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383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农问题的现状.docx

三农问题的现状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农村改革30周年,在回顾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的同时,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部署。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清醒认识“三农”问题的内涵、现状与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素,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9月22日,本刊“时事报告厅”与天津市农业工作委员会合作,邀请我国著名农业问题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赴天津做了专题报告。

这也是天津“三农大讲堂”的首场报告。

  一、“三农”问题的涵义及其全局性意义

  

(一)把握“三农”问题的真正内涵

  首先我想讲讲“三农”问题的内涵与意义。

“三农”问题很多,哪些是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这个必须要明确。

否则,你说要解决“三农”问题,你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其实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在五个“一号文件”里面都有,但文件里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你要自己琢磨、分析、思考。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六大方面。

  先说说什么是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就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所涵盖的问题太多了,但是所有问题归纳起来我认为就是两大方面,一个是数量问题,另一个是质量问题。

  数量,就是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要能够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在数量上要满足、要充足,我们经常说粮食安全问题就是这个意思。

近期,国际上爆发粮食危机,国际市场上粮价大涨,主要是数量不足的原因。

数量不足必然引起价格上涨。

近两年,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直接原因就是猪肉减产,2005-2007年猪肉减产幅度是14%。

为什么现在价格降下来了?

是因为现在生产规模又恢复了,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调整,生猪的数量又在稳定增长了。

数量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

价格由数量决定。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天大的事。

  农业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其重大意义更为显而易见。

不久前发生的“奶粉事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方面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哪一件像“奶粉事件”影响这么大,波及全国,涉及整个乳品

  行业。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质量出现问题的产品数量可能不大,实际影响到的人数也可能不大,但是其心理和社会影响却很大。

农业部近期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部门,显示了对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农业问题有很多,但如果我们解决了数量问题时事和质量问题,农业的主要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什么是农村问题?

农村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农村问题就是农村区域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农村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农村问题太多了,但是也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个就是公共服务,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保障等社会事业。

为什么称之为公共服务?

是因为如果这方面的服务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话,是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所以国家和政府要进行干预,提供服务。

比如电信、网络、交通的建设,农村地域很分散,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收费建设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支持。

另一个是生态环境,包括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等,以及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田的污染等问题。

  什么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就是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

农民问题很重要,也包括两大方面:

经济福利和社会政治权益。

经济福利主要是收入问题,以及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两年,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去年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3倍,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差距。

农民社会政治权益涉及农民的公平待遇问题。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农民在很多方面的权益都是不平等的,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等。

  

(二)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三农”问题极其复杂。

一个问题解决好了,不代表另外一个问题就解决好了。

比如,就短期看,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什么情况下,农产品市场价格才会提高?

一定是减产的时候。

例如,近两年我国猪肉生产减少了14%,而猪肉价格上涨了60%~80%,猪肉价格上涨的速度远远大于猪肉减少的数量。

养猪的农民少卖了肉,但是单价提高了,结果是多赚了钱。

粮食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减产,就可能会提高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我们能为了让农民增收而减产吗?

那城里人吃饭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社会安定问题呢?

由此可以看出,“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它确实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就是很复杂。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工作。

  在“三农”问题中,我认为农业问题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三农”问题之所以这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问题很重要。

农业问题具有急迫性,而农民问题则属于长期性的。

农民收入每年多一个百分点,少一个百分点,多三个百分点或者是少

  三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世界的影响都不会很明显。

但是,如果我国粮食生产增3%,或者减3%,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对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农业问题具有全局性、急迫性和国际性。

无论是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都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安定,而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的事。

农产品数量或质量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危机,比如数量短缺可能会造链接:

我国究竟有多少农民?

户口在农村的居民(含1964年以后的新建制镇人口):

9.5亿实际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每年半年以上):

7.5亿进城务工并且每年在城镇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

1.4~1.5亿;连同家属约2亿成价格危机,而质量一旦出了问题则很容易造成公共卫生危机。

我国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很大,这么庞大的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如果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到世界市场。

国际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也经常拿我国的农产品问题说事。

我国如果大量进口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常常会被作为“中国威胁论”的靶子。

  目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降低,但是其基础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发生变化。

2004-2008年的五个“一号文件”,其中三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

2005年的主题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7年是“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2008年是“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这些都体现出农业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两个“一号文件”尽管题目中没有农业字样,但是都在文件的第一部分就强调了发展农业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指出: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编者注)

  (三)高度认识“三农”问题的全局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当中有很多对“三农”重要性的描述。

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的一句

  话——“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关联性的事业”,这是非常深刻和精要的概括。

理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最关键的就是“全局性”这三个字。

“三农”问题绝不仅仅是农业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因为事关全局,所以意义重大。

  比如,农产品数量少了,倒霉的是谁?

