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68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docx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学号

学校代码

10722

公开

密级

H034

分类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论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题目

Discussthedifferencesbetweenphraseandsentence

作者姓名

汉语言文学

专业名称

文学

学科门类

二○一○年五月

 

成绩评定

提交论文日期

指导教师

摘要

从本质上来看,短语与句子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而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因此,从语用和交际需要来看,语调、特殊成分、省略语、成分逆置、复句关系词这些都是短语所不存在的,但对句子来说,在某些情境之下这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区分两者,在以后的学习以及研究相关知识方面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字:

语调;特殊成分;成分逆置;省略语;复句关系词

Abstract

Essentially,thereisgreatdifferencebetweenphrasesandsentences.Thephraseisagroupofwordswhichcanmatchinsemanticandgrammarandhavenoadjustment.Furthermore,thephraseisalsothestandbyunitwhichcanmakesentences;whilethesentenceisthelanguageunitswhichhaveoneadjustmentandexpressarelativelycompletemeaning.Mostphraseswithadjustmentcanbesentences.So,fromthepragmaticandcommunicativeneedsofsentences,intonation,specialcomposition,componentinverse,ellipsislanguage,atypeofclassicalChinesepoetrywordarethesewhichphrasedoesnotexist.Forever,forthesentencesinsomesituationsthesefactorsareindispensable.Distinguishingthedifferencebetweenphraseandsentenceisveryimportantinlaterlearningandstudyingrelatedknowledge.

 

Keywords:

intonation;specialcomposition;componentinverse;ellipsislanguage;atypeofclassicalChinesepoetryword

目录

摘要I

AbstractⅡ

目录Ⅲ

前言1

一、是否具备语调1

二、是否具备特殊成分3

三、是否有成分逆置现象4

(一)主语和谓语倒装5

(二)动语和宾语倒装5

(三)定语与中心语的倒装6

四、是否有省略语6

(一)因对话关系而省略7

(二)因自述关系而省略7

(三)因上下文关系而省略8

五、是否有复句关系词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谢辞12

前言

现代汉语将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四级。

语素、词、短语是造句的备用单位,是静态单位,是客观的;而句子是语言运用单位,是动态单位,是主观的,是汉语语法单位中最大的单位。

虽然句子是最高层次的单位,但是短语在汉语语法系统中是由词过渡到句的桥梁,是构成句子的基础,两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

一、是否具备语调短语不具备语调,句子具备语调

语调,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它是句子外在表现形式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而短语并不具备这一特点。

汉语短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子的结构规则大致相同,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变成句子。

若去掉语调,分析句子的结构就等于分析短语的结构。

在《汉语成句问题研究述评》这篇文章中说:

“句子是由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的标准共同规定的。

语法标准要求句子结构合理;语义标准要求句子意思完整,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符合逻辑事理;语用标准要求句子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独立完成交际使命。

任何一个句子,都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协同作用的制约。

”[1]因此,是否具备语调成为区分短语和句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上册、增订三版)中是这样给语调下定义的:

“语调是指说话或朗读句子时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

”[2]书中从停顿、重音和句调三方面来谈语调。

在《现代汉语参考资料》这本书中,从“停顿、轻重、强调、语气”四个方面对于语调作了分析。

[3]这里我们主要从语调中句调这个方面来分析短语和句子两者之间的差别。

“汉语中,语调在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人类有了语言才赖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只要说话(或者说有言语现象)就离不开语调,语调不仅仅体现在朗读和表现艺术上,在日常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个人的喜怒哀乐、赞成或反对、爱或恨等情态都会得到表现,这些情态因素除了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上之外,还会通过句子的语调表现出来。

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调,从直觉上可以对对方的情态上作出判断,而后作出自己的反应。

”[4]

例如:

 

A.你有三个姑妈(主谓短语)

①短语

a.买三张火车票(动宾短语)

B.你有三个姑妈。

②陈述语气

b.买三张火车票。

C.你有三个姑妈吗?

