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40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docx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文化消费调研报告

 

居民文化消费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前言:

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但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它文化产品的消费。

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比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另外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

调查目的:

了解文化消费的历史与内涵,明确其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调查形式:

图书馆资料收集和互联网新闻整理。

调查时间:

2月

二、正文

文化消费的历史与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

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

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而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这里指的“文化消费”,并不只是一般所言的对文化的消费,或者说仅仅是消费某一样被标示为文化的东西,文化并不是一系列的课题或文本,而是一个不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

从经典社会学家有关文化消费的理论人手,可试图表示这样一种观点:

文化消费是一个社会行为,永远都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文本与实践的消费中,也在创造文化。

因为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个体,并不是抽象的单一的个体,她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经验和不同的理解能力,正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

“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她自己的心中之物。

”因此文化消费决不是文化创造的终结,而仅仅是刚刚开始。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化并不是先制作好,然后被我们“消费”;文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中创制出来的,消费也是其中之一。

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的创制。

文化消费的特征与意义: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

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如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艺术品。

但还需要经过接受教育、培训使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等,这也正是文化消费非物质一面的体现。

实例分析:

在北京城市学院新闻系读大二的徐乔丹很喜欢看文艺演出,浏览国家大剧院网站时看到《天鹅湖》要上演,毫不犹豫地在网上订了两张票,决定和母亲一同前往。

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徐乔丹很入迷,时不时用望远镜看演员的表情,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她还会随着音乐情不自禁打起拍子。

“经典、高雅、美的享受。

”徐乔丹这样形容自己看完《天鹅湖》的感受。

在银行工作的母亲在一旁说:

“我和女儿每年都会有四五次走进剧场看演出,希望能够借此不断提升文化修养。

”而走进剧院看一场演出,已经成为她们庆祝新年的新形式。

——宁夏新闻社.1.30电分析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得出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吃顿好饭、买件新衣裳已经不再是人们过年时惟一的期盼。

从元旦到农历新年的这段时间,文化产品相较于平时更加丰富,而看看电影、话剧,听听歌剧、交响乐、音乐会,这些文化消费成了新年消费的新风尚。

电影票、演出票也成为人们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张的票价不算便宜,而近年来像徐乔丹母女一样喜欢走进剧场看演出的人渐渐多了。

其实不但仅是过年,文化消费已经悄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精致小菜”。

专家预测:

“中国当前的文化消费只有一万亿元,专家认为还有三万亿元的缺口,因此扩大文化消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我们的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文化消费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但这恰恰是希望之所在。

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总量较低

有研究显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据,中国就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但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只有3740.5亿元;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消费总量应为0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而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86亿元。

因此,(: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称,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

2.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

从上述文化产业布局看,全国消费格局不平衡。

从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的学杂费、保育费支出占绝大比重,比例为82.88%,农村的比例为77.48%,文化消费支出较低。

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6.03%,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而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3.72%,其余的都用来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从文化消费热点看,非教育性知识文化消费较少,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低俗、炫耀摆阔、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盗版等消费。

解决对策:

1.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2.强化对文化消费的经济调控

3.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建设

4.合理进行文化消费的行政管理

后记:

每年进入12月,一直到次年的农历新年前后,电影“贺岁档”都是人们最期待的文化盛宴。

新年伊始,国产电影《泰囧》的票房宣布超过10亿元。

一场话剧《喜剧的忧伤》再次见证了文化消费的奇迹。

开卖仅仅两小时后,12场总票房共504万元的16200张票全数售罄,《喜剧的忧伤》在10月份的第二轮公演成为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作品。

记者了解到,国家大剧院成立5年以来,商业演出共售票434.2万张,演出收入约15.1亿元,平均上座率达到81.2%。

从《泰囧》票房过10亿元到《喜剧的忧伤》一票难求,再到国家大剧院商演上座率高达80%以上,都充分表明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蕴藏巨大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必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上更大的亮点。

篇二:

