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9496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docx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

大一管理学复习资料

LT

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或团队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相应的职能活动,合理的协调和分配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

组织

2、管理的目的: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

3、管理的本质:

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

4、管理的对象:

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人力资源最重要)

5、管理的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

6、管理的核心:

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三、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管理是一种生产力

2、管理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四、管理的性质——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自然属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

管理社会属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五、管理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数理分析方法

六、管理者的决策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

领导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

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中的过

程、管理、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

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

2、人际技能:

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

的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管

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

准确的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

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

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

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

管理职能。

(概念技能对于高层

管理者最重要)

七、为什么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答:

因为管理它有规律,并从实践中得来,这就是科学;而管理

的组织者是人,人有意识,意识又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艺术。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管理思想:

一、(英)亚当·斯密

(1)强调分工的重要性

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劳动分工可以减少工作变更而损失的时间

劳动分工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2)“经济人”观点:

在经济行为中,个人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二、(英)巴贝奇

(1)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观点

(2)认为工人工资应由三部分组成:

固定工资+利润+奖励

三、(英)欧文

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和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

四、“管理科学”学派

将近年来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管理工作中,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力求管理工作的精确化。

五、“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1)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令人满意”的原则,而不是“最优”的原则

(2)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

结构性、常规性和重复性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

新发生、非结构性的问题

 

第三章决策

一、决策的特点

1、目标性2、可行性3、选择性

4、满意性5、过程性6、动态性

二、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相对)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订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三、决策的依据——适量的信息

四、决策分类

依据决策的重要性: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依据决策起点:

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依据决策的问题的性质: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依据决策的风险: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五、决策理论

(1)完全理性决策理论

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

完全理性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制定出所有可行的备选方案,充分了解所有备选方案;

3、实际执行结果与预测到的最好结果完全一致。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内容:

P229

(3)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所谓渐进就是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决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有正有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决策目标。

(4)回溯决策理论

1、索尔伯格的回溯决策理论,又称隐含最爱理论。

2、已经确立了自己的隐含最爱方案,并继续寻找更多备选方案,选定最优的备选方案,成为第二备选方案。

试图开发出一组能够证明自己的隐含最爱方案优于第二备选方案的决策标准。

在建立明显偏袒隐含最爱方案的决策标准后,决策者决定选择隐含最爱方案。

五、决策的程序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识别目标

3、拟定可行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SWOT: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5、作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计划)

7、监督和评估(控制)

六、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

2、过去决策

3、决策者对分险的态度

4、伦理

5、组织文化

6、时间

七、决策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大胆设想,精心设计”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1、头脑风暴法

创始人:

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特点:

倡导创新思维。

实施四原则:

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时间安排与参与人数:

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

2、名义小组技术

特点:

事实上是背靠背的匿名式的专家咨询法;

实施方法:

相关专家为小组成员,他们独立思考,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方案,最后,集体一次投票定夺。

3、德尔菲技术

产生:

兰德公司提出。

特点:

专家组的意见。

实施方法:

相关专家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意见,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意见,把综合后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

在此过程中,如差别很大的意见,则集中所有专家讨论并综合。

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运用该技术的关键:

选好专家,适当的人数及拟订好意见征询表。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

是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有几种可能的方案,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常用的确定型决策方法有:

数学规划(线性规化、非线性规化、动态规划等)、网络优化。

二)风险型决策法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型决策、统计型决策,是指已知有几种可行的方案,但每种方案的执行都有可能出现不同后果,多种后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即存在着“风险”,所以称为风险型决策。

三)不确定型决策法

不确定型决策:

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不知道有多少备选的可行性方案,也不能知道每种方案发生的概率。

常用的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有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建立者: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

指导思想:

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

(如跨行业的集团公司、商场不同柜组)

具体做法:

确定每个经营单位的活动方向时,应综合考虑企业或该经营单位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

相对竞争地位:

往往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它决定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和速度。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销售量和销售利润,从而给企业带来多的现金流量。

业务增长率:

a、有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在稳定的行业中,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往往来自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下降。

b、决定着投资机会的大小,∵业务增长迅速可以使企业迅速收回投资,并取得可观的投资报酬。

根据这两个标准,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为以下四大类。

企业应根据各类经营单位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向。

2、政策指导矩阵

建立者: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

指导思想:

