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6317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docx

卫生化学总复习教程

卫生化学简答题、单选题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一)简述卫生化学的性质、任务。

并简单说明卫生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关系。

答:

1、卫生化学是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卫生化学的任务是为学生讲授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毕业实习和技术工作所必须的分析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卫生化学主要是对预防医学领域中有关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研究,即卫生化学是以预防医学需要为前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研究内容,并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而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多种化学信息的科学,它是涉及化学学科所有领域。

(二)何为化学分析?

何为仪器分析?

各有何特点?

二者的关系?

答:

1、化学分析法:

以被测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点:

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普及;②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用于常量组分的分析(>1%);不适于为了组分的测定(灵敏度低);

③重量分析的操作较麻烦,测量耗时长。

2、仪器分析:

以被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主要特点:

(1)分析速度快;

(2)便于自动化;(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适合测定微量组分(<1%)、和痕量组分(<0.01%);(4)所用的仪器设备比较昂贵。

3、二者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二、单选题

(一)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分析原理分类的:

A、常量组分分析;B、常量分析;C、常规分析;√D、化学分析。

(二)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所取试样用量的大小分类:

A、常量组分分析;√B、微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三)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待测组分的质量分数多少分类的:

√A、常量组分分析;B、微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四)下列哪一个分析方法是根据根据分析化学的任务分类的:

A、常量组分分析;√B、定量分析;C、仲裁分析;D、化学分析。

第二章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简答题:

(一)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

答:

1、样品的采集和保存;2、样品的预处理;3、分析方法的选择及试样的测定

4、分析数据的处理和报告分析结果

(二)样品采集的原则是什么.?

答:

样品采集的原则,要建立正确的总体和样品概念的基础上,使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考虑其典型性,还要顾及适时性。

(三)样品处理的目的和要求各是什么?

答:

1、样品处理的目的包括

(1)使被测组分从复杂的样品分离出来,制成易测定的溶液形式;

(2)除去对分析有干扰的基体物质;(3)如果被测组分浓度较低还需进行浓缩或富集;(4)如果被测组分用选定的方法难以检测还需要进行衍生化处理使被测组分定量转移成另一种易于检测的化合物。

2、对样品处理的要求:

(1)被测组分不损失或损失很小;

(2)样品不能被污染;(3)试剂用量少、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小。

二、单选题

(一)在“湿消化法”预处理生物组织样品时,如果消化液呈“黑色”可能的原因是:

A、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过大;B、样品中含“黑色”有机物;

√C、氧化剂使用量不够;D、生成“黑色”配位化合物;

(二)在现代样品预处理方法中,微波密闭罐加热消化样品方式特别适合于环境、生物样品,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消化时间短;B、挥发性待测组分不损失;

C、节约能源;√D、不需要消化试剂;

(三)二硫腙比色法测定铅时,所用玻璃器皿先用1:

1硝酸浸泡,主要是为了除去:

A、吸附的氧化性物质;B、吸附的有机化合物

√C、吸附的金属离子;D、吸附的还原性物质

(四)防止食物样品腐败变质可采用加:

√A、苯甲酸或三氯甲烷;B、氢氧化钠;C、硝酸;D、盐酸。

(五)选择合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时应注意:

A、不改变待测组分的状态;B、完全消除干扰物质;

√C、与选择的测定方法相适应;D、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六)采用全部分解法预处理样品的主要目的之一:

A、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B、浓缩样品中的待测组分;

√C、使样品中的无机物转化为离子;D、使样品溶液转化为酸性溶液;

第三章卫生分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一、简答题:

(一)1、什么是准确度、精密度?

2、准确度、精密度各用什么表示?

