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3910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docx

上期班主任总结罗正群

2007-2008学年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罗正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2007-2008学年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结束了。

在这个学期,最让我欣慰的是班干部队伍的渐渐成熟,他们已经能够管理一部分事情,虽然不如高年级学生那么得心应手,不过比起开学初以来,确实让我放心了很多。

特别是每天的晨扫和午扫,教室和公区的卫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其实这功劳就属于班里的那些小干部。

  这学期,我发觉班级学生问题开始复杂化,思维活跃化。

有部分转过来的学生,行为上不能融入班级。

比如打电子游戏,本班有几个学生迷上了游戏机,成绩有下降的趋势;还有打架现象。

简单的说教已经对他们没有作用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在增加,制造麻烦的几率也在上升。

,矛盾渐渐多了,让我感到他们确实是在成长。

三年级是最为动荡的一个年级,最容易发生变化,好学生可能就变化成坏孩子,坏孩子也可能渐渐寻求上进。

这在我们班级里比较明显,有些平时比较好的学生,有时成绩开始下降,而平时不怎么好的孩子,倒突然就学习也认真,活动也认真,上下的波动比较大。

为此,我在学生中间采取的是加强思想教育。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

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所以我对行为规范教育是常抓不懈,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平时,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对随地乱扔、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

结合学校开展的“习惯之星”的评选活动,及时评选出班级的“习惯之星”并进行表彰,树立学生身边学习的榜样,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

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第二,学习目的性教育。

有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有的学生甚至厌学,但我还是有意识地对引导学生好好学习。

首先加强和科任老师的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待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然后安排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我主要采取私下谈心的方法,这样学生容易沟通,也容易接受。

对他们,我平时多注意,多观察,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不断争取积极向上。

第三,集体主义教育。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

所以,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树立集体意识,并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篮球联赛、大合唱、科技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品尝了合作的愉快,享受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

科技实践活动还获得了泸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本学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学生的学习进步了,有些学生改了一些不良习惯,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部分学生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什么事情好象都与他无关,每天默默地来,悄悄地去,很少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看到他们活动的影子。

今后的工作中,还应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把班级工作做好!

 

2007-2008学年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朱红

今年我担任三年级(3)班班主任工作,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

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在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而且自学生来古蔺镇一小的第一天,我就把这样一个理念教给了全班学生,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于我治理班级的整个过程中。

为了配合这个理念,我自己为班级设计了两套独特的掌声,一套是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套是用来鼓励他人的,通过这些理念和掌声,激发学生的斗志。

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使得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

  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

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几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

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

我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

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

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

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

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

例如我实行了每周两天的"无批评日"制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主要从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了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2007-2008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朱红

2007学年下学期,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精心备课,上好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

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三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注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学困生的转化上,对学困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

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并成功的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借以带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

4、积极参加学校及县里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

在一小阶梯教室听泸州实验小学优秀教师执教的课,收益匪浅。

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听课节数达30余节。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

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

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

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

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

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教学成果少,学生获奖也不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多动笔,多投稿,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奖或发表。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罗正群

   【摘要】: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可喜变化下,语文老师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才能寻找困惑的突破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

破与立 生成与预设 教与考 人文性与工具性 问与灌 热闹与实效 务虚与务实 多媒体与教材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进行到现在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其间在更新教育理念、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毋庸讳言,新课改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面对。

常听到语文老师的抱怨:

语文课太少了,课都上不完,总觉得时间不够。

为什么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慨?

与旧教学大纲相比,各年级语文课只比原来减少了一课时。

我们的阵地是课堂,我们的新课程的改革不落实在课堂上就难以继续深入下去。

回忆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有些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破与立

     新课程出现伊始,即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宣称要打破一切束缚教学效益的错误做法,以树立新观念、新方法、新理念。

诚然,自古以来,立都在破之上,有破才有立,有立才能破。

但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激行为,导致了无限制地破:

先前的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泛泛而谈,漫无边际的空洞教学,且美其名曰发展学生自主性;先前适量的家庭作业被取消;堂而皇之地说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先前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疑惑处点拨的教学方法也不再推崇,原因是这样的课堂太死板,没什么“看头”,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发言踊跃,答案繁繁种种,评价含含糊糊,下课后学生脑子里干干净净,一无所获。

