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766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docx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的社会文化思潮,也是一种学术思潮。

它起源于人

文科学,却对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发生着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影响。

准确把握后现

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其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冲击与挑战,无论是对于正确理解当代西方

社会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还是加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

通常认为,现代化是

自15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以至全世界的一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运动,是一个把人类社会由愚

昧引向科学,由非理性引向理性,由神性回归人性,由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工业生产,由产

品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农村乡镇转向大都市,由贫困走向繁荣,由野蛮转向文明,由专制

转向民主,由独裁转向自由,由人治转向法制,由暴力转向解放等的历史性过程。

现代化被

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力量,是现代社会一切文明进步和成果之本、之源

、之根。

与之相应,“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4页。

),与现代化所取得的极为巨大的成就相伴随的是与之同样巨大的社会

问题,世界现代化所造就的现代人类面对着现代化的巨大挑战:

世界大战,核武竞赛,种族

冲突,经济危机,贫富分化,暴力犯罪,毒品泛滥,卖淫嫖娼,信仰迷失,邪教泛起,道德

失范,个性压抑,等等。

这一切使人们对于进步的观念和对未来的任何信念都发生了怀疑,

甚至从根本上受到动摇。

应该说,正是对于这诸多现代文明中复杂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后现代主义发生于欧洲大陆,以德国和法国为自己的摇篮。

尼采、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和海

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可以看作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

他们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

是要重估现代化的价值,现代文明的价值。

法国学者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主张解构一切,

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曾经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旗手。

随后,各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学派

风起云涌,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后当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新结构主义等等,与后

现代主义交叉重叠。

后现代主义与各种形式的浪漫主义、现象学、虚无主义、平民主义、存

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无政府主义等既相互借用、改造,又对

其有所批判和超越。

应该说,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某种思潮,某种态度,某种倾

向,是众多的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潮、态度和倾向的混合。

后现代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具体

学说、流派和观点,它们之间也相互冲突和论争,存在着肯定派、否定派与怀疑派的巨大差

距,也有建构派、保守派、破坏派等不同派别。

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在基本思想倾向、价值观

念和评价趋向方面的大体一致,或者说是一种趋同。

因此,当我们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整

体来看待和评价时,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为持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每一个人所共有的或都赞同的

这正如美国学者伊·哈桑所言,主张后现代主义的“这些人性质迥异,不能形成一个运动

、一种模式、或一个学派。

然而,他们却可能引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化倾向,一套价值观

念,一组新的程序和看法。

而这一切我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注:

[法]弗·利奥塔等:

《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态度

  就其批判目标而言,后现代主义直指现代西方文明和作为其内核的现代性。

他们以一种彻

底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西方社会现实,否认社会进步。

“后现代主义批评现代化

已经造就的一切:

西方文明已积累的经验、工业化、都市化、民族国家、进入‘快车道’的

生活。

他们对现代的诸种优越性提出了诘难:

职业,办公室,个人责任,官僚政治,自由民

主,宽容,人道主义,平均主义,不偏不倚的实验,评价标准,中性程序,客观法则,以及

合理性。

后现代主义者断定,有理由怀疑有关现代性的道德主张、传统规范和‘深刻阐释’

他们认为,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解放力量;相反,它是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

”(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5页。

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尖锐而激烈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运动。

它们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长

期历史发展及其所造就的高度现代文明持根本的否定态度,仅仅从消极的方面来反省现代性

,无情地暴露现代性的每一点错误和罪恶,着力揭露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缺陷,抨击现代性

所造成的一切,力图摈弃和超越现代性,进入所谓后现代状态。

它们认为,现代性不再是解

放人类的进步力量,而是奴役、压迫和压制人类的根源,一种完全消极的力量。

后现代

主义的极端性和破坏性表达了当代西方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现代性的极度失望甚至绝望的态度。

  就其思想和哲学观念而言,后现代主义诘难各种形式的哲学世界观,嘲弄近现代哲学,把

它们统统看作基础主义的、本质主义的、逻各斯主义的、预设了所有问题并提供了先定的答

案的、包罗万象的东西而加以拒斥和消解。

它们贬损哲学的意义,拒斥作为阿基米德点的哲

学,并常以宣布哲学的终结、死亡、毁灭而惊俗骇世。

海德格尔提出要“摧毁形而上学”,

“克服形而上学”,进而宣布“哲学的终结”。

列维纳斯宣称“超验的毁灭”,认为黑格尔

代表的传统哲学只关心同而忽视了异,这实际上只抓住了统一而忽视了多样。

而一旦研究视

野引向异,则哲学失去其地位。

德里达也尤其强调差异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认为古典哲学都

是以同一为根据并且贯穿着同一性思维方式,而实际上同一并不是差异的根据,反过来差异

才是同一的根据,为此他提出解构同一性思维,解构形而上学,以至解构哲学。

拉康提出“

与一切被称为哲学的东西断绝关系”。

在他看来,哲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去研究普

遍实在的实在或实体,去寻求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和真理,造就一种“主人话语”(Master 

