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23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

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

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提问:

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请列表对比。

点拨:

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

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

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

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

③人口迁移的原因:

15~19世纪。

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

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

提示:

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表格如下:

人口迁移

15—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

由非洲跨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由欧洲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大洋洲

由亚洲向东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西到欧洲;

由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另外还有因为灾害和战争而引起的迁移路线

 

人口迁移特点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末发国家。

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

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大;新兴城市、旅游业和新兴产业也造成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动的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思考: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概念

区别

联系

人口迁移

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改变、变更户籍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口流动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

不变更户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

(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

(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活动:

学生讨论填表

时间

流向

原因

特点

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

东部人口稠密区流向东北西北等地

城市化;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与自发迁移结合

调整人口分布,对开发资源,加强边疆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

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东部、南部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生产力提高解放出大量劳动力

有组织与自发流动及盲目流动并存

有效调整了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发展、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但盲目、无序流动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过渡:

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

1.动因

①推力:

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

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

(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情分析

高一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

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

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初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取知识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

到了高一,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对老师的依赖还是比较重。

直到高一,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

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

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他们心智趋于成熟,具有适当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

但是人口迁移这个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

大部分学生对人口迁移这个问题的认知仅存在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这节课突出了重点难点,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要求,主要有两大优点:

①这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讲授重难点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自己利用多媒体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与该因素相关的国内外的各种实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人口迁移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的现象,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人口迁移》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以及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口迁移》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第1~2题。

1.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人口数量变化给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交通压力增大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D.劳动力数量减少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

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

据此完成第3~4题。

3.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减缓城市化速度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的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6.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

C.乙、丙D.乙、丁

读我国不同时期部分省(区、市)人口迁移率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据此完成第7~8题。

7.关于2005—2010年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迁出率最高

B.安徽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

D.福建人口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两图显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是(  )

A.人口迁移总量减少

B.人口迁入重心北移

C.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少

D.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卫星城之一,其定位是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读亦庄城镇人口构成比重图,完成第9~10题。

9.亦庄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包括(  )

①中心城区迁出人口 ②本地区原有农业人口 ③来京务工人员 ④外国留学生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0.影响亦庄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

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2.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人口造成的影响是(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2017·浙江余姚中学联考)读广东省和四川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完成第13~14题。

广东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为100)

0~14岁(%)

15~65

岁(%)

≥65岁(%)

城镇人口比例(%)

2000年

8642

103.82

24.18

69.82

6.1

55.02

2010年

10430

109.00

16.9

76.4

6.8

66.2

四川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为100)

0~14岁(%)

15~65

岁(%)

≥65岁(%)

城镇人口比例(%)

2000年

8329.10

106.98

22.65

69.90

7.45

26.69

2010年

8041.82

103.14

16.97

72.08

10.95

40.18

13.四川省和广东省相比,在2000年至2010年间,对四川省人口变化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显著增加,城市化进程快

B.人口性别比例进一步增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严重

C.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及城镇人口比例增速较快,老龄化程度较重

D.15~65岁人口比例增速最快,0~14岁人口比例下降幅度较明显

14.广东省大于65岁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四川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广东省人口迁入量大,且迁入人口以15~65岁劳动力人口为主

B.四川省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显著升高

C.广东省人口出生率明显升高

D.四川气候条件优越,死亡率低

二、非选择题

15.(加试题)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

流动人口由14439万人变为26139万人。

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和        。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16.(加试题)中国市长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年卷指出,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将保持2亿至3亿的规模,其分布、结构、素质的复杂变化,对国家的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见下图。

200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

材料二 见下图。

图1 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

图2 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

(1)结合材料一简述200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概述材料二中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4)综上所述,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        。

〚导学号29824098〛 

 

答案

1~2.1.A 2.D 第1题,①地人口自然增长人数为正数,而总增长人数为负数,对比其他三地可知,该地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

第2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大量外迁,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

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

3~4.3.A 4.B 第3题,农民工回乡创业跟就业地生活压力大有关,能创业也得具备一定技术条件。

气候条件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农民工回迁跟医疗条件无关。

第4题,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后,促进经济发展,长远看有助于当地城市化进程;“归雁经济”拓展了当地的经济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回乡办企业可能出现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当地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产业增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往往导致地价提升。

5~6.5.D 6.A 第5题,图中显示该地的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

第6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从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育龄人口)相关性最明显。

7~8.7.C 8.B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安徽迁出率最高,所以A项错误;安徽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所以B项错误;广东人口迁入率比天津大,且广东人口数大于天津,所以C项正确;福建人口迁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D项错误。

第8题,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增加,所以A项错误;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增加,所以C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确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否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所以D项错误;由图可知,人口迁入重心北移,所以B项正确。

9~10.9.C 10.A 第9题,从题干可知,该区域并非是高校集中的区域,因而外国留学生较少。

第10题,该地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迁入。

11~12.11.A 12.C 第11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

第12题,迁往南部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会使这些地区的老龄化加快。

13~14.13.C 14.A 第13题,读四川省人口变化数据表可知,人口数量减少(由8329.10万减少到8041.82万),A项错;人口性别比从106.98下降到103.14,B项错;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7.45到10.95)及城镇人口比例(26.29到40.18)增速较快,老龄化程度较重,C项正确。

15~65岁人口比例增速小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速,D项错。

第14题,读广东省人口变化数据表可知,人口总数增加,而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较小,主要由于广东省经济发达,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故选A项。

15.答案

(1)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2)特点:

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

方向:

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

(3)因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1)题,结合材料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题,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东部人口比重上升,中、西部人口比重下降,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总结归纳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第(3)题,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趋势的原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来分析。

第(4)题,我国人口迁移对乡村的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结合实际回答即可。

16.答案

(1)从三大产业看:

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

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

(合理即可)从转移的空间看:

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

乡镇内部转移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合理即可)

(2)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

(3)图1: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图2:

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西、南部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部郊区。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4)经济因素

解析第

(1)题,读图,从三大产业和转移空间两方面描述特征,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分析原因。

(2)题,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迁入能促进迁入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会带来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第(3)题,从图1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这将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稳定。

从图2看,中心城区的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第(4)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

《人口迁移》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达成以下目标:

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2.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虽然课标没有明确要求,我认为也应当重视。

因为一方面通过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人口迁移原因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从而为后面学习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作必要的铺垫。

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课本编写并不很好。

在教学中,我觉得还是应当多举一些案例,可以是教材(包括以前的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经典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其他案例,如愚公移山就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案例,用来说明地形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拉力和推力,以及人口迁移的具体原因。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不难,我以为照书读书当然很容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

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比如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分析,从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认为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好,可能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来分析和讨论。

 

课标分析

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问流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即对学生是否达到本条“标准”的评价时,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