③疑问语气

c.买三张火车票吗?

D.你有三个姑妈啊!

④感叹语气

d.买三张火车票啊!

例②③④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语调。

例②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说话者叙述和说明了具体的事实,表达者对对方有三个姑妈和买三张火车票这两件事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例③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号这种语调,带有一种疑问语气,对对方有三个姑妈和买三张火车票这两件事表示怀疑,因此以疑问的语气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

例④两个句子都带有感叹语气,从说话者的态度来看,对对方有三个姑妈和买三张火车票这两件事感到惊讶、好奇。

使用不同的语调能够把说话者内心的想法或者感情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以语调这种外在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句子使用什么样的语调,与一定的语言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把例②③④中六个句子的语调和语气词去掉之后,BCD同A一样都是主谓结构的短语,bcd同a一样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但从是否具备语调来看,两者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例①就是结构不同的语义上和语法上能够搭配而没有语调的两个短语,它们不与任何语境发生关系,也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因而短语是抽象的,是一个大于词而不成句的造句备用单位。

但是例②③④就不同,首先它们都具备语调,并且以间接的方式与一定的语境发生了关系,不同的语调分别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因而句子是具体的。

短语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

量再多,哪怕是十几个词,可能还是短语;量再少,哪怕是一个词,只要带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

因此,区分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差别,有无语调是一个极为显著的标志。

二、是否具备特殊成分短语不具备特殊成分,句子具备特殊成分

特殊成分主要体现在句子的内容上,是帮助表达句子意义的,这一特点是短语所不具备的。

张斌先生在《新编现代汉语》中认为:

“句子的特殊成分,主要指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

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都附丽于句子,不能离句而独立,但又不是句子所由组成的直接成分,所以把这两种成分称之为句子的特殊成分。

两个词或短语指的是同一事物,一个用在句子当中作为句子的一个部分,另一个用在句子头上或末尾的这个部分就叫提示成分。

提示成分包括称代式和总分式。

”[5]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中指出:

“独立语是指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它和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联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

独立语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和拟声语。

”[6]

提示成分在短语中是不具备的,但是在句子中却起到了划定的范围或界限和指明了具体的事或物的作用。

下面主要从张斌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来分析提示成分:

例如:

①突然间我想不起初三的同桌了,李粉婷。

(称代式)

②我校中文系有四个专业:

汉语言文学、广告、文秘、新闻。

(总分

式)

例①②两个句子的提示成分分别是“李粉婷”和“汉语言文学、广告、文秘、新闻”。

如果没有这些提示成分,那么例①句子中的“初三的同桌”有可能是其他人,也有可能包括“李粉婷”在内,这就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了“李粉婷”这个提示成分之后,那么就很明确地告诉读者“初三的同桌”指的是“李粉婷”这个具体的对象。

同样的道理,例②也是如此。

独立语这种特殊成分,在结构上不是非有不可,但语义上却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完全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运用独立语,首先位置灵活,即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者句尾,来适应表达者的需要;其次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严密。

我们主要从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来分析独立语:

例如:

①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

(插入语,老舍《骆驼祥子》)

②她们跳了一辈子红绸舞蹈,留下什么啦,老师!

(称呼语)

③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感叹语)

④唰,唰,唰,下雨了。

(拟声语)

例①②③④四个句子都使用了独立语,它们分别是“他晓得”、“老师”、“啊”、“唰,唰,唰”。

如果将这些独立语去掉的同时再去掉句调,进而会得出“虎姑娘一向,不这样打扮”、“她们跳了一辈子红绸舞蹈,留下什么啦”、“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下雨”这四个短语。

它们分别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定中短语、动宾短语。

把以上四个例子中的独立语都去掉之后,例①将会变成“虎姑娘一向,不这样打扮。

”对于这个句子来说,知道这件事的人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而有了“他晓得”这个插入语之后便指出了一个具体的范围,是“他”(祥子)而不是其他人,也突出了“一向”与眼前的不同。

