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8592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docx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

 

2017年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要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看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道德教

育。

3、教育是在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教育的实质属性:

育人(是一种有目的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久性、历史性、继承性、长久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发源:

神话发源说——表现神或人的意志,令人皈依于神或服从于天;朱熹

生物发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

沛西·能

心剪发源说——小孩对成人的模拟;(美)孟禄。

劳动发源说——教育的社会发源说;马克思主义以为教育发源于人类所特

有的生产劳动。

6、教育的构成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7、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表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8、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出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

跃。

古代中国:

夏朝:

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最高教育机构(太学)隋唐:

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

教育内容: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串了儒家思想。

明朝此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色。

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着名的教育系统。

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此后,形成了两种着名的封建教育系统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

“七艺”,包含“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并且各科都贯串神学。

文艺中兴期间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

(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近代:

国家增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涉,公立教育兴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广泛实行。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

教育的生产性不停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别走向联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常益提高。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色:

教育的终生化。

(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生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第一是赐教育时机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世界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拥有科学性。

2.教育学

1、教育学的看法: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露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的发展概略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子:

核心“仁和礼”;对象:

“有教无类”;内容:

诗、书、礼、易、春秋、乐;教课原则与方法:

启迪引诱(世界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学思行相联合、温故知新

孟子:

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

荀子:

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墨翟:

兼爱非攻

道家:

主张“绝学”和“愚民”,以为“绝学无忧”。

“道法自然”

《学记》(收入《礼记》):

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齐备的教育专着。

教课原则:

教课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迪引诱、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育研依照学生心剪发展特色,顺序渐进)。

西方:

苏格拉底:

助产术(产婆术),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培育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在教育史上初次提出了“教育依照自然”,注意小孩心理,进行分阶段

教育。

昆体良:

《论演说》(《雄辨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课法论着。

对班级讲课进行一些论述,是班级讲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始祖培根初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确定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

《大教课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记,是近代第一本教育

学着作。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商讨“把全部事物教给全部人类的所有艺术”;教育适

 

应自然;班级讲课制;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稳固性、自觉性)。

卢梭:

《爱弥儿》坚定的“性善论”者,教育的任务应当使小孩“归于自然”。

康德:

《康德论教育》“人是独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先后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解

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提出“令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出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洛克:

《教育漫话》反对天分看法,提出了“白板说”。

“我们敢说平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赫尔巴特:

《一般教育学》,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以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定人”。

《一般教育学》标记着规范教育学的成立,同时,被以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主要看法:

a.教育理论系统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b.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美。

c.教育学教课原则。

在西方教课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课”的概

念。

d.教课四阶段论。

即:

了然、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e.“旧三中心”:

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斯宾塞:

《教育论》,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着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能够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前锋。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小孩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新三中心”。

论教育的实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

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论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

五个步骤:

创建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定;推测那个假定能解决这个困难;考证这个假定。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派别:

实验教育学:

20世纪初(德)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纲领》《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于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主要代表作《对于广泛稳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适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美国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课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被公以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我国杨贤以李浩吾假名第一版《新教育纲领》(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批评教育学:

盛行于20世纪70年月(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布厄迪尔主要代表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益》《教育、社会和文化的重生产》

今世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

《教课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课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课理论的五大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课过程、使所有学生包含差生都获取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

《教育过程》提出了构造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瓦﹒根舍因(德)创办了典范方式教课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小孩》论述了他的和睦教育思想;以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育全面和睦发展的人。

世界上最早公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的社会限制性: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的弃取,决定教育系统,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

限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限制教育构造的变化,限制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限制教育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科技技术:

改变教育者的看法,影响受教育者的数目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

文化:

对教育拥有价值定向作用,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影响教育目的确实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课方法的使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培育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材,经过流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必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民主化进度,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经济功能:

重生产劳动力,重生产科学知识;

科技功能:

达成科学知识重生产,推动科学的系统化,拥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促进科研技术成就的开发利用;

文化功能:

传承文化,改造文化,流传、交流和交融文化,更新和创建文化;

人口功能:

控制人口增加,改良人口素质,令人口构造趋势合理化,有助于人口迁徙4、个体身心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看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认识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格塞尔(美)重申成熟体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以为“一两的遗传赛过一顿的教育”,他以为个性心剪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剪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等。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抢夺生而推让亡焉。

”洛克提出“白板说”,以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它自己没有内容,能够随意涂抹。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论他们先人

的情况怎样,我能够随意把他们培育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样种类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辐和论(二因素论):

发展=遗传+环境,发展=遗传x环境;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遗传:

“用进废退”“获取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拥有必定的可塑性。

格塞尔经过双生子爬梯实考证了然他的“成熟权益说”,(物质前提)

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多数,(供给多种可能性)

主观能动性:

外面影响转变为内部发展因素的依据,(内因、动力)。

教育(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由于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悲观的、被动的,而是踊跃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4、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次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停的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了然这一点。

