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5437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docx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5篇

议论文阅读(15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成大事当养静气

刘绪斌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

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

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

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④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

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

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⑤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

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

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

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

《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⑥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

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

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⑦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3分)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阐明了“静”的内涵?

(3分)

 

4.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具体指代什么?

请简要说明。

(3分)

一、1.(2分)成大事当养静气。

2.(3分)道理论证,通过诸葛亮和翁同龢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3.(3分)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

4.(3分)“这个道理”指的是“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机会的把握

张勇

唐代诗人孟浩然40多岁时,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

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外头忽报唐玄宗到了。

对于孟浩然来说,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想不到,他却惊慌地躲到床底下。

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大喜道:

“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

”下令叫孟浩然出来见面。

没想到,孟浩然仍然没有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反而作诗激怒了唐玄宗。

此后,孟浩然被放还,而且一生未受重用。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采摘,切莫待美景难再。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用了非常简练的词汇,记录了子贡经商的成功之道,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意思是说子贡这个人特别会做买卖,善于在货物和钱财之间互相转换。

其实,商人的活动无非就是买进卖出,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司马迁用的词叫作“与时”,就是指特别会抓住时机,这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其实,时机是商业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最难把握的东西。

但是,子贡非常聪明,连孔子都佩服得不得了。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子贡易择立众。

意思是说子贡每次猜什么事,总是能猜准了。

这说明他博学而识之,广见而多记。

许多人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行动力,凡事拖延,犹豫观望,总是要看到别人成功了他再去做,可是,他没有看到世界上许多事业的发展规律都是这样的:

别人把握机会成功了,观望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机会来的时候往往像闪电一样短促。

雷军虽然在1988年就参与创办了“金山软件”,但还是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时,尝到了落后的滋味。

也就在那个时候,雷军想通了一个问题:

想要成功,就要顺势而为。

他认定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所以,想要赢在未来十年,就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谈起自己对“顺势而为”的感触,雷军说:

“把握战略点,把握时机,要远远超过战术。

思路决定出路,机会决定未来。

机会从不对某一个人格外青睐,也不会对谁格外吝啬,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它到来之前,去努力做好准备。

(选自《河北日报》)

1.从论证思路来看,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分)

2.从结构上看,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请加以分析。

(3分)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4分)

 

4.文章通过论说“机会的把握”,阐明了什么道理?

(2分)

 

二、1.(2分)本段从反面举例,论证了机会决定前途,与后文写了子贡经商的成功之道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3分)第②段照应了文章标题“机会的把握”,同时承接了上文孟浩然没有把握好机会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内容。

3.(4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4.(2分)思路决定出路,机会决定未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读书养颜

鲁先圣

①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

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

“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

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②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

”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

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

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

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③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自卑的人,因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身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④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

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冲和、淡泊,就是冲淡。

冲淡和纤秾不同。

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

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⑤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

“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

”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

说得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

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②段引用曾国藩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3分)

三、1.(2分)读书可以养颜。

2.(3分)曾国藩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一句照应了文章标题“读书养颜”,同时这句话引出下文关于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

3.(3分)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3分)文章开头通过举曾国藩的事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论述读书带给人的变化和益处:

读书使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在心中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读书可以使人修身养性,超凡脱俗;最后读书使人达到达观的人生境界,拥有自信的气量,再次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善待磨难

①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出土的幼苗需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冻,才能在来年扬花吐蕊、结出果实。

冬天是冰冷残酷的,但对冬小麦来说,却必须要经历。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其实人生也一样,错过最艰难的那段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生命的价值和厚度也会打折扣。

②古人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日积月累孕育出绝美的珍珠;顽铁经受了烈火的锻造,千锤百炼锻造出锋利的宝剑。

艰难困苦、挫折失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考验,最能激发人的潜能、磨砺人的意志。

有志之人把它当做垫脚石,踩在脚下继续前行,把它视作磨刀石,磨砺出锐利的刀锋。

无志之人把它当做拦路虎,整天担惊受怕徘徊不前,视其为绊脚石,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

