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1227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docx

《美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docx

美学概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什么东西是美的”vs“美是什么”

l结论:

美是难的

l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

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秩序、明确和匀称)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

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

美是理念

(2)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

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

东方艺术。

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物质溢出精神

古典型:

希腊雕刻。

内容和形式契合。

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

近代基督教艺术。

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

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l主客二分:

“主体—客体”的认识

l天人合一:

“人—世界”的体验

l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萨特

l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l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l讨论的中心问题:

“美是什么”?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

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

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客观派”与“主观派”:

(一)蔡仪:

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二)吕荧、高尔太:

美是主观的

吕荧:

“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

“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在感觉过程中人化的对象是美的对象。

(三)李泽厚:

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l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

l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

(四)朱光潜: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l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l“物”(“物甲”)vs“物的形象”(“物乙”)

l“物本身的模样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l“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三、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人的创造性)

(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人的特殊性)

(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人的历史性)

四、“距离说”(概念)

1、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距离产生美

3、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4、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5、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l发源:

老子:

“涤除玄鉴”(→宗炳:

“澄怀观道”)

l发展:

庄子:

“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l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童心”(李贽和袁宏道)、“闲”(程颢)

五、移情说

1、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2、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六、格式塔美学的基本观点。

(1)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2)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七、审美趣味

1、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2、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

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3、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

刘勰说: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八、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味。

格调或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九、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1、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

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3、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

4、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十、审美风尚

审美风尚:

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审美风尚的特点:

1.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

2.时尚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3.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

十一、自然美

1、概念: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2、美学史上对自然美的几种看法。

(1)自然美在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赫尔德:

“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

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黑格尔:

“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指人通过生产劳动的时间,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朱光潜:

《谈美》: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艺术化过,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

3、自然美的历史

(一)致用

内涵:

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

中国、欧洲。

(二)比德

内涵:

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

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

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三)畅神

内涵:

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

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

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了解下)

王羲之:

(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雅俗:

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

“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兰亭》诗: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显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宗白华

《画山水序》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畅神”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虚室生白

十二、自然美欣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怎样做到“澄怀”?

第二,怎样做到“味象”?

(一)亲近自然

1、“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2、子非鱼鱼之乐

3、曳尾于途中

4、山林之想自由之想人与自然的亲和。

《岳阳楼记》、《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陶渊明《饮酒(五)》

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l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

l郑板桥----“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二)两种契合

1、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

郭熙《林泉高致》: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云烟而秀媚。

2.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中国:

“雪后寻梅,霜前访菊”,踏雪寻梅:

白(纯净纯净空无冷)红(青春诗情暖)

十三、人物的品藻

1、内涵:

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美学上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时代。

人的觉醒文的自觉

2晋人之美、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

渊源:

早于晋代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相术:

面相之术,通过人物的体貌特征判断人

的祸福贫富、荣辱盛衰。

“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王充《论衡》《骨相篇》

4、晋人美的几个方面

(1)晋人的美:

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形象。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容止》

“眼烂烂如岩下电。

”-----《容止》

(2)美是不可抗拒的。

《世说新语》记载

因美丧命:

“看杀卫玠”  

因美保命:

李势妹妹的故事

(3)、“肤清”和“神清”。

“肤清”:

人的外在的姿容。

“神清”:

人的内在的才情。

人物品藻要形神结合。

 与晋人优美自由的心灵最为契合的艺术: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

(4)、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

十四、西方美学史上,对于艺术的本体有种种看法(定义)

1、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表现说(华兹华斯、托尔斯泰)

3、形式说(贝尔、朗格、俄国形式主义)

4、惯例说(迪基)

十五、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艺术与非艺术如何区分?