农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受害的是谁?

影响的都是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农民。

讲一个我听到的故事。

某官员到农村去调研农民科技养猪的情况。

问一养猪农户:

养这么多猪,都用什么办法养?

农民回答说我用两种办法,一个是“土法”,

  一个是“洋法”。

领导问:

“土法”、“洋法”有什么区别?

农民回答:

“土法”就是用传统的方法来养,“喂玉米粒子和煮猪食”;“洋法”就是用“料精”,用买来的饲料养猪,省料而且长得快。

领导接着问既然“洋法”好,那为什么还用“土法”?

农民说“土法”养猪自己吃,“洋法”养猪留着卖,因为“听说那个料精对身体不好”(笑)。

这件事令人深思,农产品质量问题说到底是关系到所有人的。

  现在全世界出现了金融和经济危机,国际粮食涨价,很多国家出现粮食短缺。

我国粮食生产非常平稳,连续四年增产,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与国家多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二、农村改革30年来“三农”问题现状

  

(一)30年农村改革成绩显著

  今年是农村改革30年,我也经常被问到与之相关的问题。

比如,今年“两会”期间,有记者问:

党中央、国务院这么重视“三农”问题,代表们热议“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这反映出一个思维定式,好像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的事情都是矛盾突出的事情。

事实是不是这样?

我们还要从“三农”问题的六大方面来看。

  从农业上来说,数量上不存在问题,1978年至2006年,粮食增产63%,年增1.8%;肉类产量增加8.3倍,年增8.3%。

质量问题,刚才已经说了很多了,虽然有不少个案,但我们近年生产的蔬菜、水果、奶、大米等,总体质量是好的。

大家为什么感觉现在的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呢?

实际上跟我们的信息网络发达、信息透明度提高是有关系的。

农村问题也是一样,30年来,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

  就农民问题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的收入和各项权益的改善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农民的吃、穿、用、住、行水平都在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了25.8倍,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增加了5.7倍,平均年增7.0%。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大幅度提高。

例如,全国农户的彩色电视机拥有率已经达到了94%,移动电话的拥有率达到了78%。

沿海地区手机普及率更高。

  农民的权益也有了巨大变化。

农民权益改善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个是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是通过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实现的。

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取得了充分的权利。

二是市场销售方面的自主权。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是没有市场经营权的,那时实行的是统购、派购制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卖给国家。

三是自主择业权。

农民不仅可以在农村搞非农产业,也可以到城市自主择业。

近年来,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包括保险、子女就学等。

比如农民工子弟就学这个事,苏州市的领导告诉我,所有到苏州就业的农民工,我们保证他们的子女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样的待遇,这个就很好。

农民工的权益方面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总的来说有了不少改善。

四是在村民自治方面,农民获得了民主选举的权利。

  我们对过去30周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二)当前“三农”问题的相对性、局部性和发展性

  尽管30年来我国在“三农”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必须看到和承认,当前“三农”确实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相对性、局部性和发展性。

  相对性是什么意思?

就是前面讲的,“三农”目前的情况同以前比,变化很大、成绩很大,但是同城市相比较,发展速度落后。

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更快,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包括收入差距,也包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相对性的另一个含义是:

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较,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

  局部性是指在总体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发展缓慢一些,有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发展更慢,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中国这么大,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

  发展性表示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比如,一谈到“三农”问题,谈到城乡矛盾,农民工问题就首当其冲。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农民住在山沟里面,就感受不到城乡差距,城乡矛盾也就不明显。

可是农民进了城,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待遇,矛盾就集中体现出来

  了。

工农矛盾和城乡矛盾在农民工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例如,城里发生车祸,同时撞死了两个人,一个是非农户口,一个是农业户口,结果获得的死亡补偿款可能相差数倍以上。

因为按照有关规定,赔偿标准是按照户口所在地人均收入算,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

  几倍,所以获得的赔偿金也是几倍于农村户籍的人。

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地提高农民工的地位和待遇。

  (三)30年“三农”政策的两大阶段

  再说说改革开放发展30年“三农”政策有什么特点。

我认为分为两大时期,1978-2002年是一个时期,2003年以后是一个时期。

这样分是以两套“一号文件”为标准的(1982-1986年,2004-2008年),也是根据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特征划分的。

这两个阶段的特征,我是这样归纳的:

