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6574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docx

自学考试国际贸易一参考

目录

中文摘要1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2

二、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2

(一)快速发展动因分析2

(二)外贸产品构成不断优化3

(三)外贸方式的转变3

(四)外贸依存度扶摇直上3

(五)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3

(六)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3

三、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分析3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4

(二)我国外贸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4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和商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6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6

(二)运用产业政策进行产品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7

(三)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7

(四)着眼东盟,加强交流与合作7

参考文献9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中文摘要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总额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外贸总额跃居世界第三。

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地理结构和商品结构也呈现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从传统的主要国家发展到多区域、多国别的新态势。

我国外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外贸依存度提高、贸易摩差加剧和技术壁垒等进口国“贸易保护措施”也让我国的外贸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的资料分析和认识,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最后对我国外贸区域和商品结构优化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外贸现状;地理区域;结构分析;结构优化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旧中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从四个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三是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四是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

  

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外贸规模每五年翻一番,对外贸易绝对值大幅增长。

二是我国外贸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

1978—2003年,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197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1978—2003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

三是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不断提前,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已进入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

此外,2004年,我国外贸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11547亿美元,超过日本,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世界第三位,我国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6%左右,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

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超越德国成全球出口第一大国。

在1980年—2009年期间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进出口额年均增长都在15%左右,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

二、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一)快速发展动因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最初推动力。

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政策的改革。

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有比较优势。

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用,外商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7%,进口占58%。

(二)外贸产品构成不断优化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

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将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5%。

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一直在进口总额中占80%左右,其中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工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进口稳定增长

(三)外贸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一般贸易的增长,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1.1%,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四)外贸依存度扶摇直上

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大幅度攀升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

2007年外贸依存为66.2%,2008年60.2%,2009年69.5%。

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同样很高,尤其是石油、铁矿石。

(五)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在我国出口数量、品种急剧扩大积累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我国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强度加大,花样翻新,领域不断延伸。

主要有“两反两保”2007年,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

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约一百二十亿美元,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近两年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居世界第一。

(六)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

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分析

(一)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ofForeign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ofForeign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二)我国外贸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贸易伙伴国(地区)市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这三个市场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东盟正逐渐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

1、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

(1)中欧贸易额。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略有变化。

2001~2003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为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

2004年,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欧盟同我国贸易额的增速均在20%以上,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7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5.3%。

德、荷、英、法、意是我国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国,2005年我国与上述5国的贸易额占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的72%左右。

我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916.6亿美元。

(2)中欧进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但目前中国对欧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是中、低端的机电产品,贸易方式以欧盟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加工贸易为主。

此外,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还包括纺织品和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鞋、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则以资本货物为主,其次是汽车零部件、钢材、机械设备、飞机、初级塑料、工业原料、运输设备等,我国每年也从欧盟大量进口机电产品及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和服装等。

中欧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对比较发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中欧之间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差异性,包括原料、规格、品牌等的差异等,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大量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技术差异和产品质量的差异。

虽然我国对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数额较大,但缺乏自有品牌,产品档次较低,而欧盟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主要依赖的是品牌优势。

2、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

(1)中美贸易额。

美国一直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626.8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034.7亿美元,从美国进口592.1亿美元,美方逆差额1442.6亿美元,增长26.4%。

中国仍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并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表明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商品中排在前两位的均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这表明中美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

2006年,美国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1.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649.1亿美元,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出口额较高,自美进口额较低。

第二,从出口产品的增幅情况来看,2006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是铜及其制品(增长96.4%)、铝及其制品(83.4%)、肉及食用杂碎(83.9%)、珠宝、贵金属及制品(148.3%)。

美国对中国前30大类进口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幅较高的有钢铁制品(35.0%)、有机化学品(30.2%)、贱金属器具(78.6%)和印刷品(31.0%)。

第三,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部分商品竞争力不强,优势不明显。

2006年,在我国出口美国的10大类商品中,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其他玩具、娱乐用模型、各种智力玩具,衣箱、手提包及类似容器,橡、塑、皮革或再生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产品占据美国1/2以上的市场,且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但其他产品如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专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坐具及其零件等产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美国的电视接收机包括视频监视器及视频摄像机的份额只占27.4%,而墨西哥占到51.2%。