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

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主张

1、“观念艺术”(ConceptualArt,盛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前期)

杜尚:

“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

2、“波普艺术”:

Popart,盛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前期的英国和美国)代表人物: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

“每个事物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

克拉斯·欧登伯格:

“我要搞丢弃物的艺术。

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等对艺术与非艺术的否定,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意蕴的虚无。

3、激浪派。

1961年出现的一个称为“激浪派”(Fluxus)的艺术团体,他们也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他们的代表人物乔治·马西欧纳斯在1962年6月发布的一份宣言中说:

“激浪艺术既非艺术,也非娱乐,它要摒弃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摒弃绝对必要性、排他性、个性、雄心壮志,摒弃一切关于意义、灵感、技巧、复杂性、深奥、伟大、常识和商品价值的要求,为一个简单的、自然的事件,一个物件,一场游戏,一个谜语或者一种讽喻的非结构的、非戏剧化的、非巴洛克式的、非个人的本质而斗争。

十六、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1、材料层

材料层:

作为载体的物质材料(笔、墨、纸、石料、木材、音响……)

(1).材料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

水墨宣纸

(2).材料的质量感有助于形成一种气氛,使意象充满韵味。

“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2、形式层

3、意蕴层

艺术的“意蕴”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十七、技术美

含义:

技术美是在大工业的时代条件下,在产品生产中,把实用的要求和审美的要求统一起来。

技术美学的核心是审美设计(design),又称为审美设计学。

技术美的实质是功能美。

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过程。

(一)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

回复和联结起了被巴洛克时代割断了的古典时代审美设计传统,代表工业化时代技术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逐渐形成维多利亚式的设计风格。

主要特征:

1、强调艺术家与工程师力量的结合,认为艺术与美并非只局限于绘画和雕塑范畴;

2、强调手工操作的优异技能

3、强调新的设计形式的建立不应忽视中世纪的价价,认为“人生春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之中决不构想出美的东西”;

4、强调“设计制作一贯作业的形式”;他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还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并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为全世界的设计革新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苏利约的功能主义:

用内容与形式来描述和说明实用与审美的矛盾,形成了一种着眼于机器时代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新眼光。

1923年,意大利建筑师阿尔贝托·萨托里斯在《功能主义建筑的因素》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概念。

1896年,美国建筑师路易斯·萨利文提出了功能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形式遵循功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功能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三)包豪斯:

艺术与技术重新统一。

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投入使用,人们都很惊讶于它那如镜面般的玻璃幕墙和不带装饰的直线性设计。

四层的钢筋混凝土框结构,外墙采用钢框架玻璃幕墙。

室内明亮通畅。

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采光十分充足。

较高的层高,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十八、优美与崇高

(一)1、优美(beautyor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希腊雕塑:

高贵的单纯,静穆伟大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不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

拉斐尔作品的恬静、明媚、和谐

2、优美的审美特点:

完整、单纯、静穆、和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二)1、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崇高”的艺术风格:

宗教艺术风格:

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浪漫主义风格:

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2、崇高的审美特征:

(1)朗吉弩斯: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

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2)博克:

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

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

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

(3)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

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

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3、“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

崇高感是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三)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十九、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1、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特征

阳刚之美(壮美):

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

壮美的景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对抗关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境界的豪壮之气,因而感到兴奋。

阴柔之美(优美):

乐而忘之,几忘其有身。

欣赏者凝神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自身的存在。

2、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vs崇高与优美

文化背景: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

哲学内涵:

中国美学中壮美与优美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西方美学崇高与优美的关系中是没有的。

二十、悲剧

1、悲剧的概念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

2、对悲剧的解释

(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1)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悲剧主人公“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3)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效果。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4)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

(二)黑格尔对悲剧的解释:

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与调解,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二)尼采: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

悲剧给人的美感是痛苦与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3、悲剧的本质

恩格斯也指出,悲剧的本质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的本质:

命运感。

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

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4、悲剧的美感

怜悯:

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

恐惧:

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

振奋:

悲剧人物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二十一、丑

1、丑的审美价值

(1)“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2)“丑”常常能显现一个人的特性特征。

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

《巴黎圣母院》

2、中国美学中的“丑”的四种情形

(一)“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成为美

庄子:

“美”与“丑”相互转化,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庄子•知北游》

外形的丑同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感

(二)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成为美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与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清、丑、奇、特”的审美意象:

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成为美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

——刘熙载

“宁丑勿媚”

——傅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发掘和显现生活中某些人丑恶的人性而成为美

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敬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桂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的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清•张竹坡

二十二、荒诞的审美特点:

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

1.平面化:

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列;

2.平板化:

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

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

二十三、

(一)沉郁的审美特点

1、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

2、人生的悲凉感,历史的苍茫感。

(二)沉郁的文化内涵:

儒之“仁”。

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

二十四、飘逸

(一)飘逸的文化内涵:

道之“游”。

☐“游”的涵义:

1、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