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331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docx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

第五章个性

第一节概述

一个人怎样认识他和他周围的世界,怎样表达他的情感,怎样与他人交往,怎样对待他的工作与生活,这些东西的整体就是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无论对于个体的生存、发展、社会适应、人际关系,还是个人健康、家庭幸福;无论对个体的事业成败,还是人生价值,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个性一直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主要从意识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方面去研究它。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初生的婴儿只能算个体,还没有个性。

尽管个性的先天素质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但个性毕竟是个体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随着言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形成的,或者说是个体与其生活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性的定义很多,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

我国《心理学大词典》下的定义是: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著名的美国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

“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个性“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个性常常支配着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结果。

对一个护理工作者来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离不开对病人和医生、同事个性的透彻了解;而护理工作者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也会影响到工作的优劣与成败。

因此,一个合格的现代护理工作者应当用个性理论指导自己了解别人的个性,认识和改善自己的个性。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既然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把“各种心理特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并合称为“个性的心理结构”。

(一)个性倾向性

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我们常说某某人“追求完美”或“胸无大志”指的就是个性倾向。

个性倾向性主要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世界观等成分。

(二)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结构中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风貌而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体现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我们常说某某人“精明强干”或“磨磨蹭蹭”指的就是个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成分。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每个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但都有人的共同特征。

个性也一样,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生物性与社会性

个性是在社会影响下形成的,必然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但个体出生时从父母那儿获得的生物学特征(即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每个人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对社会影响的反应也不同。

因而个性也必然具有生物性。

(二)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体独特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生活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群体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同,决定了人的个性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不仅可以被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也可通过个性测验测查到。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世上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但人们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活的环境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这就决定了个性具有共同性。

如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及职业的、年龄的、性别的共同心理特点。

所以,虽然人们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也常说“人心都一样”。

认识到个性的独特性,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宽容他人,认识到个性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寻找共同点。

(三)稳定性与可塑性

个体凭借其独特的生物学基础,在其成长的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个性是比较稳定和持久的。

因此,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中总是体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精神风貌。

开朗的人不管在何时何地碰到何种事物,总能体现出他开朗的个性,爱冲动的人则总是显示出他容易冲动的心理特点。

然而人是有自主意识、会学习的高等动物,作为一个人生活历程反映的个性特征也可在环境和现实的影响下和教育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体。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内省和学习去改善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

(四)完整性

人由各个系统、各种器官组成,但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生活着。

个性也是这样,尽管由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及自我调节系统构成,但它们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并总是在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一个正常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是和谐统一的,否则,就会导致人格分裂。

第二节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灵活性、指向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体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各个方面,特别在情感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

例如,一个人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注意力持续的久暂;意志努力的程度;言谈举止的敏捷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等,都体现出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

即是说,气质主要取决于个体先天决定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

同样是新生儿,有的活泼好动,哭声响亮,反应灵敏;有的则安详宁静,哭声轻微,反应迟钝。

这些特征常常随着孩子的长大始终保持着。

气质的这种几乎是天赋的动力特征,使每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蒙上了独特的个人色彩。

俗话说“禀性难移”,就是说人的气质具有稳定而不易改变的特点。

当然,后天的环境、教育也使气质有可塑性的一面,只是比其它心理特征(如性格)的变化要微弱和缓慢得多。

(二)气质的类型

1、气质的生理基础由于发现气质有很大的天赋性,气质的生理基础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出现了气质的体液说、血型说、激素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等,兹将其中重要而常用的两种学说简介如下:

(1)体液学说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继承前人关于人体由空气、水、火、土四元素构成的学说,提出这些元素有冷、温、湿、干四种性质,两两相配便使人体内产生了四种体液,即血液(温而湿)、粘液(冷而湿)、黄胆汁(温而干)和黑胆汁(冷而干),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细心观察,将人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

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出发,将人体由各种体液的混合“比例”称作“气质”,这就是气质名称的由来。

盖伦根据四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的不同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并仍然使用了希波克拉底的命名。

用体液来解释气质虽然并不科学,但千百年来,人们却发现这种气质的四分法颇为切合实际,而且使用方便,所以一直被沿用至今。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高等动物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种基本特性:

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

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感受强烈刺激的能力与持久工作的能力;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两种神经活动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平衡性是指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力量对比。

这三种基本特性在个体身上存在的差异及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而最基本的有四种:

强而不平衡型,强而平衡灵活型,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弱型。

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有着对应的关系(表4-1),因此,神经活动的类型被众多学者看作是气质的生理基础。

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气质类型,真正纯粹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多,多数人是某种气质类型特征占优势,其它类型的某些特点也兼而有之。

表4-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神经过程基本特性

气质类型

兴奋型(不可遏制型)

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平衡

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平衡

不灵活

粘液质

抑制型(弱型)

抑郁质

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1)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即衡量和区分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几种:

①感受性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判定。

②耐受性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的耐受程度。

感受性强者,很弱的刺激他就能感受到;因而对较强刺激的耐受性就低;感受性低者则恰恰相反。

③反应的敏捷性指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

如说话、记忆、思考的速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等。

④可塑性指人根据外界事物的变化,改变、调节自己行为以求得适应的可塑程度。

即“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也是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⑤情绪兴奋性指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

它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

如有的人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低,表现出“喜怒易形于色”,有的人则相反:

“喜怒不形于色”。

⑥指向性指思维与情感、言语反应等心理活动的方向。

习惯于指向自身的为内倾,习惯于指向外部的为外倾。

指向性与情绪的兴奋性关系密切。

兴奋性高者外向,反之内向。

(2)四种气质的典型特征与表现四种气质的类型特征经过历代心理学家不断整理补充,现归纳如下表:

表4-2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与典型表现

气质类型

气质特征

外显表现

胆汁质

 

明显外倾

言行敏捷、精力充沛、热情直爽、冲动粗暴、急躁粗心、自制力差

多血质

言行敏捷、灵活好动、志趣多变、喜怒易形于色,注意力易转移。

粘液质

低而

体验

强烈

言行缓慢、稳重沉着、缺乏生气、喜怒不形于色、冷淡、专注、自制力强。

抑郁质

高而

体验

深刻

严重内倾

动作缓慢、语少声轻、观察入微、体验深刻、孤僻、敏感、羞怯、退缩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稳定性强是气质的一个突出特点。

因为气质是先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后天行为活动中的表现。

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

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都比较稳定,但又不是不能变化的。

生活的“磨炼”,尤其是重大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的气质发生显著变化。

但这种变化过程很慢,而且,一旦条件适宜,原来的气质特征又“死灰复燃”,即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2)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这是气质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

因为气质仅仅体现出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

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品德高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也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甚至对社会有害的人。

例如,胆汁质的人可以成为豪爽、勇敢、身先士卒、不怕艰难苦楚的人,也容易形成蛮横、急躁、粗野、任性的品质;多血质的人可以成为热情、机敏、生气勃勃的人,也容易形成轻浮、没耐心、不踏实、虎头蛇尾的品质;粘液质的人可以成为坚毅、稳重、踏实、处变不惊的人,也容易养成冷淡、固执、保守的习惯;抑郁质的人可以成为严谨、精细、敏锐、负责的人,也容易郁闷、怯懦、多疑而使自己处于孤僻失助的境地。

气质对一个人来说没有选择余地,重要的是读懂自己,自觉地接受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发扬自己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消极方面。

(3)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因为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所以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同样都能取得成就。

例如,俄国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是胆汁质的,赫尔岑是多血质的,克雷洛夫是粘液质的,果戈里是抑郁质的。

但是,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对人的气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因人择事(选择职业)或因事择人(人事选拔)的时候,都应当考虑气质类型。

例如,多血质的人宜于从事环境多变,要求作出迅速反应、交往繁多的工作,难于从事较为单调、需要持久耐心的工作;粘液质的人则相反,他们适宜做耐心细致、相对稳定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有一份适合他气质类型的工作,他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兴趣盎然,工作效率也高,否则,会给他带来烦恼,也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

医护工作是一项需要敏锐的感知、细心的精神、耐心的作风的工作,对气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有必要主动地把握好自己的气质特征。