例②将独立语“老师”去掉之后,主语就是“她们”,这里的“她们”可能是老师、舞者、演员或者其他对象,去掉独立语之后句子没有明确的对象,语义上相对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也不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③去掉独立语和句调之后将变成“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结构上是一个定中短语,看不出任何的思想感情来,但“啊”这个感叹词,就赋予了一定的情境或者感情,在语义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④去掉这个句子中的独立语“唰,唰,唰”和句调去掉之后,表达出来的意思显然不够生动,缺少一定的声音辅助效果,读起来没有一定的动态美和真实感。

从上面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有时候独立语在句子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句子在表达语义上非有不可的。

短语不同,它只是一个造句的备用单位,是表达不出像带有独立语的句子那样的效果来。

由此,是否有独立语,是区分短语和句子的又一重要标志。

三、是否有成分逆置现象短语的语序较严格,没有成分逆置现象;句子的语序相对灵活,有成分逆置现象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说:

“目的语、描述语、叙述词等,有时候不居于它们常在的位置。

我们把这种变态叫做倒装法。

”[7]在《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这篇文章中说:

“讲到倒装最好不用这种说法。

‘顺装’和‘倒装’,把句子成分的位置绝对化了,而一种句子成分如果有不同的几个位置,大概都有一定的条件,合于哪个条件就出现在哪个位置上,这就是说‘顺’和‘倒’了。

”[8]

语序是汉语组成短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不能将词(词组)进行随意地颠倒。

短语的定义也明确地指出了语义上和语法上能够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句子与短语不同的是,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说话者的内心情感,语序可以适当地作以调整。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等语序,但是由于语用的需要,语序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主谓倒装、动宾倒装、定中倒装等这些情况。

但是倒装之后句子仍然可以复位,虽然与倒装前表达的意思大体上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表达者所要强调的内容能够明显地呈现给读者。

下来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成分逆置是如何区分短语和句子的。

(一)主语和谓语倒装

1、短语中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1)结构或意思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①“他笑”说成“笑他”就由主谓结构变成了动宾结构,“他笑”可能是由于某件事或某个人让他感到好笑,这里的“他”是施事者;而“笑他”可能是由于某件事或某个人的原因,别人笑“他”,这里的“他”是受事者,因而两个短语的意思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②“衣服漂亮”说成“漂亮衣服”由主谓结构变成了定中结构,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并未发生变化,但前者中的“漂亮”是形容词被用作动词,后者却仍是形容词来修饰中心语“衣服”。

(2)语义上讲不通,不能成立。

例如:

③“她睡觉”说成“睡觉她”

④“他喝水”说成“水喝他”

例③④倒装之后两个短语的意义都讲不通,不符合逻辑,因而不能成立。

2、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例如“生活多么美好!

”说成“多么美好,生活!

”把主语“生活”放在了谓语“多么美好”的后面,虽然成分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意思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并且后者能够把说话者所要强调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能够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二)动语和宾语倒装

1、短语中动语和宾语的倒装

(1)结构和意思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想他”说成“他想”就由动宾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前后两者的意思都发生了变化。

(2)语义上讲不通,不能成立。

例如:

①“读书”说成“书读”

②“打篮球”说成“篮球打”

语法规则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种排列次序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改变。

例①②颠倒了次序之后,语义上不能讲通,因而不能成立。

2、句子中动语和宾语的倒装

例如“她也不吃饭,也不睡觉。

”说成“她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后者复位之后完全可以变成前者,两个句子的意思大体上没有变化,但后者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强烈、突出。

(三)定语与中心语倒装

1、短语中定语与中心语的倒装

(1)结构和意思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红脸”说成“脸红”就由定中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

“红脸”有可能天生就是红脸或经过化妆之后成为红脸,而“脸红”可能是因为遇到某件事或看见某些人而感到脸红,两个短语所表达的意思有出入。

(2)语义上讲不通,不能成立。

例如:

①“木头桌子”说成“桌子木头”

②“玻璃鞋”说成“鞋玻璃”

例①②倒装之前都是定中短语,“木头”和“玻璃”分别用来修饰“桌子”和“鞋”的,倒装之后可以说变成了联合结构的短语,两个短语倒装之后语义上不能讲通,因此不能成立。

2、句子中定语与中心语的倒装

例如“多么宽敞的宿舍!

