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77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docx

教育学试题12精编版doc

综合总论

教育概念: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影响。

教育的基本形式:

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

现代学说: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

教育功能定义: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表现:

对内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对外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

从作用的表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

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驶教

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影响

人的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

影响身心发展中的因素:

遗传是生理前提;环境是外部条件;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学校教育对

人的发展有特殊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达到状态的期待;狭义: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或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

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

因此,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

:

客观(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主观(个人、社会本位论)

我国的教育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德育的任务:

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促进学

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时代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疏导为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积极因

素克服消极因素和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

理论引导、实践锻炼、情景熏陶、榜样示范、心理咨询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程、学科教学、班集体管理、各类活动、网络德育

我国德育的发展趋势:

回归生活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生活的整合、注意民族传统,关注世界交流、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注意社会适应性、以人为本,规范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两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

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

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分

3类: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性质:

普遍、基础性;普及、义务性;公平、均等性

基础教育使命:

以人为本、把普及作为重点、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

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

命的职业

1

教师工作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

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树立生动、开放

的教育活动观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

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4、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结构:

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

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2.它包含双层意

义:

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教师职业的义务:

社会义务、教师义务: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事教育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的本质: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

独特的创造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

师指导下学习、所参加的是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权利:

生存的权利、人身权:

受尊重、安全、受教育

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规定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教育内容:

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主要包括:

德智体美劳等。

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内容既包括校内教育(正规的)和校外教育(非正规的)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和“平行教育”的内容。

狭义的教育内容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特点:

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见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和科学的富有逻辑的排列组合;具有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应用价值;具有形式多样的信息载体

教育内容的发展:

现代化;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关注道德教育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之中。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国家课程、地区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

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

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

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双方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而沟通、交流与合作是指导的前提,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任务: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中小学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过程的特点:

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过程的主要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与发展智力;知识与提高思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

教学组织类型: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中小学常用教育方法

讲授、谈话、讨论、实验、演示、参观、练习法

我国主要教育模式

自学-辅导;目标-导控;引导-发现;情景-陶冶

现代教育:

素质、终生、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

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三个中心)

全面发展是不是要求均衡发展

1、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2、在

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

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以使之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4.自我教育是指人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教育(学习)形态。

5.实验教育学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是:

⑴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理论没有实际价值;⑵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

6.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即生活。

●从做中学。

●儿童中心。

 

二、填空题

1.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在我国,关于教育历史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以

生产关系发展为标志的观点、以生产力发展

为标志的观点和以教育自身特征发展为标志的观点。

3.

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

痒、序、学、校。

4.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早期学校教育,即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和雅典早期学校教育早期学校教育。

5.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6.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

7.在终身教育系统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两股发展浪潮:

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浪潮;二

是现当代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浪潮。

8.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二是学校教育制度化;三是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9.教育学的性质具有双重特性:

一方面它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人

文科学的特点。

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

11.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人”和“君子”。

12.《《学记》》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13.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4.在教育学史上,一般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的标志。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其学生林克根据他讲课的笔记整理成书《康德论教育学》于1803年出版。

16.在教育学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形成的标志。

17.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以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的教育学流派,即“实验教育学”。

18.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于1916年出版;他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我教育的主要特征。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一人。

◆自我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

◆自我监控教育(学习)过程和评价教育(学习)成效。

总之,自我教育是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

2.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有了剩余产品。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专

门从事教和学的活动,从而为早期学校教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产生了文字。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为早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

◆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

如我国的巫、史、卜、贞等知识分子,使早期学校选择师资成为可能。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教育性质: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招生具有等级约束,只有权贵子弟才有可能进入学校,劳动者的子弟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教育内容:

传授统治术,基本上不关注生产知识和技能。

●教育场所和人员:

教育是在大抵固定的场所,由相对专门的教育者来实施的。

●教育方式:

教学采取个别的方式。

●教育制度:

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

 

4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新的特征?

、教育学走向分科化和综合化

2.教育学研究基础多样化

3.教育学研究范式多元化

4.教育学发展更加自觉化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指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人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社会的制约,但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性质,这便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系统(含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影响作用。

3.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也有人称为正功能、正常功能、正面功能或正效应等,是指

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

(好的教育产生正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也有人称为负功能、反常功能、负面功能或负效应等,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二、填空题

1.教育功能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层次来看,可分为

可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与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自我保存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

2.个体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教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体现为:

促使智力和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角色。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体现为

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和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

5.制约教育发展的社会要素主要有:

人口状况、人口状况、

社会文化和。

6.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二是再生产科学技术。

7.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为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

三、简答题

1.教育功能具有哪些特征?

(1)客观性:

非主观期望,而是客观结果。

(2)整体性:

教育功能中的各种效应总是相互关联并综合的产生作用。

5

 

(3)层次性:

1)作用对象:

直接功能(个体功能)——短时功能,间接功能(社会功能)——长时功能。

2)持久程度。

(4)迟效性:

个体功能上和社会功能上。

 

2.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2).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和选择文化

2.吸收和融合文化

四、论述题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它们分别在个体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点。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的个别特点。

◆遗传素质本身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如大气、土壤、水、阳光、动物、植物等。

社会环境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与生活

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公共场所、社会风气、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类社会教育等。

3.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

特殊部分。

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指教育活动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2.教育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教育的效用)做出选

6

 

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形式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主要有两个观点:

(强调能力训练)

●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心灵的官能(主要是思维能力)。

(能力)

●教育应该以形式(思维)训练为目的,主张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而是发展

和增强心灵的能力——思维能力。

重视数学,认为没有什么学科比数学更有利于培养推理能力。

(训练)

3.实质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有三个观点:

(强调知识掌握)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观念(知识)充实心灵的内容。

(知识)

●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

教育要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不是训练价值,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实用)

●强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斯宾塞从知识实用价值角度出发,强调教育应当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提供给儿童以各种生活所要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

5.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6.课程目标:

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所应形成的各种素质的预期。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

2.教育目的的作用体现在:

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等

四个方面。

3.科学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可以追溯到英国实科教育的代表斯宾塞。

4.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

教育目的是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客观:

人们倡导的教育目

的总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受制于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规律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传统等都会对教育目的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

指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国家当前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考虑到社会成

员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满足。

现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国家主义化和个人功利主义化方面;超越性:

意味着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建构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

现实性和超越性是辩证统一的,现实性是超越性的载体和基础,忽视现实性,

超越性必然陷入空虚,现实性则以超越性为方向,为理想,忽视了超越性,必然会导致现实性的肤浅,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停滞和衰退

3)教育目的是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2.简述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思想体系:

人文主义也称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

认为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典著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的中心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经验学科。

7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孔子

科学主义:

思想体系:

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科学即真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利性,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

代表人物:

英国实科教育代表斯宾塞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长期以来的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矛盾。

正如两者同时存在合理

性一样,极端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