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777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科男转型自述.docx

工科男转型自述

从化工到咨询作者:

 刘羡然

题记:

咨询就像是灯塔一样,在大雾笼罩的海面上给那些迷惘中的人指引方向,至少在你不知道未来在哪的时候告诉你该怎么努力。

所以很多人就向着那束光亮一直前进,什么都不想,以为越接近那个地方就会离幸福越近。

但是其实当你真的走近了,看清楚了也想明白了,我觉得,咨询真的就是灯塔而已,它不是彼岸。

其实你想要让自己提高的知识、技巧、能力、素养,在你这么辛苦的一路上都已经收获到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咨询的存在让你一直都知道该怎么使劲怎么拼命,永远都给你一个目标和一线希望。

 

Part0 写在前面

现在是2013年12月底,漫长而扰人的求职季终于结束了。

回首看看这次又号称“史上最艰难求职季”和尤为惨淡的咨询行业,不免感慨万分。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过了太多的面试官,认识了太多的小伙伴,也产生了太多的感悟与思考。

有时候觉得,求职季就像高考一样,真的是人生宝贵而难得的经历。

痛苦么?

确实痛苦。

但是值得,也让人足够有成长。

早就许诺自己也许诺小伙伴,在这一切结束之后,要把自己这么长的求职时间以来学到的东西、获得的经验全都写下来,让学弟学妹们参考,那就是这篇文章啦。

 

在正式内容开始前我还是必须要声明一句话:

本文绝非炫耀贴。

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怎样的牛人。

和很多前辈一样,我只是一个勤勤恳恳想从自己的专业跳出来的清华工科男,希望我的思考、经验、教训能够对大家有用。

正因为自己是“跳”出来的,是不按“正轨”走路的,所以我比一般人要经历更多的思考。

我不会教导任何人follow我的路,也绝对不认为我走的路就是对的,适合每个人的。

但无论如何,我愿意把我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写下来。

希望你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我的感悟为你所用。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把我大学以来全部的咨询行业求职相关的经历、心得、体会,包括所有犯下的错误,和对所有咨询行业的理解,全都写下来,供各位分享。

希望以此纪念一路走来的伙伴,鼓励和帮助还在路上的同学们。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

清华大学化工系,10级本科,是一个非典型的工科生,长期的咨询行业求职者。

大二暑假开始做实习,做过罗兰贝格、贝恩、波士顿、麦肯锡的实习,其间还做过玛氏的实习,还有一些TMT和金融的短期实习是插曲,但都不是主旋律。

现任清华大学咨询CLUB的会长。

校招主要投的公司也是咨询,也包括几家别的,但都不在这里提了。

投了十家咨询:

McKinsey,BCG,Bain,RolandBerger,Booz,ATK,SMC,Monitor&Deloitte,LEK,OC&C;

通过简历的有八家:

除了ATK和OC&C,都通过简历(8/10);

通过Pretalk并进入一面的还是有八家:

Pretalk通过率百分之一百(8/8);

通过一面并杀入终面的有六家:

BCG,RolandBerger,Booz,SMC,Monitor&Deloitte,LEK——只有麦肯锡和贝恩没让我进终面,是哪两家不好偏偏是这两家,真的是心都碎了(6/8);

终面挂掉的有三家:

BCG,SMC,LEK;

拿到Offer的有两家:

RolandBerger,Monitor&Deloitte,还有一家把我放在WaitingList里:

Booz(2/6or3/6)。

还有一些关于我的标签:

高中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曾经的AIESECer,宝洁俱乐部前部长,玛氏商学院成员,和君商学院品牌小组,清华-伯克利GTE创业项目成员,大三拿到壳牌管陪生G-staff全职工作Offer。

欢迎我的亲友们帮我顶文章!

