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1025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试题

第9课赤壁赋

·知识概览·

【重点理解】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

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一、一词多义(实词)

1.歌

(1)扣舷而歌之:

名作动,歌唱

(2)歌曰:

歌词

(3)倚歌而和之:

歌曲

(4)歌窈窕之章:

名作动,歌诵、朗诵

2.望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一方:

眺望

(3)德高望重:

名望、声望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观察

(5)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殒:

临近

3.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名作动,攻占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下面

(3)无边落木潇潇下:

落下

4.如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如同

(2)纵一苇之所如:

(3)王如其言:

依照、遵从

(4)固不如也:

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

假如、如果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12)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1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14)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1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成语

1.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

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

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和歌(hè)枕藉(jiè)幽壑(hè)扣舷而歌(xián)

C.渔樵(jiāo)桂棹(zhào)匏樽(páo)酾酒临江(shī)

D.菜肴(yáo)扁舟(biǎn)麋鹿(mí)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史铁生走了,他走得安静,走得坦然,走得无悔,因为他使生命绽现了辉煌,使人生取得了最大值。

逝者如斯,而他留下的精神,将永远地激励着我们。

B.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浩繁而言,我所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还远不能说了解了它的全貌,但是,我从中汲取的文学元素和精神营养却足以让我享用终身。

C.在一场场的灾难当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演绎了多少如泣如诉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彰显了中华民族善良勇敢、勤劳智慧、坚强不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D.季老讲课,语调平稳,语言朴实,旁征博引中没有半点张扬,更没有一丝的煽情,可就是在这平静的讲说诱导中,叫你不能不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3.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

3.D【解析】D项中“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

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卒:

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到……去。

4.D【解析】适:

享有。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侣鱼虾而友麋鹿

B.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C.泣孤舟之嫠妇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方其破荆州步余马于兰皋兮

5.C【解析】C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客有吹洞箫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固一世之雄也

D.而今安在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C【解析】C项均为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B项,定语后置/判断句;D项,宾语前置/被动句。

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欲呼张良与具去

8.C【解析】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被/介词,在;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和/介词,和。

9.将下面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9.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除他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解析】衡量单句的标准是:

只有一套主谓结构。

所以解题时先确定句子主干,再把其它的句子变为句子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还不能丢落内容。

10.苏轼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理”。

请将他的《惠崇春江晚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用一句话说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⑴诗改文:

⑵蕴含的哲理:

10.⑴示例:

春天来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

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吐出新芽的蒌蒿,芦笋也抽出了嫩嫩的短芽。

此时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⑵示例:

一个人只有经常与某种事物保持接触,才能敏锐地把握住任何细微的变化。

(言之成理即可)

11.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文字。

(只写序号)

①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地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排序:

11.⑤①③②④

【解析】文段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说苏轼关心政治但思想保守,第二个层次说苏轼被贬官之后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前提条件,应该排列在前面。

细分第一个层次,应该先总说,再举例分说关心政治但思想保守,即⑤在前,①③在后。

③中的“又”字说明③应该在①后。

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④句中的“这首词”决定了其应该排列在最后。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

“,,,,。

”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⑵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⑶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⑷《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⑸《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⑹“,,,。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⑺《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⑻《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⑼《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⑽《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⑾《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

⑿《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共同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

,。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水波不兴兴:

起。

B.纵一苇之所如如:

往。

C.顺流而东也东:

向东。

D.正襟危坐危:

端正。

2.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C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扣舷而歌之拔剑切而啖之

C.其声呜呜然君知其难也

D.渺沧海之一粟行李之往来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夜游图,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的兴奋之情。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文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D.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

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⑴听任(任凭)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⑵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4.第

(1)题要准确译出重点词语“纵”“如”“凌”“茫然”“冯”“御”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

(2)题要准确译出重点词语“寄”“渺”“哀”“羡”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

译文语意通顺。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雪堂:

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为其居住躬耕之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B.击空明兮溯流光溯:

逆流而上。

C.顾而乐之顾:

回头看。

(环顾)

D.今者薄暮薄:

迫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当其欣于所遇复游于赤壁之下

B.倚歌而和之归而谋诸妇

C.舞幽壑之潜蛟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D.以待子不时之需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D)

A.甲文首段正面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甲文所说的“美人”,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C.乙文为作者再游赤壁时所写,相对前次所见之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D.甲文限于舟中,着重写水;乙文观于岸上,着重写山。

甲文写的是初秋之色,乙文写的是初冬之景。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答案】

4.

(1)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2)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

参考译文:

(乙)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我们)环顾四周,很喜欢这景色;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是松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等你随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就再也认不出来了!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

“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

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

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

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

【1】书契:

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然后属疏远属:

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更:

交替。

C.子房亦与焉与:

参与。

D.不能易也易:

交换。

9.易:

改变。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C)

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0.A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B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而”为转折,第二个“而”为顺承。

D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