:

①教学目标②重点难点③教学过程的要点④板书设计(高级20分,中级25分)

2.简述设计此教案的理由。

(5分)

3.在实施你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估计会出现哪些问题,并说明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5分)

四、学科基础知识(共45分)

1.现代文阅读(8分)

藏根草

邵建明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打从它的身旁走过,倏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如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出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春藤吗?

长春藤没有它这样的绰约;是矮牵牛吗?

牵牛花没有它那样旖旎;是灵芝牡丹?

铁骨凌霄?

飞燕草?

金银花?

让人认不出又猜不透:

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是怎样活下来的?

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个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

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找不到了。

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

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

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古堡似的石头缝缝里。

扒不得这座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有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本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个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⑴填入文中划线处的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首乌根,性微温,味苦甘涩,能补肝肾益精血,主治虚烦不眠,多梦等症。

B.首乌根制成的保健食品,每日冲饮,经常食用,具有乌发养气安神之功效。

C.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D.它具有乌发、美发的功能,它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它的全身都是宝。

…………【】

⑵文章开头藏根草外形的描写,表明作者对它的什么样的感情?

(2分)

A.同情之心B.怜爱之情C.敬佩之感D.鄙夷之意

⑶下列符合藏根草艺术形象特点的有哪些?

(2分)……………………………………【】

A.勇于进取B.娇柔纯情C.充满活力

D.无私奉献E.甘于寂寞F.寻求保护

⑷文章最后一段只有一句问话,请写出它对全文的两点作用。

(2分)

A.

B.

2.文言文阅读(12分)

昔者,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

“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

“敬诺。

”遂约车而遣之。

且见秦王,秦王曰:

“丈人罔然乃远至此,甚苦矣。

魏来求救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唐且答曰:

“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是大王筹策之臣失也。

且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

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失之矣。

”秦王懼然而悟,遽发兵救之,驰骛而往,齐楚闻之,引兵而去,魏氏复故。

唐且一说,定强秦之策,解魏国之患,散齐楚之兵,一举而折冲消难,辞之功也。

孔子曰:

“言语宰我、子贡。

”故诗曰:

“辞之集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唐且有辞,魏国赖之,故不可以已。

⑴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词义是(2分)……………………………………………【】

①足以为与也②遽发兵救之

A.党与就B.同盟者就

C.同盟者急速D.党与急速

⑵对下列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冠盖相望②折冲消难

A.使者盼望秦国出兵曲折冲击,消灭灾难

B.(使者)往来不绝抵御敌人,消除灾难

C.使者盼望秦国出兵抵御敌人,消除灾难

D.(使者)往来不绝曲折冲击,消灭灾难

⑶辞之集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2分)…………………………………【】

A.言辞集中紧凑,那是百姓在商量事情;言辞充满欢乐,那是百姓没有忧虑(的结果)。

B.集中群众智慧的言辞,能使百姓融洽;充满欢乐的语言,能使百姓消忧。

C.集中的言辞在百姓洽谈中出现;欢乐的言辞在百姓无忧时出现。

D.言辞政令很和顺,百姓彼此间也很融洽;言辞政令很和乐,百姓的生活也很安定。

⑷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不能构成唐且出使成功原因的一组是(2分)………【】

①年九十余②罔然乃远至此③秦王懼然而悟

④齐楚闻之,引兵而去⑤辞之功也⑥唐且有辞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⑤⑥

⑸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唐且受命出使秦国求救,受到秦王的冷遇。

唐且不屈不挠地和秦王进行说理斗争,终于

感动了秦王,秦王出兵攻打齐楚,解救了魏国。

B.魏国有急难,多次向秦国求救,而秦救不至。

唐且自告奋勇,出使秦国。

唐且向秦王言

明利害,说服秦王出兵救魏,终于保住了魏国。

C.唐且不顾九十高龄主动请求出使西秦,见秦王后又能主动出击,抓住要害,终使秦王大动恻隐之心,出兵赶走齐楚进犯的军队,解救了魏国。

D.唐且高瞻远瞩,看出秦不出兵救魏的根源在于秦王的筹策之臣从中作梗,于是当着秦王

的面怒斥秦臣,终使秦王醒悟,发兵救魏,驱散了齐楚之兵。

⑹翻译(2分)

