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34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docx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

高一第一次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

2.知道叙述的基本情况。

3.学会叙述的一些方法。

【学】

一、引言

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其认识水平、见识、人生态度等互不相同。

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见识较少、生活空间小、生活语言单调,写起文章来内容空洞无物,书面语言贫乏,辞不达意。

所以有不少学生往往一提写作就头痛,面对题目束手无策。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会说会写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

高考作文也一直是备考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学生作文偏题、离题的现象层出不穷。

如何让学生过好写作这一关,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本文试图从培养高中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这一角度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关于高中作文的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分成两大块:

一是基本功的学习;二是上层能力的学习。

对基本功的学习最为重要。

比如要学会弹钢琴,首先要学会乐理、识谱、指法等弹钢琴的基本功,然后再去弹具体的曲子。

再比如学跳舞,若一个人想当舞蹈演员,他首先要学的就是弯腰、踢腿、劈叉、跳跃、翻跟头等基本功,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这些基本功,若他不学习这些基本功,一上来就跳舞行不行?

跳几个简单的动作也许还可以,但要跳复杂的舞蹈肯定就不行了,要是让他跳巴蕾舞简直就是折磨,因为他没学过舞蹈的基本功,根本不可能跳出来。

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入手。

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基本功的培养,这就好象是砍柴前的“磨刀过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的语文写作教学,要求高中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要求学生写作时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等。

写作基本功的培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审题、拟题。

2.学会寻找话题,学会分析,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一定的见解和深度,有创意。

3.学会选材,安排合理,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4.语句通顺,富有文采。

5.文字书写规范,无错别字,标点正确。

三、对写作基本功的培养

1.关于审题、拟题

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之一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切合题意”是一类文的必要条件,而脱离题意作文则无异于给自己的文章判了“死刑”。

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

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以近几年来高考中常见的话题作文为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按以下程序审清题意:

(1)审材料:

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对关键词语(范围、性质、方向、程度,限制词、引导词、过渡词、主题词)应认真读,一要弄清这些关键词的明确指向,二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才能重点审视话题本身的那个词或句。

(2)审提示:

从提示中把握试题规定的内容和中心,把握选材的范围。

(3)审要求:

文体要求,题目要求,字数要求等。

例如: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

”/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

/“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

”/地底下的声音回答。

/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

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哪个角度最佳呢?

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

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

“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根对树叶有哪些关系?

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集体、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

因而,我们可以拟出标题如“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2.关于作文中的“话题”和选材

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没有话题,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话题。

如:

说人——身份、职业、性格,及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

说事——故事、时事、新鲜事、特殊事;

说情——亲情、友情、爱情;

说理——辩证法、认识论;

说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

说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要使学生更容易地找到话题和材料,关键在于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多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组织一些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多思考发生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

环保问题、素质教育问题、农民负担问题、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新农村建设等,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好能用文字的形式把它保存下来。

只要他们留心生活,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并坚持多写日记,那么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就一定会慢慢提高。

再也不会出现写作时“无米下锅”的现象了。

有了话题之后,要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来选材。

对材料的占有要“多”,而选材则要“严”,要善于精选,又要敢于割爱。

选材的具体要求有:

(1)围绕表现主题,选取直接或间接的能说明、烘托、突出和暗示主题的材料;

(2)合乎典型性,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3)真实、准确,既合乎实际,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材料;

(4)追求新颖性、生动性,即能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材料。

3.关于写作思路

学生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其原因就是没有观点,打不开思路。

对高中学生而言,所要表达的观点无非是论证是非,或者是表达爱憎。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各不相同。

写说明文,如写植物的说明文,主要有如下角度:

介绍植物的形态、分类;介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理机制;介绍植物的栽培要点;介绍植物的功用等。

对说明文的思路拓展可以是:

观察(是什么)---思考(为什么)---想象(还有什么)---问题(怎么办)。

记叙文的写作思路就是要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要把事情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写明白;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还要注意记叙的条理清晰;进一步加入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章便得以升华。

写议论文,应教会学生运用结构模式去强化其写作思路。

议论文的总体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

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综合式等。

另一方面,观点的确立可以通过质疑、深思、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来拓宽思路。

如对《诚信》这一命题,首先应理解什么是诚信(诚实、信用),接着追问人为什么要有诚信(立身之本),诚信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影响,以及没有诚信对个人、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恶果,最后才是如何落实诚信的问题。

高考作文中的材料作文,其写作的一般思路为:

引述材料、提炼观点、论证观点(先正面论述,然后再反面论述)、联系现实、解决问题、深化观点。

可以先概述提供的材料,然后分析“为什么”,接着就提出观点,再分析论证你的观点(可从正面、反面比较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深化观点。

对不同的体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打开思路。

4.关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语言的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基础等级要求是“语言通顺”(即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发展等级要求“有文采”(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经常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1)语句不通顺,语病多;

(2)语句无文采。

描写人和事时不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基本修辞手法,语言平淡、乏味;

(3)语言缺乏说服力。

不会运用名人名言、俗语、典故、寓言、警句等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语言不规范,不恰当地运用网络语言。

如在作文中出现“gg、mm、88”等网络语言。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抓好语言基础知识(如:

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句的辨别和修改训练、语句的扩展和修饰训练、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背诵比赛、阅读比赛、积累比赛、讲故事比赛等。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积累和运用词汇;学会联想与想象;学会观察生活,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运用修辞,使语句优美,富有文采。

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当学生有了兴趣时,作文教学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5.关于书写和错别字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更应该重视作文的书写和错别字问题,特别是现在有了“每错一个字扣一分”的规定,要求语文教师应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少写、不写错别字,平时可加强同音字、形似字的对比、鉴别训练。