3、说明准确度、精密度的关系。

答:

1、准确度表示了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精密度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2、准确度用误差表示;精密度用偏差表示;

3、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好;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高;精密度差的分析结果是不可信赖的。

(二)分别说明离群值检验、F检验和t检验法的目的。

答:

1、在分析测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测定的数据中存在个别数据偏离平均值较远,又没有找到测定过程的错误,利用离群值的检验是为了去除由过失误差引起的错误数据。

2、在分析测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实验室或不同分析人员对相同样品测定结果的比较,需对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F检验,F检验的目的是判断分析数据间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分析数据间随机误差是否超出了所允许的范围,如超出则判定存在显著性差异,否则,无显著性差异。

3、在分析测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组测定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需对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t检验,t检验的目的是检验某一方法或测量过程是否存在系统误差,若存在显著性,则说明测量值不准确、不可靠,应查明原因;若无在显著性,则说明测量值准确、可靠。

(三)何为系统误差?

何为偶然误差?

它们有什么特点?

1、系统误差:

由分析工作中的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主要特点:

(1)重复性:

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中,重复地出现;

(2)单向性:

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3)恒定性:

大小基本不变,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固定。

(4)可校正性:

其大小可以测定,可对结果进行校正。

2、偶然误差:

由分析工作中的一系列的有关偶然因素微小的随机变动引起的误差。

主要特点:

(1)对称性:

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误差分布曲线对称;

(2)单峰性: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的概率小。

误差分布曲线只有一个峰值。

误差有明显集中趋势;(3)有界性:

由偶然误差造成的误差不可能很大,即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很小;(4)抵偿性;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的极限为零。

(四)在样品分析之前,首先应对测定方法进行检验与评价。

评价的重要指标有哪些?

答:

1、准确度的评价:

(1)用标准物质评价准确度;

(2)用加标回收率评价准确度

(3)与标准方法对照评价准确度

2、精密度评价;3、检出限评价;4、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和灵敏度;5、抗干扰的能力;6、样品的稳定性。

(五)实验室内的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分析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按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若精密度和准确度达不到预期水平,应查明原因加以纠正;

2、测定的空白值计算检出限:

按常规方法测定空白值计算检出限,该值如高于规定值,则表明测量系统存在问题,应找出原因予以纠正,并重新测定,直至合格为至。

3、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的检验:

通过更换不同仪器和不同分析人员进行同一项工作,检查是否存在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

4、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检验;

二、单选题

(一)精密度常用下列哪项表示:

A、相对误差;B、随机误差;C、系统误差;√D、标准偏差。

(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好,精密度不一定好;B、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好,准确度一定好;

√C、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好,精密度一定好;D、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无必然关系。

(三)定量分析测定时、对测定结果的误差要求是:

A、越小越好;B、等于零;√C、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即可;D、大于允许误差。

(四)下列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机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B、随机误差出现正误差和负误差的机会均等;

√C、随机误差具有单向性;D、随机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五)下列关于置信区间的概念中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定置信度下,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含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靠范围;

B、真值落在某一区间的概率;

C、以真值为中心,某一区间包含测定结果平均值的概率

D、在一定置信度下,以真值为中心的可靠范围。

(六)实验室中一般都是进行有限次的平行测定,则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A、

;B、

;C、

;√D、

(七)某人根据置信度为95%,对某项分析结果计算后,写出了如下五种报告。

哪种是合理的?

A、(25.48±0.1)%;B、(25.48±0.135)%;C、(25.48±0.1348)%;√D、(25.48±0.13)%;

第四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一、简答题:

(一)1、简述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2、说明朗伯-比尔定律物理意义;

3、写出朗伯-比尔定律数学表达式。

答:

1、

(1)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2)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3)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化学现象发生。

2、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

3、其数学表达式为: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哪些主要部件组成?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光源:

能发射足够光强、稳定、且强度随波长变化小所需波长范围的连续光谱。

2、单色器:

单色器是能从光源辐射的复合光中分出单色光的光学装置。

3、吸收池:

用于盛放空白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器皿。

4、检测器:

测量单色光透过溶液后光强度变化的一种装置。

5、显示器(信号指示系统):

显示吸光度或透光率。

(三)偏离比尔定律的光学原因有哪些?

答:

1、非单色光的影响:

2、杂散光的影响:

杂散光是指从单色器分出的光不在入射光谱带宽度范围内,与所选波长相距较远;3、反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

反射光和散射光均是入射光谱带宽度内的光,吸收光谱变形。

4.非平行光的影响。

(四)1、何谓紫外可见吸收曲线?