消费文化调查报告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学生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东方学院学生消费文化的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分院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学号

6月3日

关于东方学院学生消费文化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供我们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大学生的可支配生活费也越来越高。

经过调查调查分析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基本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发、网络调查和现场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定量分析手段,对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生的消费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再次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

大学生:

消费文化;调查研究;对策分析

一、序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物质资料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偏差,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因此,我对本校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在校学生,调查的方法是随机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这一问题。

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大一学生为60人,占有效问卷的30.6%,大二学生为90人,占总量的46.0%,大三学生为46人,占总量的23.4%。

二、调查数据分析

在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中,可了解到,人类有5个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需要;4。

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大学生已不但仅满足于生理需要,她们更加注重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大学生的消费种类各有千秋。

(一)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及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发现,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占了76.5%,而全靠自己打工获取生活费的仅仅只占5.6%(如图一所示),这说明大

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来源,虽然已经成年,但在经济上不能独立。

但在月平均消费上,如图二所示,只有13%的同学在800元以下,有56%的同学月均消费在1200以上,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如果没有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将举步维艰。

图一

图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用于校内正餐的花费是比较合理的,82%的同学花费在200—800之间,但在其它方面的消费显得不是很合理。

83%的同学每月购置衣物的花费大于100元,63%的同学每月用于购买学习资料的花费小于50

元,而有65.3%的同学用于娱乐的花费大于100元。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大部分同学注重享乐,而忽视了学习,学生的消费文化不再是只注重物质生活。

图三图四

图五图六

(二)大学生对花钱的态度

在调查中大家对待花钱的态度上各有各的看法。

在花钱的方式上,只有11.7%的同学是事先计划好了再消费的,17.9%的同学勤俭节约,能省就省,40.3%的同学是想花就花,没有任何计划。

从图八能够看出,17.9%的同学在购买物品时,只要喜欢,即使再贵也会买,44.3%的同学会在货比三家之后才会购买,而37.8%的同学只有在符合心里价位时才会够买。

如图九所示,只有19.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勤俭节约,28.6%的同学觉得应该注重生活品味,保证生活质

量,22.4%的同学认为该注重个性,追逐潮流,而27%的同学认为应该及时享乐。

在购物时,17.3%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购物,34.2%同学会因为商家的促销和广告的宣传而影响购物,受潮流趋势影响的同学占了28.1%,还有14.8%的同学会因为朋友的推荐而改变主意。

图七

图八

图九篇三:

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

摘要!

大学生是文化消费者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文化消费阵营中的主要力量。

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化解当前文化领域中的消极现象,用科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而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享受、发展需要、获得社会认同等较高层次需求的有目的行为,都属于文化消费。

它是人类摆脱纯粹体力劳动后产生的较高层次消费需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意义文化产品辨识与选择能力,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消费文化产品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良好的文化鉴别能力与文化消费习惯是优秀大学生必备的良好素质。

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研究工作,探寻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基本特征与现存问题,才能选择科学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3.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艺术,任何时候,文化总是意识形态的载体,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经说:

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青人唱我们的歌曲,学会跳我们的舞蹈,我们就能够让她们做我们想做的事。

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时候,很多国家积极的采取行动来保卫本民族的文化,而其中关注的重点,就是青年人。

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更是最容易被外来文化所改变的人群。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中外混杂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在她们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又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仅从当前美国连续剧、日本漫画与韩国电子游戏在大学生中受追捧的程度就可见一斑。

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隐性影响,它往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心理甚至是价值观念。

作为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对各种文化产品进行消费与选择的同时,也被各种文化所挟裹的意识形态塑造着思想和灵魂。

因此,摸清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化解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创造更多适合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口味、适合国情的好的文化作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消费能力分层化。

我们发现,月消费支出能力不同,在文化消费的具体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在被调查者中,月消费总额在200~400元的学生文化消费能力非常低,且集中为购买学习书籍,娱乐性支出几乎为零,这一部分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4%;而月消费高于600元的学生中,娱乐性消费支出大幅提升,甚至有个别月消费过千的学生,仅一个月的手机与游戏点卡的支出就超过几百元,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集中为娱乐、杂志、网络游戏等项目上。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大学生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对象的不平衡性。

3文化消费内容偏娱乐化。

在?

