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92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docx

人际关系紧张案例分析报告新编

论文编号

人际关系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RET)

摘要:

本文是针对一名大二女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案例报告。

本案例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原因进行探讨,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性,25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母都是农民。

上学较迟,与同班同学相比,年龄较大。

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

自己主动前来学院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

2、主诉及个人陈述

1.个人成长经历:

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在学习上要求严格。

除了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其它的兴趣爱好,也很少与朋友一起玩耍。

整天忙于学习课本知识,很少参加其它活动,也很少与同学交往。

2.求助者反应目前的情况:

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都不愿和我交往,融不到同学之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己都这么大了才和她们一样上了职业学院,觉得同学都看不起自己,索性就独处了。

几天前因为关灯的事和室友发生争执:

上周日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一个本地的同学觉得影响了她,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

第二天早上她起床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

这件事过后总觉得她们都故意为难我,处处和我过不去,越想越生气。

这次闹矛盾之后情绪很不好,觉得自己更孤独;都大二了还没有一个能交流感情的知心朋友,这几天为这个事烦心,失眠,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就连上自习课也觉得不自在、总觉得同学们在议论自己,总分心。

看到别的同学一起讨论,或是三三两两逛街、一块吃饭都很羡慕,可是又不敢和她们交流,觉得自己的交际能力很差;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学会改变自己;要是以后参加工作了还这样子就惨了,所以希望老师给予指导。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中等身材,相貌端庄,衣着整洁,,第一次来咨询室时,精神稍有紧张,开始交谈时低着头,偶尔和我对视,身体前倾,感觉很拘谨,双手不停地弄衣角;经咨询师的寒暄,来访者稍有放松;在咨询的过程中求助者逻辑清楚,语言清晰、有条理,对答切题、叙述明确,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通过她的辅导员了解到的一些相关的情况:

该学生身体健康,生活朴素,较为独立、成熟,学习自觉认真,但寡言少欢,不太合群。

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

但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过程如下:

(一)诊断与鉴别

1.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和精神病性症状三原则:

该求助者产生的困扰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人格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心理冲突的性质:

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其程度与其个人经历和处境相符,内心冲突属于常形,因此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程及程度:

求助者问题持续不足一个月,情绪反应不强烈,无泛化现象,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量结果是: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

躯体化因子:

2.0分,

焦虑因子:

2.6分,

其余因子分未超过2分。

总分:

168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

标准分为63分,属于中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

标准分为50分,属于正常范围。

综上所诉,诊断结果:

根据以上的材料分析及鉴别情况:

求助者心理初步诊断为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不良。

(二)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学方面:

求助者25岁,女性,相貌端庄,性格内向。

经医院检查(入学体检)没有器质性病变。

生物学原因对其本身问题没有太大影响。

(2)社会学方面:

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出现负性情绪时,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其周围的社会系统没有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未能帮助其进行积极调整;自己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学方面:

求助者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擅与人沟通交流,缺少朋友,较少和朋友家长交流。

在和室友闹矛盾后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调整自己的负性情绪。

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而刻意疏远别人。

2.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不良的情绪体验、注意力下降、思想不集中等问题。

其背后的实质是求助者一些不良认知:

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同学不喜欢自己;年龄比别人大,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个性化,总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主观推断,认为自己交际能力差,性格不开朗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消除或减轻因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的不良情绪,对自己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2.远期目标:

在达到以上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行为正常、人格完善的目标。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及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RET)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其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情绪困扰(C)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A)直接引起,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B)引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其基本理论又称ABC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方法与操作过程如下:

1.心理诊断阶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明确求助者的ABC。

2.领悟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ABC原理和具体的ABC。

3.修通阶段,这是最主要阶段,通过各种方法或手段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认知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认知、信念进一步强化,并能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于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权利

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2)权利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b)有权利选择合适匹配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3)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b)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1次,每次45-50分钟,每周二下午。

学院心理咨询室。

初定六次,具体次数与时间安排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调整,并预告协商。

(四)咨询的费用

根据我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工作宗旨:

助人自助、锻炼自己。

由学院心理咨询室提供服务,免费。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目的: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心要的心理测验,对求助者的问题形成初步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及方案。

方法:

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

(2)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做心理测验,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4)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5)商定咨询目标;

(6)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7)商定咨询方案。

第二次咨询

目的:

巩固咨询关系,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并用其进行认知分析。

确定主要问题,明确求助者ABC;使求助者领悟到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再次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强化来访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进一步评估其对行为的解释,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2)要求求助者按照下列方式,尝试把自己问题都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

与室友争执。

不合理信念B:

一些过分概括化、绝对化和个性化的思维模式。

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探讨这些信念与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关系。

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C:

担心、焦虑、烦燥,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

(3)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谈话摘要:

咨询师:

“你觉得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呢?