③人生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看顺境中能走多远、能爬多高,而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看能否站得起来。

一个能看淡困境的人,必定内心强大;一个能直面失败的人,必定敢作敢为。

成功只不过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而已。

④漫漫人生路,有时像山路一样蜿蜒曲折、荆棘密布;有时像小溪一样九曲回肠、山石林立;有时又像迷宫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挨批评、走弯路、撞南墙、遇变故、遭打击,但只要胸怀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斗志,保持永不停歇、永不松劲的精神,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困难叫板,敢于同命运抗争,敢于同失败搏斗,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彼岸。

⑤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像,一半做成了台阶。

一天台阶不服气地问佛像:

“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却虔诚地朝拜你?

”佛像说:

“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剐。

”经历是一种财富,吃苦是一种历练,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别在困境面前丧失了前行的斗志。

今天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明天的扬眉吐气;今天的摔打磨炼,就是为了明天的凤凰涅槃;今天的坚忍不拔,就是为了明天的破茧成蝶;今天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明天的灿烂辉煌!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标题是“善待磨难”,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善待磨难”具体指什么。

(2分)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文章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3分)

 

4.下列的选项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2分)()

A.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1000多次最终取得成功。

B.俞敏洪为了上北大,历经次高考,终于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C.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D.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年轻时左手致残,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非洲为奴,后又蒙冤入狱,出狱后生活无着落,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他就在这样的困境里不断进取,写出了《堂吉诃德》等有影响的作品。

四、1.(2分)把磨难当成垫脚石、磨刀石;看淡困境,直面磨难;胸怀斗志,忍辱负重,敢于经受摔打,同命运抗争。

2.(4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直观、有力地论述了磨难对于有志之人有着重要作用。

3.(3分)结构上:

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内容上:

以“冬小麦”的经历写起,得出“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的结论,进而由“冬小麦”联系到“人生”,道出了人生最艰难的那段经历的重要性。

4.(2分)D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以读书“索道于世”

张维胜

①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

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

②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确实,读一部经典好书,就是为灵魂打开一扇窗户。

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能让我们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涵养心灵。

如今碎片化阅读渐趋流行,人们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殊不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就我而言,啃下一部厚重的书卷,虽然路程漫漫,却能磨练心性,撇去浮躁,收获宁静。

攻克后,掩卷沉思,仍有回甘。

③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

如今,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

有一条“知识折旧律”说,一年不学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致使不少人都有本领恐慌。

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和搜索引擎的依赖:

一旦碰到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找答案;而一旦手机电量不足时,又开始到处找插座充电。

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即便搜索出来了答案,我们是否有辨别答案真伪的能力呢?

要想克服本领恐慌,不读书、不学习,是不行的。

书中或许没有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却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

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不可或缺的本领。

④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告诫我们,自律是一场终身修行。

在我看来,读书正是增强自律的最好方法。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怡然自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廉洁意识,这些都是精神生命的营养剂。

工作之余,少些觥筹交错,多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

⑤“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我们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论点的?

(3分)

 

4.作者在第④段开头说“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五、1.(2分)读书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2.(4分)道理论证,引用莎士比亚和我国经典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经典书籍可以润泽心灵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3分)从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三个方面论述论点。

4.(2分)能增强自律;能增强定力;能盈润人的精神底色。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心定而后方能静

丁雅诵

①“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手机,怎么让人专心工作!

”“想安静地看一会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

”“真的好想静静!

”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涌来,在干扰与诱惑面前,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变得很难。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外部世界所“绑架”:

热门头条要刷、朋友状态要赞……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

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怪环境太嘈杂?

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

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

④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

什么是定力?

