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8864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大一下世界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基础知识

第一章

1、了解早期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的史书及作者;史书所反映的日耳曼人的社会状况的特点

凯撒——《高卢战记》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

特点:

1)畜牧业农业

2)游牧业定居

3)公有经济的分化

4)平等地位的差异

2、民族大迁徙的起讫时间:

375年——568年

3、法兰克王国

1)克洛维建立墨洛温王朝的时间、标志

时间:

486年标志:

苏瓦松战役

2)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751年

3)教皇国的产生:

756年,丕平献土教皇国

4)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843年《凡尔登条约》

4、采邑制改革:

751年,查理·马特进行采邑制改革

5、法兰克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1)法兰克经济庄园化

2)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1、城市兴起的时间及城市兴起后三个阶段的斗争

2、十字军东侵(1096——1291年)

1)历史背景

2)过程: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1096年;

第二次十字军东侵1147年;

第三次十字军东侵1189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

1201年——1204年;

1291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亚克城被攻陷,十字军东侵至此结束。

3)十字军东侵的影响

3、知识点:

1)1066年.威廉.诺曼征服

2)(1086年)《土地赋税调查簿》——末日审判书

3)1215年.约翰.《自由大宪章》

4)1295年爱德华一世模范国会

5)卡佩王朝(987-1328年)

6)“阿维农之囚”(1309-1378年)

7)腓力四世.三级会议(1302年)

第三章

1)1347~1349年“黑死病”首次袭击欧洲

2)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

3)贞德抗英

4)1381年瓦特·泰勒起义

二、名词解析:

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王国的王朝。

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

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

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即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751年被加洛林王朝取代。

查理·马特改革

法兰克王国的一次改革。

715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

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

马特改革。

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

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凡尔登条约》P199

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

签定于843年,具体内容有:

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

查理帝国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

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在位时期,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建立起一个与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

800年圣诞节,罗马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得堡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

814年,查理曼死后,帝国即告分裂。

特恩权

查里曼死后,恩地、委身更加普遍,王权衰落,国王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颁布特恩权,规定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等大权,国王的官员不得随意进入封建主的庄园。

这样,封建主的庄园成为独立的王国,采邑主成了封建主,自由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成为佃农,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采邑制

查理?

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

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

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封建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封君封臣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

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

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

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

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

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

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

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

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拉丁帝国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其侵占的拜占庭帝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封建国家。

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

拉丁帝国都君士坦丁堡,版图包括拜占庭帝国领土的大部分地区。

其帝国的统治极不牢固,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反对异民族的统治的斗争接连不断,帝国内部矛盾重重。

1261年,被拜占庭残余势力建立的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恢复独立。

但复国后的拜占庭帝国今非昔比,国势已大为削弱。

克吕尼运动

10世纪末~11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因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故名。

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君士坦丁恩赐

8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

内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身患麻风病,由教皇希尔维斯特一世行神迹治愈,并劝化他皈依基督教。

君士坦丁大帝出于感激,于324年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整个帝国西部的宗教和行政统治权授予希尔维斯特及其以后历代教皇,准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大牧首之上。

以此为根据,教皇与拜占庭皇帝和拜占庭大牧首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导致西部天主教会的独立和教皇权的强大。

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证实这一文件系伪造。

什一税

一种宗教捐税。

(1)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

6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所载农牧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

9世纪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法兰克王国每个居民的义务。

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普遍实行什一税。

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三种,税额往往超过十分之一,是民众的一项沉重的负担。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陆续废除。

(2)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对穆斯林规定缴纳的农业税、商业税和对非穆斯林的入境税,也称什一税。

税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到十。

卡诺沙事件

中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

1075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

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

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

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沙事件。

阿维农之囚P217

1308~1377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天主教会大分裂

中世纪天主教会分裂事件(1378—1417)。

“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

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

西欧各国君主从各自政治利益出发,分别承认不同的教皇。

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拥奉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则支持罗马教廷。

一般教徒莫衷一是,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

1409年后,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

直到1417年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后,才结束了长达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

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大大下降了。

英诺森三世

(1198—1216)罗马教皇。

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

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圣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

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

1199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诺曼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

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

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

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

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

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

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津条例

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

规定:

由15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

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

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主要内容有:

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

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

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十字军东征(两种说法)P219

1)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2)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末日审判书》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

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

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英法百年战争P338

1】1337—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

持续百余年,故得名。

起因于两国争夺富饶的佛兰德斯和英王在法国境内的领地。

战争初期,英军先后取得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胜利。

法军惨败。

国内赋税重重,导致巴黎市民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后法国改革财政,整饬军队,于1369年向英进攻,收复大部分失地。

英国内爆发瓦特泰勒起义。

至1453年,战争最后以英国失败告终。

除加来港外,法收复了英王在法国全部领地。

2】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

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

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

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

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瓦特·泰勒起义

英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发生于英法百年的第二阶段,因起义领袖为瓦特?