上世纪80年代的5个“一号文件”实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起步的转变。

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放权。

农民作为生产者获得了空前的生产自主权,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愿意用什么办法就用什么办法;农民获得了市场经营的权利,农产品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农民获得了就业自主权,可以种地、搞养殖种植,也可以进城打工。

农民获得了民主的权益,进行民主选举、村民自治。

所以上世纪80年代“一号文件”的突出特点是放权,把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在政府中的权力放还给农民。

这一系列放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放弃计划经济、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

放权的前提是解决好观念问题,弄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

  近五年的“一号文件”虽然也涉及农民权益等问题,也涉及观念的创新问题,但主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是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帮农民干点什么事。

简单一点说就是花钱问题,解决好拿多少钱,拿这个钱干什么事的问题。

实际情况也证明,凡是

  有财政资金保证的政策就落实得比较好。

如取消农业税,在这方面中央财政拿出了800多亿元,取消农业税这个工作就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补贴政策,都是由中央财政保证提供资金的,落实得也很好。

此外,还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民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待遇,等等,都既涉及体制的改革,更需要以充足的财政支出为前提、为保证。

没有财政投入,这些政策就很难推进。

  去年“一号文件”发表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让我去做个节目,开播前白岩松采访我,他说:

“柯教授,中央讲多予、少取、放活,我理解就重要性来说,少取占一成,多予占两成,关键是放活,放活占七成。

”我说,我部分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多予和放活要倒过来,最重要的是多予,哪项改革离开了国家财政支持都不行。

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政策,由于是以放权为主,不怎么涉及财政问题,既不需要中央财政也不需要地方财政投入。

现在就不行了。

我以前在一个研究中心工作,有的老领导跟我说,要发扬光大传统,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研究出一些重大政策,找一些不需要花钱或者花钱不多但效果非常显著的政策。

我们就想啊想,就是找不出来,只好老老实实跟领导说,我们水平低、能力差、经验不足,找不着不要花钱的政策(笑)。

现在还上哪能够找到一个不需要花钱而且效果还很好的重大政策?

如果有这个政策,广大地方干部早就用上了。

 其实,从根本上讲,这涉及对政策的理解。

什么叫政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拿钱干的事就是政策。

不拿钱,只出条文规定,那个是法,法是不要钱的,政策都是要钱。

只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级政府发一个指令,就是政策了。

至于下级能否有财力做到,就不

  管了。

  三、当前面临的农业问题与发展前景

  

(一)农业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和公益性

  新时期,农业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业功能就是食物的功能,现代农业则具有五项功能,分别是食物、饲料、纤维、燃料、休闲,因为其英文都是F打头,所以称为“五F”功能。

燃料功能方面,发达国家走得比较远,美国的玉米1/3都做乙醇了。

  我们国家农业发展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我归纳为长期性、国际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

第一是长期性,表现在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我们是小规模农户,户均半公顷耕地,为日本、韩国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

规模太小了,这个方面要很长时间才可以改善。

  第二是国际性。

十几年以前,一个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谁来养活中国》,他的观点是中国的粮食缺口很大,将来会危及全世界,全世界出口的粮食都给中国还不够。

现在这个问题在国际上越来越突出了。

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粮食进口持有很大的疑虑态度。

另外从我国的角度看,我国农产品进口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大国效应。

就数量看,很多产品的国际贸易很小。

例如,两年前有关部门在应对猪肉涨价的时候,其中一条措施就是进口。

我们进口了10万吨猪肉,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是很大的数量了,但

  只相当于国内猪肉消费量的0.2%,微不足道。

进口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另外,由于大国效应,我国进口什么产品,什么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高涨。

很多产品的进口价格,是国内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

  第三是公益性。

国家粮食安全事关重大。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出问题。

因此,发展粮食生产,是政府发展农业的重大目标。

粮食生产发展了,具有很大的公益性效果。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目标不一定是农民的目标。

对于农民来说,不一定是多生产粮食,而是多增加收入。

比方说,政府希望南方的农民种两季水稻,这样生产的粮食数量多。

但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双季稻改为一季稻,因为这样省工省力,省出劳动力外出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比种双季稻多。

又如,政府希望南方的农民冬季种

  植油菜,而农民由于外出打工挣钱更多,大部分农田冬季就空闲出来了。

这样,政府的目标和农民的目标就出现了矛盾。

政府希望农民多增加产量,但是农民未必这样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就要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

  

(二)如何理解农产品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最急迫的就是长期性的问题。

我们先看看现在的情况。

连续四年粮食大丰收,今年还是大丰收,但国内粮食仍然缺口200亿斤至300亿斤左右。

老百姓为什么感觉不明显?

