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468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docx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概要

第二章

★为何要区分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额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不利于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的直接比较。

而对外贸易量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量,所以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的比较。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ofinternationaltrade):

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offoreigntrade):

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类商品在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地理分布(directionofinternationaltrade),指一定时期内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

对外贸易地理分布(directionofforeigntrade),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ofdependenceonforeigntrade)又称外贸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

可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

出口贸易依存度(或进口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在该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外贸依存度还可以细分为对某些国家的贸易依存度。

★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

一、按商品的流向区分:

1.出口(exporttrade):

商品与服务由国内生产而为国外购买的交易活动。

2.进口(importtrade):

商品与服务由国外生产而为国内消费的交易活动。

3.过境贸易(transittrade):

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运往他国的贸易活动。

(是指当某种商品从A国经由B国输往C国销售时,对B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这种贸易对B国来说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仅仅是商品过境而已,过境贸易国不拥有货物的所有权。

货物不列入过境国家的海关统计)

二、按商品形态区分:

1.有形贸易:

是指贸易双方所进行交易的商品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具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也称为货物贸易。

2.无形贸易:

是指非实物形态的商品(即劳务)的输出与输入,也称为劳务贸易或服务贸易。

(如:

货物运输费、保险费、旅游费;利润利息红利;驻外机构经费,侨民汇款)

联系:

都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构成部分

区别:

①有形贸易的进出口要经过海关,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

②无形贸易由于其无须经过海关办理手续,所以一般不显示在海关的统计表上,如金融服务、软件设计等。

三、按贸易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区分:

1.直接贸易(directtrade):

贸易商品由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不借助第三方参与。

2.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

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进行贸易。

3.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

又称中转贸易,一国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他国出口。

(是指甲国经过丙国向乙国出口商品,甲乙不直接发生贸易联系,而是有丙分别与甲乙进行交易,对于丙来说就属于转口贸易。

例如:

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

转口贸易国拥有货物所有权。

货物列入转口国家的海关统计)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

①转口贸易中,第三国参与贸易过程,起媒介作用;过境贸易中,第三国不参与贸易过程。

②转口贸易中,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是间接贸易;而过境贸易中,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是直接贸易。

四、按统计标准区分:

1.总贸易(generaltrade)——又称一般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它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2.专门贸易(specialtrade)——又称特殊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它指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

国境是否等于关境?

1关境是统一海关法管辖的范围,是征收关税的领域。

国境是一国领土范围。

②关境与国境有时不一致。

在建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等经济特区的情况下,进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特区的商品不征收关税,不属于该国的关境范围之内,此时关境小于国境;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组成一个共同关境,关境包括了几个缔约国的领土,此时关境大于其成员国的各自国境。

五、按清偿工具区分:

1.现汇结算贸易(CashSettlement)——自由结汇贸易,指以货币(以发达国家的货币为主)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

2.易货贸易(BarterTrade)——又称换货贸易、对销贸易,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

六、按贸易过程中是否使用单证区分:

1.有证贸易:

在国际买卖中,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接进行结算支付的一种贸易方式。

2.无证贸易:

即在不使用纸单证的情况下完成询问、订单、托运、投保、报关、结算等业务手续的一种使用现代化通信管理方式的新型贸易。

第三章

★《谷物法》的存废之争:

基本概况:

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低于每夸脱80先令时不得进口,目的是通过保护国内农业来加强粮食安全。

实施后,英国谷价高涨,地租猛增,地主贵族成为主要受益者,而工厂企业主却难以压低工资,利润受侵蚀。

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该法于1846年被废除。

新兴资产阶级为何反对《谷物法》?

理由1:

限制谷物进口→国内粮食价格上升→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上涨→工业品竞争力下降

理由2:

限制谷物进口→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对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理由3:

限制谷物进口→外国高关税报复→阻碍本国工业品出口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1.假设aLC

这说明,本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即和外国相比,本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效率更高。

即使本国在两种产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互惠贸易也是可能发生的。

2.假设aLC/aLW

这意味着本国用葡萄酒衡量的生产奶酪的机会成本小于外国。

换而言之,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

本国在奶酪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并将其出口到外国以换回葡萄酒。

★分工前两国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葡萄酒

毛呢

葡萄牙

80

90

英国

120

100

葡英两国间葡萄酒和毛呢的成本比率分别:

80/120=0.6790/100=0.9

可见:

葡萄牙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最低,比较优势较大,应分工生产酒,以酒换英的毛呢;英国生产这两种产品成本都较高,都处于劣势,但两种产品比较,毛呢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换葡的酒。

葡英两国实行专业化国际分工后产量:

葡萄酒

毛呢

葡萄牙

[80+90]/80=2.125

英国

[100+120]/100=2.2

葡英两国交换后(交换比例:

1:

1):