如何绘制?

有什么用途?

2、何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曲线?

如何绘制?

有什么用途?

答:

1、

(1)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吸收曲线是描述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紫外可见光吸收程度的曲线,即吸光物质吸光度(或透光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

(2)绘制方法:

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分别测定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然后以(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3)①可进行定性分析;②选择定量分析的吸收波长。

2、

(1)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是在相同条件下,吸光物质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在溶液浓度符合郎伯比耳定律时,此关系曲线为一条直线。

(2)绘制方法:

首先配制一系列吸光物质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它们吸光度(A),然后以c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所绘制A—c曲线,即为标准曲线,有时称工作曲线。

(3)利用标准曲线可进行定量分析。

(五)卫生化学定量分析中,标准曲线法是最常用分析方法之一,请回答:

1、配制标准溶液液注意哪些事项;2、绘制标准曲线注意哪些事项;3、说明标准曲线法的适用性.。

答:

1、配制标准溶液液注意下列事项

(1)标准溶液的基体组成、酸度和黏度等尽可能与样品溶液相近;

(2)标准溶液浓度应在合适的范围(即在线性范围内);

(3)每次测定标准溶液必须重新配置;

(4)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相差一个数量级;

(5)标准溶液的配置,尽量选择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物质。

2、绘制标准曲线注意下列事项:

(1)标准溶液与试样按相同规范的方法处理(包括所加试剂、操作步骤、处理时间等),使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基体尽可能一致;

(2)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必须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3)标准溶液要包括整个线性范围;

(4)绘制标准溶液曲线至少要有5个点;

(5)当条件改变时,标准溶液曲线必须重新绘制;

(6)绘制标准溶液曲线时,纵横坐标比例要适当,尽量使绘制标准溶液曲线的斜率接近1。

3、适用于基体组成简单、干扰较少、大批试样的分析。

二、单选题

(一)下面哪一种电子能级跃迁需要的能量最高:

√A、→*;B、n→*;C、→*;D、→。

(二)在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中,下列哪种电子能级跃迁类型在该分子中不发生:

A、→*;B、→*;C、n→*;√D、n→*

(三)紫外-可见吸收曲线表示是:

A.吸光物质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B.吸光物质浓度与透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C.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溶液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D.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四)在310nm时,如果溶液的百分透射比是90%,在这一波长时的吸收值是:

A、1;B、0.1;C、0.9;√D、0.046

(五)某化合物的浓度为1.0×10-5mol/L,在max=380nm时,有透射比为50%,用1.0cm吸收池,则在该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max/[L/(molcm)]为:

A、5.0×104;B、2.5×104;C、1.5×104;√D、3.0×104。

(六)符合光吸收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的位置及高峰值将:

A、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但高峰值不变;√B、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

C、向短波长方向移动,但高峰值不变;D、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

(七)下因素中,影响摩尔吸光系数(ε)大小的是:

A.有色配合物的浓度;B.入射光强度;C.比色皿厚度;√D.入射光波长。

(八)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拿比色皿时用手捏住比色皿的毛面,切勿触及透光面;

B.比色皿外壁的液体要用细而软的吸水纸吸干,不能用力擦拭,以保护透光面;

C.在测定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时,按从稀到浓的顺序进行以减小误差;

√D.被测液要倒满比色皿,以保证光路完全通过溶液。

(九)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A、可用较宽的狭缝,增加了光的强度;√B、消除了光源不稳定的影响;

C、可用较弱的光源;D、可消除共存物质的干扰。

(十)在分光光度法中,测定的吸光度值都是相对于空白溶液的,这是因为:

A、入射光不是平行光;B、入射光为非平行光;

√C、吸收池对入射光的吸收和反射作用;D、溶液中的溶质发生解离作用。

(十一)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下列关于空白(参比)溶液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样品溶液中只有待测物质在测定波长下有吸收,其它共存物质均无吸收时,采用溶剂(通常为蒸馏水)作为空白溶液;