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写作(25分)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据报载,某校日前推出一项新举措:

在学生中公开招聘校长助理,学生可以自由竞选上岗。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

请以“选聘学生做校长助理有感”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500字以上

 宁波市教育局2005年教师职务评审考核2

笔 试 卷

类别 中一、中高  学科初中语文

题号

总分

评卷人

复评人

得分

说明:

本试卷分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基础知识四个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课程标准(共10分)

1.填空题(4分)

(1)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能力。

(4)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整体发展等。

2.简答题(6分)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请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举例谈谈你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三、教材教法(共30分)

1.为《珍珠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设计一教时的教学简案。

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

(2)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的要点(4)板书设计(20分)

2.简述以下三个问题:

(10分)

(1)该教案的设计依据

(2)教案的特点分析(3)教学反思(该教案如果实施于教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四、基础知识(共50分)

1.语言积累:

(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管子》)

(3)登山给予古人许多感悟,请你写出下面三位诗人登山感悟的名句:

杜甫《望岳》,。

苏轼《题西林壁》,。

王安石《登飞来峰》,。

2.语言运用:

(5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

“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⑴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小说《》,这是书中主人公对生命的诠释。

(1分)

⑵某班决定举办“读名著,谈感受”的班会活动,围绕上面这一小说主人公的名言召开一个题为“生命的价值”的主题班会。

请你以班主任身份来一段开场白:

(2分)

⑶活动结束时给学生推荐一本中外名著,要求写出著作名称、作者和推荐的理由。

(2分)

3.诗歌鉴赏:

(5分)

下面是一首题为《理想》的诗(节选),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a)。

(b)的年代里,理想是(c);(d)的年代里,理想是(e)。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1)诗中五个横线处应填入的是“繁荣”、“文明”、“离乱”、“安定”四个词。

其中一个词用了两次,是哪一个?

应填在何处?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1分)

A.繁荣abB.文明cdC.离乱abD.安定cd

(2)后一节诗的末句,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照”字?

(2分)

(3)闻一多先生主张新诗格律化。

请以这首诗歌为例,从音乐(音节)、绘画(词藻)两方面来说明其特征。

(2分)

音乐美

绘画美

4.文言文阅读(6分)

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

‘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词语(1分)。

尤()凶()

(2)给第一自然段加横线部分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人,死也。

不可,不诛,救。

也?

B.人莫之,诛之,胜诛,救,也。

C.人,死也。

诛之,胜诛;不诛,救。

也?

D.人,死也,诛之;疾,救。

(3)对下列括号前面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夫民今而(表承接关系)后得反之也。

B.几(近,几乎)千人矣;

C.壮者散而之(助词,无义)四方。

D.有司莫以(来,连词)告

(4)下面关于文意和句式的一些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孟子认为灾年中人民饿死和流落他乡是由于官吏的怠慢造成的。

B“有司莫以告”中省略一个“之”字,这个“之”应置于“莫”后。

C.“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跟现在成语“出尔反尔”不是一个意思。

D.孟子答对的主旨是希望邹穆公不要责备老百姓。

(5)翻译最后自然段加横线部分句子。

(2分)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5.根据下面文字材料作文(30分)

一位长跑健将告诉我:

向目标冲刺的时侯,千万别回头。

另一位旅行家告诉我:

穿越沙漠的时侯,一定要常常回头。

两个人对“回头”有着截然相反的理解,只是前者不回头,奔的是短距离目标;而后者回头,为的是更顺更快地获取远方的胜利。

人生之成败,或许也在这“回头”与“不回头”之间。

有时该回头,有时不该回头,作为教师的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有所经历,有所感悟。

请你选取自己教育或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事例,以“回头”或“不回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500以上。

宁波市教育局2007年教师职务评审考核3

笔 试 卷

类别 中一、中高  学科初中语文

题号

总分

评卷人

复评人

得分

说明:

本试卷分教学理论、教材教法、基础知识三个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教学理论(共6分)

1、填空题(3分)

历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人是    ;

2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是    ;

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是《    》。

2、简答题(3分)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什么是“终身教育”?