还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书写质量。

【讲】

叙述:

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

  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它在写作中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式。

各类文体多少都要用到。

  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

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

同时,议论说理的文章与应用性文体也离不开它以介绍事实材料与交代写作经过。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与时间关系最为密切。

无论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即是“过程”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

语句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如果叙述有两个以上的头绪,也可以按并列顺序排列语句。

叙述一般不用中心句。

  叙述的人称有: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混合人称。

  叙述的手法有:

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的视角与方法

  一般认为,叙述是将人物,事件本身及其原委陈述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种表述方法.它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随着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叙述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叙述已不仅是原来浅层次上的一种表达手段,它已发展深化为"作家们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

(一)叙述的视角

  叙述在选定其对象之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视角.对于视角,有人从外视角和内视角来分析;有人从固定视点和移动视点来把握;但最直接地影响叙述效果的还是人称的选择.在叙事中,第三人称使用范围最广,其次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它在叙事功能上是多维的,最为灵活,但叙事的范围却最窄.

1.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

2.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是一种单向视角.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它既适合于内心独白式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

3.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因此,它自然具有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有人把它叫做"对向视角".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叙述的方法

  叙述,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而最通常的是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顺叙

  顺叙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倒叙

  倒叙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应强行运用.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叙"部分的衔接,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如沃勒在《廊桥遗梦》的开头即写道:

"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本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八九年的一个秋日,下午晚些时候,我正坐在书桌前注视着眼前电脑荧屏上闪烁的光标,电话铃响了."作品采用倒叙的笔法来叙述,先写叙述者的现在,然后再回忆故事主人公年轻时的一段恋情,使小说充满怀旧的色彩.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补叙

  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它的作用在于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平叙

  平叙也叫分叙,是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情所作的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这也就是传统小说中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那些紧系于同一主干事件中的分支进行叙述时,多采用交叉叙述,这可以把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出了紧张气氛,增强了表达效果;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而又由同一主线贯穿的几个人,事,物进行叙述时,则多采用齐头并进的平行叙述,这可以把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而读者则可以同时看到平行的各个事件,从而获得立体的感受.

【练】

以“暑假记趣”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高一第二次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观察的知识,学会观察。

2.通过评讲学生的典型作文,让学生了解作文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3.学会抒情。

【学】

学习材料:

培养观察能力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去观察体验生活呢?

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

观察就是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思考,而这最重要的是态度感情问题。

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对社会主义事业漠不关心的人,对一切事物都会不以为然;生活中纷繁、动人的事物只会在他身边擦肩而过,何况是生活面狭窄的学生呀!

所以,只要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就会具有发现材料的“慧眼”。

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空前兴旺景象,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肺腑的动人事物啊,然而让学生去写巨变中上海的人、事、物,还是干巴巴地写不出生动感人的东西,问题的症结就是面对热火朝天的建设不以为然。

柳青说过:

“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

”可见“热情”的至关重要,所以观察的态度、感情决定着能否观察到事物,决定着观察量的多少,决定着观察的质的深刻与否。

观察生活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

苏轼写过的文与可画竹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

观察生活要全身心地投入,要用眼细致地看,用耳认真地听,用脑深入地思考,用手及时地记,要把社会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生活,把群众当作和自己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和他们一齐喜怒哀乐、进退荣辱。

一句话:

要亲身去“参加”生活,而不是客观地去“参观”生活。

没有全身心地观察生活,即使记下许多材料,写出来的东西也还是不动人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对事物作深层的观察,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写出别人想写而没写出来的动人、深刻的文章。

上面所说的两点是观察的态度问题,是观察的前提,下面说说深入观察的方法。

观察事物要全面、多角度。

所谓“全面、多角度”,就是要对事物的全部内涵作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观察。

如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从不同阶段、时期、环境去观察,这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体验了解,否则,单就一两个方面去进行观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

观察事件,那就要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观察事件的各个阶段,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对“面”的全方位观察,才有对整体的认识、了解。

观察景物,既要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及结构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也要从不同方位、角度(如平视、正视、俯视、仰视、近视、远视等)、顺序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

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

观察事物要细致、深入。

所谓“细致、深入”,就是要在观察事物时,把事物的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抓住,作深层的本质的观察体验。

观察“人”,就是要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即与别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观察“事”,则要在把握住事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住整体的特征。

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的本质特征。

细致、深入的观察,不是繁琐、不分主次的观察,而是要发现、把握与“众”不同的差异,抓住了与别的事物的不同点,就抓住了事物的特征。

观察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象。

观察事物要思考、研究。

全面、多角度的观察是为了全面了解事物,细致、深入的观察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和深刻含义,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要反复思考,分析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原因,综合归纳。

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购物要选择,穿衣要选择,饮食要选择,娱乐也要选择……选择就要分析、比较,其目的就是为了挑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适合自己的喜好。

如果“拾到篮里就是菜”,就会无特性可言,哪谈得上适合自己的心意!

我们观察生活,也是这样,一般地看看、听听、记记,只能发现事物的表象,只有开动脑筋,经过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才能透过生活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发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含义。

“比较”是最易区别事物间差异的一种手段,我们在观察生活时,要充分运用“比较”手段。

运用“比较”要开动脑筋,展开联想,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性。

“比较”有“此”与“彼”的横比,有不同阶段、时期的纵比,或两者结合的纵横比,有同类事物的正比,有对立事物的反比等。

从不同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分析归纳,把握事物的特性和含义,是探究事物真谛的一种常用手段。

【讲】

一、典型作文的评讲(根据各班情况而论)

二、关于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抒情方式

一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二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

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

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

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

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

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

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三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四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

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

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

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

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五、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

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六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