3、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

截至2003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但自2004年起,日本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退居第三位。

(1)中日贸易额。

我国入世后,中日双边贸易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1019.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但双方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6年的11.8%。

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上升之势,2006年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240.8亿美元。

(2)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

现在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是:

中日双方进出口商品中占比重最大的两类产品均为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

中日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96和0.95,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1。

这说明两国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

但中方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处于较低层次,进口产品价格较高,出口产品价格较低,贸易利益较少。

4、贸易家族的明日之星——东盟

(1)中国——东盟贸易额。

2010年1-5月贸易数据显示,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2010年前5个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1774.9亿美元,增长37.4%。

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386.8亿美元,增长28.2%。

东盟以微弱优势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据统计,2010年前5个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118亿美元,增长57.5%。

其中,我对东盟出口527亿美元,增长46.2%;自东盟进口591亿美元,增长69.1%;对东盟贸易逆差64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0.9亿美元。

(2)中国——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482.4亿美元,增长18.9%,占同期中国自东盟进口总值的61%;进口食用植物油、天然橡胶和各类矿砂分别为26.3亿美元、22.9亿美元和26.1亿美元,分别增长59.3%、3.3%和2.4倍;进口原油18.2亿美元,下降7.6%。

大量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后有力缓解了国内资源能源紧张局面。

机电产品占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导地位,2007年前三季度共出口368.5亿美元,增长26.9%,占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总值的54.6%。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和商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高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起点。

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二)运用产业政策进行产品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应运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这类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地位。

比如,可以在短期内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实行出口配额增加资源型、高能耗型产品的出口成本,减少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对研发和实施节能型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避免对外部资源进口的高度依赖。

同时,转变中国目前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继续实施扩大出口政策,扩大出口规模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与东盟贸易中,中国应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积极鼓励资本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实施超前支持未来产业出口。

进一步扩大产品附加价值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出口,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比重,使出口与进口逐渐趋于平衡。

(三)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圈、西部大开发十年成就、长三角和珠三角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

中国应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为此,一方面,中国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吸引外商的投资政策;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对外资使用的配套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地为外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延长产业链和附加价值,增强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税收的目的,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四)着眼东盟,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经济依存度日益加深,各方通过合作达到了互利双赢。

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都形成了互补性的贸易特征。

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出口商品在结构上的互补。

自然资源是形成产业间互补的主要原因,东盟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倾向于自然资源的出口,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正逐渐减少,有些资源由于地域关系也不是中国所长,刚好可以通过进口,缓解资源压力;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可以和我们交流技术,互补不足。

目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欢迎。

单就产业结构而言,新加坡更希望与中国开展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度尼西亚等处于工业初级阶段的东盟国家,更希望来自中国的投资;柬埔寨等欠发达东盟国家,更需要与中国合作进行资源开发,需要中国的先进技术。

这种产业间的互补,为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提速提供了条件。

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与基础性产品,素有“工业血液”之称。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剧增,石油与各国的经济愈来愈密切。

油价的每一次波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据世界银行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75个百分点[1]。

目前我国近45%的原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

2010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见底企稳、逐级回升的走势。

截至10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年内最高点(10月21日81.37美元)较年初最低点(2月12日33.98美元)飙升139%,10月末较上年末飙升了82.4%,但前10个月WTI平均油价为每桶59.1美元,同比降幅仍然高达44%。

全年WTI原油期货均价约为每桶62美元[2]。

2010年开年后,在气温创历史新低,导致库存下降预期增强,以及美元下跌、原油及成品油下降的共同作用下,原油价格出现九连阳走势,于1月7日创下14个月新高,达到83美元之上[3]。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如图1-1所示.