阶段性:

不一样年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拥有不一样的发展特色和任务。

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一样年纪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一样方面的发

 

展都是不均衡的。

要点期(敏感期、最正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纪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期间。

互补性:

包含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个别差别性:

性别差别、不一样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别、不一样个体不一样方面存在差别、个体拥有不一样的个性心理偏向。

5、依照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要求:

次序性:

依照量力性原则,顺序渐进地施教;揠苗滋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

违反该原则的;

阶段性:

对不一样年纪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一样,而不可以搞“一刀切”;

不均衡性:

掌握施教的要点期或最正确期,视时而教、实时而教;互补性: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个别差别性:

因材施教,弹性教课制度,组织兴趣小组。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看法:

所有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教育目的作用(功能):

导向、激励、评论、调控。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拥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目标拥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成效进行评论的主要标准。

3、教育目的包含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种学校的培育目标、教师的教课目的。

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育目标---广泛与特别,教课目的与教育目的、培育目标---详细与抽象

 

4、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照是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独一方法”。

5、教育目确实立的相关理论:

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

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等。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6、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相关表述:

1957

新中国成立后公布第一个教育目标;

1985

教育系统改革;

1986

《义务教育法》把提高全民族素质归入教育目的;

1995

经过《教育法》

1999

规定教育要“培育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育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合;

5)着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智育是教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巧。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含察看力、想象力、思想力、记忆力和注意力,此中思想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

?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审雅观和感觉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育学生表现美和创建美的能力;

(3)培育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育学生的劳动看法,养成正确的劳动向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术。

9、素质教育是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要点的教育。

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意义:

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战胜应试教育缺点,深入教育改革的必定趋势;

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举措:

改变教育看法;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成立素质教育的保障体制;成立素质教育的运转体制;创建优异的校园文化气氛。

10、教育制度:

广义是指公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公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校文化的特色:

互帮性、浸透性、传承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种类:

双轨制(西欧)、单轨制(美国)、分支型(我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增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联合;

2)增强普及义务教育,延伸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浸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一般化;

5)终生教育系统的建立;

6)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增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渐渐淡化。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1902壬寅学制(未推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初次公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癸卯学制(推行新学制的初步)主要承继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推行的现代学制;

1912壬子癸丑学制显然反应了财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拥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

1951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

1985

公布《中共中央对于教育系统改革的决定》

1993

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复兴行动计划》我国目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目标: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正、提高质量。

2020战略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队列)

主要内容:

1)踊跃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乡村校前教育;

2

)增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3

)调整中等教育构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5

)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生教育

6

)关怀和支持特别教育,完美特别教育系统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盛行的标记:

清代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以及颁

布了全国一致的教育主旨和近代学制。

6、教师

1、教师的看法:

是传达和流传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行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行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执行教育教课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教书育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独立的教师职业陪伴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特意培育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记。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色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角色(知识教授者、人类文化的传达者)、示范者角色(楷模)、“教育教课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亲母亲”和“朋友、知音”的角色、“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4、教师劳动的特色:

(1)复杂性、创建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久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就的集体性

5、教师的职业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职业心理健康。

职业道德修养: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优异的道德修养);

知识修养:

政治理论涵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能力修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课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省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修养:

崇高的师德;欢乐的感情;优异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品。

6、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

1)专业理想的成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入(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品;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美

门路: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任职培训;4)自我教育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异的教育能力、必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品特色;4)教师优异的职业道德修养

7、学生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看法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到的人。

a.学生是完好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到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3)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脑筋以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8、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师生关系的内容:

在教育内容的教课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品上是同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的领导方式、智慧、人品因素;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讲堂的组织环

4、优异师生关系成立的门路和方法:

教师方面:

1)认识和研究学生,2)建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己的素质,4)热爱、尊敬学生,公正对待学生,5)弘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交流,擅长与学生交流,7)正确办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9)增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

1)增强校园文化建设,2)增强学风教育。

5、我国新式师生关系的特色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同等;(3)教课相长;(4)心理相容。

从根本上说,优异师生关系的成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9、课程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度与安排。

最早提出课程看法:

朱熹(中国);斯宾塞(西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育人材宏图的详细表现。

2、课程种类:

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

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方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第一提出

3、主要课程理论派别: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小孩/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美)杜威。

基本主张:

经验论;以小孩为中心的活动年滚轮;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次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构造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峙

因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永久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社会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车里霍尔姆斯、多尔

4、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5、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构成。

6、课程计划是依据必定的教育目的和培育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拟订的相关学校教育和教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学科设置、学科次序、课时分派、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教课计划的特色:

强迫性、广泛性、免费性。

 

7、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领的形式编写的、相关学科教课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睁开。

课程标准的构造:

序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行建议、附录。

 

8、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依照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一致;理论联系实质;

稳固性和时代性联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联合。

9、新课程构造的内容: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联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乡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此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