看来我们要在破与立之间找一个黄金分割点:

即破立的程度。

笔者认为,一切有碍于新课程实施的陈旧教学方法当然要打破,但已经被实践证明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破,而且还应站在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高度加以巩固、改进。

拿着渔网到处打鱼,但抓到的鱼儿绝不能放掉,不然捕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变成了消遣。

我们的教学工作绝不是消遣,而是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充实。

     二、生成与预设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确是教师备课的复制品,即教师预设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程序,有经念的教师还可以预设教学效果:

即有明显的课堂教学指向性和目的性。

但这种教学方式也遭否定,不少专家、教师认为课堂是生成的:

即要根据课堂上的变数来确定教学策略。

就课堂是生成的,笔者无异议,因为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但一味强调课堂是生成的,则会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比如语文课《黄河象》,如果学生一味追问化石种类及其他问题,难道教师就丢开文章对化石描写方法而不顾,对引导学生怎样进行合理的教学目的而不顾,而将《黄河象》上成一节自然课,笔者不敢苟同。

又如教学《桃花心木》如果学生一味纠缠在桃花心木的用途、种植方法上,难道教师就丢开本文重点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而不顾,将此课上成农技课。

如果这种变数主宰了我们的课堂。

那么新课程标准如何得以体现。

看来要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生成与预设这两个问题,不然教师上课极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笔者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生成是客观存在的,且预设在前,生成在后,生成会影响预设。

故预设时应考虑到生成,要让生成为预设服务。

这样,我们的教学法才不会偏离航道,而让生成成为东风,使教学之船方向更正,速度更快。

     三、教与考

     很多老师在实施课程后抱怨:

教学成绩下滑了。

究其原因,是原先的考较好地结合了教的内容。

而如今的考似乎与教脱节:

表现在教师以优秀文本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在考卷上体现甚微。

难怪教师坦言:

我们教的东西不考,考的东西我们又确实没教。

最终导致教师丢开文本去押题、猜题、赌题。

没办法,不管新课程如何诱人,家长看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认为,如果考不能适应教,则反过来会对教起消极作用。

如果考不能忠实反映教的结果,考也就在于失去了其价值。

那么是不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呢?

显然不是。

但至少要在教与考之间寻找一个支点,使教与考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的考归要到底要为教服务,而不应成教的阻力,可喜的是,我们的教研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表现在阅读题由原先的均为课外阅读改为由一个课内阅读为平台,再拓展一个课外阅读。

这就使考与教有了延续性。

要将这一命题思路更加具体化,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也更有信心。

让学生成绩上去,拥有成就感,对实施新课程有利无弊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够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很有些担心,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走向另一种悲哀——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基本的语言问题都不能过关。

    五、满堂问与满堂灌。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但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产生了。

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

牵着学生鼻子走。

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是我们的提问不要太碎太杂。

为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对于文本而言,要是涵盖文章整体的主问题,如《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使大自然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包括“秋天是一把金钥匙、秋天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等”,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

一堂课有这么一两问就足够了。

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

    六、课堂的热闹与实效。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生机盎然。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

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标准去加以衡量。

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

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

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

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七、务虚与务实。

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小组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

最明显的表现是:

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下令:

“讨论!

”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

“停止讨论!

”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为什么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只要学生讨论了,“参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没有架空。

只要学生“有效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

什么叫“有效讨论”?

首先它得有一个适当的主题,其次,讨论得有一个大致完善的过程。

任何一个过程的完结都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一次讨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没有固定的指标。

但是,一节课的讨论时间不够肯定是行不通的。

讨论是不是教育资源?

我以为是。

是谁的资源?

既是学生的资源,也是教师的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激起学习的兴趣,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教师对课程的讲授。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学生的讨论里发现新的问题,完善自己对学生的引导。

显然这是一种生成性资源,一种不可再生的一次性生成资源。

所以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也要参与其中。

    八、多媒体与教材。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

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主要原因在于:

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

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

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适可而止,矫枉适度。

过则不必也不利。

这句话同样适应我们当前的课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