二、教材教法(共34分)

1.简答题(9分)

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请说说体会。

(5分)

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请谈谈看法。

(4分)

答:

2..为《风筝》找一个切入点,写简单教案。

(25分)

1.主要写明:

①教学过程的要点②学法指导③作业和板书(15分)

2.①简述设计此教案的理由。

②教案的亮点(10分)

三、学科基础知识(共60分)

1.选择题(6分)

⑴成语解释有错(3分)……………………………………………【】

⑵没有语病(3分)…………………………………………………【】

2.填空题(11分,每空一分)

⑴根据拼音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段文字写主人公作者

⑶古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⑷古诗:

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⑸论语中关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出师表》中临危受托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13分)

优旃①者,秦倡侏儒也。

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②皆沾寒。

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

“汝欲休乎?

”陛楯者皆曰:

“幸甚。

”优旃曰: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

优旃临槛大呼曰:

“陛楯郎!

”郎曰:

“诺。

”优旃曰:

“汝虽长,何益,幸雨立。

我虽短也,幸休居。

”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

优旃曰:

“善。

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

”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

优旃曰:

“善。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

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③。

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居无何,二世杀死,优旃归汉,数年而卒。

注释:

①优旃:

②陛楯者:

③荫室:

⑴(2分)……………………………………………………………………【】

⑵(2分)……………………………………………………………………【】

⑶(2分)……………………………………………………………………【】

⑷翻译(3分)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⑸文章写了优旃哪三件事,说明他是一个怎样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写作(30分)

一堂_______的语文课

材料:

⑴填完整题目

⑵写完整过程,并写出启发和感受。

 

2008年初中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4

[2009-12-1419:

36:

00|By:

一蓑烟雨]

推荐第一部分公共题(5分)

1、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全国免除(D),这是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A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B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C农村高中段免除学杂费D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3、《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学中的什么原则(C)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孩子学钢琴到一定程度后,就感觉自己不会进步了。

这在认知上叫什么(B)

A高原反应B倒摄抑制C生理极限

5、一教师与一专家合作,采用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与实践中。

这个研究方法称为什么(C)

A观察法B文献法C行为研究法

第二部分专业题(95分)

一、填空题

1、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自得情趣;  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自得的情趣;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伟人历经苦难坎坷的一生。

二、阅读题(20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词语解释

不知何许人(地方)造饮辄尽(就)期在必醉(希望)衔觞赋诗(杯子)

2、翻译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深究。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功名利禄。

3、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

(3分)

性格特点、生活境况、志趣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②,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③: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

4、词语解释

①穷僻之域(地方)②无济于天下(帮助)③虽子羔、原宪之贤(即使)④既不出户(门)

5、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几可得十之五六B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在那里)C面墙之士(一面墙壁)D十室之邑(县城)

6、翻译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7、结合甲乙两文划线处,说说两人在求学方法与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三、分析题

(一)1、这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藤野先生》

2、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阿长与<山海经>》

3、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背影》

4、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孤独之旅》

5、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

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

只眼。

《老王》

1、写出上面的片段分别选自什么课文。

①、②、③、

2、上面这五个片段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任选其中两个结合课文概括其性格特征。

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心中同样有爱,而且感人之深,不仅让作者念念不忘,更让读者深为感动。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热情,工作认真执着,热爱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有求实精神。

阿长

3、请你说说如何结合上述五个语段对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手段的教学?

(5分)

(二)八(上)第二单元五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以“爱”为主题,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人物命运的体悟又往往超出“爱”之外。

这两者是否矛盾呢?

请结合新课标阅读教学目的和建议谈谈你的理解。

 

四、作文(20分)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的一首小诗。

请你理解此诗内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结合你的工作实际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

文体诗歌除外不限,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五、教材教法。

(20分)

、《短文两篇》(八下;巴金《日》《月》),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2、为突破重难点设计一个教学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