图1-12010.11.01-2011.11.12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Fig1-12010.11.01-2011.11.12(美元/桶,资料来源:

Bloomberg,国金证券经济研究所)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影响其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石油的商品属性、石油库存、汇率、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突发事件与气候状况、国际石油投机因素、预期等因素。

二、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石油的商品属性——供求关系决定油价方向

决定原油价格长期走势的主要是原油供需基本面因素。

由于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给弹性较小,所以在没有新的大型油田被发现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影响原油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决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2008年7月以前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而石油供给相对增长缓慢,石油剩余产能明显不足,导致石油供求处于脆弱平衡状态。

油价大涨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需求拉动型增长,而2008年7月以后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关键在于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石油需求增长明显放缓,这表明传统经济规律和理论仍然是有效的,决定价格基本方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供求关系。

2010年以来在各国前所未有的公共干预政策作用下,制造业反弹以及库存周期出现转折,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趋势,尤其是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使得国际石油需求有所增长,国际油价持续上涨[4]。

从需求角度来说,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复苏势头较为强劲的拉动下,全球石油需求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12月份石油市场月报》预计,2011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增加140万桶,增长1.6%[2]。

从供给角度来看,随着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回升,2011年石油供给有望稳步改善。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11年全球石油日供给量为8550万桶,较上年增加127万桶,同比增长1.5%。

其中,欧佩克石油日供应量增加107万桶,同比增长3.1%,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日供应量则微增20万桶[2]。

(二)石油库存——影响油价波动预期

1.何为石油库存

石油库存分为商业库存和战略储备,商业库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石油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能够高效运作,同时防止潜在的原油供给不足;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付石油危机。

各个国家的石油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起到调节供需平衡的作用,其数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差额的变化。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美国石油协会(API)、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每周公布的石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己经成为许多石油商判断短期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和进行实际操作的依据。

近几年美国石油协会(API)石油库存状况如图2-1所示。

图2-12005.01.01-2010.02.12API石油库存(1000bbl,资料来源:

Bloomberg,国金证券经济研究所)

2.石油库存与油价

石油库存和需求数据公布后,WTI油价选择向上或向下波动的方向,从而直接影响伦敦和新加坡布伦特油的走向,带动油品价格向上或向下波动。

石油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复杂的,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减少当期供应,从而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现货价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增加当期供应,从而导致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图2-2美国原油库存(INV)与国际油价(WTI)

截至2009年11月末,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达到27.38亿桶,高出上年同期5100万桶,可供满足OECD国家60天的石油需求,超过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上限。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10年OECD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仍将比较充裕,较高的库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上涨[2]。

(三)汇率因素——影响油价的实际高低

由于国际原油交易主要以美元为标价,因此美元汇率也是影响原油价格涨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美元升值时,国际上黄金、石油、铜等大宗商品原料价格有下跌的压力;反之,当美元贬值时,此类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上涨。

自2002年到2010年7月,由于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导致原油价格节节攀升。

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所采取的利率调整和汇率政策,直接带来了流动性泛滥,引起了全球通货膨胀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油价在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叠创新高,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147美元。

在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油价迅速一路下跌至35美元[5]。

因而,美元与油价之间存在典型负相关关系,美元疲软将会支撑油价上涨。

但是,美元汇率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且不够显著。

统计分析显示,WTI原油期价与美元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2,这说明在油价波动中,美元汇率相对于原油的供求关系来说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小。

图2-3美元指数与油价的关系

(四)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促进油价阶段性调整

全球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改变石油市场的需求量影响石油价格,经济增长和石

油需求的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用石油消费对GDP的弹性系数来表示(如图2-4以美国为例)[7]。

图2-4美国GDP与原油需求相关图(资料来源:

BP、招商期货)

然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不只可以用来解释中长期的油价上升,短暂经济衰退导致的油价回落也可在经济数据的变化中显现出来。

图2-5显示,1999—2008这十年中总体油价趋势是上涨,其间至少有三次明显的阶段性回调,一次是2000年美国NASDAQ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短暂下滑导致的需求下降,由全球经济增长率与国际油价的对比变化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经济下滑对油价的影响。

第二次则是2006年中空闲产能的短暂回升在短时间缓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