 

我一切求职之路的开始就是两年前看到我校杜知恒师兄的一篇日志《清华工科男的超长面经》。

日志里面师兄详细地讲了自己的经历,快消和咨询的面经。

我就是看了这篇日志以后,又有幸听了师兄在笃行社的一次分享会,才真的在求职这条路上被启蒙了。

我也曾经犹豫过要不要把自己的故事都写出来,但是我每次想到自己当年的“机遇”,我就决定自己一定要写,并且要写的足够真实,足够详细——哪怕你见不到我,听不到我给你讲,你也能感受的到。

我不得不说,我的整个大学生涯都被杜知恒师兄那篇文章影响了。

而且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想要复制、追赶师兄走过的路。

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你一如两年前的我一样,能从我(师兄)走过的路中学到点什么,悟出点什么。

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实现了。

我多么希望能用此文来真正帮助那些迷惘、痛苦中的学弟学妹们,给你们一个榜样,就像当年杜师兄之于我一样。

我这一路上没有人一直带着我走,我知道摸爬滚打的辛苦,也知道无人理解的孤独。

所以现在我要回头,我会带着你们走,如果没法一直带着你们走,那至少也要认认真真地告诉你们我是怎么走的,让你们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科生是如何追寻一个既定的目标的故事。

 

这篇文章会分为四个部分:

 Part1讲的是我为什么要选择咨询,我是怎么从工科踏入咨询路的;

 Part2讲的是我怎么一步一步向目标努力的:

我究竟做了什么,现在来看我觉得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做多了,哪些做少了;

 Part3讲我这一路来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希望我能站在跳出咨询甚至跳出求职的角度,和你分享我的思考;

 Part4是对各家不同咨询公司的基本介绍和面试流程,供你收藏。

 

故事讲的很细,里面甚至会讲到我的每一个title、每一部分简历是怎么“拼拼凑凑”出来的。

如果你有心,也许你也可以复制我。

我写出来不怕丢人,因为我自认为所做的每一件事虽然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全部光明磊落。

我知道有太多在路上的孩子们对努力的方向、具体要做的事有无限迷茫,又很少会有人这么敞开了和你们讲。

这可能是个难得的机会。

也许有的部分我写的都显得滑稽可笑了,但我保证,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知道自己一直都是一个那么急功近利的人,很多时候心态也不成熟。

但这一路上,除了该提升的知识、技能外,改变最大的就是心态——越来越淡定,越来越知道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越来越看淡结果,越来越懂得亲人和朋友的重要性……有太多、太多简单的道理,但不经历永远都不懂。

也许世界上本没有好事和坏事,只是你看到的是它的哪一面。

大道至简。

我庆幸我的路是我一步步走出来的。

直到路的尽头,我才那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内心已经足够强大。

我根本不畏惧失败,我没什么好后悔的。

 

我不是什么“大牛”,当你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就会明白。

但我是一个不甘于平庸、主动、有极强的行动力的人,我不愿意追随主流,我做所有的努力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曲解这篇文章的意思。

我做的实习不是最牛的实习,我拿的Offer也不是最牛的Offer。

我甚至不认为清华工科小本的求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篇文章只是对我自己真实拼搏努力过程的描绘。

我希望读者关注的绝不是我的高度,而是我为了达到这个高度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探索。

我知道有太多早就不想做科研的清华理工科学生正在迷惘的路上日复一日地煎熬着,一面是课业和实验室的压力,一面是主流道路的影响。

院系从来不告诉我们职场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摆脱现状,找到激情。

我相信我的这篇文章至少可以在发表后和几百个我这样的人交流。

 

 

 

Part1

 

Part1.1

很多人的性格,或者说“骨子里的那种品格”,其实早在成年以前已经定型了。

你的人生轨迹并不一定完全是受环境的摆弄,更可能是你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甚至关乎成败。

 

我高中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直升班,一个学科竞赛氛围无比浓厚的学校。

我们从初三就开始被老师们引导开始学高中竞赛。

我当时的班主任是学校物理竞赛的带头人,所以我也顺理成章地选了物理竞赛。

但不知道是笨还是就是没兴趣,我怎么也学不好物理竞赛,而且也不想学。

比起当时学的好的同学们,我的物理竞赛学的就是个渣。

在挣扎了大半年以后,我自感在物理竞赛毫无前途,就转到了化学竞赛。

没想到从此以后对化学竞赛兴奋得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奋发图强,仿佛如鱼得水。

不仅有兴趣学了,而且学的还不错。

高三的时候,我校的理、化、生竞赛省级一等奖人数全都是北京第一名。

我也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于是,高考前选专业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化学相关专业。