平均每月用于报纸、杂志类的消费金额#调查中,在10元以下的人群占50%;10~20元占194%;20~30元占1176%;30元以上的人群占129%,从数据中可看出同学们在此方面的消费不高。

在了解同学们最常阅读的书籍种类中,娱乐、体育类占46%,文学艺术类占217%,政治、经济、专业类比例较小。

两相对比,我们发现,学生文化消费过分集中于娱乐与消遣功能,层次相对较低。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发现学生消费中,纯娱乐性杂志是最受欢迎的,超过50%的学生在?

你最喜欢的杂志类型#中选择了这一项,但用在这上面的花费却非常低。

我们对月消费过千的同学有一个单独的调查,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中,对于纯娱乐性杂志的花费却显著提高,甚至超过百元。

从中能够看出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于自己的消费能力是有理性认识的;第二,市俗的大众文化已经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市面动辄几十块的精装本杂志所标榜的个性、成功、财富、地位这些概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外化为具体的购买和效仿行为。

4网络消费成为文化消费中的主要内容。

在每月用于网络游戏类的消费金额调查中有10%的学生花费在60元以上,517%的人不足20元。

在另一项有关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306%的人选择看电影;229%的同学为聊天交友;288%的同学打游戏;1176%为查找学习材料。

数据中我们看出,上网选择游戏的学生人数以及学生愿意投入的财力上似乎并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情况是乐观的,最少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就是打游戏。

在调查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点卡及其它各种游戏支出总额超过生活费的一半,这一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层次偏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主要消费内容基本局限于纯娱乐型消费或者是专业发展类消费,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行为基本没有。

以网络费为例,大多数同学认同网络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可是对于如何合理的应用网络,特别是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却不知所措。

只有1176%的同学表示上网是为了查找材料,其它的选择都集中在娱乐项目上,最受欢迎的前三项选择依次是:

看电影、网游、聊天。

在对学生其它文化消费大项的调查中,同样反映这样的问题。

其中有缺乏引导的原因,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出现失衡现象的一个表现。

几年前曾经推出过精品文化进校园活动,当这些被人们认为是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走进校园之后,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事实上,大学生并不是不能接受高雅文化,有时候只是缺乏合适的途径和科学的引导。

2.文化消费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书籍为娱乐杂志、专业或英语类辅导书,而选择严肃文学、古典文学和政治类图书的学生非常少,反映出大学生文化消费中的功利性取向。

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的时候,单纯地把文化产品看作一种普通的消费品来满足当前的需求,要么是娱乐性需求,要么是专业发展性需要。

对于那些影响不明显或是只有在将来才能看到影响的文化产品缺乏认识,也缺乏消费的积极性。

3.文化消费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消费习惯首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在?

你最喜欢的音乐、影视及游戏#三个题目的调查中,约20%以上的同学表示喜欢日本歌曲、影视作品及游戏;另有25%左右同学选择了韩国产品,选择国产的30%左右,其它选择了欧美。

近年来日韩文化在中国的大量传播,对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理解是为什么。

其次,文化消费选择偏低龄化。

具体表现为,在大学生最喜欢的杂志中,漫画类、言情武侠类占的比重大,选择严肃文学的只占10%左右。

4.文化消费中出现了不公平现象。

由于受家庭收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层次性,贫困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能力低。

在调查中14%的同学月消费为200~400元之间,每月文化消费支出很少。

文化消费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而贫困大学生的文消费现状令人担忧,我们不应该让这部分学生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

四、关于调查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情况喜忧参半。

喜的是文化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内容丰富,对新内容接受的快;忧的是层次不高、过于功利性和不成熟。