”说成“宿舍多么宽敞!

”虽然句子由非主谓句变成了主谓句,但是倒装前后句子意思基本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从上面给出的诸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句子的语序较灵活,有成分逆置现象,复位之后意思并没有变化;短语没有成分逆置现象,是语序问题,这样既影响短语的结构又影响短语的意思,甚至还会出现不成立的情况。

四、是否有省略语短语中没有省略语,句子中有省略语

“省略”,是实际存在在语言当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中的“省略”现象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它既是语言使用者的要求,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

关于语用成分的省略,在《省略界综述》这篇文章中说: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说是有省略,但是有条件’:

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填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能清楚;第二,经过填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填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9]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省略,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要表达一句话,是否能省略,就要看说话者表达出来的意思对方是否能明白清楚,而不是随自己的意愿想省略哪些成分就将其省略,这是违背语法规则的。

短语和句子在结构规则上基本一致,短语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等,句子也有短语所拥有的这些成分。

但是,有时候迫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可以将某些成分(主语、定语、补语等)省略,这样句子既免得重复罗嗦,反而意思更加简洁明了,并且省略后的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变。

例如:

①派她去前线(兼语短语)

②甲:

派谁去前线?

乙:

派她去∨。

在例②乙中省略了宾语“前线”。

虽然省略了宾语,但是并不影响说话人的意思。

如果将例②乙中的语调去掉之后,与例①一样是一个兼语结构的短语,去掉“前线”之后,就变成了“派她去”,这个短语与例①比较起来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显得不够具体,不知道去的目的地具体是哪里,有可能派她去教室、公司甚至其它国家,意思显然不够明确。

钱世风从认知的角度有了三种基本认识:

“第一,专指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出现的句法结构省略;第二,专指应该说出来的意思没说出来的语义省略;第三,专指因语言环境的需要的语用省略。

”[9]他从三个方面(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说明了在什么样的语境或者说条件下才能省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区分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差别,省略语也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省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因对话关系而省略

例如:

①甲:

你今天去教室不?

乙:

∨不去∨。

②甲:

∨吃饭了吗?

乙:

∨吃∨了。

例①句的回答省略了主语“我”和宾语“教室”,省略之后可以从语境中体会到所缺少的成分,而且省略的地方所要填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甲所提到的宾语“教室”。

如果将主谓短语“我不去教室”中的“我”和“教室”省略了,那么既没有了主语,也没有了宾语,只剩下一个状中短语“不去”,这就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主语处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或是具体的某个人,宾语完全可以是任意一个地方。

例②省略了“你”、“我”、“饭”。

如果将短语“我吃饭”中的“我”和“饭”省略了,那么只剩下一个动词“吃”,与省略之前的语义相差甚远。

因此可以看出短语中不存在省略的现象的。

(二)因自述关系而省略

例如: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②∨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示之誉,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

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

可以自白的。

∨倘再与叭儿较,则心力更多白费,故《围剿十年》

∨或当于暇日作之。

(鲁迅《致杨霁云》)

例①②两个句子都省略了主语,省略之后,意思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可以从句子中看出所省略的具体对象或范围。

(三)因上下文关系而省略

因上下文关系而省略这种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复句当中,通常因承前或蒙后而省去某些句子成分。

例如:

①你先去地里,我随后就到∨。

(承前省)

②你们先去∨,李老师马上就去教室。

(蒙后省)

