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96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伦理学讲义.docx

医学伦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医学是融求真与扬善为一体的科学实践。

医学伦理素质是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医学伦理学及其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1.医学伦理学的含义

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

伦理与道德、医学伦理学与医学道德具有同等含义,一般可以通用。

但“伦理”与“道德”在含义上也还有一定的区别。

“伦理”一般指应遵循的道理,“道德”一般是指行为的规范;“伦理”侧重于理论,“道德”侧重于实践。

医学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表现。

医学道德包括了医疗道德、医学科研道德、卫生管理道德和患者道德等方面。

2.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学说。

医学伦理学中包含了对医务人员个人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包含了对社会卫生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要求,还包含了对医学科学发展应当克服弊端、有利于人类的要求。

医学伦理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实践性。

第二,继承性。

第三,时代性。

3.“医乃仁术”,医师应当是道德高尚的人

道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1.生命神圣观

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

这种观念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并最终成为医学伦理学的重要观点。

生命神圣观的历史意义

第一,从道德角度强化了医学宗旨。

它强调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强调促进病人的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提醒人们医业是最神圣的职业。

第二,为医学道义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它要求人们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病人人格、平等待人、济世救人,生命神圣观的许多思想精华,在现代医学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生命质量观与生命价值观

生命质量观与生命价值观,是一种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及其价值的生命观。

它是现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现代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主要理念。

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观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人类生命观迈向成熟,更加理智)

第一,使医学价值观更加深刻与合理。

它是人类要求改善自身素质,以求更大发展的反映,它比生命神圣观在视野上更加开阔,在情感上更加理智,在思维上更加辩证。

第二,使医学伦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更加进步与科学。

生命质量及价值观把个体生命利益与群体及人类的生命利益联系起来,把动机与后果联系起来,把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质量和价值联系起来。

3.人道观和权利观

医学人道观和医学人权观,是指在医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力、维护病人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

医学人道观和权利观的核心内容是:

尊重患者生命。

尊重患者的人格。

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学与医学伦理学

1.市场经济对医学实践的正、负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医疗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其自主性、平等性、求利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调动了医疗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潜力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医疗活动也产生负效应。

如竞争性、求利性也诱发了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医务工作者受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把医疗权利、技术当作牟取个人不正当利益的手段,惟利是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医疗活动促进作用的发挥,同时防止和最大限度地限制市场经济对医疗活动的副作用。

四、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主要阐述医德的本质、发生、发展规律和医德的社会作用;论证社会主义医德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医德风尚。

2.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

阐明医务人员对患者、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指出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3.医学伦理学的教育、评价和修养

阐述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研究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和修养的经验,指出进行医德教育和医德品质形成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五、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完善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第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与医德的关系。

第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2.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

学习医学伦理学两个目标:

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

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知是一种能力,包括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提高道德认知的方法

一是理论学习。

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成道德践行的方法

一是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与患者的接触中,体会患者的痛苦、患者家属的焦灼,从而产生同情、分担、抚慰、关爱、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二是学习榜样;

三是日积月累。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医德学、近代医学伦理学和包含生命伦理学内容的现代医学伦理学三个历史阶段。

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1.古代医学道德

⑴萌芽时期

从原始社会的晚期到奴隶社会的初中期,包括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和夏朝。

医学道德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是同步的。

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⑵形成时期

周朝时医疗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行业。

据《周礼·天官》记载:

公元前五世纪,已有“医师、食医(营养调配)、疾医(主治内科)、疡医(主治外科)和兽医”的设置与分工。

⑶发展时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提出医生应当“爱人知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批评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医疗作风

⑷相对完善时期

宋金元时期,“儒医”传统开始形成,强调医生应重视医德修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道以济为良,以愈疾为善”。

喻昌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评价理论,确立了医德评价的客观标准,首次提出了医德核心思想:

“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道佛思想互补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历代医家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2.近代医学道德

