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812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9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docx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

 

雪亮工程典型建设模式分析

第一章概述

一.1应用背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人口居住的集中化、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基层治安方面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逐步增多,新的形势对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推进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国家下发了多个政策文件指导平安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在做好治安防控的同时服务好人民群众。

中央综治办等九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突显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治安防范、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平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规定了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要求,为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业务需求和国家政策文件要求,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信息化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构建网上网下联动工作体系,以信息化助推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

一.2总体目标

本方案以“安全、治理、惠民”为建设目标。

依据相关政策《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技术规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从“治安防控”、“社会管理”、“服务民生”三个维度出发,开展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人员车辆卡口、信息卡口、移动巡防、报警联防等建设,实现对重点公共区域及重点行业的网格化管理,构建一整套基层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借助移动应用、物联感知等高新技术,使用“一人一档”、“一屋一档”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更精细的社会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移动应用、信息发布技术和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关怀,逐步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提供更便捷的惠民服务。

最后整合各类视频和非视频类信息资源,建立跨区域共享服务平台,拓展政府、民众对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的综合应用,形成基层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一.3设计原则

整体系统构建时,应充分结合基层内外部应用环境,以“经济、实用、先进、可靠”为建设原则。

1)经济性

采用性价比比较好的产品,既能满足基层管理的实际需求,又能减少前期建设的投入成本。

同时,在系统运维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基层管理人员技术功底薄弱等因素,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方便系统的后期使用与维护,降低系统综合费用开销。

2)实用性

始终把基层治安综合治理需求放在首位,力争做到足够灵活好用,坚持选择用户体验度好的系列产品,结合基层治安多种应用场景,进行模块化设计封装,充分利用视频与非视频信息资源,持续提升基层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3)先进性

基于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及地方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采用业界标准的通信协议,从软件底层架构上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先进性,全面兼容国内外主流厂商的设备。

4)可靠性

硬件的选型和软件的成熟能力检测都达到行业标准规格,充分保证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持续运行。

同时,系统具备严密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设备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信息安全。

一.4设计依据

系统的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如下:

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十三五”规划方案》

2)《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3)《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33200-2016)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

7)《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9)《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10)《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1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216.1-1999)

12)《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4943-2001)

1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14)《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21741-2008)

1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

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1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31000—2015)

19)《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2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21)《小区、出租屋视频门禁信息联网技术规范(试行)》

22)《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2002)

第二章典型建设模式

针对基层治安综合治理,本方案提出了几种经典建设模式,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基层管理工作人员,治理好基层、服务好基层。

二.1雪亮工程模式

二.1.1建设概述

雪亮工程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覆盖城乡、延伸入户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工程建设,发挥“群众雪亮的眼睛”优势,动员各级各部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能够有效增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同感和主体责任感,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1.2架构设计

图1.雪亮工程架构图

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综治智慧平台,同时构建区县、乡镇、村、家庭四级联网应用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视频监控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

前端子系统根据其功能不一致,可以划分为视频监控系统、微卡口系统、报警联防系统、一键报警处置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其中一键报警处置系统由于其触发报警方式不一,由机顶盒触发方式、手机APP方式、报警设备方式、报警按钮方式。

中心管理端,根据各级用户侧重点不同,划分为村级监控端,主要为本村村民提供服务;乡镇综治办监控值班室,通过监控画面,对全辖区的监控点位进行轮巡,综合研判本辖区的综合治理状况。

对可能出现的综治事件,指挥、调度村级综治人员进行异常事件的前期介入,控制局势。

区县级管理平台在实现对辖区内视频的实时预览外,还可实现对多种报警源的综合接入,实现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统一处置、上报等;并能对应急突发事件按照时间、事件类型等条件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将关键信息直接送到县级领导办公室,供领导决策指挥。

二.1.3优势特点

Ø建立县、乡、村三级综治指挥中心

在区县、乡镇建立综治指挥中心,规划一定办公面积,区县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将所有监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乡镇、村都统一登录中心管理平台进行相关操作。

在市政法委建立综治指挥中心,将各区县的综治指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市综治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

