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958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 复习重点 期末必考.docx

建筑初步建筑概论复习重点期末必考

建筑概论

学习目的

1.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

2.关于建筑的内涵

3.介绍专业与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情况

4.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

授课方法1.课堂讲授2.实例分析3.提问讨论4.阅读参观

第1章建筑是什么——认识建筑

1.1建筑的含义

建筑是什么?

是房子----俗称

是空间组合----实质

是石头的史诗----材料与历史

是凝固的音乐----比喻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质

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的载体----人的需求

是人创造的完美宜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目的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钢材,铝材,玻璃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工厂,办公楼,学校,水塔,寺庙等等。

•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

•1.2建筑物的分类

1.2.1按使用性质分类: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民用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1.2.2按层数和高度分类

1、低层:

2层及2层以下2、多层:

2层以上,8层以下3、中高层:

8层以上,16层以下4、高层:

16层以上,24层以下5、超高层:

24层以上

1.2.3按规模分

大型>30000㎡

中型5000-30000㎡

小型≤5000㎡

1.2.4按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分类

a、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b、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c、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d、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1.2.5按材料和结构形式分类按【材料】分为;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木结构

按【结构受力特征】分为: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束筒结构

1.3建筑物的构成要素

  1.3.1地基和基础

 1.3.2墙、柱1.3.3楼、地层1.3.4屋顶 1.3.5楼、电梯1.36门窗1.3.7水、暖、电

1.4建筑的特性

  1.4.1建筑的空间性1.4.2建筑的物质性1.4.3建筑的文化性1.4.4建筑的技术性 1.45建筑的艺术性

•1.4.1建筑的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

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

单一空间:

宿舍、教室、影院、体育馆等等。

影响要素:

大小和形状

组合空间:

建筑物要素:

功能分区、组合方式、形象造型

环境空间:

广场、园林、景区影响要素:

主题、元素、组织方式

1.4.2建筑的物质性

1.使用功能性强

2.由物质技术构成:

建筑材料设施设备

3.需施工制造:

制造技术建造组织

1.4.3建筑的文化性

文化:

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文明。

建筑文化:

社会的物质技术、生活方式、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在建筑上的反映。

现形式:

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1.4.4建筑的技术性

材料结构构造设施管理

1.45建筑的艺术性architecture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1.遵循审美规律2.继承传统文脉3.追求形式创新

1.5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人类文明起始源之一。

建筑起始于穴居和巢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韩非子五蠹》: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穴居----窑洞----半穴居----土木建筑巢居----杆栏建筑

2.建筑随人类的发展而丰富,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

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

房屋已超出了一般的居住范围,建筑类型日益丰富。

1)阶级----宫殿、府邸、庄园、别墅、陵墓2)宗教----寺庙、道观、教堂3)生产----作坊、工厂

3、民用建筑按用途可分为:

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文化娱乐体育集会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广播邮电建筑、交通建筑等。

4.某些特殊的工程,如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的艺术造型部分,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5、建筑包括它所形成的内部和外部空间。

6.房屋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在更大范围内为人们创造各种必须的环境,关于城市建设的设计工作叫做城市规划,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二、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建筑是一项技术工程,需要通过物质资料和工程技术来实现。

对于大型的单一空间,如体育馆、音乐厅、会议中心、展览馆等,或复杂的高层组合空间,受结构技术的制约更大一些。

有一种建筑流派叫高技派。

•人对建筑不仅有物质的要求,而且有精神上的要求。

建筑通过它的形体和空间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作用。

三、建筑和社会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

•2.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

3、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

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建筑的三要素:

适用、坚固、美观。

本节对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及建筑的形象三方面进行介绍,进一步了解建筑。

一、建筑的功能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2)人的生理要求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所必须的条件,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朝向、保温、防潮、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要求。