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思想是伴随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形成和发展的,最初是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为其特征的。

⑴医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医生负有维护国家富强的责任;

增强国人的健康,以强种强国。

⑵近代医学职业伦理准则的产生

由传统的个体行医模式向集团行医模式转变;

医生的责任心不仅是对病人负责,也包括了对医院的责任感。

1926年的《中华医学》刊有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医学伦理学法典》。

其中涉及到对一般医疗行为的论述,并论及经验不足的中国医生和经验丰富的外国护士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当时中国所特有的医学伦理观。

⑶近代医学伦理思想的发展

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伦理学专著。

他指出:

“医业伦理学一言以蔽曰仁义而已矣。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谓义。

不为广告自炫,不授害人之方法。

不做无益于病人之试验,不徇私情”等。

“仁”的范围主要列有“在绝对必要之时,对于贫苦病人应当免费诊治”等条款。

宋国宾把“医师人格”作为第一篇来论述。

他把才能、敬业、勤业和良好的仪表言辞作为医师的理想人格。

《医业伦理学》一书的出版,表明中国的传统医德学进入了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翻译出版了《美国医学道德主义条例》和《希波克拉底誓言》。

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医德,另一方面是引入了西方的医学伦理准则,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

但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医学伦理学处于自发发展阶段。

3.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一方面制定了正确的卫生工作方针,规定了医疗卫生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医德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医学道德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

第二阶段(1966-1976年):

虽然大多数医务人员仍然忠于职守,抱着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勤奋地工作,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受到严重的破坏。

第三阶段(1976-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医学伦理学在中国复兴。

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提出了七条医德规范。

概括起来是:

“救死扶伤,人道待人;尊重病人,一视同仁;文明礼貌,关心体贴;谨慎言行,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奋发进取;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1991年9月,国家教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高等医药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医药院校学生行为规范》和《医学生誓言》。

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发扬白求恩精神,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医风尚”,作为医德规范。

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从立法目的、医师素质、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对医学伦理问题加以立法。

二、古代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1.济世救人的仁爱精神

古称医术为“仁术”,意即是一门“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科学技术。

因此,医家必须对“人”、对“生命”具有高度的仁爱精神。

2.不为名利的道德品质

一个负有“救人”、“活命”责任的医生,在行医中必须具有清廉的道德和正直的品格。

清廉正直与仁爱是相关的。

3.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

徐春甫的《古今医统》说:

“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

《医学集成》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4.认真求实的医疗态度

许多“医训”都要求医家在为病人服务时,要具有谨慎小心、认真负责的服务作风;有不畏艰苦、不嫌脏臭的服务精神。

强调治病要联系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5.和蔼端庄的仪表风度

喻昌: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投诚致问”,态度和蔼谦恭;

孙思邈: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噱喧哗,道说是非”。

6.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源于创新。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金元四大家。

三、国外医学道德的历史发展

1.古代医学道德

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医学的发源地。

代表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被尊称为“医学之父”,同时也是西方医德的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医生。

他年轻时受家庭影响,行医并讲述医学课程,后来做了教师。

希波克拉底生活在医巫并存的年代。

他在医学范围内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他和他的学生将四元素论(火、水、风、土)发展成为“四体液病理学说”。

四体液平衡,则健康;失调,则生病。

他认为人体与自然是统一的,重视气候、土壤、水质、空气、居住条件以及其它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同时认为人体自身各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各种疾病都会引起全身反应。

“四体液病理学说”和“整体机能说”,使古希腊医学摆脱了宗教迷信的束缚,走上科学的道路,

希波克拉底去世后,托勒密国王命令学者们收集他的主要医学成就,汇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

文集在很多地方都论述了医师的道德修养、医师应具备的美德和优良品质,建立了医生行医的道德准则。

《誓词》(TheOath)是精华所在,成为西方医学道德的规范,沿用了两千多年。

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还有《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论法规》、《论艺术》、《论古代医学》等医学道德文献。