当时报志愿的时候想,学“化学”的话应该是一辈子做基础研究吧,没意思,那还是学“化学工程”吧,听起来更偏“实际”一点。

就这样,我来到了清华大学化工系。

其实不是不想选商科相关的专业,而是凭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分不够。

那时,整个高中我都在努力学竞赛,就没怎么听过几节语文、英语课。

高考的时候,数学和理综都考的挺好,但语文、英语的分数却实在不太像清华考生的水平。

其实现在想来挺后悔的,高中的孩子对自己没什么定位,一味地偏理科,尤其是不重视英语,导致到大学来吃了好久的亏。

如果现在想想高中什么学科对职业的帮助最大,我想应该还是英语。

这里我无意臧否我母校的学生培养,但竞赛教育的氛围让高中老师们重视的是我是不是“心静”、到底能连续几个小时看书而不抬头。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培养学术人才的方式;相反,现代职场很看重的演讲、社交等能力,有些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可能早已娴熟,但习惯于竞赛教育的我却几乎一无所知。

职场看重太多“外化”和“展示”的东西了,而我一点都不擅长。

我习惯性地追求严谨、对不懂的东西试图踏实和周密的弄懂它,可真的在快节奏的咨询行业里,我们却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去细细琢磨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更快的去学习,甚至在不那么懂的情况下也要触类旁通,要能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理解,展示出对问题“好像很在行”的姿态,也要勇敢地说出那些并不一定很成熟的见解。

很少有人会在求职日志里回忆自己高中的岁月,但我相信,高中的性格真的对大学和职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很多理工科同学不在求职过程中占优的原因,真的不是你不懂怎么表达,而是你不懂怎么“夸夸其谈”。

我也一样。

后来为什么不好好学化工呢?

很简单:

因为学不好化工。

我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算这么“非主流”的,而是再尝试过很多次“主流”之后,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就和那时放弃物理竞赛,转投化学一样:

并不是我有多么“明鉴”,对自己有多么清楚的定位,就只是因为我学不好。

其实现在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性格大抵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

敢于抛弃自己做不好的、主动选择自己有天赋的、格外珍惜这份新的选择。

 

Part1.2

人总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兴趣、天赋到底在哪,有的事情是你天生就想做的,有的事情却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好的。

 

大一的时候,学长学姐都在说:

好好学习,成绩最重要。

对于出国很重要,对于保研很重要,对于评奖学金很重要……尽管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什么听话的学生,但是刚上大学,对于这种“听起来就知道不会错”的教诲是不敢不听的,生怕一不留神就被从清华退学了。

于是,我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加上清华大多数院系第一学期不允许新生带电脑,化工系又不允许新生加入任何社团,整个大一上学期我过的几乎和高三一样,除了上课就是上自习。

再加上当时很早地打定主意将来要出国(尽管当时天真到都不知道出国要读什么,硕士或博士意味着什么),所以大一就开始准备GRE考试。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时的辛苦:

经常每天自习的时间就超过八个小时。

可是让我感到特别难过的是,这么努力学习,我还是没法把成绩学到特别好。

最终每门课80-90分的成绩,明明对于我而言我已经觉得满意了,但在清华来看,却根本不算什么!

因为有太多人能考90多分了!