有两大原因:

一是我国肉类连续两年减产,猪肉减产14%,也就是说减少了722万吨猪肉;

  肉类减产11%,相当于减少了877万吨。

大家知道多少斤粮食产1斤肉?

3到4斤粮食产1斤肉。

肉类减产相当于省出了500亿斤至600亿斤的粮食。

另外就是进口的弥补。

去年我们进口了3082万吨大豆,262万吨棉花,如果不进口,靠国内生产的话,按照我们现在的单产水平,生产这些数量需要3亿亩的土地,我们上哪儿弄3亿亩土地?

  我们再来看看粮食价格,四种主要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均大幅度上涨,但是国内市场价格稳中有降。

主要的原因除了连续四年增产之外,还由于我国限制了粮食出口,并且限制了生物燃料、饲料等粮食需求,首先保障国内基本消费。

再看看大豆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上涨速度很快,国内大豆和食用油的价格基本上和国际市场持平。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大豆占了国内消费量的2/3,进口食用油占了1/3。

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必然与国际市场价格同步变化。

  尽管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但是和1998年相比我们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就整个农产品贸易来看,我们已经从原来的净出口国变成了现在的净进口国了。

这是现状,更令人担忧的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无论如何,未来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是持续的、刚性和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不管政策好坏,不管老天爷高兴不高兴,不管农民的积极性高低,对农产品的需求都将是不断增加的。

我们做了一个估测,2005-2020年,人口总量增加带来粮食需求增加470亿公斤,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将增加粮食需求100亿公斤,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将增加粮食需求100亿公斤,工业发展需求(不考虑生物质工业)将增加粮食需求230亿公斤,合起来,到2020年,粮食总需求将达到5.75亿吨,新增加900亿公斤,平均每年增加60亿公斤。

  与此同时,未来粮食发展有很多不利因素。

决定未来粮食生产发展的无非是耕地、水资源、生态、科技、基础设施和农民素质这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

其中,耕地总量将越来越少。

尽管我们要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是无可避免地要继续占用农田。

耕地的质量也受多方面的影响呈下降趋势。

在水资源方面,一方面是可用于农业的水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水体受污染情况严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在生态方面,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农业科技有进步,但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基础设施方面有改善,但总的来说还很薄弱,很多地方的农村基础设施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面临着功能老化、退化等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

  质也是比较重要的,全国5亿农民劳动力,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只有12%,有37%是小学以下水平,这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们说,培养新型农民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把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单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按照粮食增长需求,我们需要每年亩产增加4公斤,但现实是有差距的。

我们看过去30年中,前20年增产的速度比较快,可是近10年的增产速度明显放慢。

去年的稻谷生产水平和1990年大体相近,小麦生产水平和稻谷类似。

只有玉米生产在不断提高。

这是因为玉米价格上涨,农民种玉米积极性提高了。

这是粮生产的情况。

应当说,继续提高农产品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是很艰难繁重的。

但是,舍此,再无别的出路。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路

  

(一)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

  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具体国情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考虑,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战略思路应当是:

加强国内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转化效率,引导消费结构调整,适当进口弥补不足。

  加强国内生产能力。

一是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防止地方政府以各种改革的名义把耕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同时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二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快把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从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加强农业科研“国家队”建设,给予重点投入;全面推进按产品系统进行合作攻关的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三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国家给予津贴。

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西北地区的集水和节水灌溉,山区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盐碱区台田建造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东北地区的旱改水等等,都是重点。

如果国家每年投入几百亿元,连续10年,就可以完成几亿亩中低产田的改造。

五是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增加不多,但是畜产品生产却稳步增长,饲料转化率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饲料转化率提高10%,就相当于增加2000多万吨粮食生产。

应当加大对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强畜禽疫病防疫体系的建设,推进规模化饲养,尤其是要加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禽业发展提高禽蛋在畜产品生产中的比例。

  引导消费结构调整。

应引导增加对小麦、马铃薯等产品的消费,减少对稻米的需求。

因为我国水稻生产方面增长的潜力相对最小,进口的潜力也小,而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潜力较大。

此外,还要引导消费者多消费蔬菜、水果、禽类和水产品等健康食品,减少直接粮食的消费量。

  适当进口弥补不足。

由于资源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进口的重点应是单产水平低的产品,而出口的重点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资源优势。

根据资源约束、需求发展、世界市场供给潜力以及农民增收的需要,需要对粮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