(3)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活动,有不同的活动特点和行为顺序。

二、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1、建筑的结构

(1)柱、梁板和拱券结构是最早的两种结构形式。

古埃及神庙、罗马人使用了混凝土和拱券结构。

(2)人们受自然界的启发,创造了许多新型结构。

(3)结构本身富有美学表现力。

(4)承重墙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体系

(5)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增加了梁和拱的跨度,是当今常用的结构形式。

(6)桁架结构、钢架和悬挑结构

2、建筑材料

(1)材料的发展促进建筑结构的发展。

(2)建材对建筑的装修和构造十分重要。

(3)强度大、自重小、性能高和易加工是建筑对材料的理想要求

3、建筑施工

(1)施工技术

(2)施工组织

三、建筑形象

建筑造型的美观问题----艺术性

1.建筑空间实体的形和线表现建筑的形象

2.建筑材料表现建筑的色彩和质感

3.建筑起伏凹凸的光影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4.建筑形象受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意识等的影响

5.建筑形象应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建筑表现手法的原则包括:

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和对比等。

一、比例

比例表现为整体或局部之间的长短、高低、宽窄等相对关系,不涉及具体尺寸。

古典主义美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即1:

0.618,通过对古希腊神庙立面的几何分析发现,黄金比是符合一定数学关系的最和谐的比例。

0.618,是人体“黄金分割线”。

人体躯体比脐为中,上下身之比;腰围与胸围之比。

只有在0.618或接近0.618,才显得体形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618在养生中将起重要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可又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静养存精得以长寿。

其实,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4分动6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

医学家还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的疾病,饮食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好。

人们喜欢春天,在这个季节结婚的青年很多。

但从黄金分割律看,应该是一年12月的0.618季节结婚最好,这恰好是7-8月。

医学研究证实,秋季是集生子、体能与极强的免疫力为一体的黄金季节。

据医学仪器测定,7-8月的人体血液中淋巴的细胞最多,能生成大量的抵抗各种微生物的淋巴因子,使人不易患感冒、气管炎。

人体体温36.8℃的0.618是最宜适的生活温度,由此推算,恰好是22.5℃,因此室温如达到这个温度是最舒适的。

尺度

尺度即建筑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的相对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一般都应该使建筑物看起来与实际大小相符合。

人们习惯通过一些人所熟知的建筑构件的大小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比如门(一般高2-2.5米)、窗台或栏杆(一般高90厘米)等。

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构件的尺寸会影响反映建筑物的实际大小。

建筑师运用尺度的原理,可以创造出高大雄伟或精巧亲切的不同尺度感的建筑。

对比

对比是强调构图的差异性,对比可以借助互相烘托与陪衬求得变化。

对比构图体现在线形、色调、大小、直曲、色调、材质和虚实等方法上。

对比要得当,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

韵律

条理性和重复性是创造韵律感的必要条件,韵律是有情调意境的节奏。

均衡

建筑的均衡主要是指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

均衡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是古典主义建筑达到整体统一的重要手法,严肃端庄,不对称均衡没有严格的约束,适应性强,造型生动活泼,是动态的均衡。

稳定

第三节建筑空间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建筑是一种人为的空间。

它包括有由墙、地面、屋顶围合而成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广场等等外环境之间形成的外部空间。

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内部空间,而且同时要注重外部空间的设计。

三、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建筑的功能部分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功能空间的形式取决于人的行为对环境的要求。

1、空间的大小与形状

(1)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大多首先从平面入手,在考虑空间中人的行为的前提下确定空间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组织形式。

A、矩形平面B、圆形、三角形、六角形、梯形等等平面

(2)剖面的设计A、层高B、剖面的形状

2、空间的组织

按照人的活动要求,可以对不同的空间属性进行划分

(1)流通空间与滞留空间

(2)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3)主导空间与从属空间

空间的几种组织形式

(1)并列关系---宿舍、教学楼、办公楼等。

(2)序列关系---车站、机场、厨房。

(3)主从关系---影院、体育馆、住宅。

(4)综合关系---展览馆、博物馆、宾馆。

四、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人对建筑不仅有功能上的要求,而且还有心理行为、艺术审美上的要求。

1、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的限定

(2)水平要素的限定(3)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2、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3、空间的围与透4、空间的穿插与贯穿5、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1)垂直要素的限定