《誓词》中提倡的不伤害原则、为病人利益原则、保密原则,是西方医学道德传统的核心。

《论医生》中还强调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仪表和充分的营养;医生应当诚实,医生的行为不得冲动,也不可轻率等。

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因此,医生应当依据行医准则行事,纠正不当的行为,以维护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地位

古罗马和古希腊医学有着继承性联系。

古罗马医学代表人物是盖伦(Galen,公元129—200年)。

他批判地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学说,在解剖生理学方面超过了希波克拉底,被誉为“实验生理学之父”,其医学思想的影响长达十几个世纪。

盖伦非常崇尚他所从事的医学事业,将之视为一门伟大的艺术。

他重视医德,认为:

“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

盖伦还认为要做一名好医生,仅仅懂得医学是不够的,“医生应力求掌握哲学及其分科:

逻辑学、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古印度医学道德

《阿输吠陀》意为“生命经”。

收集了较多的医学史料,总结了对疾病的诊治经验。

该文献认为:

人体有三要素,即气、黏液、胆汁。

病是由于三者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

古印度有三大名医:

闍罗迦、妙闻和发巴他。

《妙闻集》中说:

“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持,要使患者信仰,并尽一切力量为患者服务”。

提出:

“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明的知觉和对患者的同情,是为医者四德”。

《闍罗迦集》中反对把医学商品化。

2.近代医学道德

文艺复兴后,人道主义思潮涌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人类伦理思想包括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重要时期。

比利时学者维萨里是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

他到墓地、刑场寻觅尸体,在暗室里秘密解剖,积累了丰富的解剖学知识。

他勇敢地推翻了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指责的盖伦的解剖学经典,于1541年发表了《人体的构造》,指出盖伦200多处错误,给人们全新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维萨里在《人体的构造》一书的序言中,提出医生必须有解剖学的知识,同时反对当时由市侩药商来掌管医药,并指出医生地位低下是阻碍医学发展的原因。

对于解剖学,他强调必须亲自操作,尖锐地批评了盲目崇拜古人的风气。

因此,不断地遭到来自教会的种种迫害。

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医生胡弗兰(Hufeland,1762-1836年)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十二箴》。

他提出:

“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治别人。

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英国。

1791年,英国医生帕茨瓦尔(Percival)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并于1803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医学伦理学》。

18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以帕茨瓦尔的《守则》为基础,制定了医德教育标准和医德守则。

内容包括:

医生对病人的责任和病人对医生的义务;医生对医生及同行的责任,医务界对公众的责任,公众对医务界的义务等。

1859年夏,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一方,以奥地利为另一方,在意大利北部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当时31岁的瑞士银行家兼慈善家杜南从阿尔及利亚到法国途中,目睹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无人救护。

于是,他考虑成立一个组织,救济这些伤员,无论伤员属于哪一方。

1862年他捐款成立红十字会(瑞士国旗是红底白十字,他挑选白底红十字为标志)。

1864年8月,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签订了《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公约》。

这个公约拟订了在战争中医护人员如何救护战地伤病员,如何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已经放下武器的战俘等。

3.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国际间医学交往的日益增加和国际性医学组织的建立,一系列国际医德规范和法律文献相继产生。

4.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或称生物伦理学,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应用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主要探讨的是应该如何应用生命科学的问题,也就是生命科学中的价值选择问题。

它体现了人的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三者的统一。

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有:

生命控制

死亡控制

行为控制

稀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

第三章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的使命与素质

20世纪70年代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逐渐被广大医学界人士认可和实践,成为现代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在对医学科学不断深化的认识中,在对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不断认识中,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了。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是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的成因和解决方式的一种概括,表明了人们对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基本理解。

医学模式来源于医疗实践,是对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反映和理论概括。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三种典型的医学模式:

●古代医学模式

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巫医模式、僧侣模式。

这些医学模式分别以哲学、迷信和宗教作为理解和解决疾病的

●近代生物医学模式

17世纪英国医学家哈维创建了血液循环学说,标志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诞生。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

每一种疾病都可以在器官、细胞、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并以此为基础寻找治疗手段。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指出:

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是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留下余地。

20世纪初,奥地利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开辟了重视心理治疗的医学途径。

之后,法国医学家盖林又提出从社会角度研究疾病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且标志着医学道德的进步。

2.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现代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不同领域,综合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运用综合措施防病治病,增强人类的健康。

人体的整体性和与外界因素的统一性,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客观基础。

任何一种疾病,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整体,完全局限于一个系统、一个器官的病是很少的,不能孤立地考虑临床问题。

疾病谱的变化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依据。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是主要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现在十种主要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病因分类:

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因素导致疾病为48.9%;生物性因素为23.2%;环境因素17.6%;保健制度因素为10.3%。

3.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

第一,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完整地认识病人的各种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整体的角度诊治病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第二,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

新医学模式使医疗卫生事业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事业,必须从整个社会大背景出发,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第三,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师更加关注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各方面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的服务。

这种转变,必将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协调和融洽。

二、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的使命

1.献身医学,救死扶伤

这一职责要求医生把帮助病人解除疾病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崇高职责和首要任务。

2.促进预防保健,提高生命质量

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

医务工作者要深刻认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从以治病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

3.推进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探索医学科学奥秘

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很多疾病被战胜,但同时也在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现象。

未来医学上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取决于生物学家与医学家的努力,更大程度上有赖于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如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生物信息学不仅大量用于生物医学数据处理、分析与储存,还将直接融于医疗技术中。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单元的细胞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只有将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完全了解人体。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基于纠正单一致病因素,尽管对有些疾病取得好的疗效,在多数情况下会影响疗效或产生副作用。

因此,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天然药物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治疗方法。

三、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的素质要求

“素质”,按教育学的解释,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各种教育的影响和个体自身的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1.合格的政治素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以科学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2.良好的道德素质

第一,尽职尽责。

第二,平等待患。

第三,慎行守密。

第四,医风廉正。

3.广博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较高,捕捉事物本质、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就强些,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就快些,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也大些。

4.坚实的专业素质

观察能力。

记忆能力。

表达能力。

操作能力。

应急能力。

5.健康的身心素质

特殊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工作压力,要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

第四章医学伦理学的准则体系

在医学伦理学的准则体系中,包括了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

正确理解和践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是全面培养医学伦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反映某一医学发展阶段及特定社会背景之中的医学道德的基本精神,是调节各种医学道德关系都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和最高要求。

我国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内容是: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1.不伤害

不伤害原则(principleofncnmalefice)是指在医学服务过程中不使病人受到不应有的损伤。

这是医务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损伤是医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不伤害原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消除任何医疗伤害,而在于强调培养对病人高度负责、保护病人健康和生命的医学伦理理念和作风,在实践中努力使病人免受不应有的医疗伤害。

不伤害原则对医方的具体要求是:

第一,坚决杜绝有意伤害和责任伤害。

决不能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随意使用医疗手段,增加病人的痛苦,特别是在人体实验中,首先要求受试者无伤,其次是自愿。

第二,恪尽职守,千方百计防范无意但却可知的伤害以及意外伤害(如麻醉意外)的出现。

决不能为达到某种治疗目的,不顾及所采取的手段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不能不考虑患者的经济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审慎与胆识的关系,经过风险/治疗、伤害/受益的比较评价,选择最佳诊治方案。

孙思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

“胆欲大”相当于胆识,“心欲小”就是审慎。

2.自主

自主原则(principleofautonomy)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病人有独立的、自愿的决定权。

医师应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决策。

自主原则实现的条件:

第一,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的正确、适量并能为病人正确理解的医疗护理信息。

第二,病人有正常的自主能力,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