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017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docx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放大镜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它具有(放大)、(汇聚光)、(成像)的特点。

2、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5、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

6、请简要回答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

放大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

用于老年人看一些书上的小字;用于一些考古学者研究文物时的观察;放映机的应用;望远镜;老花眼镜等地方。

7、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答:

第一种方法: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二种方法: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对象大而清楚。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

(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我们可以利用(10)倍放大镜看到蚜虫的肢体。

4、使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5、蜻蜓的腿的作用是(捕食),它能在空中捕食的昆虫有(蚊子)、(蝇)、(蜜蜂)和(蝴蝶)。

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为什么说苍蝇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

答:

苍蝇身上常带有很多病菌和寄生虫卵,在进食、排便和吐唾液时都会污染食物。

8、实验:

“观察昆虫的腿”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确定观察目的;

第二步,准备观察的标本及要借助的观察工具;

第三步,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第四步,分析观察结果。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4、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

5、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晶体。

6、晶体有哪些形状?

答:

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7、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吗?

举例说明。

答:

并非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就不是晶体。

8、晶体有哪些用途?

举例说明。

答:

晶体不仅漂亮,而且用途广泛。

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

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计算机等电子产品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

此外,光缆通迅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

等等。

9、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食盐等晶体的形状?

答:

方法:

制作一些较浓的食盐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蒸发后,用放大镜在玻璃上观察到的残留物质就是(食盐晶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1、(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

2、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大),叫做(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较(小),叫做(目镜)。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4、目前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5、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6、为什么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提高放大能力?

答: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7、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5~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五部分构成。

3、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4、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5、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他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

6、一些微小的生物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生长过程。

7、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8、(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9、根据实验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

10、叶表皮中的(叶绿体)和(气孔)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

11、说一说制作供显微镜观察用的生物标本的步骤。

答:

制作生物标本的步骤是:

(1)采集标本;

(2)培养;(3)制片。

12、说一说细胞有哪些共同点?

答:

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

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引进的。

13、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作用呢?

答: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14、请简单叙述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答: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纸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境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4).调节粗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以大约2~3厘米。

将想象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自己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附:

显微镜的基本构成图。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1、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的缘故。

2、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微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3、(列文虎克)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4、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是(鱼缸、池塘和溪沟)等地方。

5、草履虫的细胞数量是

(一)个,它的身体表面有许多能摆动的(纤毛);它的食物是(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6、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池塘水中包含的微生物一般有哪些?

举例说明。

答:

一般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等。

7、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这几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

身体都非常微小,结构简单,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

8、制作一个微生物玻片,并记录制作的过程?

答:

取一些池塘或者鱼缸里的水,用滴管吸取一滴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

9、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0一般可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附:

标出下面各是哪种微生物。

()()

()

)()

 

()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1、(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奇妙的微生物世界后,使人类看到了战胜传染病的希望。

2、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弊)。

3、馒头内部疏松多孔,吃起来口感很好是因为(馒头当中的酵母菌的作用)。

4、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5、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可以吸取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

6、人们利用(细菌)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优势,生产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7、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8、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9、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字是(多莉)。

10、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主要依靠(眼)、(耳)、(鼻)、(舌)和(手)五种感觉器官观察和认识世界。

11、酵母发面的原理是什么?

答:

酵母菌使面团里的糖类分解,从而获得养料和能源,排出二氧化碳。

蒸烤时由于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急速膨胀,从而使面包疏而多孔。

12、举例说明微生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答:

微生物对我们人类并不都是有害的,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也依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会成为垃圾世界。

有些微生物能够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此外,净化土壤也需要微生物发挥作用。

13、列举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中所取得的成果。

答:

(1)食品工业方面:

依靠生物改善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酱油、醋、泡菜、霉豆腐、面包、馒头等食品。

(2)在医药方面:

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并发明、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克服微生物的危害;还找到了战胜肺结核、霍乱、伤寒等可怕疾病的方法。

14、任意给你一杯水,你能分辨出水中是否存在微生物吗?

答:

能。

取一滴水做成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第二单元、物质和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物质),整个世界都是有(物质)构成的。

2、火柴燃烧、铁钉生锈,它们的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3、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有的物质变化得快,而有的物质变化得比较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5、我们能直接或间接看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6、如果我们用力扭一根铁丝,它的形状会变(弯曲)。

7、给一盆水加热,水的变化是越来越(烫)。

8、点燃的蜡烛的变化是越来越(短)。

9、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世界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10、“火柴燃烧”,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11、“易拉罐被压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12、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

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了氧气,同时合成了葡萄糖,氧气和葡萄糖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新物质。

因此,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13、请说出几种我们周围物质发生的变化。

答:

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14、实验:

观察一张纸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

纸张逐渐被水浸透,最后变成了纸浆。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的水分子就会凝结,因此我们就看到了雪花,这个过程叫做(物理)变化。

2、我们把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