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18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资料.docx

《心理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资料.docx

心理学资料

第三部分:

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个中间(边缘)科学。

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活动,心里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5.心理学的体系包括: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叉组成。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敢于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变化”的思想,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学科的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又扩充了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他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西方教育心理学开始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60年代,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而加涅则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的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产品分析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分析和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从教育情景,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8.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9.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一般包括: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10.中区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1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独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发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12.神经活动主要是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前者是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后者是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13.心理师客观现实的反映表现在: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14.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5.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是: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技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提出意识流的概念);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1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7.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18.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9.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成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0.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1.注意的品质包括: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22.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

注意的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注意广度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3.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被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不稳定性表现为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24.注意的分配是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有: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25.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6.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是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2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表现:

①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在教学,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师安静;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是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②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另一方面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里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9.常见的感觉分类,是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感觉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大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敏度,也称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30.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3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2.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3.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为显著,它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34.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35.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6.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其中,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食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程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运动对象的速度。

此外,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37.知觉的基本特性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是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38.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包括: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39.观察力是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做到: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是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模像直观是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言语直观是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4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的表现是: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44.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尝试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线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程序性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5.记忆的品质包括: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46.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47.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48.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的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先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机械识记是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49.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包括:

有无明确的实际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法

50.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51.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来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以往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52.影响以往进程的因素是:

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

53.实验证明,过度的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54.遗忘的原因是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55.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掌握复习的量

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难度大的材料可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56.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再认是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把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7.记忆结构由是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是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极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图像记忆保持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其特点是:

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实验表明,精细复述而不是机械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其特点是:

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分为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58.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复述)学习,中学以后,有意记忆在学生的记忆中占主导地位

59.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有: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60.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其特征是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其中,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性

6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分为: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

62.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想象的加工方式包括: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63.想象的品质:

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深刻性

64.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它产生的需要具备以下: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食物标致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65.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66.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67.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资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68.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69.个体内部语言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出生思维时期;过渡时期;无声思维时期

7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其特征是间接性;概括性

71.思维的类型:

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72.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派生出来的。

7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

其分类是: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4.概念的学习,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概念学习的心理机制是概念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75.概念形成是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或否定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抽象化;类化;辨别

76.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同化

7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78.采用“变式”进行教学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各种方式改变其非本质特征,呈现该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形态;另一种是突出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改变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呈现概念的内涵发生的变化

79.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其中,灵活性是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式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

80.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1.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8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8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它们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

84.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统称为表情。

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情绪状态时产生的心理反应是生理唤醒

85.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其次,情绪、情感又不同于认知;再次,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

此外,情感参与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引导认知发展的方向

86.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87.心境是一种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同时,应激状态持续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有害健康

88.情绪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