Ø构建“县、乡、村、家”四级联网

基于四级联网架构设计,四级架构中的任意一级可访问授权的监控点,同时平台对四级架构下的用户进行权限分配,用户可对管辖范围内的视频资源进行相关操作。

Ø打造视频管理可视化

视频资源的接入按区县、乡镇、及村进行统一规划,除将原有可利用的视频资源接入外,其它没有涉及到的关键部位可以进行点位的新增,统一纳入到管理平台中,在平台上做到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Ø加强运维流程化、规范化

建设完备的视频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实现对视频设备的可视、可控、可管理,达到运维数据档案化管理、设备故障主动监测、并第一时间告知的目标。

通过融入设备巡检、视频图像质量诊断等智能化运维业务,使运维服务更智能、更具生命力,为用户及时发现系统运行问题、排除故障、预先防范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Ø促进视频分享便民化

将平台中的一些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源在互联网上分享,方便民众的日常出行以及生活需要,基于互联网视频云平台建设城市公共视频共享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子系统,将经过视频汇聚子系统汇聚后的视频有选择地向用户发送,实现视频资源惠民应用。

Ø落实网格化管理

建立警情处理网格化制度、人人参与联防,发现警情时、可在家庭的有线电视机顶盒上实现一键报警功能,也可通过手机APP直接进行一键报警,报警信息上传到村综治办、乡镇综治办、区县综治办,由村综治办首先进行响应,乡镇以及区县的综治办也能实时了解警情处理进度,对于需要协调其它资源处理的警情,可由村综治办逐级向上反馈。

二.2平安社区模式

二.2.1建设概述

针对社区环境复杂,人流、车流密集情况,以“高起点、高效率”为原则,以“可视、高效、动态”为目标,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务到位。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车辆卡口系统、社区出入口系统、信息卡口系统等系统的聚合,建立起“人防部署到位、物防设施完善、技术手段先进、应急处置高效”的集管理、防范、控制于一体的社区安防保障体系,对各类事件做到预知、预判、预防、预警和有效处置,切实加强社区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可按公安或综治办等部门要求进行数据对接,解决社区信息采集单一、无法实时与上级部门共享数据等问题,将视频监控系统与报警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人员、房屋、车辆信息实时管理和报警联动、社区内部停车管理以及所有信息组成的网络化关系,实现社区“人、屋、车、场、网”等的管理立体化、可视化和可控化。

二.2.2架构设计

图2.平安社区架构示意图

系统拓扑架构分为前端感知端与中心管理端。

前端感知端主要将社区视频信息、车辆信息、人员信息、刷卡信息等业务数据资源进行充分采集,并汇聚至中心管理端,前端感知系统主要包括社区视频监控子系统、社区车辆抓拍子系统、社区出入口子系统、单元门门禁子系统、人脸抓拍子系统、信息卡口子系统、报警联防子系统和移动巡逻子系统。

中心管理端设计为两级监控中心,即分控中心与监控中心,分控中心位于社区警务室/社区综治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对社区出入人员信息登记,并发卡授权。

监控中心位于所在派出所/街道综治中心,进行全辖区内社区信息数据的大汇集,并实现全辖区范围内的数据融合应用,同时依据需要数据同步至上级公安部门或者综治办。

二.2.3优势特点

Ø打造社区平安

打造平安社区创新管理突破口,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社区人员、车辆、房屋全面管理机制,实现人卡绑定、人车绑定、人屋关联,实现人员轨迹、车辆轨迹、租房轨迹等多轨迹融合,让社区管理进入智能时代。

Ø动态管理人车

系统实现了“来有注册、去有注销”的人口管理规则,可提供人口居住情况的动态信息,海量人口数据通过系统汇聚后,为后续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人口动态图,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人口决策分析报表。

Ø动态管理房屋

利用门禁监控刷卡系统和房东信息,可提供出租屋动态信息和房源信息,集中后的数据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及时、准确的出租屋决策分析报表。

Ø全面采集信息

除采集传统的身份证信息外,本方案还根据用户实际情况,特别研制信息卡口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大对社会治安要素的智能化感知力度,以实现全方位人员信息采集,真正做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拒绝任何信息的遗漏。

同时与上级平台对接,方便公安侦查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布控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