discourse),即以一种主人的姿态和身份来与非哲学发生关系,寻求一种类似主人的权力

与控制。

这种“主人话语”是与他所倡导的“精神分析话语”相反对的,为此他主张揭示哲

学的压迫性和专制性,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

利奥塔尔从怀疑和否认语言和知识的合法性入

手,进而否认哲学的合法性,认为“思辨哲学,或者说人文哲学,从此只好取消自己的合法

化功能,这解释了哲学为什么在它仍然企图承担合法化功能的地方陷入了危机,以及为什么

在它出于现实考虑而放弃合法化功能的地方降为逻辑学研究或思想史研究”(注:

[法]弗·利奥塔: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5—86

页。

)。

罗蒂认为,现代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实际上不过是康德哲学的新变种,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表象这一概

念的支配。

分析哲学力图通过语言分析来获得语言学意义上的精确表象,现象学则力图通过

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来获得这种表象。

而这种表象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镜子理论”或叫视角

隐喻,其核心观念即认为认识就是精确地表象心灵以外的东西,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充当最

一般的表象理论。

在他看来,整个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建立在柏拉图关于真理和知识的学说、

笛卡尔关于心灵的学说和康德的哲学观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的,而他则要从批判这三

个要素及其相应的基础主义入手,揭示分析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的一脉相承关系。

他坚决反

对表象和镜子理论,认为哲学并不是一种万古不变的研究方式,而是一种人类的对话,为此

他宣布传统哲学观念和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终结,主张进入一种叫做“后哲学文化”的时代

(注:

[美]理查德·罗蒂:

《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

  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后现代主义主张重新评估传统、神圣、个别、和非理性,重视过去胜

于现在,认为现代未必胜过前现代。

他们厌倦都市化的现代生活方式而向往昔日的牧歌似的田

园般生活,以至于被看作主张一种“新的原始文化”(注:

[法]弗·利奥塔等:

《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

后现代主义者拒绝被现代性所重

视的一切,例如规则、秩序、权威、真理、崇高、完美、合法性、确定性、普遍性、简单性

等,却青睐被现代性所摈弃的一切。

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被现代性所摈弃的一切,包括

情绪、情感、直觉、反应、沉思、亲自经历、风俗、暴行、形而上学、传统、宇宙论、魔术

、神话、宗教情感和神秘体验,都重新焕发出它们的重要性”(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

它们强调多样性、不确定

性、差异性、个别性、复杂性、非因果性等,用话语和意义取代目标、选择、行为、态度和

人格等,是对于现代价值观念体系的一次根本性颠覆与重构。

  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所提出的挑战

  我们知道,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争论

,但它们之间的争论还都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可能及其实现途径方面展开的,因此是在基

本相同的前提下的争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部争论。

后现代主义将它们的上述观念运

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必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式造成根本性的冲击和挑战,甚至从根本上颠覆正统的人文社会科学。

  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后现代社会科学不再关注作为正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实的人

文社会现象,而是紧紧盯住那些被人们所忽视了的事物。

“后现代社会科学把焦点对准可供

选择的话语和意义,而不是目标、选择、行为、态度、和人格。

后现代社会科学家们乐于把

以下事物重新确定为焦点:

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被忽视了的事物,有阻力的事物,被遗

忘的事物,非理性的事物,无意义的事物,被压抑的事物,两可之间的事物,经典之物,神

圣之物,传统之物,怪诞之物,崇高之物,受鄙视之物,无足轻重之物,边缘之物,外围之

物,例外之物,脆弱之物,湮没之物,意外之物,被驱散之物,被取消资格之物,被延误之

物,分离瓦解之物——所有那些‘现代人不愿去深入了和特别关注的事物’。

把一切事物都

界定为某个文本的后现代主义者,与其说是想要‘发现’意义,不如说是想要‘设置’意义。

”(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8页。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真的是想通过上述概念及其所表达的对象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

现新的领域和指明发展方向,那倒值得赞赏,问题在于,他们实际上不过是要通过这些相互

对立或毫不相干的事物来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正常研究对象。

他们之所以提到它们,并不是

要真正严肃地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而不过是为了表达它们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的反感和不满而已。

  从其对于文本、作者和读者三者关系的理解来看,后现代主义者从根本上变更了三者之间

的传统角色,他们削弱甚至抛弃的作者的作用和地位,赋予文本和读者以特权,甚至将读者

置于决定性的地位,认为读者创造文本。

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文本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但通常认为,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作者拥有对于文本内容及其意义的决定

