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3679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docx

内科护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

该病病程迁延,多数患者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有内脏(肾、中枢神经)损害者预后差。

2、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

3、干燥综合征(SS):

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肝、胰腺、肾脏及神经系统等。

4、晨僵:

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感觉僵硬,称为“晨僵”(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后也可以出现),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2、支气管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AHR),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非典型病原体。

4、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肺炎。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肠杆菌等),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

5、肺结核: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7、呼吸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急性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9、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在患者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技术方法。

10、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中断,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11、肺血栓栓塞症(PTE):

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1、中毒:

中毒是由于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产生损害全身性的疾病。

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中暑:

是指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可分为热(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三种类型。

1、贫血:

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

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

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诊断为贫血。

2、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多种原因,如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等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及外周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

4、溶血性贫血:

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

临床表现特点是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是由于外周血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血小板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但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等特点。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从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纤溶亢进,造成全身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的一组严重出血综合征。

7、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改变,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浸润破坏体内脏器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上产生各种症状体征。

8、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是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处理后,以最大限度杀灭受者体内肿瘤细胞,并抑制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然后经血管将供者(健康者)或自体造血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在受者体内存活、生长、繁殖分化,以达重建造血及重建免疫功能的目的。

9、血管内溶血:

指红细胞在循环血中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进入血浆。

常见血型不合的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烧伤、输注低渗溶液及化学毒物等所致急性溶血。

10、血管外溶血:

指红细胞在脾、肝和骨髓部位遭到破坏而引起溶血。

最常见是脾脏。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甲状腺毒症:

是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毒性作用及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4、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5、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及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6、肥胖症:

是指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1、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故亦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急骤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

3、心律失常:

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之为心律失常。

4、人工心脏起搏术:

是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5、心脏电复律术:

是用电能来治疗各类快速性异位心律,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

6、心绞痛:

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发生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张力改变和/或痉挛,引起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7、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8、冠心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9、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

10、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

是指通过导管术,将诊断或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

11、高血压:

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2、心肌病:

是指除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以外的一组原因不明的、病变为主要发生在心肌并可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

1、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体内,这种方式或渠道称为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4、传染病隔离:

在传染期内,将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易感者传播。

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消除其传染性。

5、传染病的消毒:

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6、艾滋病(AIDS):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7、机会性感染:

由于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而出现多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

8、狂犬病:

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以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征。

病死率几乎达100%。

1、偏头痛:

主要是由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多为一侧颞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

2、脑死亡:

指全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功能的不可逆丧失。

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脑干和脑神经反射全部消失,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

3、失语症:

是由于大脑皮质语言中枢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5、脑梗死(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供血,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6、脑血栓形成:

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供血障碍,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7、脑栓塞:

  脑栓塞是由血流中的各种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8、脑卒中:

是由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根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h称脑卒中。

9、脑血管疾病(CVD):

是由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

10、帕金森病(PD):

又称震颤麻痹,属于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11、“开—关”现象:

指症状在突然缓解(但伴有异动动症)和加重之间波动。

多见病情严重者。

12、“剂末恶化”现象:

又称疗效减退,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可以预知,故增加每天总剂量并分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