可他们明明有许多人远没有我努力。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什么叫“天赋”,甚至是“智商”的差距。

我最没天赋的一门课叫做机械制图,就是画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剖面图。

这门课需要的能力主要是空间想象力,也就是我认为自己极度缺乏的东西。

记得那时,我从第三次作业开始就画了八个小时,并且画出来全是错的,因为自己根本没想明白,也想不明白。

可是对比一下身边的同学,快的大概画了一个半小时就画完了,并且正确率是我的好几倍。

我不甘心,后来画了四本一样的作业,每周都去模型室看模型,每周都找老师答疑……我花了很大、很大,甚至是别人几倍的力气来学这个课,来弥补自己天生就弱的空间想象能力。

最终期末的时候,我这门课得了80分。

这个分数在清华实在不算什么,大概是倒数几名,有不止一个同学这门课能考满分。

但我还是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要是不这么努力地学的话,我很难及格。

我真的空间想象力很差。

其实也就是这一门课吧,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些事情:

总有些方面你是没天赋的。

通常,人面对自己没天赋的事情,有两种合理的反应。

一种是用好几倍的努力去弥补,一种是尽量避开它,也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

对于大一时的我,我是不承认自己有做不好的事情的。

所以我又非常刻苦地学了一年。

直到大二上学期,没有GRE的牵绊,我又觉得课程都还算我的菜,我还是只能考到班里第六、七名(没法考到最顶尖的名次)之后,我开始承认这个道理。

有的方面,你花了几倍于别人的力气,是可以比大多数人强的。

但是,如果你真有那几倍的力气,干嘛不花在那些你更有天赋的事情上呢?

你明明可以让别人望尘莫及。

我相信多数人都有那些“更有天赋”的方面,如果你找到了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做,而且越做越好。

我总以为,学习多是一种“正反馈”或“负反馈”。

学的好的同学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学不好的同学自会慢慢丧失兴趣,因为“努力没有结果”。

我其实总是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的无比认真,每天从早到晚,又背又总结又找老师答疑,可是却就是只能考个“还不错”的分数。

保研有余,奖学金无望。

我慢慢大概也就明白了,我没有那份天赋。

用我一个老师的话说,“你的弦就不在这儿”。

就这样,经过了一年的我自认为学的无比辛苦的时光,成绩却一直就在平均线徘徊。

这让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是不是我应该换个领域发展?

 

Part1.3

选择不一定是艰难的,转行也不一定是痛苦的,也可能很多事情你自以为需要勇气,其实是身不由己。

大一我没想到转系,因为我也没那么讨厌化学。

但我想到了去修个经济学双学位。

可我的成绩却不够。

在清华,大概需要学分绩在90分以上才能修经双。

这不是玩我呢么!

就是学不好才想着学点别的,可学校却不给学。

其实我大抵可以把自己从工科到商业的路的起点都归因于一个组织——AIESEC。

大一下学期我加入AIESEC,暑假通过AIESEC去菲律宾做志愿者。

那时我选择加入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AIESEC看起来好高端洋气!

海报上是很多穿着西装革履的学生,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还写着英文,宣传着什么“领导力培养”……连面试都让我吓尿了,群面+单面,搞得又正式又高端的不可一世。

想当初我可是从来没面过试的。

不过,真正加入AIESEC以后就发现一切都回归平淡了。

没有那么fancy,也没有那么高端。

不过,因为AIESEC有着独特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很成熟的组织架构,所以带给了我对商业非常、非常真实的体验;而那时的AIESECTHU很多东西都“百废待兴”,所以也才给了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从PBoX(项目部)转到了OGX(出境交流部),也成为了AIESECTHU的VP(副主席)。

这是一段给了我非常、非常多回忆和收获的经历,我在这里度过了无比开心的半年。

直到现在,我给各家公司的面试官讲自己的leadership,用的最多的还是这一段经历。

以前从来没当过管理者的我,尽管刚上任的时候困难重重:

不仅不知道这个部门的业务怎么做,组织人员也匮乏得厉害。

但我使劲了浑身解数,在一个星期内读了几个G的文字资料,努力理解并整合成自己的知识和计划;我留下了组织的核心人员,还应用各种人脉关系去招新;我做市场分析,学着用Excel透视表,学着写报告……没有人逼着我做这么多,但我就是想做。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种感觉,真的就像“如鱼得水”。

