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868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必修二《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必修二《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必修二《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必修二《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学案》.docx

《必修二《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学案》.docx

必修二《学案》

荷塘月色

【学法引导】

1、圆求静得静出静

2、淡淡的喜悦

3、月下荷塘上

4、比喻通感叠字

【双基训练】

1、B(A颤chànC梵婀玲fànD踱duó)

2、D(没精打采)

3、B

4、D(应为:

与叶相映成趣)

5、A

6、C

7、D(A南朝B无借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8、C

9、A

10、D

11、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

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相似。

12、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13、C(颜色深浅不一)

14、D(A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C明显不当)

15、B

【能力拓展】

1、C(要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语境揣摩语言含义。

从上下文看,“蔷薇色”做“历史”的定语,所以绝非两岸或河的景色特征。

而是秦淮河历史沿革的特色,在下文与之搭配的当然是“六朝金粉”。

“因袭的言词”从因袭就可判断绝非方言,而是陈词滥调。

完成本题应从语法分析入手,再寻找上下文联系,才能准确判断。

2、①朴素:

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

②典雅:

运用比喻和通感;运用叠词。

3、A

4、B

 

故都的秋

【学法引导】

1、江南之秋清静悲凉

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2、深切的眷恋人文景观

3、似用工笔略于写景

4、具体的自然景象

【双基训练】

1、A(钞chāo)

2、A(B混沌C驯鸽D蟋蟀)

3、C(深层浓厚的意趣)

4、A

5、D(“毫无积极意义”错)

6、D

7、B

8、B

9、D(D相关联想ABC都属于相似联想)

10、B

11、D

12、A

【能力拓展】

1、外形特征: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内在精神: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从容淡泊之大度。

2、契合:

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不同:

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新生命充满活力;前辈对后辈的托举、希翼和祝福。

4、对未来充满希望,正义必胜,人民会公正对待历史和生活。

5、CE(A“寂寞”有“不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B没有“母爱的细腻”。

D没有赞颂“从容豁达”。

 

囚绿记

【学法引导】

1、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艰难的国运家运作者复杂的心情

3、美的特点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

【双基训练】

1、D(系xì)

2、C(A葱茏B陌生D简陋)

3、

(1)排比

(2)比喻(3)(4)反复

作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4、A(“葱茏”修饰“爱和幸福”

“猗郁”修饰“年华”)

5、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6、因为常春藤“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所以说它固执。

这表现了常青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7、“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却伤害了绿。

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做错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着地存着“魔念”,囚禁着绿,是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

8、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9、“绿囚”执着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10、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能力拓展】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C理由是: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第一单元检测

1、A(独处chǔ踱步duó)

2、C(A葱茏、陌生B没精打采“丰姿”

也可作“风姿”D蟋蟀、永不屈服)

3、D(A“打着朵儿的”应与“羞涩地”对应

B乔木—灌木C虽然—当然)

4、C(字面上有“比喻”,但没有用比喻修辞)

5、D(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荷叶相映成趣)

6、D(小说家——散文家)

7、B(两个比喻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朦胧、柔美、恬静的特点)

8、朗照天上淡淡的云

9、A错B对C错D对

10、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1、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样写在全文中起总领作用。

12、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起对比作用。

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13、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14、这句话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

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

“慢”“润”“淡”声调相同,前后两字又押韵,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15、BD

16、

(1)远来的旅人在雄伟壮丽的石桥上临晓风、看晓月,最容易引起感喟。

(2)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构成一幅佳画,使行旅者各自在心灵深处产生美感。

17、爱国军人为抗击日寇,在卢沟桥上喋血捐躯,卢沟桥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见证。

18、

(1)结尾一段文字言简意赅,卒章显志,作者坚信抗日的洪流不可阻挡,热切盼望抗战胜利的到来。

(2)作者对卢沟桥历史沿革的考证,对卢沟晓月胜景的赞美,都是为了激发、增强全国各族同胞的爱国热情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诗经》两首

【学法引导】

1、现实主义《诗三百》《诗》

2、风、雅、颂风赋、比、兴

3、四言

【双基训练】

1、

(1)méng

(2)qiān(3)qiāng

(4)guǐ(5)zài(6)xū

(7)shāng(8)wǎng(9)xì

(10)xí(11)kuí(12)fēi

(13)mǐ(14)féi

2、

(1)于——吁

(2)说——脱

(3)泮——畔(4)莫——暮

(5)尔——薾(6)棘——急

3、

(1)D耽:

沉溺

(2)B渐:

浸湿

(3)A言:

助词

4、D(“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原句意思相反。

5、B(《诗经》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6、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7、A(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能力拓展】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

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

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

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苍苍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摇曳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路途漫长!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在那茫茫水域的中央!