B、当显色剂或其它试剂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时,采用试剂作空白(不加待测物);

C、空白溶液可以消除吸收池和溶剂对入射光的影响;

√D、空白溶液中不能消除其它共存组分(包括显色剂、基体成分、辅助试剂等)在测定波长处产生吸收所引起的干扰。

(十二)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如果入射光单色性较差,会偏离Lambert-Beer定律,其原因是:

A、光太弱;B、物质对各波长光的ε相近;

C、光太强;√D、物质对各波长光的ε相差较大。

(十三)分光光度计仪器的透光率测量误差(△T)为0.5%时,在不同的吸光度范围内,这一恒定误差所引起的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C/C)是不同的,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小时的吸光度A为:

A、0.368;B、0.334;C、0.443;√D、0.434。

第五章分子荧光分析法

一、简答题:

(一)简述荧光分光光度计第一单色器第二单色器的位置及作用?

答:

第一单色器(激发光单色器)——在光源和样品池之间,滤去非特征波长的激发光;

第二单色器(发射单色器)——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将溶液中杂质产生的荧光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

(二)荧光光谱的有哪些特征?

答:

1、斯托克斯(Stokes)位移:

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2、镜像对称规则通常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镜像对称关系。

3、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三)简述物质产生荧光的必要条件?

:

答:

1、物质分子必须具有特征结构(多为共轭体系);2、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荧光量子效率,也叫量子产率或荧光效率,它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

二、单选题

(一)关于激发光波长对荧光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荧光光谱的形状和荧光强度;√B、不影响荧光光谱的形状,但影响荧光强度。

C、影响荧光光谱的形状,但不影响荧光强度;D、不影响荧光光谱的形状和荧光强度;

(二)关于荧光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荧光光谱反映了荧光物质的发射特性;B、荧光光谱反映了荧光物质的吸收特性;

C、荧光光谱横坐标表示激发光波长;D、绘制荧光光谱时,激发光的波长可以改变。

(三)分子荧光光度法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选择性高的原因是:

A、分子荧光光谱为线状光谱,而分子吸收光谱为带状光谱;

B、能吸收光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发射荧光,即能发射荧光的物质比较少;

C、不同物质吸收某一相同波长的光后发射的荧光波长也不尽相同。

D、荧光分光光度计有两个单色器,可以较好的消除组分间的干扰;

√E、B+C。

(四)荧光的量子效率是指:

A、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B、发射荧光的量子数与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之比;

C、发射荧光的分子数与物质总分子之比;D、激发态的分子数与基态分子数之比。

(五)分子中有利于提高荧光效率的结构特征是:

A、双键数目越多,荧光效率越高;B、含有重金原子越多,荧光效率越高;

√C、分子共轭程度越大、荧光效率越高;

D、芳香族化合物苯环上吸电子基团越多,荧光效率越高。

(六)对分子荧光强度进行测定时,要在与入射光呈直角的方向上检测,是基于:

A、为了消除拉曼散射光的影响;B、为了消除瑞利散射光的影响;

C、只有在与入射光呈直角的方向上才有荧光;

√D、由于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在与入射光呈直角的方向上检测主要目的是消除透射光的影响。

(七)从分子结构考虑,下列哪个物质荧光最强:

√A、苯酚;B、苯;C、硝基苯;D、碘苯。

(八)维生素B2在440-500nm波长的激发光下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的激发光,其目的是:

A、消除溶剂产生的瑞利散射光;√B、避免拉曼散射光的影响;

C、消除容器产生的散射光;D、避免溶剂中荧光物质的干扰。

(九)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和它的激发光谱的形状是:

A、完全呈镜像对称;B、相同且重叠;√C、大致呈镜像对称;D、相同。

(十)关于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第二单色器的作用错误的是:

A、它可以消除溶液中杂质产生荧光的影响;B、它可以消除散射光影响;

√C、它无法消除光源透射光的影响;D、它可以消除反射光影响。

(十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荧光物质的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荧光物质的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减小;

C、荧光物质的浓度减小,荧光强度增大;

