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4361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9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教案A4.docx

八年级下册教案A4

8.1压强

教学课题

第八章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

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⑵.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⑶.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⑵.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回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橡皮泥、泡沫塑料、压力小桌、200g的钩码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

板书设计

§8.1: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F)

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⒉方向:

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p)

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例题:

例1:

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

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

p=

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例题2:

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75m2,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压力:

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出教材第111页的图8-1,提出问题:

压路机对路面,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有没有力的作用?

提出问题:

这些力作用点和方向各如何,怎样用共性语言来描述它们?

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到结论.

学生回答:

进行讨论,总结出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教材图8-2的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

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给出实验器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选择实验效果最好的器材.学生设计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评,确立统一的实验方法: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完成这个简单的实验,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设计实验,理解选用橡皮泥最好,它能够持久的记录深浅的印记.

分组完成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

二、压强:

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用与速度做类比,用比值定义法给出压强的概念,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例题1,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计算公式、单位.

举出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强单位的大小.

学生动手计算例题1,感悟到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的推导过程.

体会出压强单位的大小.

应用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例题2,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人对沙滩的压强是多大?

指导学生考虑:

“人的体重大于多少?

”,“怎样估测鞋底的面积?

”,启发学生在白纸上引出鞋印,用画小方格的方法,求鞋底面积.

提示学生计算人通过沙滩时对沙滩的压强,只是计算单脚的面积,而对于坦克却注意它是两条履带的面积.

分组讨论,用“分割法”求鞋底面积.

领悟到用“分割法”求鞋底面积的方法.

在讨论基础上,进行计算.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四、小结:

提出问题:

“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人们是怎样根据实际需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

利用压强公式得出答案.

在发言过程中体会怎样将物理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课本1-3题

教学反馈

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试验、选择仪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得出了压力、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了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分析“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和设计实验等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备注

教学设计图示:

第一节压强:

引入压力的概念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效果

得到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通过例题练习压强计算公式

分析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8.2液体的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客观存在。

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旨在设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味,引出课题。

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5分钟

演示实验:

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

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组实验,亲身感受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起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液体存在压强。

提问:

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回忆后回答

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启发学生思考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思考,分组讨论,写学案,画实验装置图。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说明通过什么展示液体压强的存在

2分钟

这个设计是通过什么来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呢?

方案一: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水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薄膜鼓起来。

(橡皮薄膜的形变说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感悟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2分钟

这个设计是通过什么来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呢?

方案二:

在瓶子上打洞,然后往里面装水(水射出来则说明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通过转换法让学生感悟液体存在的压强,及压强大小的不同表现。

3分钟

这个设计是通过什么来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呢?

方案三:

利用液体压强计

(利用压强计U型管的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展示液体压强)

 

 

 

 

 

 

 

 

 

 

 

 

 

 

 

教学

 

环节

对方案进行评价归纳

5分钟

1、对于方案一:

如果薄膜装在底部的话那只说明液体只是有向下的压强,是否实验装置还不够全面?

还可怎样改进?

2、方案一除了说明液体向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外,还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1、在侧面也开一个孔,同样蒙上一层薄膜,装水进去,那也可说明液体对侧壁也有压强。

2、通过薄膜的形变程度说明液体压强的大小问题。

这几个实验的设计深入浅出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对于上述方案还有哪个方案的展示效果和方案一较为类似?

2、请比较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优劣。

方案二在展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问题上更直观,只要在不同深度打几个小孔,倒水进去,观察水的射程即可得知。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2、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利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18分钟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学以致用

对本节所学进行检测

5分钟

(课件展示)

1、、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2、联系实际:

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

检测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结

3分钟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8.3大气压强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

1.实验。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

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

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

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

(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

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

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

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

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

(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

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

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

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

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

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

小试管上升。

(配合板图)。

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再做一个着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

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

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

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

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

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

(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

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早在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

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

(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

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注意观察现象。

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

(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

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

(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

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P=F/S,计算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现在我们来测量水银柱的高(操作)。

(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

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

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

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

(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

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

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

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

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着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课本上的“迷你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流体的概念、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升力的产生。

教学难点:

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升力的产生。

实验器材:

乒乓球、吸管、筷子、小纸船、水槽、两张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满载乘客和货物的飞机翱翔蓝天,它是怎样升上天空的?

水翼船为什么会在水面飞速前进?

想揭开这些奥秘,就要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

液体、气体都有流动性。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呢?