(2)水平要素的限定(3)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2、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3、空间的围与透4、空间的穿插与贯穿5、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作业:

建筑测绘

•一、教学要求:

•通过实体建筑测绘,了解常见建筑的形状和尺度,熟悉通用建筑构造和构件常规尺寸,

•掌握建筑制图的基本表达。

•二、内容:

龙子湖校区南大门

•三、进度:

一周四、图纸要求用1:

200的比例,在A3图纸上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要求:

测绘准确,表达清晰,规范。

五、参考书目《建筑制图》

建筑概论

第2章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

第2章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

  2.1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2.2主干课程的设置及要求

 2.2.1基础课程 2.2.2史论课程 2.2.3技术课程 2.2.4设计课程2.2.5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2.1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

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2.2主干课程的设置及要求

 1.基础课程2.史论课程3.技术课程4.设计课程5.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1.基础课程:

  社会科学(马哲、毛概、邓论)数学外语计算机语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素描 水彩等

2.史论课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

3.技术课程:

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等

4.专业课程:

建筑概论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5.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AidedDesignSketchupo草图大师Photoshop3dmax

多门各类选修课

实践实习课程环节:

  素描、水彩实习古建筑测绘实习工地实习专业调研实习建筑师业务实践等

 第3章建筑的实现——设计建筑

3.1建筑需要设计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Design)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

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

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

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等方面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

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

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

  3.2建筑工程建设程序及专业分工

  1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①编制项目建议书。

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提出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

②开展可行性研究和编制设计任务书。

具体论证和评价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可行,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设计任务书(也称计划任务书)的附件。

设计任务书对是否上这个项目,采取什么方案,选择什么建设地点,作出决策。

③进行设计。

从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作出详尽规划。

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段设计,即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

技术复杂的项目,可增加技术设计,按三个阶段进行。

④安排计划。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送请有条件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经认可,报计划部门,经过综合平衡,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⑤进行建设准备。

包括征地拆迁,搞好“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土地),落实施工力量,组织物资订货和供应,以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

⑥组织施工。

准备工作就绪后,提出开工报告,经过批准,即开工兴建;遵循施工程序,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安装。

⑦生产准备。

生产性建设项目开始施工后,及时组织专门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产准备工作。

⑧验收投产。

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竣工工程进行验收(见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编造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见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并办理固定资产交付生产使用的手续

3.3建筑方案设计

  1感性创意2理性分析3完整表达

 3.4建筑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4.主要设备或材料表

3.5建筑施工图设计

 1.总平面设计2.单体建筑设计

•第3章建筑的实现——设计建筑

•  3.1建筑需要设计

3.2建筑工程建设程序及专业分工3.2.1建筑工程建设程序3.2.2建筑工程设计分工3.2.3建筑师的工作.3建筑方案设计3.3.1感性创意3.3.2理性分析3.3.3完整表达 3.3.4实例解析: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设计 3.4建筑初步设计 3.5建筑施工图设计3.5.1总平面设计3.5.2单体建筑设计

第二章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木结构体系五千年历史,形成了完善的做法和制度.

※影响范围广泛,遍及东亚地区,为东方建筑代表.

※是今天设计创作的宝贵遗产.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1、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河母渡遗址,1973年浙江余姚发掘,距今7000年

安阳殷墟距今3300年

 2、秦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

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印度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

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嵩岳寺塔509年塔高42米周长33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

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

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龙门石窟492--746年窟2345个造像10万个

奉先寺卢舍那高17.14米南朝墓石雕529年

4、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

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

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唐代

第一,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

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第二,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五台山南禅寺782年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苏州虎丘塔959年

宋代《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营造法式》在北宋刊行的最现实的意义是严格的工料限定。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山西晋祠圣母殿1031年开封祐国寺塔1044年定州开元寺塔1055年

应县佛宫寺塔1056年直径30.27米高67.31米

杭州六合塔1163年砖木结构济源济渎庙宋元明清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

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

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

清工部《工程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