文化消费是辅助大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

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途径,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帮助她们建立起科学的文化消费方式和观念。

2.注意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工作的连续性。

3.需要社会的参与支持。

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不是一个独立于整个社会的个别问题。

首先,它所关涉到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次,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习惯和特性,与社会文化大环境密切相关。

说到底,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努力与配合,不只是需要在思想上、行为上加强引导,同时也需要不断推出适合大学生消费的文化产品。

__

高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

□胡纯华

[摘要]经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当前社会文化价值多元的情形下,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观出现了偏差,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窘境的出路。

[关键词]文化文化消费消费方式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崇高事业而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则是为人类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相结合”成为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了受市场欢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在此模式培育下的高职院大学生重技能,轻知识;重应用,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导致学生在人格养成、职业道德、思想品质和人文科学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面对这种窘境,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彰显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文化消费主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的弹性较大,其消费的数量、质量均受到诸如经济因素,时间因素、消费个体因素、消费者周围人群等影响。

高职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分为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及人际消费等,她们消费对象的种类包括书法、摄影、阅读、电影、电视、音乐、戏剧、演讲,等等。

据统计,高职在校大学生日常消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餐饮、服饰和电子产品消费,其中餐饮消费的比例占50%,占18%,产品消费占12%,由于高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家庭,个体日常消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以管理

系09级学生为例,一个普通的高职大学生月平均消费在4000-5000元、-3000元、1000-元、500-800元、200-500元不等。

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高职大学生在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mp3的拥有率,都高于同龄的社会人群。

80%的大学生有手机,30%有mp3,10%有数码相机,6%有电脑。

大部分同学经常上网,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网络消费增长快速,大学生对网络消费依赖性日益增强,网上冲浪、网上购物、网上聊天成为高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流。

二、高职大学生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重视娱乐消遣,忽视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高职大学生文化消费在平时的日常开支中占的比重较大,但主要是消遣性、娱乐性和享受性的消费(上网、旅游、购物、唱k等),而发展性、智能性的文化消费(升本、插本、考证、培训等)占的比重不大,除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她们会选择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人际交往与恋爱支出、休闲娱乐支出。

她们热衷于低层次,带有炫耀性、摆阔性、攀比性的文化消费,不喜欢欣赏高雅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作品,对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投入较少。

(二)部分学生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文化消费存在低层次和不健康的东西由于高职大学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性,加上社会上可供高职大学生消费的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一些低层次、格调低下、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特别是一些文化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只顾自身经济利益,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制作、销售没有严格把关,将一些低级趣味、庸俗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同时,一些大学生自身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现象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成为盗版图书、音像制品、计算软件和光盘及一些假冒名牌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而且大学生又是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她们对各种网络信息的搜索和选择难免会受到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高职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仍处于低水平阶段高职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活跃的群体,已成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恋爱、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已成为高职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

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选择在学校上网,仅有6.6%的同学选择在网吧上网。

在网络使用时段分布上,46.9%的学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网,29.5%的学生每周网络使用量超过50小时。

在上网目的中,娱乐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占很大比例,仅有28.6%的学生上网是用于学习,13.9%的学生用于情感交流。

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学生生活空虚的一

关系。

部分高职大学喜欢在网上经过下载,以极少代价甚至免费便可获得很多东西,如软件、音乐、电子读物、游戏,图像、电影、动画、ip电话,甚至电子商务,等等。

另外,高职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庞大的信息时,由于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不足,往往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喜好的直观判断去选择文化消费对象,表现了对信息服务和网络产品的少选择性,热情盲目追求而理智不足,显得不够理性和成熟。

例如:

在网络上加入无意识大众狂欢宣泄行为,充当不良文化的帮凶,沉迷一些色情游戏,追求感官刺激,越陷越深,对信息垃圾缺乏判断能力,错误地将一些文化糟粕当做消费对象甚至制造信息垃圾。

(四)部分高职大学生人文价值模糊,法制意识淡薄高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稍逊,她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