(2)实验探究

演示课本8-458-468-47三个小实验

(3)探究点拨:

按8-45操作时,发现两乒乓球向中间靠拢,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

说明乒乓球的外侧受到的压强大于内侧受到的压强,再仔细分析乒乓球内侧和外侧的不同条件,内侧条件不同之处在于:

内侧空气流速大,而外侧空气流速小,因而得出结论:

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按8-46操作,会发现两小纸船没有向内侧运动,而是向中间靠拢,同样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

说明小纸船外侧受到的压力大于内侧受到的压强,再仔细分析小纸船外侧和内侧的不同之条件,内外条件的不同之处在于:

内侧水的流速大于外侧水的流速,因而得出结论:

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8-47实验中,向两张中间吹气,两张间空气流动速快、气体压强小,两张纸外侧空气流速慢,气体压强大,故两张纸相互纸相互靠拢。

(4)实验探究表明: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升力的产生

(1)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快、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在机翼的下方所受的压力差而开成向的升力。

(2)水翼般的高速行驶时,水翼会获得升力,使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水对船体的阻力,进一步提高船速。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对内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及升力如何产生。

四、巩固练习

(1)秋天,落叶铺满了马路,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马路中间时,路旁的落叶将()

A、从路旁飞向汽车B、从路旁中间飞向路边

C、有受影响D、只向上飞扬

(2)一架客机的质量是50t,当这加客机在空中飞行时,受到的升力为N,而在降落时,客机受到的升力要比上述值(填“大”或“小”)g取10N/kg。

(3)飞机的机翼为什么会做成上凸下平?

(4)有经验的司机都知道,在高速公路上并排行驶的两辆轿车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这是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册

 

9.1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叫受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2、知道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称重法”测量浮力的过程和方法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和方法

3、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身边的有关浮力的现象,能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1、通过演示把铁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的实验和阅读课本P124,第一段和图7-17和图7-18引入浮力,浮力产生的条件、浮力方向。

思考:

(1)、实验中的木块所受浮力的方向如何?

(2)、铁块受到浮力吗?

(3)、浮力和施力物和受力物各是什么?

2、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P124的实验探究1:

①请同学写出些实验所需的器材。

②对图7-19各图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③请同学分析图7-20中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交流讨论和实验结果:

图7-19的实验探究:

把物体浸入水中,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G和向上的推力F、(其大小就等于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向上的水对它的浮力F浮的作用,而这三个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所以F向上和F向下相等。

而:

F向上=F1+F浮F1

F向下=GF浮

则F1+F浮=G

F浮=G-F1G

通过比较a、b两图,把石块浸入水中就相当于足时石块施了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

图7-20,气球膨胀时,体积增大,但总重没有变,而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倾斜了。

结论:

1、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2、浮力的大小:

F浮=G-F、,G为物块在空气中弹簧称的示数,F、为物块在液体中弹簧称的示数。

3、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4、浮力的施力物体:

液体或气体。

课练:

把一物块用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称的挂钩上,在空气中时示数为5.8N,把物块浸在水中,示数为4.9N,求物块受到的浮力、把物块浸入另一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0.6N,那么物块浸在此液体中时弹簧称的示数应是多少。

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2

请同学阅读P125回答问题。

(1)图7-21需要哪些器材,身边能否找到,在此过程中哪些量变、哪些量没有变。

(2)图7-22中需哪些器材、哪些量变、哪些量没有变。

(3)图7-23中需哪些器材、哪些量变、哪些量没有变。

交流讨论:

图7-21物体没有变,液体的密度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图7-22液体的密度不变,物体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变,使弹簧称的示数变,说明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图7-23物体不变,液体没变,排开液体体积没变,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变,而弹簧称的示数没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

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课练:

P128第4题

二、课堂小结

三、课后巩固练习

第1题第2题

后记:

 

9.2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有哪些。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一般性的结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物体浮沉条件的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学研究、军事以及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2.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沉的判断

三、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什么是浮力?

2、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关?

3、下沉物体浮力的测量的表达式?

阿基米德原理的浮力表达式?

思考:

同样是受到浮力,实心的铁块会沉入水中,而用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即能下潜又能上浮,物体的浮与沉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和下沉

猜一猜:

把泡沫塑料、小玻璃瓶、钩码、乒乓球、牙膏皮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将如何运动?

(在上浮的物体后打“√”,下沉的物体后打“×”)

观看教学影片后试一试:

上浮的物体

下沉的物体

即不上浮又不下沉的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浮沉状态:

上浮、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