萋萋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映衬着东方的霞光;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依偎在那水草相连的岸旁。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崎岖山冈!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孤石上。

采采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辉映着朝日的光芒;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轻吟在那绚丽水滨的岸乡。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曲折如肠!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沙洲上……

1、D

2、这种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够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3、略

 

离骚

【学法引导】

1、平原楚《离骚》《天问》《九歌》

《九章》《离骚》最长的浪漫主义

《天问》《九歌》

2、内心独白比兴象征

3、遭受忧愁

4、集体歌唱个人创作“风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双基训练】

1、A(B忳túnC傺chìD圜yuán)

2、D(A反顾B侘傺C蛾眉)

3、C(④自称而非谦称⑥侮辱⑧只要)

4、B(替:

废弃)

5、A(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6、B(宾语前置。

不知吾,以秋为期)

7、D(《楚辞》作为诗集,并非屈原一人所作)

8、D(“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伤感”无根据)

9、上衣:

制芰荷以为衣兮

下衣:

集芙蓉以为裳

帽子:

高余冠之岌岌兮

饰物:

配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能力拓展】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易经》说:

“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

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

”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

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

“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

“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B

2、C(ABD均为被动句)

3、B

4、D(①③无论②不④没有⑤助词,吗)

5、C(C为被动句,其他为一般陈述句)

6、D(A体现了屈原不与它同流合污的性格

B“汶汶”指浑浊的样子

C“温蠖”指尘垢,而非苦难之意)

 

孔雀东南飞

【学法引导】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叙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

汉末建安南朝陈代徐陵《玉台新咏》

乐府诗起兴鸳鸯双飞现实主义

刘兰芝焦仲卿

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浪漫主义

人民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良好的愿望

北朝《木兰辞》乐府双壁

2、官署“乐府诗”《诗经》《楚辞》

3、托物起兴浪漫主义理想和愿望

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双基训练】

1、③否:

坏运气⑧俜pīng

2、藏——脏纫——韧帘——奁

取——娶傍——旁

3、

(1)出嫁刚才

(2)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我)

(3)劝告辞别

(4)开口成功

 

4、

古义

今义

可怜

可爱

值得同情

自由

自作主张

随自己意志活动

处分

处理安排

处罚

便利

吉利

方便

交通

交互通连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宦官

做官的人

太监

5、A(1牛、3兄、5作、7死、8同、9成)

6、A1命相、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3互相、4古代官名、5、辅助、

6观察审查

B1休弃、2派遣、3送

C1古代官名、2美好、3叫使

4命令、5时令

7、1名词作状语,向东南方向。

2名词活用为动词,击打,用拳头敲。

3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

4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荣耀。

5名词活用为动词,购买,采办。

8、BC(被动句)

9、1B、2A、3A、4A

10、D

11、①C(A公姥:

偏姥。

B昼夜:

白天和晚上

D赠送)

②遗物为念,赠物之美,衬托了刘兰芝的才德,也表现其对焦仲卿的挚爱之情。

③勤劳善良、孝顺婆婆、忠于爱情(注重感情)等优秀品质。

④表现她的地位对物质价值的重要影响,揭露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能力拓展】

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

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

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

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错曰:

“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

“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

对曰:

“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

“计安出?

盎对曰:

“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dài欺哄)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

“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邓公曰:

“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钳)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

“何哉?

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

“公言善。

吾亦恨之!

晁错是颍川人。

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

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

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

皇上派兵抵御。

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

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

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

一共上书三十篇。

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

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

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

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

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

对晁错说:

“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晁错说:

“本该如此。

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

“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上问是盎:

“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

爰盎回答说:

“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

皇上问道:

“怎样定计呢?

爰盎回答说:

“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

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

”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

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

回到京城见皇上。

皇上问他:

“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

邓公说:

“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

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

皇上问:

“为什么呢?

邓公说:

“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

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

“你说得对。

我也感到遗憾了!

1、D(“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A(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

B项①“之”是结构助词“的”;②“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C项①“其”是代词,指代吴、楚等七国;②“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

D项①“且”是而且、况且;②“且”是尚且的意思。

3、C(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事;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C(“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5、

(1)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诗三首

【学法引导】

1、南萧统《文选》文人五言诗

“五言之冠冕”

2、《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建安

3、东晋“靖节”“五柳先生”田园

4、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双基训练】

1、遗wei赠送衿jin衣领

掇duo拾取哺bu口中所含食物

羁ji系住荫yin遮盖

2、为——遗慢——漫

渡——度阴——荫

暖——暧巅——颠

3、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远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最渴望招纳贤才,为己

所用,建功立业。

5、这一句充分吐露了作者的心志。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贤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6、这些动词(“翼”名词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

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

7、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

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

他所写的景物与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境。

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8、不相同。

陶渊明诗中的“旧林”“故渊”就是篇末的“自然”,即大自然的广阔天地,而陆机和王赞诗中所说的“旧林”“故林”是指故乡,他们在诗中是单纯地思乡怀旧,而陶渊明是借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迫心境。

陶渊明的“恋旧林”“思故渊”的背后,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

【能力拓展】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

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

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

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

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1、荫:

遮蔽罗:

排列兴:

起床

带:

通“戴”荷:

扛着荒秽:

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第二单元检测

1、C(均读mǐ)

2、A(B美人之贻C殚精竭虑D毁家纾难)

3、(①存:

问候③要:

约定⑧将:

请)

4、D(①至于:

到达②美人:

指楚国

④不堪:

承受不了⑤擅自做主)

5、A(②纫—韧④帘—奁⑤道—导)

6、A(“风”代表《诗经》的最高成就)

7、A

8、D

9、C

10、A(“艰辛”一词表述错误)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

"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

"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

"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

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楚怀王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