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地理.docx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地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地理
2017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样题
地理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
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
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
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
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
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
“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
一题。
2.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
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
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学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
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见下表)
1
要求目标ⅠⅡⅢ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
(一)获取和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
解读地理信息查意图整合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
(二)调动和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
运用地理知识系题
(三)描述和正确表述事物的地理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
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
阐释地理事物事物的特征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和评价,因地、因时制
(四)论证和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晰、逻辑严谨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
探讨地理问题理问题题的方法与措施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和解
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
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
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
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
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
理信息的整合。
例1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
“早晨出门,天昏暗。
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
下40℃以下。
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
”据此回答
(1)~
(3)题:
(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B.喜马拉雅山C.北极地区D.南极地区
(2)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
A.灰化土B.棕壤C.红壤D.砖红壤
(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芒果B.荔枝C.龙眼D.柑橘
【说明】该题虚拟了“王教授”的一篇日记作为题目情境,以文字资料的形式传递了信
息。
日记说明了当地的时间和气候状况:
时间——早晨,季节——中国江南收割早稻时节,
气候寒冷——零下40℃以下。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王教授”一定身在同北半球夏秋季相反季
节的地区;又有“强劲的东风”、“天昏暗”等条件,可以判断该地是极地附近区域,加之第
(1)
2
题有“南极地区”选项,则相应做出正确选择。
而后两个小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江南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和植被特点的认识。
考生首先应认真仔细阅读日记内容,再了解题目的要求,思考材料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信息,并理解信息的内涵,然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
所承载的信息
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
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
型。
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
近年来对地图的考查形式不
断创新,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
合思维方法等,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
例如,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判断地势的高低;见到
滩涂、三角洲面积的扩大,能够判断水土流失加剧;见到侵蚀平原,能够知道该地地势较低;
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判断河流流向等。
若能运用绘制简图(如近日点和远日点简图)、
添加辅助线(如添加等值线)、图文转换等方法,往往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例2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3)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D.河流的综合整治
【说明】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以及国土
整治的主要课题的把握,兼有考查考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了解;要求考生
进行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
试题总题干采用文字叙述和原理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的信
息主要有:
我国西北地区,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从山地流入农业区并消失的季节性河流,
农业区中沿河分布的聚落。
在分题干中逐步给出的信息有:
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农业区的优
势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比较),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
题干给出的图是示意图,它突出了西北地区绿洲所在的区位特点——位于山前洪冲积
扇。
题干通过三方面的信息显示农业区即是干旱地区的绿洲,即我国西北、山前呈扇形的农
3
业区、季节性河流。
这三条信息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条,或是对任何一条信息的获取出现
偏差,都可能出现判断上的误差。
因为图示范围相对较小,如不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单从图
示来看,半湿润区也可能出现符合此图的农业区。
如果把图示地区判断错了,解答就会出现
错误,如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可能会答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而非荒漠化的防治。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审题时,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如空间、属性、
时间等特征。
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
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
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
此外还要注意地理
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试题的要求如:
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
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
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例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
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
为
什么?
