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7373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docx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民众需要充分意识到其危机感与紧迫感。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舍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以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为例。

介绍其保护的经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合肥

  [作者简介]廖军华,贵州民族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吴子钟,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113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10)12-0117-000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公约》根据这一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文化空间。

  为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启动实施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立法上,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该意见提出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另外,正在制订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即将呼之欲出。

  

  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

二、合肥市及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合肥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省会所在地,辖长丰、肥东、肥西3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

货殖列传》中:

“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由于独特的人文、地理、历史特征,合肥古城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存。

不仅物态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且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就有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曲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以及典籍精粹等各大门类近30种。

在国务院和安徽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庐剧、门歌、庐州大鼓、包公故事、抛头狮、紫蓬山庙会等13项入选。

由于历史的原因,合肥地区不少民间技艺正在消亡、大量民间器物已经流失,一些传统技艺,例如依靠口头和行为传统来表达的艺术、习俗礼仪等被逐渐淡忘,或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他们的环境和传承技艺的条件十分艰辛,许多老艺人已失去传艺的可能。

因此,应该站在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一)本真性原则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本真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这就是说,本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或走向变异H。

如电视、电影及网络普及后,合肥市传统戏剧如庐剧、门歌等受到巨大冲击,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大量农民纷纷走出乡村到城里打工、经商,致使本来在合肥乡村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传统舞蹈“抛头狮”等民间文化活动就自然消歇了。

  

  

  

(二)整体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

我们倡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所以,整体性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保护原则。

例如合肥传统戏剧“门歌”,被誉为皖中南民歌的“活化石”,它的歌词完全是表演者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即时创作而来,生动形象,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

其语言简单、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

表现方式则分为走街串户演唱,也可受人邀请演唱,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对唱等。

这种完全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奉为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但是,这样的传统戏剧大多是建立在生动的民俗活动基础之上的,如果这样的民俗活动少了,甚至无人参与了,门歌还能继续演唱下去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看来,如果要保护门歌演唱传统,使之流传下去,只是整理歌词、录音、录像是不够的,必须设法保护门歌演唱活动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只有坚持活态保护,才能使之继续活在民间。

  

  (三)可持续性原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的事业、系统的文化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短期任务。

只要保护的对象一旦被认识和确定,保护工作就应长久地持续下去,没有时间的期限,我们这一代要保护,下一代还要保护,并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中弘扬光大。

  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就应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保护为主”突出了保护的首要原则,“抢救第一”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抢救”、“利用”的目的就是“传承发展”。

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更重要的是精心培育,使之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活在现代社会、活在民间。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

  1.提高“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殖民心态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既不主张坚守传统,也不主张‘全盘西化”’。

全球化的今天,强势文化畅通无阻地扩散,弱势文化的传播寸步难行。

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就会导致民族文化丧失“自我”。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国人的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殖民心态。

  

  2.更新抢救与保护的观念

  有人认为,民间传统文化也和生物界一样,自然淘汰、适者生存,不必刻意为之;也有人认为,抢救文化是复旧,新的社会不需要那些老掉牙的旧民俗。

有了这样的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必然缺乏热情与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灌注着民族精神的活的记忆,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复旧,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二)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式

  1.开展普查,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

  对合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保护的首要任务。

做好普查,摸清底数,才谈得上保护,抢救与保护也才更有针对性。

普查,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指导原则,才能真实而有价值,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普查之后,是对遗产的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将普查结果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遗产设定不同的保护级别。

  2.做好遗产的评估鉴定工作,认定和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传承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和开展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予了支持和保障。

我们也应以此为借鉴和指导,建立重要及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认定制度,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确立其中重要的、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应重视认定传承人,将传承人纳入“人类活珍宝”的范围。

要对他们的传承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组织专家对传承人的成就和传承工作进行学术性、专业性分析和总结;对其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和展示;安排他们通过授课、带徒弟等方式培养接班人,使其技艺得到完好的传承。

  

  (三)加强对传承主体的保护

  1.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

他们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间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这些国宝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大多年迈体弱,活在世上的优秀传承人已经为数不多了,这就致使民间艺术、技艺濒临绝境。

如居住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大郢村的贾德云就是门歌歌手中少有的佼佼者。

  贾德云1928年出生。

他自幼爱好门歌,每当村里来了唱门歌的,便放下手中活计,跟在歌手后面,边听边学,从这一村听到那一村。

12岁投师卫大和尚(旧社会对无钱娶媳妇的单身汉的称呼)演唱门歌。

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地的口语、俏皮话、典故、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因而创作的歌词纯朴、清新、自然、易懂,朗朗上口。

解放后,贾德云参加工作,自学文化知识,在单位长期从事工会宣传工作,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业余时间不忘勤奋钻研,因而他的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然而,作为唯一的门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耄耋之年的贾老面临着技艺无人继承的尴尬。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门歌这一传统民间戏剧就有可能消失了。

   2.解决方法

  

   

(1)政府层面

  政府应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精神,针对我国国情,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的评估认定体系,提出实施抢救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同时,应着力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宝塔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以便实施分类管理和保护。

  

(2)领导干部层面

  国家的文化政策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的,倘若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滞后,没有认识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传承主体的保护就不会提到议事日程。

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正确掌握党的各项文化方针政策;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传承主体层面

  被国家和各级政府指定或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传承人,担负着将自己所持有的技艺、技术传承给后人,贡献给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能认识到,个人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的文化技艺与技术;既属于自己或特定群体,又是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因素,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为此,传承人应有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改变过去固守秘密、家族内传承的狭隘做法,培养出更多的继承人,使其技艺、技术发扬光大。

  

  (四)加大财政投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

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物质保证。

所以,国家应设立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采录、保护、教学、研究、传播、出版,以及资助培养传承人等。

  

  五、合肥建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案例

  

  2008年8月29日上午,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正式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境内,整个项目占地1000亩左右,总投资5亿元,全部建设工期为5年。

非遗园区的核心项目共有16个,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中国传统与民间工艺遗产园、中国园艺及徽派盆景文化遗产园、国际性非物质遗产学术研究及会议中心、中国名茶文化遗产园、中国民俗民风餐饮遗产园、中华医药及新安医药遗产园等。

其中,一期项目计划一年完工,并已对外开放。

全部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游客接待能力将达100万人次/年,年实现收入80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金可达500多万元。

  项目一经推出,即得到安徽省、合肥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非遗园项目相继被列为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和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中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该项目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管,安徽华教集团主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的建立,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全部容纳于园区,并选择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的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对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民族的根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