即用矩阵来指导决策。

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来分析企业各个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并把他们标示在矩阵上,据此指导企业活动方向的选择。

具体做法:

据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九大类。

管理者可根据经营单位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来选择企业的活动方向。

第五章计划

一、计划的性质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二、计划的类型

1、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

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

短期计划:

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一年以内)

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

企业业务计划:

包括产品开发、物资采购、仓储后勤、生产作业以及销售促进等内容。

财务计划:

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人事计划:

则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3、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4、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

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

比如,企业销售部经理打算使企业销售额在未来6个月中增长15%,他会制定明确的程序、预算方案以及日程进度表,这便是具体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程序化决策(例行问题):

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供货单位未按时履行合同等;

非程序化决策(例外问题):

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组织结构变化、重大投资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隐患、重要的人事任免等。

6、计划的层次体系

计划的两大显著特征:

面向未来和面向行动。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体系

三、制定计划的步骤

1、确定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7、制定派生计划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四、计划工作的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

所谓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限定因素原理可以表述如下:

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限定因素原理有时又被形象地称为“木桶原理”。

2、许诺原理

许诺原理可以表述为:

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合理的计划期限的确定问题体现在“许诺原理”上,即合理计划工作要确定一个未来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实现决策中所许诺的任务所必需的时间。

3、灵活性原理

灵活性原理可以表述为:

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至于执行计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

例如执行一个生产作业计划必须严格准确,否则就会发生组装车间停工或在制品大量积压的现象。

4、改变航道原理

改变般道原理可以表述为:

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

这个原理与灵活性原理不同:

灵活性原理是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而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为此,计划工作者就必须经常地检查计划,重新调整、修订计划,以此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

2、明确组织作用

3、执行目标

4、成果评价

5、实行奖惩

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六、滚动计划

概念:

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网络计划技术

概念:

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八、业务流程再造七原则

1、围绕结果而不是任务进行组织

2、让使用流程最终产品的人参与流程的进行

3、将信息加工工作合并到真正产生信息的工作中去

4、对于地理上分散的资源,按照集中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待和处理

5、将并行的活动联系起来而不是将任务集成

6、在工作被完成的地方进行决策,将控制融入流程中

7、在信息源及时掌握信息

九、业务流程再造过程

1、观念再造

2、流程再造

3、组织再造

4、试点和切换

5、实现远景目标

 

第六章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四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2、权责对等原则

3、统一指挥的原则

4、控制幅度原则

控制幅度原则:

是指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控制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

法国的管理学者格拉丘纳斯(V.A.Graicunas)曾提出一套数学公式说明了当上级的控制幅度超过6—7人时,其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复杂,以至于最后使他无法驾驭。

该公式为N=n(2n-1+n-1),其中n表示直接向一位上级报告的下级人数,N表示需要协调的人际关系数

二、职能部门化

职能部门化:

——是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认识、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适合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企业。

优点:

①符合活动专业化分工要求,专心致志从事本部门的职能工作,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②各部门在最高主管领导下从事相互依存的工作,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和组织统一性

职能部门化的缺点:

①人财物等资源过分集中→不利于区分各种产品给企业带来的贡献,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②职权过分集中→部门主管易得到锻炼,却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人才成长。

三、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按照产品或服务不同划分部门。

优点:

①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稳定性。

②各部门专注于产品的经营,有利于促进不同产品或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比较不同部门的贡献及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指导和调整。

③分工方式→“多面手”,有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缺点:

①“多面手”人才需求量大;②部门本位主义→影响组织总目标实现;③某些机构重叠,→增加管理费用,增加总部对“多面手”的监督成本。

四、地域部门化

地域部门化:

按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业务活动。

优点:

①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与经营;②地区管理者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决策的灵活性;③当地招聘→环境宽松、资源、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缺点:

①外派地区主管稀缺,难控制;

②职能机构重叠→管理成本过高。

五、组织的层级化

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

管理幅度:

亦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直接有效的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

因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的一定层次。

组织层级←→组织规模(成正比)

↘→管理幅度(成反比)

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是:

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设定的层级数目。

有效的管理幅度:

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

锥型式与扁平式两种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式:

优势:

1、层次少、信息传递的速度快,失真可能性小;

2、主管控制小,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发挥

缺点:

1、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2、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可能影响信息的及

时利用。

锥形式:

优势:

1、主管充分、有效地指导和监督下属;

2、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利用

缺点:

1、影响了信息从基层传递高层的速度,从而可使是信息在传

递中失真;

2、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地位相对渺小,影响积

极性;

3、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更加复杂。

影响管理幅度幅度因素: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

2、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3、工作条件

4、工作环境

七、集权的原因和弊端

原因:

1、组织的历史

2、领导的个性

3、政策的统一和行政的效率

弊端:

1、降低决策质量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八、影响组织分权的主要因素

促进因素:

1、组织规模的大小;

2、活动的分散性;

3、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阻碍因素:

1、政策的统一性;

2、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员配备的任务

1、为每个岗位配备合适的人2、为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

二、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

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三、人员配备原则

1、因事择人原则——首要原则

2、因材器用原则

3、用人所长原则

4、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四、员工招聘的标准

1、管理的欲望2、正直、诚信的品质3、勇于冒险的精神4、较高的决策能力5、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五、员工招聘的来源

⑴外部招聘:

指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

外部招聘的优点:

1、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

2、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4、来源广泛,可选择空间大。

外部招聘的不足:

1、外聘者缺乏对组织的深入了解。

2、组织对外聘缺乏深入了解。

3、过度的外聘行为对组织内部员工积极性造成打击,也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2)内部提升

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之后,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职位更高的职务,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了的管理职务。

内部提升的优点:

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

内部提升的不足:

1、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2、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六、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1、确定人员需要量(现有规模、人员流动率和组织发展)

2、公开招聘

3、对应聘者进行初选

4、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

(智力与知识测试、竞聘演讲与答辩、案例分析与候选人实际能力考核)

5、选定录用员工

6、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

七、员工培训的目标

培训:

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1、传递信息2、改变态度3、更新知识4、发展能力

八、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1、工作轮换2、设置助理职务:

-较高的管理层级上

3、设置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九、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

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作用:

用过去制定的标准来比较员工的工作绩效记录并及时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可以起到有效的检测及控制作用。

绩效评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评估为最佳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绩效评估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3、绩效评估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

4、绩效评估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5、绩效评估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十、绩效评估的程序

1、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

2、确定考评责任者

3、评价业绩(贡献评估和能力评估)

4、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

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

 

第八章组织力量整合、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力量的整合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异同

非正式组织是没有正式的组织目标,也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的组织形式。

1、正式组织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

2、正式组织用理性的规章制度维系;非正式组织依靠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因素维持。

二、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

2、通过频繁接触,产生并加强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的活动协调进行;

3、对于工作困难者,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

4、非正式组织为了群体的利益,往往会不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三、非正式组织的危害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可能会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四、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1、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与发展;

2、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直线与参谋

一、直线和参谋的矛盾

1、对直线经理来说,当参谋人员对工作发表建议时,就可能认为是干预了自己的工作;

2、参谋人员为了克服来自低层直线管理者的抵制,往往会寻求上级直线经理的支持,激化矛盾;

3、参谋人员过高估计自己的作用,当正确的建议发挥作用时,会归功于自己,如果产生不利结果,又会迫不及待的推卸责任。

二、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1、明确职权关系;

直线经理应主动接受参谋的积极建议,参谋人员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特点和工作价值。

2、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使参谋人员具有一定的决策监督和控制权;

3、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信息情报。

委员会

一、运用委员会的作用

1、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2、协调各种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3、代表各方利益,诱导成员的贡献;

4、组织参与管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

二、委员会的局限性

1、时间上的延误;

2、决策的折中性;

3、权利和责任的分离。

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1、审慎使用委员会工作的形式;

2、确定适当的委员会规模;

3、选择合适的委员会成员;

4、发挥委员会主席的作用;

5、考核委员会的工作。

第二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1、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科技进步的影响

3、资源文化的影响

4、竞争观念的改变

内部环境因素:

1、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2、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4、快速决策的要求

5、提高组织整个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

1、对人员的变革

2、对结构的变革

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三、组织变革的过程

库特·卢因:

解冻—→变革—→再冻结

1、解冻阶段

2、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