(4)护理工作应重视病人的气质类型护士除了要深刻认识护理工作的性质与自己的气质特征外,还要善于辨识病人的气质类型。

临床上,不同气质类型的病人对待疾病与治疗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例如,对同样的病痛,胆汁质的人可能无所谓;多血质的人可能痛苦的表情十分丰富;粘液质的人可能一声不吭;而抑郁质的人则可能焦虑不安。

护士在对他们的态度上也应区别对待:

同样的语言在胆汁质、多血质的人听来没什么,抑郁质的人可能就受不了。

此外,气质与人的心身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

孤僻、抑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特征都不利于心身健康,而且是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

二、能力与智力

(一)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1、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而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气质与性格虽然也会影响活动的进行,但不是最直接、最必需的心理特征。

例如,护理活动需要护理能力方能完成。

而凡是具备了药物、器材辨别、准确记忆护理操作程序等护理能力的人,无论他是多血质的还是粘液质的、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都能有效地从事护理活动。

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比文凭、学历更重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已经“自动化”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动作方式。

而能力是一个人在完成该项活动时,已经具备、无须训练的获取知识、信息,组合、运用知识、技能的主观条件。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准备性、巩固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同时,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力也会得到促进和发展。

相对而言,能力的发展比知识、技能的获得要慢得多。

3、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分类,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的能力。

包括观察力(观察的速度、广度和精细度等)、记忆力(记忆的速度、广度、准确性、持久性等)、注意力(注意的广度、持久性、分配与转移等)、理解力(理解的速度与深浅)、思维力(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上的丰富性、流畅性、机敏性等)等。

2)特殊能力指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如音乐家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画家敏锐的辨色能力、数学家高度的变通推理能力、宇航员在高空高速及失重、超重条件下的专门能力、中医对脉象的精细辨识能力、外科医生对病人生命体征准确判断的能力等等。

这样看来,特殊能力也可视为精深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也可以说特殊能力就是某些一般能力专门化的结果。

(2)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类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护理能力的主要成分就是护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3)按能力是否有创新性分类可把能力分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要重视培养模仿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至少应具有这种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突破常规思维,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找到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高中生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4)按能力发展的程度分类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一般能力,多数人一般能力不差,但缺乏突出的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人其一般能力很差,但具有突出的特殊能力。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白痴天才”:

尽管其生活都不能自理,却在某一方面有惊人的能力(如有的人能指挥交响乐团、有的人算三位数的乘法比电脑还快等)。

这种人心理活动的机理尚不清楚。

能将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和谐统一者便拥有了“才能”;有才能的人如果主观上努力,客观上有施展的机会和环境条件,就可成为天才。

(二)智力的概念与分类

1、智力的概念智力高低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人们也常常能从个体学业成绩的优劣中,语言表达的优美中,科研设计的精巧中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敏中看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即智力高低。

然而究竟什么是智力,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几点可以肯定:

首先,一定的智力水平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智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与深度;第二,个体的智力水平在幼年阶段就可以表现出来,而且常常与其父母的智力水平呈正相关;第三,智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却并不与知识的积累成正比;第四,智力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却并不随年龄增长而无止境地发展;第五,智力水平高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能力,尤其是一般能力。

智力似乎更像一种与遗传素质有关的潜在能力或能力倾向,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悟性”,一种应付客观环境和处理事物时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是后天获得各种能力的基础。

大量的研究表明:

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是智力的物质基础;能力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更大:

同样的遗传素质,可以获得不同的能力水平。

所以,不少学者将智力看作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或潜能,是多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等)的综合表现。

或认为:

智力是一个人去理解和应付他的周围世界的总的才能。

为鉴定人的智力而设置的衡量指标,基本上都是对个体记忆力、理解、分析力、运算力的测量,即是说,是对人的“一般能力”的测量。

所以,人们对智力与能力常常不作精确的区分,而合称为“智能”。

2、智力的分类

(1)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在研究了智力的发展趋势后,智力毕生发展论者提出智力中包含着这两种成分,揭示了两种智力不同的发展特点。

①液态智力即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

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

在个体发展早期,液态智力发展较快,中年之后开始衰退。

②晶态智力即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数学、判断力、联想力和各种技能。

晶态智力尽管25岁以后发展速度趋缓,但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发展,所以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