这种感觉就像当初开始学化学竞赛是一样的。

尽管起步晚,什么都不懂,但是却特别感兴趣,也不自觉地开始花时间。

我可以坐在电脑前写文件,发邮件,修改ppt连续好几个小时,兴奋到不行。

我也可以为了抢经费、完成计划的情况跟团队争论好几个小时,尽管对我本人没什么利好。

记得我当时带着团队一起编纂“实习生手册包”,推self-match,本来只是想为了以后减少一些麻烦。

可后来才知道我做的那个东西在企业就叫做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标准作业程序。

我做市场调研,了解人们最感兴趣的渠道,本来只是因为没钱做大规模的推广,后来才知道,好多企业的市场部也是同样的原因才这么干的。

我自己想海报上的slogan,用网站建立trackingsystem,给成员设计leadershiprole增加锻炼和激励机会,为了部门的利益向分会争取资源……这些企业市场部每天做的事,我竟然也都做了,并且是没人教我,没理论指导我,我就这么做了。

那些在良好的商业运作中应该出现的东西,我都自己特别土的自己创造出来了,而且做起来特别“来劲儿”。

其实想想也正常。

本来商业就是干出来的,不是理论推出来的。

商学院只是会把成功的企业的经验总结起来编成理论,指导商业运营罢了。

那时我还做了许多次演讲,开了许多次部门会议,我毫不畏惧在很多人面前讲话,并且特别享受那种convincepeople的感觉。

我到现在都认为,那是我整个大学里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因为我突然就找到了我真正喜欢做的事。

我再也不用像上自习的时候一样,逼着自己,静下心,专心,认真……我可以完全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做我的事情,因为我的性子天生就是想要不断地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

我想要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给成员更好的体验和锻炼。

为了这些目标我可以熬夜,可以睡不着觉,可以忘记吃饭。

我会为了完善一个细节而陷入兴奋。

没错,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情可以让我兴奋!

而不像自习的时候,我永远都会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脑海里:

“我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对我未来真的有用么?

”我被灌输了太多诸如“学什么和工作什么很可能不相关”,以及“工作中用到的能力在大学功课里根本培养不来”的概念,以至于我根本无法专心地念书。

可能是我是一个过于关注自己未来的人,我总在想,自己的前途到底在哪儿呢。

不过,也正是这一段经历,给了我一个错觉,让我以为我好像很擅长演讲一样。

其实不是的,我只是擅长讲那些我特别熟悉的东西,因为我的内容足够吸引人,但我并不擅长演讲的那些技巧。

这一点在之后的咨询面试里其实害了我。

那会儿,我刚好看到了杜知恒师兄的文章。

师兄做了很多实习,最后求职快消、咨询,并且拿到了很好的结果。

后来我还有幸听了杜师兄的分享,于是一下子对真实的商业社会就有了许多概念。

我大概知道了快消是做什么的,核心部门市场部是做什么的,咨询是做什么的,实习又大概是怎么回事……我隐隐约约地觉得,我可能不是工科中唯一的“另类”。

那么也许我也该和师兄一样,去求职,去做商业类的工作。

于是,我突然就变得很开心,因为我有了目标和方向。

 

Part1.4

闯得怎么样我先不管,但“闯出去”那一步其实才是最难的。

 

许多清华理工科的同学其实都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了,但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了;就算意识到自己适合做什么,也很难在如此大的课业压力和无人指导的困境下“闯出去”。

但我不是这样的。

我就是不喜欢浪费时间。

在那时杜师兄的启发下,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开始疯狂找暑假的实习。

现在再回首,想想当时找第一份实习的狼狈样,不免觉得可笑。

但是,从那时就有的认真的态度,却一直伴随我到了现在。

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是什么都不懂。

我不知道实习到底会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获得实习的流程是怎么样的(比如如果找家里帮忙要怎么操作)。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从实习里获得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一份实习。

此外,我没听说身边化工系任何一个同学在找实习,我也不知道我上一级的任何师兄师姐有过在外面实习的经历。

我没有伙伴,也没有导师。

我甚至都不太懂基本的商业概念。

那时我根本分不清“Business(商业)”、“Economy(经济)”、“Finance(金融)”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区别。