求助者:

“担心,焦虑,烦燥,不知道如何和同学处理好关系,以后到社会上如何与同事处理好关系”

咨询师: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焦虑、烦燥和担心的?

求助者:

“我性格内向,同学们认为我孤僻,不愿和我交往,看不起我年龄比她们大,故意为难我,和我争吵”

咨询师:

“这些事情在心理学上我们成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

“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

“其实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造成的。

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也可能不同,只有认识到并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你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那么你就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

“这个以前也听别人说过,情绪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可是具体是怎样的又不是太理解。

咨询师:

“这样吧,我举个例子,假如你在马路上开车要拐弯,但前面有个人任凭你如何按喇叭就是没反应,你会觉得怎么样呢?

求助者:

“我会很生气恼火。

咨询师:

“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一个聋哑人,你又会觉得怎样?

求助者:

“那我应该不会生气,毕竟他是听不到声音。

咨询师:

“你看,同样一件事情,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

为什么这样呢?

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认知不同。

求助者:

“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是这样。

那我现在情绪状态也是由于我的认知造成的?

咨询师:

“你说呢?

求助者沉默一会:

“噢,我明白了,看来我应该思考我的想法是不是不合适了

第三次咨询

目的:

此次咨询工作主要是让求助者领悟并检验具体的ABC及其相互影响,通过辩论来说明问题的根源。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咨询师:

在上次的咨询中我们已经谈到不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事件本身。

求助者:

那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

根据ABC理论,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任;因为不合理信念会使你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交际上的障碍。

求助者:

可我还是不知道我的想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咨询师:

在你和室友吵架这一事件上,为什么让你产生不良情绪?

你能说说吗?

求助者:

我觉得她们因为我年龄大而看不起我,不愿意和我交往。

她第二天早起,我觉得是故意和我过不去!

咨询师:

你说话时总是“我觉得”、“我觉得”的,但这毕竟是你的想法,还是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能说明她们真的是这样?

求助者:

嗯.....具体嘛.....好象....没有!

其实有时我觉得她们对我也挺好,可能我也太敏感了.....也许她们不是这么想的?

(咯咯笑)

咨询师:

看看,你自己也不能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你的想法不一定代表她们的想法,对不对?

求助者:

对,那......可能是我太主观和敏感了?

……

第四次咨询

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学习放松,使求助者学会理性的思维方式,学会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求助者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自己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能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能找出将其替代的合理信念。

求助者自我感觉良好,症状基本消失。

(2)结合简单的放松训练,以及建议求助者学会用微笑去面对同学,主动和同学接触,在得到同学正反馈回应中增强交际的自信心;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的接触机会。

5)第五次咨询

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基本结束咨询。

方法:

会谈法

过程:

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强调咨询要点,使求助者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心理测量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

躯体化因子:

1.8分,

焦虑因子:

1.8分,

其余因子分未超过2分。

总分:

148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

标准分为47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

标准分为49分,

各项测验均已恢复正常。

第六次咨询

最后一次咨询,让求助者回顾整个咨询情况,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

肯定其在咨询过程中的积极改变。

指导求助者在以后学会利用放松训练、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自助表和RSA(合理自我分析)等科学方法来自己调适不良的情绪体验;经过双方同意,咨询关系结束,但要继续巩固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评

求助者:

“我感觉以前处理同学关系时太绝对、片面和个性化了,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别人瞧不起我;其实她们挺友好的,现在我可以和同学们很好相处了;沟通真好,我要主动关注他人,而不总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要多欣赏他人,关注他人。

(二)他人评估

1.老师评价

辅导员:

“和同学们主动沟通多了,也开始主动参加院系里的活动了。

2.同学评价

室友:

“以前她不爱与我们交流,只专注在学习上,现在能主动找我们聊天,感觉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也容易接触了,这样实在太好了。

3.心理测验治疗前后评估:

SCL-90,SAS,SDS均显示正常。

(三)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客观,性格变得开朗了,人际交往向良性转变,开始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九、咨询总结

本次咨询由于咨询关系匹配较好,材料收集完整,分析详实,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的透彻,选用的咨询方法和理论针对性较强,故咨询效果较好。

不足是由于本人咨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够强,咨询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咨询的效率不高。

以后努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咨询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4)钟有彬等《认识领悟疗法》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