(2)加德纳的新智力观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向偏于认知的传统智力观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人有7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即有7个方面的智力。

①逻辑一数学智力在自然科学界获得成功的人这种智力水平高。

②语言智力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智力。

语言智力高的人在教育、演说、谈判、宣传、写作方面可能有所成就。

③身体一动觉智力这种智力高的人,善于控制身体动作。

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等,就是身体一动觉智力发达的人。

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并在头脑中构成形象,使之变形的智力。

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水平与这种智力的高低有关。

⑤音乐智力指感知并创造音调与旋律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这种智力多系天赋。

⑥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指通情达理、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智力。

这方面智力发达者,适宜当教师、推销员、政治家、宗教人士。

⑦自我内省的能力即认识自己的能力。

这种智力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以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以往讲智力,大多偏向科技性,而忽略社会性,似乎善于运动、善于理解他人、善于剖析自己就不是智力的体现。

加德纳主张不以一种智力尺度评价人,有利于各种人才的涌现。

(三)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发展的趋势也被认为是能力发展的趋势。

一般认为,12岁以前智力与年龄同步发展。

从15岁左右开始,智力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年龄的增长,18~25岁的智力发展达到顶峰(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年龄是不一致的),中年期则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到老年期,液态智力逐渐衰退,晶态智力平缓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

做出卓越成就的著名人物年龄大都为25~45岁。

所以说,25岁以前是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45岁以前是发挥智力的最佳时期。

(四)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大量的智力测验证明,人群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即绝大多数人都属中等智力,其智商(IQ)在100左右,高智商和低智商各占人群的2%~3%。

(图4-2)

 

图4-2人类智商的理论分布

2、智力结构的差异不同的人在智力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例如:

有的人听觉灵敏,且听觉记忆力好,有的人视觉发达,且视觉记忆力强,有的人学语言很轻松,有的人辨方向很容易。

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与核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有迟、早之别。

有的人童年期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叫“人才早熟”,被喻为“神童”,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10岁能赋诗,13岁就写出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控制论创始人诺贝特·维纳4岁能看书,14岁哈佛大学毕业,19岁获博士学位。

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达尔文50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

(五)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智力发展、导致智力差异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

1、遗传因素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先天素质、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物质前提。

如先天盲的人不可能成为画家,先天聋的人也没法成为音乐家。

许多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近的人在智力水平上有接近的趋势;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性高于异卵双生子或同胞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性高于收养父母等。

但遗传素质不等于智力,仅仅是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2、环境因素

(1)早期环境动物实验表明:

在保证足够的食物和游戏器具的前提下,从小群居的大白鼠比从小独居的大白鼠不仅灵活得多,大脑也重得多。

儿童出生后神经细胞的发育非常迅速,对周围世界具有相当惊人的反应和学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S·Bloom)曾对1000名被试从新生儿到成年作长期追踪研究。

他认为,如果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在4岁时已达50%,在4~8岁又获得30%,其余20%是在8~17岁的8年期间获得的,说明人的智力主要是在儿童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早期均衡的营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环境及高素质的父母、邻居、教师无疑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动物哺养下长大的孩子(如印度的狼孩)即使后来回到人类社会,其智力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2)教育与实践良好的教育不仅使人获得了知识、技能,也获得了蕴藏在知识、技能中的人类智慧。

传授同样的知识,为什么会“名师出高徒”呢?

就是因为我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通过名师指点发展了自己的智力,所以“师高弟子强”。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

同样的教师,尽管是名师,其弟子也不是个个都强。

所以我国还有一句俗语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受教育者勤动脑、勤动手的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我国吴天敏的实验证明,通过“动脑筋”的练习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成才

智力发达对人的成才是很有利的。

遗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可能范围或限度,而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智力发展的实际程度。

研究表明:

遗传素质好的人,智力发展的空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

环境差时,其智商可能只有50~60;而在良好的后天环境下,其智商可能发展到180左右。

遗传素质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空间,环境所起的作用也比较小。

所以优生优育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国策。

然而,智力水平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唯一决定因素。

智商高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

为什么遗传素质好或智商高的人不一定能成才呢?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起对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