能说出来的工作也仅限于“Marketing(市场)”和“Sales(销售)”而已,但我其实搞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我知道的单位包括四大、投行、咨询,但他们到底是什么,我还是一无所知。

其实这在理工科不是偶然情况。

直到大四或研究生,也仍然是绝大多数的清华理工科学生是分不清楚这些词的区别的,更搞不清楚什么四大、咨询、投行了。

很多同学只觉得跟这些词相关的人应该是另一个世界,模模糊糊地知道是经管这个方向做的事而已。

我校理工科基本都是把学生向科研方向培养的,而职业培训实在很少。

理工科的本科出去找工作,实在是一种很非主流的行为。

可我总觉得,没人在我选专业之前告诉我,学化工就是被培养以后做科研呀!

清华里有很多的理工科学生其实并不想做学术研究,其实幻想的未来的生活和我一样:

西装革履,气宇轩昂,有身份地位,高薪,仅此而已。

我们不知道自己以后喜欢做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喜欢挣钱,喜欢挥洒青春。

但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老老实实读了研,走在既定的、主流的道路上,最终成为了国家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才。

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相反,我很佩服这样的同学:

哪怕自己不喜欢,还是可以坚持。

而我做不到。

我觉得我之所以走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最大的原因就是性格吧:

我就想赶紧“出人头地”,我不想二十七岁才从学校毕业,我也不想拿自己的弱势跟天才们拼强势,我不够聪明也不够踏实。

但我敢闯,我敢玩,而且我就是不怕玩砸了。

有一部分同学会在研究生阶段意识到自己可能不适合一辈子的学术之路,开始走上职业道路,未来去银行、去券商,完全脱离化工的领域。

但直到那个时候,我们可能都还不太知道一份职业化的简历该怎么写。

化工系的同学们也许会觉得进宝洁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宝洁有几个部门,核心是Marketing而不是R&D。

我们也不太知道进宝洁到底需要什么:

怎么用故事证明自己的品质,而不是面一场跟专业知识相关的试。

就算有一些同学想要有些自己的选择,可是看看身边看看上一届,发现无人同路,想法也就作罢了。

这些都是我认为清华大多数院系可以更加改进的地方——加强职业教育。

我并不是认为理工科的学生应该过早的被培养进入社会,而是认为,我们应该拥有更完整和全面的职业导引。

只有让学生看到更多选择,并创造出更容易转换选择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自由”。

我们总在把国内的顶尖大学与美国的顶尖大学相提并论,而更加“自由”的思想氛围,应该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那时由于AIESEC的影响,我好歹接触了一些商业词汇,比如“Marketing”,“CustomerService”,“Leadership”……不止一个人告诉我,OGX部门做的事情核心就是Marketing,又有人跟我说,宝洁这种大型消费品公司的核心部门都是Marketing(市场部)。

哦,那好吧,反正我也不知道什么是Marketing,但是听起来是个很高端洋气的工作,那找实习就找“市场部”的实习吧。

同时,听过学长的分享,听说“咨询”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高薪,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穿着西装满天飞,对着客户的高层领导展示自己的想法。

哇,我虽然不知道我将来想做什么,但是貌似它完全能满足我的需求。

尤其是在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之前,多学点各式各样的东西不是挺好的么。

这就是我当时最单纯、最直接的想法。

为什么想做Marketing?

为什么想做咨询?

就是因为它们被包装得太好了,让每一个稚嫩、迷惘的小孩轻易地爱上。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终日彷徨,对自己的专业感到不开心、但又不甘心平庸的孩子来讲,这就是希望,这就是黑暗中的一闪光亮。

别的都不重要,有希望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听说做Marketing和做咨询都对专业没有要求。

就这样,目标就有了,一切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Part1.5

我不相信简单的follow前人脚步的人会有成就,也不相信能轻易被别人convince的人会有多大出息。

无论我讲什么,或者谁讲什么,永远独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要去大公司的Marketing又或者顶级的咨询公司,谈何容易?

我在应届生上看了一篇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