【说明】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为背景,以太平洋赤道附近海
域为研究对象,以绘图说明和看图分析为方法,以大气热力环流为基本原理,考查考生对海
—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
本题设计只是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出现概念)的发生作为一种现象,用考生学过的基
本原理来分析。
题干以图像形式给出信息:
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及其剖面上的暖水、冷水分
布。
解读此图还需要结合全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知识,并对图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
合。
根据大洋环流,图中赤道南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大洋东岸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根据
大气环流的知识,赤道南部盛行东南信风(南赤道暖流的驱动力);根据剖面上的水温分布,
赤道附近东部为冷水,西部为热水。
这样可以提炼出图中提供的关键信息:
在大气环流、大
洋环流等的综合作用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存在着热力差异(东冷西热)。
根据热
4
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正确绘出洋面上的大气环流方向(题中隐含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进一步,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和降水的知识,下垫面热的地方为上升气流,盛行上升
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对流雨;下垫面冷的地方为下沉气流,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干燥少雨。
将这些原理同图中地区相对应,太平洋赤道附近西岸多雨,东岸少雨(东岸还叠加了寒流的
影响),这同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秘鲁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地理知识是一致
的。
对第
(2)题的文字信息提炼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的热力差异
减小或不存在(东部异常增温)。
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减小导致图示的热力环流减弱或消失;
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东部的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
规律等知识的支配。
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
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内容
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解决问题,完成答题。
因而这一能力目标能检测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
度。
在中学教学和高考中,通常把运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例如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
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
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
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例4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图中纵坐标表示各地方气温的年变化幅
度,横坐标为各地相应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读图回答
(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⑥B.②④⑤C.④⑥⑦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5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D.亚寒带尖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说明】该组题目的设计,选用了在地理教学中很少使用但又非常简单的资料“集群”
定性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中,相邻区域的过
渡性和交错性的特征。
每个区域性的中心部分一定是这个类型所独有的特征资料。
因此考生要能够从这样的图
表资料中确定每一个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
图表中用不同代号所代表气候资料,即每一个
“集群区域”只代表一种唯一的气候类型,这是求解该组题目的前提。
代号为①的区域,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资料。
这个资料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应该
是由无数垂直的“线段”集合而成的。
每一个线段是一个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其上端
表示该地的年最高气温,下端表示年最低气温,也就是说其气温的变化一定在这个线段的范
围之内。
线段所在位置的横坐标值是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代号②区域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资料。
热带草原气候区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
南北两侧。
其低纬度部分靠近热带雨林气候区,纬度偏高的地区则毗邻热带沙漠气候区。
因
此该气候类型年降水量变化的范围就是高值接近甚至超过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少雨地区,低值
则与热带沙漠的高值区差不多,即图中所示的区域范围。
这个范围为什么不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区呢?
如果以单独的气象站资料来考察,热带季
风区域和热带草原区域确实有许多很难区分的单站资料。
图示集群的资料则能够较好地区
分。
热带季风气候区在全世界只有一片,那就是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区西至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其年降雨量从西向东快速增加,从西部每年500~600
毫米,增加到东部恒河流域和印度东北部山区的2000~3000毫米,甚至更多。
这说明热带
季风气候区一定有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的区域,而热带草原气候区却基本上没有这样的
气候特征。
因此,图中代号②区域表示的绝对不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资料。
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说明,判断代号③、④、⑤、⑥、⑦的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就应该
比较容易了。
它们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和极地苔原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中虽然有的不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依据资料
判断它们的分布应该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完成的能力要求目标。
第
(1)题,正确判读坐标资料图集是解该题的关键。
显然在这样的一幅图中,每个实线
坐标圈出的区域涵盖了一种气候类型区内大部分地点气候资料的变化范围。
因此它对应于纵
坐标的两个极值就是该气候类型年较差的最大值。
也就是说,所给出的区域中纵轴越长,其
年较差越大。
比较给出的7个区域,纵轴长度居前三位的分别是⑦、⑥、④。
该题的正确选
项是C。
6
第
(2)题,题目中已经明确纵坐标表示的是月平均气温,横坐标是年平均降水量。
该题
进一步检查考生对第
(1)题进行的选择是否是在真正明白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此来增加考试
结果的可信程度,即最大限度地争取客观性试题能适度考查考生的主观能力,同时对于没有
看懂第
(1)题的考生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因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资料表示方法,有些考生
可能一看就懂,有些考生可能要多看几分钟,也会有些考生由于紧张等诸多因素,可能怎么
看也看不明白。
后者不一定就是能力最弱,但一定是没有将题目的形式同所学的地理数据、
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建立起联系。
该题的立意就是要求考生通过正向选择,或者排除完全不可能的选项方法,在进行选择
的同时看懂坐标图的表示方法。
图中①所示的区域性比较“孤立”,所以容易看出所表示的气
候类型特征是终年气温较高,而且雨量充沛。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
第(3)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逆向选择,因为该题选择了一个非重点的气候类型作为正确
选项,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扩大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多数考生来说也就增加了公平性。
从图
中的资料范围看,要求判断的气候类型是年降水量较少,年内气温在10℃以下,年温差也
非常大。
显然,如果从日常记忆的基础知识中去搜寻它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对绝大多数考生