√D、在极稀溶液中荧光物质的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增大。

第六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简答题:

(一)简述火焰原子化器的主要组成部件及作用:

1、雾化器:

将试样溶液转为雾状。

要求稳定、雾粒细而均匀、雾化效率高、适应性高。

2、雾化室:

内装撞击球和扰流器(去除大雾滴并使气溶胶均匀)。

将雾状溶液与各种气体充分混合而形成更细的气溶胶并进入燃烧器。

3、燃烧器:

产生火焰并使试样蒸发并使样品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

(二)简述石墨炉原子化各个过程的作用。

1、干燥:

去除溶剂(80℃-130℃),快速蒸发而不沸腾,防样品溅射,时间可根据进样体积选定(15s~60s),如10μl,干燥时间15s;20μl,20s;100μl,60s。

2、灰化:

(200℃~1000℃)使基体和有机物尽量挥发除去(20s~45s)

3、原子化:

(1500℃~2800℃)原子化时间5s~10s为待测物化合物分解为基态原子,此时停止通Ar,延长原子停留时间,提高灵敏度

4、净化:

(30000℃)样品测定完成,高温去残渣,净化石墨管,一般时间为3s~5s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遵守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2、不同点:

(1)吸收的带宽不同,原子吸收是锐线吸收(窄带吸收)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分子的带状吸收;

(2)原子吸收为气化后的基态原子吸收,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为溶液中的分子吸收或离子吸收;(3)光源不同,原子吸收为锐线光源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是连续光谱;(3)设备结构不同。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光源应符合哪些条件?

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

答:

1、应符合下列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0相同;

(2)发射线的半宽度Δe远远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Δa;(3)辐射强度足够大;(4)稳定性好、噪声小、背景低、使用寿命长。

2、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这与灯本身构造和灯的工作参数有关系。

从结构上说,它是低压的,故压力变宽小。

从工作条件方面,它的灯电流较低,故阴极强度和原子溅射也低,故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

正是由于灯的压力变宽、热变宽和自吸收变宽较小,致使灯发射的谱线半宽度很窄。

二、单选题

(一)原子吸收光谱线的压力变宽中洛伦兹(Lorentz)变宽是由下列那种原因产生的:

A、原子的热运动;√B、被测元素的原子与其它粒子的碰撞;

C、原子在激发态时的停留时间;D、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的碰撞。

(二)原子吸收光谱线的霍尔兹马克(Holtsmark)展宽是由下列那种原因产生的:

A、原子在激发态时的停留时间;B、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其它粒子的碰撞;

√C、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其基态原子的碰撞。

D、原子的热运动;

(三)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的作用是:

A、提供试样蒸发和激发所需的能量;B、产生紫外光;

√C、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D、产生具有足够浓度的散射光。

(四)在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影响谱线宽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多普勒(热)变宽;B、场致变宽;√C、洛伦兹(压力)宽;D、自吸变宽。

(五)在石墨炉原子化器(无火焰原子化器),影响谱线宽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多普勒(热)变宽;C、场致变宽;B、洛伦兹(压力)宽;D、自吸变宽。

(六)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吸收线的半宽度是指:

A、峰值吸收系数的一半;

B、吸收线轮廓与峰值吸收系数之交点所对应的频率的一半;

C、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吸收系数的一半;

√D、在

处,吸收线轮廓上两点间的频率差。

(七)关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位置,正确的说法是:

A、可任意放置。

√B、光源辐射在原子吸收之后,再进入单色器;

C、光源辐射在检测之后,再进入检测器;D、光源辐射在原子吸收之前,先进入单色器;

(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现峰值吸收测量的条件是:

√A、光源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重合,且发射线半宽度应小于吸收线半宽度;

B、光源发射线频率远大吸收线中心频率,且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线半宽度;

C、光源发射线频率等同于吸收线中心频率,且发射线半宽度大于吸收线半宽度;

D、光源发射线频率略低于吸收线中心频率,且发射线半宽度与吸收线半宽度相同。

(九)原子吸收法所使用的火焰温度:

A、越高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