郑板桥的《竹石》有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岿然不动。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

《大学》有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干扰源。

比如,有些大学生翘课、挂科,打游戏,问原因,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被室友带坏了。

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应学学毛泽东。

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人来人往的城门口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⑥当然,保持定力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年轻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然很有必要,但我们强调静下心来,主要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

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

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⑦“非宁静无以致远”,世界愈是熙熙攘攘,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

所以,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的一项是()(2分)

A.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章最后一段说“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分)

六、1.(2分)心定而后方能静。

2.(4分)举例论证,举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静不下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2分)A

4.(3分)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

胸中必要有志向,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

刘梦溪

①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有礼貌。

礼貌的意义有多大呢?

这要看礼貌关涉的对象、影响的范围。

②个人与个人之间,礼貌与否的直接影响仅限于彼此之间,但间接影响却不限于彼此之间,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家庭和社会网络。

因此,个人之间的不礼貌,看似得罪一个人,实际上得罪了一批人。

③礼貌与否不是由对错决定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

相反,虽然自己是错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的损失面减小。

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

比如,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一边致歉,一边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其他人都拿到了,只有一位没拿到。

分送小礼品者如不作出解释,就是失礼。

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

在上述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中,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豁达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而过。

所以俗话说: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但如果是重要场合,比如典礼,比如祭祀,比如国家间的外交活动,礼仪的周到或欠缺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历史上因礼仪不周而引起大的争端,也是常有的事。

⑤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

⑥孔子说: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夏也说:

“敬而无失。

”孟子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

“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

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

⑦国家、社会的大礼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

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

礼貌是个人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

但世间的事总是错综复杂的,应对突发情况,同样不要忘了“敬之终吉”“敬而无失”。

这就是司马迁在《礼书》中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

这深刻揭示了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之间的关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结合第③段内容,指出本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2分)

2.选文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有哪些?

(2分)

 

3.第④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分)

 

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分)

七、1.(2分)指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

2.(2分)结构上:

运用设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

承接上文对礼貌和礼仪重要性的论述,引出下文对“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论述。

3.(3分)首先提出“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的观点;接着以上文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论证礼貌在非正式场合的重要性;最后论证在重要场合礼貌和礼仪的重要性。

4.(4分)道理论证,本段连用三个道理论据,使原文体现出一种礼敬精神的传承的同时,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1分)

获得快乐,需要一点智慧

胡安运

①比赛没获奖,意大利人却能够狂欢、祝贺;获得了第三名,中国队员面露不快。

这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怀?

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国人的“第一”情结,国人的功利心态,像一把无情的扫帚,几乎将人生的快乐清扫得干干净净了。

看来,获得快乐,真的需要一点智慧。

②得奖固然可喜,而享受比赛过程的快乐,更不可或缺。

比赛是这样,学习、生活也是如此。

如果你太看重第一,太过于功利化,凡事都要名列前茅,什么都要金奖、银奖,那么,在人生路上,你将始终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不仅步履维艰而且可能苦不堪言。

③所以,快乐的人生,一定是悦纳自我、挥洒自如的人生。

就像意大利人那样,大家尽心尽力没有差错,人人表现出色,人生便可无悔矣,于是,便能够开怀大笑,便有理由狂欢、祝贺。

所以,真正的快乐必然在功利之外;太多的欲望,有时可能就是精神的枷锁。

④看我们的教育,似乎也走向了极端。

举国上下,成才教育大行其道;大江南北,成功学长盛不衰。

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把成功定义为考高分上名校获大奖。

而“成人”的教育却被淡化了,快乐的教育被忽视了。

⑤整个社会几乎都把目光盯在高考上,都把心思用在六月的冲刺上。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年都隆重上演。

金榜题名,则皆大欢喜;万一名落孙山,就可能成了难与人言的灾难。

状元,自古以来就令人艳羡,无论在哪里都受到追捧。

而很少有人心怀悲悯地问一声:

你们的人生快乐吗?

⑥获得快乐,其实需要一点智慧:

减少一点欲望,减少一点苛求,不走极端,不求完美,尽力就好。

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