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483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史记》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史记》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史记》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史记》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记》读书笔记.docx

《《史记》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读书笔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记》读书笔记.docx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学道不倦,不知老之将至

年龄越大,越发现读书的乐趣,尤其是读古书。

年轻时总以为时间富裕,可以干很多事,书可以以后慢慢读。

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什么事都没干成,书也没读。

当然,现在开始读书,也未晚。

学道无倦,不知老之将至也!

这两天读《史记·孔子世家》,有些感想,且改变了诸多我对孔子的印象。

这里记录部分,与君共享。

1

一直以为孔子对“礼”看得重,循规蹈矩,不容变通。

但看下面的经历,才知道孔子并非如此。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

“吾昔从夫子遇难於匡,今又遇难於此,命也已。

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斗甚疾。

蒲人惧,谓孔子曰:

“苟毋適卫,吾出子。

”与之盟,出孔子东门。

孔子遂適卫。

子贡曰:

“盟可负邪?

”孔子曰:

“要盟也,神不听。

大意是:

孔子在“蒲”地,被人阻止,蒲人和孔子弟子打了一架,孔子弟子不怕死,浦人害怕了,对孔子说:

你们要是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

孔子答应了。

浦人放孔子出了东门。

孔子马上就朝卫国方向去。

子贡问:

难道盟约可以背叛吗?

孔子说:

被迫立的盟约,神也不听。

这个回答霸气吗?

还觉得孔子迂腐吗?

想象当时的场景和语气,行空评说:

夫子,可人也!

2

你在外地被人嘲讽奚落,会有何反应?

看看孔子是什么心态。

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大意是:

孔子到郑国去,与弟子们分开了,一个人站在东门口。

有郑人跟子贡说:

在东门有个人,他脑袋像尧,其脖子像皋陶,他肩膀像子产,但自腰及以下,比禹还差了三寸,看他疲惫不堪的样子,好像以一条狗呃!

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道:

外貌呢,不重要。

但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很形象!

确实如此!

忽然想到武则天看到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其中说:

(武曌)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当武则天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大为感慨,问群臣:

“这是谁写的?

”有人说是骆宾王,武则天责怪裴炎道:

“宰相安得失此人!

足够自信的人,不会介意其他人说什么,心胸自然开阔。

反之,总在计较别人如何评价者,定然不够自信。

行空评说:

心胸开阔者,应当如斯。

3

孔子一生到处碰壁,道不得行。

我想是因为那套“以礼以德”治国理论,在战国时代行不通,才导致孔子处处碰壁吧。

当我看到下面这段,就改变了看法: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大意是:

孔子杀了鲁大夫乱政的少正卯,参与国政三个月,那些小商贩们不故意抬高价格,男女在路上分道而行,路不拾遗,而且外地人来鲁国办事,到城中不用和官员求情,都能得到他们所需之物,并满意的回去!

原来孔子杀人也是毫不含糊的。

再看最后一句,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很是难得!

这之后,齐国见此情形担心鲁国强大,用美女去迷惑季桓子,孔子一看不适合待下去,便离开了。

后来有几个国君都想用孔子,但其谋士提醒道:

孔子太有才华,且弟子众多,以后是祸患。

所以国君虽然仰慕,但都不敢任用。

自己不用,又担心别人用,于是还阻止别的国君用孔子。

孔子自己说:

要是有用我的人,三个月能见效果,三年就能取得成功。

可能真是如此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若无水平,何来此言哉!

行空评说:

误解夫子久已,惭愧之至。

4

我以前疑惑,世道如此之乱,孔子为何不隐世专心搞学问?

何苦到处碰壁!

看了下面一段,我明白了:

去叶,反于蔡。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然。

”曰:

“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子,孔丘之徒与?

”曰:

“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櫌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大意是:

孔子返回“蔡”的路上,遇到两位隐士长沮、桀溺在地里干活,让子路去问路。

子路被长沮怼了以后,桀溺又跟他说:

“天下到处都一样啊,又有谁可以被改变呢?

你与其跟随那些躲避暴君乱臣的人,还不如追随那些躲避乱世的人!

”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惆怅地说:

“天下要是有道,我孔丘何苦参与进来!

一个超凡洒脱,躲避乱世;一个是为了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前者让人羡慕,而后者让人敬佩!