③我躺着,∨听着从小就很喜欢的那首歌。

(承前省)

例①③两个复句都是承前省,后分句分别省略了宾语“地里”和主语“我”。

“我随后就到。

”和“我随后就到地里。

”这两个句子其实都可以放在例①这个复句之中,前一个句子中所省略的宾语可以在这个复句的前分句里面找出来,这样整个复句的外部表现形式上来看既美观而且意思表达的又到位;后一个句子“我随后就到地里。

”,这个句子里面的宾语与这个句子的前分句里有的宾语形成了重复,意思虽然与省略后的相同,但整个句子的外部表现形式显得不是很美观,而且句子看起来很累赘。

那么例③这个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省略后的表达效果比省略前更显明、突出。

例②这个句子是蒙后省,前分句省略了宾语“教室”,省去之后整个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同省略前的意思大体上相同。

如果将“你们先去。

”这个句调去掉之后,“你们先去”与“你们先去教室”这个短语两者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前者没有宾语,若要加上宾语,选择的空间就很大;而“你们先去教室。

”这个句子已经有了明确的宾语“教室”,不能随意改变。

而“你们先去∨,李老师马上就去教室。

”这个句子省略的成分会随着后分句中宾语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前分句会作相应的省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省略”也是区分短语和句子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对省略语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中从对话省和因上下文关系而省两个方面对省略语进行分析,而张斌先生在《新编现代汉语》中从会话省、承前蒙后省和自述省三个方面对省略语进行了分析。

本文却将两本书的观点进行了融合、互补,从因对话关系而省略、因自述关系而省略和因上下文关系而省略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这样看起来不仅全面有条理性而且通俗易懂。

五、是否有复句关系词短语没有复句关系词,句子中有复句关系词

复句关系词既是构成复句的重要手段,又是分析复句中各分句间关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区分短语和句子之间差别的重要方面之一。

胡雯姝指出:

“复句关系词是表达分句间逻辑关系的重要标志,是复句内部逻辑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它适应表达各种逻辑关系的需要,具有准确表达复句中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的作用。

”[10]

短语当中是不存在复句关系词的,句子不管是在单句中还是在复句中都有可能出现复句关系词,特别是复句,大多数复句在书面表达上几乎都带有复句关系词。

如果将句子当中的复句关系词和句子语气去掉之后。

得出来的便是短语。

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够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句子不同,它可以借助语用成分(省略语或者成分逆置)或者复句关系词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构成复句的分句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词;可以是主谓短语,也可以是非主谓短语;给它们加上语调和与之相适应的关系词就可以变成复句,如果不加,短语仍旧是短语,最终不会变成句子。

这就是两者实质上存在的差别。

复句关系词往往被夹带在分句之中。

例如:

①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全力。

(鲁迅《伤逝》)

②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鲁迅《作<乡村

的八月〉》

例①两个小句(分句)分别带有“虽”、“然而”和“却”三个复句关系词;例②两个小句(分句)分别带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及“却”三个复句关系词。

同时去掉句调和这些复句关系词,便会得出“做菜不是子君的特长”、“她于此倾注全力”、“庄严的工作”、“荒淫与无耻”这些短语来。

这些短语分别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定中短语、联合短语,然而这些短语不仅不能说明两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而且不能表达说话者的目的及用意何在。

复句关系词是构成复句的重要手段,但有时候在单句的两个成分之间也会出现复句关系词。

例如:

③无论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到底。

④只有小明,才能做我们班班长。

⑤就是天上的飞鸟也关心着他。

例③④⑤三个单句分别带有“无论”、“都”、“只有”、“才”、“就是”、“也”六个关联词,去掉语气的同时去掉这些关联词,将会得出“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到底”、“小明能做我们班班长”和“天上的飞鸟关心着他”这些短语来。

这些短语分别是介词短语、主谓短语、主谓短语、主谓短语。

虽然意思与去掉之前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已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