权。

读者解读文本,就是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把握文本的本来含义。

不同的作者有可

能产生对于文本内容和意义的不同理解,但却都受到文本的制约,文本一旦产生,便作为一

种具有客观性的存在而限定和制约着读者对它们的理解。

在这里,作者是主动的、决定性的

,文本是客观的、内涵作者思想和意图的,读者是被动的、接受性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者

向作者在社会科学中的权威性提出挑战,并且致力于在所有的形式上解除作者对于文本的至

高无上地位。

他们宣布,给予现代作者以判定文本的内容及其意义的最终发言权是一个错误

,我们不可能在一种主观的作者陈述和作者想要创造一个心灵框架、一个效果的那种企图之

间作出区分。

因此,文本一旦被写成,作者便悄然隐退,甚至应当死去,这就是他们所说的

“作者的死亡”。

作者与文本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文本不过是“由文学机构和文化的散

乱代码所产生的一系列形式”,“一旦写就之后,文本就在如下的意义上被视为独立的:

文本的渊源、作者的声音或文本的上下文来寻求文本的意思和解释是毫无结果的”(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

在后

现代主义者看来,文本是独立的、开放和多元的,文本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为读者提

供了无限开放的空间,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解读和理解。

读者在这里具有了最高的控制

权和自由权。

在极端的意义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而不受任何限制,有权作出任

何一种解读而不必受证据的制约,更不必去考据作者的意图和背景等等。

最终是读者写就了

文本而不是作者,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文本。

正是通过以这种方式抛弃作者、转换文本、和

重置读者,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取消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否认了一切科学地从事研究的理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就其研究目标而言,后现代主义者几乎毫无例外地怀疑和否认作为科学研究目标的真理,

甚至怀疑和否认建立科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尽管对于什么是真理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

着不同的解释,但把追求真理作为现代科学的基本目标,这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还是普遍认同

的。

然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真理涉及秩序、规则和价值取向,依赖于逻辑、理性和理

智,因此,真理恰恰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缩影,是必须加以否定和反对的。

怀疑论的后现代

主义者要么否认真理的可能性,要么把真理看作是没有意义可武断的。

德里达说,“不存在

自在真理之类的东西。

存在的只是对于真理的过分热中。

即便真理是为我的,是与我有关的

,它也是多元的”。

福柯把真理看作权利游戏的产物,受着某些掌握权力的人的操纵,因此

不配拥有特殊的特权地位和至上的权威。

部分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尽管部分地接受了特指

局部的、主观的、团体的真理形式的可能性,但他们却把真理相对化了,要么将其等同于某

种形式的自我理解,要么强调真理对于语言的依赖性,从而取消了真理的特定和普遍的内容

,最终走向了真理多元论。

后现代主义者不仅怀疑和否认真理,甚至怀疑和否认理论和学科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们认为,现代理论是建构在承认一种统一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存在

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必然要以某种论述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它不仅要寻找某种不变的根据,

还要以包罗万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形成某种权威性的解释和结论,表明这正是典型

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是应当加以否定和反对的。

在现存的多种多样的理论中,并没有

任何一种理论会比其它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因此必须摈弃对于理论的追求,而代之以某种对

于日常生活的局部叙述。

后现代主义根本否定真理和理论,把严肃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转变成了某种“扑朔迷离的游戏”。

这不仅取消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也取消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地位。

  就其研究方式而言,后现代主义摈弃现代社会科学所赖以支撑的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要么奉行一种认识论虚无主义或认识论不可能主义,要么执着于内省的、主观的和反客观

主义的直觉或解构,或者在方法论上主张“怎么都行”。

与其否认真理和理论相关,后现代

主义也否认现代认识论、评价论和方法论。

首先,他们否认作为一种主体性行为的认识活动

,甚至把主体性与现代性联系起来而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宣布主体死亡。

从尼采所主张的“

全面消解自我、个性和主体”,到弗洛伊德对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清除和对于无意识和潜意

识的关注,到结构主义把主体转换为仅仅是作品中的语义学代码,后现代主义者对于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他们把主体看作现代性的

象征和人道主义的核心,并在反对传统的主体—客体二分的旗帜下,把主体从社会科学中根

本驱除了出去,主张一种“没有主体的社会科学”。

其次,后现代主义否认外部客观实在,

也否认作为认识基础的表象,因为在他们看来,承认表象,就意味着承认表象所蕴涵的客观

性和承认表象以外的观察者。

再次,后现代主义根本否认因果解释的可能性,也颠倒了通常

用于因果解释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他们否定传统,轻视甚至否定历史,也向传统的时间观念

提出挑战,“认为时间是无政府主义的、不连贯的、非线性的;而不是线性的、进化的或意

向性的。

时间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以某种确定的方式置入于话语中或讨论中”(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

他们也

冲击了传统的空间和地理观念,将其看作是漂浮不定的。

又次,与他们所赋予文本和读者以

特权相关联,后现代主义主张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的多元性,认为任何方式的解释和理解都