行空评说:

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5

孔子是个唯心主义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哪怕面临生死也很笃定。

看下段:

将適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

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後,子曰:

“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

“子在,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後得去。

大意思:

孔子在“匡”地被人当成了阳虎,都过来抓他,要杀他,弟子们都很着急。

孔子说:

“现在上天把‘斯文’传给了我!

如果上天要废掉斯文,就不会传给我了!

既然上天都不想废掉斯文,你说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

足够自信,足够淡定。

听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总遭受敌机轰炸,警卫员都很紧张,让主席躲到防空洞,主席经常说:

没事,炸弹炸不到我的。

我想,当时主席内心应该和孔子一样的想法。

行空评说:

人若负使命而活,灾祸莫之奈何,世界也会为之让路!

6

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孔子给了我一些启示: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

叶公问政,孔子曰:

“政在来远附迩。

”他日,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

孔子闻之,曰:

“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大意是: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没说话。

孔子说:

“你就告诉他,孔子这个人啊,学道从来不感疲倦,教诲别人不感厌烦,发愤学习时会忘记吃饭,欢乐时会忘记忧愁,不知老之将至啊!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了。

我们总以为学习是年轻时候的事,但年轻已经过去,现在就不能学了么?

孔子六十多岁还能学道不倦,发愤忘食,莫不是榜样?

嗯,做任何事,都要不知老之将至!

行空评说:

学道不倦,悔人不厌,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

以此自勉。

7

看看孔子是如何学习的: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

大意是: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十天后,老师说:

“你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我刚学会,还没掌握技法呢。

”过了些时日,老师说:

“你已经掌握技法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领悟其思想。

”过些时日,老师说:

“你领悟了其思想,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能体会作曲者塑造的形象呢。

”过些时日,孔子默然深思,有所得,说:

“我知道作曲者塑造的形象了,那人肤色黝黑,身材硕长,眼睛深邃而远望,好像成了天下四方的王,除了周文王还能有谁是这个样啊?

”老师听到这里,离开坐席拜了两拜说:

“我的老师告诉我,这首琴曲叫《文王操》”

感到汗颜吗?

这就叫学道不倦!

行空评说:

看文学作品亦复如是,以此为师!

8

陈人害怕孔子去辅佐楚君,于是召集了一帮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日子很不好过。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些想法,问子路、子贡、颜回,对现状的看法。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

“诗云“匪兕(fěisì)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於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

“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

“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於此?

”子贡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

“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

“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

吾何为於此?

”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

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

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最后颜回说:

夫子的道太宏大,天下没地方能容纳。

尽管如此,夫子还应该去推广,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

不容纳才显君子本色啊!

有道不修,是我们的耻辱,有大道他们不用,是他们的耻辱!

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

不容纳才显君子本色啊!

孔子开玩笑说:

颜氏之子,有你如此足矣!

如果你有很多财富,我给你当管家好了!

插一句,孔子的母亲姓颜。

看子路、子贡和颜回的回答,子路淳朴有赤子之心,子贡世故而道心不坚,只有颜回坦荡乃安贫乐道,得了真传。

行空评说:

此亦为真正做自己!

9

到了老年,孔子教学生,很讲究时机。

孔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

齐,战,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只有当弟子遇到疑难,且被疑难弄得很焦灼之时,孔子才会去启发他(不愤不启)。

要是不能举一反三的弟子,以后孔子也不理他了。

一个人如果不是内在十分想学,讲再多也没用。

修行也如此,一个人内心不准备好,就算佛陀亲自为师,对他也无用!

行空评说:

内在突破之动力,最为关键。

10

孔子的一生,虚心好学,对自己要求极高,到老更是如此。

“三人行,必得我师。

”“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

孔子说他每天忧愁的是:

品德得不到修正,学业得不到讲习,听到正义的道理不能施行,有缺点不能改正。

想想当今社会呢?

每天担心的是:

钱够不够多,房子够不够大,车子够不够好,自己够不够漂亮.......

君子,安贫乐道!

行空评说:

夫子之忧,君子之行为准绳也!

11

最后

明岁,子路死於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

谓子贡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後七日卒。

孔子说:

“泰山就这样崩坏了啊!

梁柱就这样折断了啊!

哲人就这样凋零了啊!

”说到这里,他落泪了。

看到这里,我也流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