来说是偏难的,可是如果采取逆向思维来看这道题目,立即就可以先排除两个温带气候类型,
然后剩下要判断的是该气候类型是否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首
先应该想到亚寒带针叶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区域横贯了亚欧
大陆和北美洲,至此就可以排除图示区域是该类型的可能性了。
因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年
降水量一定比⑦包括更大的降水量范围。
结果非常明了,只有苔原带可选了。
该题的正确选
项是C。
第(4)题,该题是在该组题目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
要求考生能够把关于气候类型的基
础知识和这些气候类型分布的知识快速地整合在一起做出判断。
如果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原
理、规律等掌握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地步,应该能够想到:
世界上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气
温方面能够得到体现,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分布。
因此在解该题的时候,只要注意主要气候类
型的冬季气温指标就行了。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唯独①⑤④⑥这组的冬季气温坐标是依次递
减的,因而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
力,因为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
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
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
力和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
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知识,能否将相关
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
例5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判断下列各题: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下图P地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
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是北京时间9时0分0秒。
7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B.14时C.20时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时B.14时C.10时D.12时
(3)该船即将驶入
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说明】在这一组题目中,从确定地理区域的地理情境入手,其中第
(1)题可以说是最
基本的对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考核,然后根据时间的基本换算,要分析的仅仅是船舶所在
地的经度,只要能够根据经度值东小西大而判断出为西经,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第
(2)题提
高了分析问题的难度,首先要知道船舶所在地昼夜长短,这是与第
(1)题同等难度的,或者
说是非常容易的。
但是要将漠河同该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除了漠河的纬度位置是必
备的知识背景外,还必须分析判断出船舶所在地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从图形可以断定在北
半球50º左右的纬度上没有这样的地方。
该题组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从第(3)题的信息中
判断图示地区属于南半球。
因为在第(3)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北半球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巴
拿马运河的纬度均低于40º,因此船舶所在的地区必定是南半球的某地。
有了这个分析判断
结果,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南北半球纬度一样的地方,昼夜长短正好是相对应的,即南半球
地区这天的昼长,正好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昼长一样。
后面两个小题,在分析解决了第
(2)
题的基础上就不存在什么难点了。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
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
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
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气温的时间及
空间变化和分布状况,自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喀
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同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布
局的影响因素,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都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原理才能理解和进行解释。
地理综合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知识整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
8
人口及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却不是以教科书原来的体
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
选用的内容大多跟考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
相关,注重引导考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
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同地理相关学科
的主干知识,即相关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和原理,如同环境问题有关的酸雨
的成因;其次要注重同地理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要关注同地理知识相关的热点问
题。
重视基础,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原有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
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例6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在距离保亭县城约40千米的毛感乡境内,有一处喀斯特地貌,叫仙安石林。
仙安
石林集奇石青山、悬崖洞穴、古树巨藤于一体,是数万年以来经大自然精雕细刻而形
成的。
但自1992年被发现至今,该景观区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客流量稀少,景区
配套设施空白。
(提示:
毛感乡交通闭塞,景区不在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目前可进入性仍
然较差,景点四周没有其他著名的景观。
)
(1)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其他如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季风区的南部?
(2)请从仙安石林至今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事例谈谈地形、交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请你预测一下,如果仙安石林被大规模开发,会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说明】该题不仅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考查
考生对地理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
第
(1)题,如果考生拥有基本的化学知识,会马上想到石灰岩所具有的特性,即在特定
环境下不可溶解的碳酸钙可转变成可溶解的碳酸氢钙;仙安、路南、桂林山水等地处热带亚
热带季风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有了这样的知识整合,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第
(2)题的要求很明了,但考生要解答此题必须掌握地形、交通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
基本地理知识。
第(3)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及考生的综合
素质。
这里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环境意识,能从旅游环境容量的角度去考虑,如超容量、无
科学规划的旅游活动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且会使当地的生物环境、地表环境和自然资源
遭受破坏。
4.能够运用地理的基本技能
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
9
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学以致用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要能够把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