泰勒,故名。

起义的导火线是政府一再增加人头税。

1381年5月,埃斯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首先发难,拒绝人头税并处死税吏,揭开了瓦特?

泰勒起义的序幕。

起义很快席卷了英国40个郡中的25个,而埃斯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10万之众在瓦特?

泰勒的领导下分两路进军伦敦。

起义军在伦敦城内贫民的支持下,迅速占领伦敦全城,他们捣毁大臣官邸,杀死大主教和和财政大臣,冲进监狱,释放囚犯,并迫使伦敦塔中的查理二世出来谈判。

在首次谈判中,农民提出了废除农奴制,每亩地的货币租限定为4便士,确保全国贸易自由,赦免起义者等要求。

英王假意应允,并颁布赦令作为保证。

部分起义农民信以为真,便返回家乡。

大部分农民不满意,他们在瓦特?

泰勒的领导下,要求与国王继续谈判。

起义农民不仅坚持上次谈判中提出的条件,还要求没收教会地产分给农民,取消领主权,把领主霸占的土地还给农民,废除劳工法等。

这些要求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心声。

正在谈判时,瓦特?

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国王则用谎言欺骗农民尽快返乡。

农民离开伦敦后,国王派骑士到各地进行镇压,起义最后归于失败。

瓦特?

泰勒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农民争取自由的进程,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进入15世纪后,农奴制在英国已基本消亡。

红白玫瑰战争

英国因1453年的英法战争失败加之国内赋税徭役的不断加重,以及旧贵族(诸侯)的互相倾轧和对人民的掠夺,使得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约克公爵理查于1455年宣布摄政,但兰加斯特族依靠西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

兰族和约族的族徽分别是红、白玫瑰,所以此封建混战称红白玫瑰战争。

内战结果导至:

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下日益巩固。

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

1154年,法国安茹伯爵以亨利一世的外孙的身份承袭了英国王位,是为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亨利二世在位时进行了司法和兵役改革,强化了王权。

亨利二世死后,英国强化王权的趋势中断。

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

1337—1453年,同法国进行了“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结束后,国内陷入了“红白玫瑰战争”,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了英国王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扎克雷起义

法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起义的原因是兵祸和黑死病的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农民陷入了绝望境地;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封建领主的盘剥引起人民的不满。

1358年5月,法国北部博韦地区的农民首先举行起义。

之所以被称为“扎克雷起义”,是因为法国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可雷”,意为“乡下佬”。

起义很快席卷了法国北部及巴黎附近地区。

在农民吉约姆?

卡尔的领导下,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

后国王恶人查理通过欺骗手段俘虏了起义领袖,失去领袖和指挥的起义军被贵族军队击败。

封建化

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

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

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

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

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农村公社P196也叫(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

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萨利克法典》P196

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

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

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

《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

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

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委身式

也叫(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

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丕平献土P198

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

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

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

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

该协定规定:

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黄金诏书(两种说法)P343

【1】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

规定:

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

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

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2】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为稳定德国政局,阻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而发布的诏书。

它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三个主教选侯,四个世俗选侯)选举产生,大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独立的法律、税收权和军队,而选侯则有绝对君主权力。

"黄金诏书"的颁布更加清楚地表明德国的历史已变为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瓦解过程开始。

福音同盟

德国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领土上迫害新教徒、镇压胡司派观点的人。

在德皇支持下,耶稣会士从奥地利前往捷克。

在莱茵河流域和德国的西北部,天主教的活动加强了。

德皇企图用武力压服新教诸侯。

德国南部和西部的新教诸侯为了对抗天主教的反动,在1608年组成了以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政治同盟——“福音同盟”(新教同盟)。

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

1428年英国围攻奥尔良。

奥尔良是卢瓦河上的要冲,是通往南方的门户,保卫奥尔良是关法国命运的决战。

法国农村姑娘贞德于1429年晋见国王,获准率领军队解救奥尔良。

5月间,经过艰苦奋战,大败英军,奥尔良之围解除,贞德威名远扬,荣获“奥尔良姑娘”的尊号。

1430年,在康边附近的战役中贞德为勃艮第党人所俘,并以4万法郎的价格卖给英国人。

1413年5月24日,贞德在卢昂被宗教法庭判以女巫的罪名并处以火刑,骨灰被仍进塞纳河。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

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

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

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

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模范议会

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

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

1265年1月,德?

孟福尔依靠贵族、教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之后,以摄政的名义,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大会议,它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

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

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

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大会议、模范议会及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只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还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议会。

僧侣骑士团

是一种宗教性的军事组织,直属教皇,不受当地统治者指挥。

第一次十军东征后,教会为了巩固十字军国家的地位,先后组织几个僧侣骑士团,派往东方,第一个“神庙骑士团”主要由法国骑士组成;第二个是“医院骑士团”,主要由意大利骑士组成;后来在13世纪又成立了德国的“条顿骑士团”。

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结束胡格诺战争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

敕令保证不追究胡格诺战争中的一切行为,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