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36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60分)

单选45个、双选10个、多选5个

二、辨析题(28分)

共4题,每题7分

三、材料题(12分)

三段话,提出三个问题,一一回答

主要考试内容:

前三章和第四章相关内容,绪论和第五章只涉及2-3个选择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3

广义: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Q:

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附:

此处有学友的笔记

2、19世纪40-60年代,马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9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P1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哲学基础。

4、(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P28-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

具体特征?

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分析矛盾,矛盾的特殊性)

6、事物的永恒发展P36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P38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P38

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39(线索理得不太清楚)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1、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2、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就没一个矛盾内部的对立双方而言,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来源于学友的笔记):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0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1、辩证地否定,否定之否定(需细看)P4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克服其消极因素而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同一,是矛盾得到解决。

对立面的统一,与矛盾解决的关系?

12、意识的能动作用含义P49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

(需要记住吗)?

1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P56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点)P57-P58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结:

来源、动力、目的、检验的标准)

15、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58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6、真理P65(辨析题)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1、真理内容客观;2、检验真理标准客观

绝对性:

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

有条件性、有限性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P85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的内容

XX百科:

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idealism)

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又称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18、社会存在也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分为三个方面。

P86

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政治的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

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89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和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反映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所有制可以将生产关系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

20、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P123

内容:

 

2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28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属性,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30

23、劳动力价值P137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着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着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新价值比劳动本身价值更大剩余价值

材料题重点:

第三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推动力。

第一章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首先尊重)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