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833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docx

中国著名教育家展板内容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

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他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

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

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

他说: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朱熹(1130—1200)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

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

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

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

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

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

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

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

他说: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耳。

”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

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

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4.王守仁(1472—1528)

王守仁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他主张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

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5.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严复

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

“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后改名复,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开创近代“教育救国”的道路。

在严复看来,变法维新,救亡图强,首先必须改变国民素质,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入手,通过教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达到“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力之强”、“德行仁义之强”的目标。

从理论到行动,他一直坚守教育岗位,努力从事思想启蒙、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民主政制,做改变和提升“民质”的工作。

突破“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

他大力提倡的西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种应用科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等。

他甚至把“救亡之道”归结为“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严复的这种思想锋芒,直指传统与潮流,使他在一般政界和学界不免处于孤立地位,但他坚持全面学习西方,视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变法图强的正确道路。

制定“德、智、体”全面育人的方针。

严复把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的目标转向并落实到教育的层面,便是全面改革和提升国民的素质。

他认为,若不改变我国国民的贫、弱、愚的状况,要实现民主政治、救亡图强,是不可能的。

他主张竭尽全力,从教育入手,并且接受和发挥了斯宾塞的“德、智、体”三育学说,从三个方面改变和提升国民的素质,最早实施教育目标的全面育人

梁启超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

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粱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

早年曾应科举,中举人。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远游美、澳,至辛亥革命后才回国。

在日本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

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肩蒙作用。

1905年后坚持立宪保皇,政治上日趋保守落伍。

1920年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

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并兼任南开等几所大学教授。

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

梁启超在大学讲学时,传播资产阶级的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的理论,以及治学方法论,培养了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学者,并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上作出了成绩。

其教育主张主:

一是教育救国。

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

二是变科举、兴学校。

认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

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

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

三是改革课程内容。

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

在西政与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

他在《西学书目表》中详述具体西学内容。

四是改良教学法。

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个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

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王国维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

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王国维【近代】(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曾留学日本,归国后1903年起先后担任通州和苏州师范学堂心理学、伦理学教习。

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

1925年受聘为清华研究院教授。

较早介绍西方哲学、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

教育思想方面,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

力主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并重。

认为教育应以道德为中心。

较早提出美育应列为学校的正式科目的见解。

其教育主张主要有:

大学要办成研究学术的场所;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自由和独立等。

重视师资的培养,强调必须办好高等教育,以充实中学的师资;办好中学及师范教育,以充实小学的师资。

其著述甚丰,涉猎教育、哲学、文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诸方面,主要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所译日本花铣三郎著作《教育世界》,为中国第一部介绍的外国教育学。

7.徐特立(1877—1968)

青出于蓝,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也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

  徐特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

延安时期,他根据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要研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

  他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

他主张,要给大众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已有的知识。

他还指出: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

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

”他主张“灵活使用课本”,反对把“课本神圣化,使学生都不用脑”,如果“师生都成为课本的审查者和编辑者”,“学习的成就就必然是可惊的”。

此外,他还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等。

  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观点教育。

他提出“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二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是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他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陶行知主张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

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他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陶先生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陶行知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即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陶行知还主张终身学习,他说: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这应当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

吴玉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吴玉章【现代】(1878—196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字学家。

名永珊,字树人。

四川荣县人。

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至八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工会首届主席,在长期革命教育实践中,倡导根据文字的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原则,推行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利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和推广普通话,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

同时主张:

高等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机械搬用外国经验;建立多种学制、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从速培养经济建设管理人才,尤其要关怀工农学员的成长;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善于总结革命历史经验,教育后辈青年继承革命传统;同时提倡青年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少年儿童要培养和发展才能,认真钻研科学。

著有《中国文字的源流及其改革的方案》、《中国新文字的文法》、《辛亥革命》、《吴玉章回忆录》等,论述辑为《吴玉章文集》。

  10.叶圣陶(1894—1988)

  叶圣陶原名绍钧,是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

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

他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