是虚假的、误解的,也没有一种解释会比别的解释优越,各种解释都是平等的。

他们由此而

否定认识和理解的客观性,也否认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主张在方法论上怎么都行。

们要么只是专注某些反客观主义的内省,要么高举解构主义的旗帜并把它运用于各种场合,

以一种破坏性的态度和方法来取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最后,后现代主义者拒绝传统理性,

也拒绝现代社会科学所追求的合理性,他们拒绝对知识进行评价,也否定存在着评价知识的

普遍标准,不管这种标准是真理性的还是价值性的或规范性的。

这样,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没有真假,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交流,没有比较,各种主张实

际上成了完全个体性的、分散的、无意义的和不可交流的赏玩自娱。

  就其社会态度而言,后现代主义者普遍对现实主流社会和政治体制感到失望以至绝望,并

转而奉行某种政治犬儒主义和失败主义。

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拒绝参与社会政治,甚至拒绝

对社会现实作出评价和判断,也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他们转向自我的内心,专注于自我

,甚至钟情于死亡、自杀、恐怖,走向一种愤世嫉俗、孤独绝望、悲观厌世和虚无主义的人

生态度。

相比之下,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政治和人生态度更为积极和乐观一些。

尽管

它们摈弃现代科学,怀疑社会进步,拒斥某种包罗万象的意识形态,拒绝参加任何传统的、

制度化的政治运动,诘难任何权威,但他们“具有一种更乐观的精神,他们支持一系列新的

政治运动;从和平、生态与环境、女权主义、绿色政治主张、民族主义、大众主义和无政府

主义到‘心身健康学科’、灵学、心灵运动和新世纪运动。

他们包括‘抵抗团体’,穷人运

动和医疗团体。

他们把受压迫者,精神病患者,残疾人,无家可归者和一般意义上的下层人物

都汇集到了一起。

有人还会加上动物权利,反堕胎,同性恋团体”(注:

[美]波林·罗斯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

后现代主义者的这

种种举动加剧了西方社会文化的分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关于后现代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略评价

  首先,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生成的,其直接的基础是西方社

会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和存在的诸多极为尖锐和严峻的自然、社会、人生和个性问题。

来自

各方面和各学科的学者都在对这诸多问题进行着思考,并探索着解决的途径,后现代主义正

是对这些尖锐复杂的问题的某些特别的观念表现和极端的评价态度。

就其对象而言,应该说

,后现代主义者所关注的这诸多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都是客观存在的、非常现实的、甚至非

常严峻的,是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的。

在这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不能说是一种纯粹的

捕风捉影和无病呻吟,而是有其一定的现实基础的。

应该说,后现代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大

部分都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广泛影响的社会和

学术思潮,不是偶然的,而是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一种尽管不无怪诞性但也不无必然性的产

物。

甚至可以说,某些后现代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极端性、不可理喻性、否定性和破坏性也正

是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怪诞性的一种特殊的和畸形的表现,有其客观的和

现实的原由。

这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

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

们认为,只有联系到当代西方社会的纷繁复杂、多样和尖锐的社会问题,才能真正找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基础。

  其次,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后现代主义作为对于当代西方“社会病”的一种尖锐批判,

有可能从反面推进西方社会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

如何看待、理解和解决当代西方社会所

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这本来就可能也应当允许有多种的思路、看法和态度。

现代人文社会

科学的各个学科实际上也正在面对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其解决办法。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

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于它们对这诸多社会问题的极度关注和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批判精

神和无畏勇气。

他们以尖锐批判的态度和否定性的方式把西方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暴露出

来并加以放大,追究其复杂原因,在不少方面尽管不无片面,却相当深刻,这就有可能引起

全社会对它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从而为对它们的治疗和克服起到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有可能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清醒剂,从反面推动着西方社会的自我

认识、自我批判、自我治疗、自我修复、自我发展。

  然而,就其否定性的方面来看,后现代主义由于其极端性、片面性和破坏性而与西方主流

社会不相融洽,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也有可能成为妨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消极力量。

前面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者是以某些非常极端的态度、片面的思路和否

定性的方法在关注社会问题。

他们以一种彻底反传统和反正统的姿态,站在怀疑主义和相对

主义的立场,把问题全部推向极端,怀疑一切,解构一切,否定一切,破坏一切。

他们一方

面自己放弃了社会责任,采取与社会主流的不合作态度,把问题引向极端,这在实践中是不

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的,另一方面又反对和否定了正常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

性,从而堵塞了科学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有效道路,也必然妨碍人文社会科学的正常发展。

在我们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应当也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在社会实践中建

设性地加以解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正是要通过积极的探讨而为解决各种复杂的社

会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原则。

在这种意义上,当代社会的所有成员,尤其是思想理

论家们,都对社会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