葡萄酒

毛呢

葡萄牙

2.125-1=1.125

1

英国

1

2.2-1=1.2

★配置所得:

1.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

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

2.交换所得:

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

★比较优势的度量:

1.用机会成本衡量:

奶酪的机会成本=减少的葡萄酒产量(△Qw)/增加的奶酪产量(△Qc)

2.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

奶酪的相对生产率=奶酪的劳动生产率(Qc/L)/葡萄酒的劳动生产率(Qw/L)

3.用相对成本衡量:

奶酪的相对成本=单位奶酪的要素投入量(aLC)/单位葡萄酒的要素投入量(aLW)

★基本思想:

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会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会给参与国带来贸易收益。

★比较优势论的评价:

1.比较优势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

2.比较优势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时至今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依然围绕着“比较优势”展开研究。

3.缺陷:

没有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没有分析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回避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源。

第四章

★要素禀赋论(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俄林):

理论背景: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

由于俄林在著作中采用了其老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H-O模型)。

★两要素经济模型:

1.生产要素禀:

生产要素在一个地区中的天然供给状况。

Ps:

要素数量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产出的差异。

2.要素密集度(针对产品而言):

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①说明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②若生产X、Y产品,投入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程度为:

→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③要素密集型产品:

生产某种产品时投入的要素中占有比例最大的要素,该产品就叫做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

在要素禀赋理论中,衡量两国的两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不是看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绝对量,而是两者的投入比例。

3.要素丰裕度(又称为要素充裕度)(针对国家而言):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

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该国实际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无关。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

1.主要假设:

①两国使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2×2×2模型)

②商品:

资本或劳动密集;国家:

资本或劳动丰裕

③各国同一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技术水平相同)

④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

⑤无规模经济(规模收益不变)

⑥生产要素可在国内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⑦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⑧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2.H-O理论的分析思路

(1):

H-O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就有两个:

H-O理论的分析思路

(2)

3.主要结论:

各国资源禀赋不同所引起的要素比率、产品价格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各国应该出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其丰裕资源的商品,进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其稀缺资源的商品。

贸易模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一、俄林的观点:

要素价格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这是因为:

1.受贸易壁垒和市场的差异,商品的价格水平难以一致;

2.要素在国内部门间转移不是充分便利;

3.产品对要素的需求一般是联合需求,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二、斯托尔珀的观点:

三、萨缪尔逊的观点:

1.在1949年《在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中认为:

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间要素均等化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趋势。

2.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

四、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五、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最终达到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充裕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

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的要素价格也将达到均等。

六、需要强调的是:

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

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要素禀赋论的经验检验:

一、实证检验的逻辑:

如果H-O理论正确:

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意味着:

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

KX/LX﹥KM/LM

二、提出:

里昂惕夫根据H-O理论的推断,认为美国应体现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

当他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的外贸结构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一检验结果与普通认为正确的H-O理论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同一种商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2.要素需求逆转说:

如果一国对某种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且其国民有特别偏好这一商品时,将会使原来依据H-O原理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变化。

3.自然资源说:

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4.人力资本说:

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入有形资本中,也得出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贸易壁垒论:

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重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表明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设置了不同的壁垒。

 

第五章

★国际经济学中所定义的“小国”,不同于地理意义的小国,它是指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以至于其进出口数量的任何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只能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接受者。

★贸易条件的收入分配效应:

1.收入在国家间的分配(本国的关税是否对外国有利?

本国的关税是否对本国有利?

本国的出口补贴是否对外国有利?

本国的出口补贴是否对本国有利?

如果本国(大国)施加关税,只要税率不是太高,那么本国的福利水平会提高,而别国的福利水平会下降。

如果本国提供出口补贴,那么本国的福利水平会恶化,而别国的福利水平会改善。

 

第六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是属于动态国际贸易的理论之一。

它是将时间和“技术创新”因素引进制成品贸易现象的分析中,对比较优势的转移进行动态分析。

弗农(1966):

《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中提出,经Wells和Hirsch等人完善。

一个商务理论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典范,旨在揭示贸易、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观点:

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认为同一产品会呈现不同的生命阶段。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

(1)技术创新期;

(2)新产品成长期;(3)新产品成熟期;(4)产品销售下降期(针对创新国);(5)产品衰落期。

二、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

三、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

四、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

初始期

成长期

成熟期

技术

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

技术已确定,并被普遍采用

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

投入

研发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比较优势

创新国

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贸易型式

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①该理论说明,同一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上,各国间的贸易模式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②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永远固定不变,而是动态转移的。

六、理论的局限性:

1.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各种要素禀赋(包括技术)不存在差异或差异较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贸易的问题。

2.该理论无法解释对大部分发生在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贸易行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

发生在同一产业内差异性产品的贸易,即一国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样类型的产品。

产业间贸易:

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一、如何定义产业内贸易:

——“产业”的界定:

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投入相近,产品用途可相互替代。

——界定的“产业”可操作标准:

按照SITC(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需求偏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2.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3.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

H-O理论只适合解释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适合解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而且H-O理论偏重于供给分析,忽略了需求差异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因此提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四、需求偏好相似论的核心观点:

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以满足外国的需求。

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又决定于该国的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

因此,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

五、产品的异质性(差异化):

1.产品的物质性差别;2.消费者的主观差别;3.销售服务的差异;4.地理位置的差异;5.特殊需要的差异。

差异产品:

同类但不同质

六、总结:

当两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似而无多少产业间贸易发生,且规模经济占重要地位和产品高度差异化时,从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中获得的利益会超过常规的比较利益,产业内贸易便成为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

七、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

1.产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没有。

2.产业内贸易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产业间贸易的模式是由国家间的内在差异性决定的。

3.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是由国家间的相似程度决定的。

八、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

1.产业内贸易使国家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利。

1964年北美汽车贸易协定的案例研究表明,通过创建两国整合市场所获收益是可以持续的。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例如,工艺复杂的制成品

九、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1.该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说明需求和供给一样是制约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2.该理论提出,规模经济是当地经济重要的标志,是各国追求的利益所在。

★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对于一家企业,只有在产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像大型机器设备和生产线等不可分割的设备才能充分负荷,组织管理、车间操作、专门销售、大规模研发工作等专业分工的潜在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利用,从中大幅度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获得经济效益。

2.在不完全竞争中,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以此确保在行业中对其特有产品拥有垄断地位。

3.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国际贸易可以克服国内市场规模的限制,提供一个更自由化的广阔市场。

★克鲁格曼模型的框架:

2个国家:

美国和欧盟(假设在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完全相同)

1种产品(1个行业):

汽车(差异化产品,存在不同品牌)

1种生产要素:

劳动力

n种品种:

数目由市场决定

一、分析前提:

供给方面:

n个汽车企业,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

每种品牌汽车的生产成本相同,平均成本为AC

汽车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且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

需求方面:

每种汽车品牌都有消费者喜欢,且消费者对每种汽车需求的分布相同

1.平均成本和产品种类的关系:

平均成本AC和产品种类n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品种越多,平均成本越高;品种越少,平均成本越低。

 

2.产品价格和产品种类的关系:

▪产品价格P和产品种类n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品种越多,产品价格越低;品种越少,产品价格越高。

 

3.封闭经济均衡:

4.自由贸易均衡:

二、贸易收益:

贸易开放带来两个结果:

汽车价格下降;消费者可选择的汽车种类上升

克鲁格曼模型显示,自由贸易不仅能使消费者享受低价的好处,而且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品种选择的好处。

三、贸易开放的两个效应:

选择效应:

贸易开放会使一些企业选择退出市场。

规模效应:

贸易开放会使继续留在市场中的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

实践证明:

现实世界中的贸易开放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选择效应上(即淘汰劣者,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第七章

★国际要素流动

一、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1.移民(immigrants):

那些永久的变更其国籍或居住国的人。

(不包括以旅游、商务旅行、宗教朝拜和寻求医疗救助为目的而到其他国家的人)

2.外籍劳工(foreignworker):

移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寻求更好的工作的人。

二、影响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因素:

1.工资率差异(劳动力对劳动报酬的趋利性)

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风险和成本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其他因素

(1)各国政策法规的制约

(2)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4)各国对人才的争夺

三、劳动力国际流动的风险和成本:

劳动力国际流动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国外就业的不确定性。

此外,语言、宗教、文化背景等构成的社会环境,也是移居国外时需考虑的风险因素。

劳动力国际流动涉及的成本多种多样,如交通、中介、信息费用等开支属于移居成本;学习迁入国政治、法律、文化、语言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属于适应成本。

还包括为实现移居而耗费的时间和错失的其他机会、收入和福利等。

四、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

假设前提:

1.两个国家:

本国和外国

2.一种产品:

小麦

3.两种要素:

劳动力和土地

4.资源禀赋:

本国:

劳动力相对丰裕外国:

土地相对充裕

五、移民的其他外在成本和收益:

1.财政影响

移民输出国:

财政净损失;征收“移民税”

移民输入国:

财政净收益;纳税与社会福利之比

2.人才流失(“脑力流失——braindrain”)

中国留学政策:

“支持出国,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3.外在成本和收益:

知识收益拥挤成本社会摩擦

★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是指货币资本及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将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跨国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基本特征:

“跨国性”、“营利性”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

又称为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投资者在另一国新建生产经营实体,或把资本投入到另一国的工商企业,并以控制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活动。

即一个公司在外直接投资建立新机构以生产或营销某一商品或服务。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1)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绿地投资”2)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褐地投资”

3)与东道国企业开办合资或合作企业4)利润再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也是与资产组合投资的区别)

1)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