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62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docx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

 

2011年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调研报告

 

计划编号:

20110634M24

项目名称: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调研

计划类别:

科技情报调研专项

委托单位(甲方):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承担单位(乙方):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执行期:

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23日

 

2012.4.23

 

课题组成员和分工

姓名

职称

专业

工作单位

在本项目中分工

叶峥

讲师

产业经济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

郑健壮

教授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龙艳

讲师

汽车营销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市场分析

周鸿波

工程师

汽车技术研究

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研究院

新能源汽车技术分析

严峻

讲师

市场营销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企业调研

 

1引言

1.1项目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壮大,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2020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亿辆,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

传统汽车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原油消耗。

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解决当前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随着汽车产业领域各大公司对新能源汽车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规积极鼓励和推动其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生产供给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导致单位成本较高以及产品售价较高;二是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消费需求难以真正形成,阻碍了产品进一步走向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大间的反馈机制仍未形成。

因此,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对比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提出适合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并针对现阶段发展的瓶颈提出产业发展的关键任务和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欧盟在其《2005年推广战略和进展报告》中提出一种新的商业化模式,该模式将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分为技术驱动、成本驱动和市场驱动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车辆、基础设施、新能源供应和财政支持的策略不同。

周家高(2003)从新能源电池汽车的工作原理角度论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前景,并对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胡冬雪、胡志根(2009)采用市场德尔菲法,在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社会专家和国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专家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清单,并对关键技术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度、预期实现时间、我国目前的研发水平、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能否形成产业化、技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课题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陈黎、陈翌、许思传(2009)在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促进政策和激励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得出,在其商品化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鼓励政策主要分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共性技术的支持、开展示范运行项目和进行消费补贴等方面。

徐鹏(2009)从政策、体系和市场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在标准制定企业间协作和整体系统规划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对于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占主体地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人群,市场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汽车价格的降低和补贴政策的完善带来的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降低,因此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的关键。

此外,李佳霖等(2010)、马钧等(2009)、沈玲(2009)等人从市场分析层面入手,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预测方法、营销模式、市场导入策略等进行了研究。

(2)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路径、影响因素

Krugman(1979)在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的汽车、电子、家电等产业的崛起与特定时期的科技革命的联系后,提出主导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衰而演变,科技革命决定了新兴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演变。

Mark(2005)结合19、20世纪德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发展模式。

Park等(2008)、Blonigen(2000)结合产业案例从R&D密度和技术吸收能力、跨产业技术能力溢出等维度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Ansari等(2009)结合移动通信产业从2G到3G技术平台发展的案例,探讨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多种社会因素和技术互动的影响机制。

陈刚(2004)认为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这种逻辑和规律就是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它集中表现在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因、路径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娄勤俭(2008)、路风(2006)、柳卸林(2008)等结合TD-SCDMA等大量产业和企业案例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李拓晨(2009)从历史演进、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进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对策。

黄南(2008)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历程概括分析后得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

高峰、唐家龙(2011)认为需求和市场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方向,从新兴产业技术进化的途径看,不同的市场需求会导致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侧重点不同,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技术发展路径。

陈洪涛(2008)等通过总结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路径、发展现状和战略方向,全面分析发展新兴产业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原则和领域,探索政府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导向和措施,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万钢(2010)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化、自主创新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推广应用和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

上述研究表明,在新兴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中,技术、市场和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决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在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不同阶段,由于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同,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有所差异。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技术、市场和政策三方面的保证。

1.3项目组织与实施

(1)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1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调查组织与实施

本课题组以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市场和政策现状为调查目标,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新能源汽车厂商与产业链现状;2.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现状;3.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战略与规划)。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提高调查效率,本次调查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表1所示)。

调查从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共发放问卷500份,主要包括浙江省的杭州、宁波、金华、温州、台州和湖州六个地级市的500名消费者。

同时组织了4名教师和研究生走访了5个省内典型的汽车生产厂商,3个产业链典型企业。

同时,以座谈会、咨询会等形式向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调查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

表1课题组的调查安排

时间

研究内容

调查对象

地点

2011年6月-7月

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技术结构、产业链形态)

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

北京、上海、杭州

2011年8月

对汽车厂商进行访谈,了解产业情况。

众泰控股集团、康迪汽车、青年汽车、永源汽车、吉利汽车

金华、台州

2011年8月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者进行调研

万向集团、浙江省电力公司、天能集团

杭州、湖州

2011年10

采用问卷对汽车消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消费市场差异(消费需求、使用成本与相关配套),收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现状与问题

500名消费者

杭州、宁波、金华、温州、台州和湖州

2011年10月-12月

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新能源汽车政策(战略与规划)现状

浙江省

2调研内容

2.1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2.1.1新能源汽车概念与类型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产品。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前三类新能源汽车。

(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

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

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较快。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

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在使用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其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

在繁华市区关停内燃机而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

其缺点是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

(2)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其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

此外,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

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

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是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其缺点是目前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且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故电池购买价格较贵;在使用成本方面,部分试用结果表明其使用成本比传统汽车贵,而有些仅为传统汽车的1/3,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

对于电动车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池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

(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

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的。

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至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单个的燃料电池必须结合成燃料电池组,以便获得必需的动力,满足车辆使用的要求。

近几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厂,如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和通用汽车公司都制定了专门的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计划。

目前,燃料电池轿车的样车正在进行试运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运输大客车在我国的北京和上海进行示范项目运行。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的优点是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减少了机油泄露带来的水污染;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了燃油经济性;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运行平稳、无噪声。

但在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性挑战,如燃料电池组的一体化及成本的降低。

(4)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

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

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曾经被认为是汽车的未来动力,但蓄电池漫长的充电时间和重量使得其存在商业化障碍。

而电与汽油合用的混合动力车只能暂时性地缓解能源危机,只能减少但无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氢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释放的能量足以使汽车发动机运转,而且氢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只生成水,没有污染。

因此,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是21世纪汽车的核心技术。

其优点是排放物是纯水,行驶时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其缺点是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非常困难,因为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

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5)其他新能源汽车

Ø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

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难题,开始纷纷调整汽车燃料结构。

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正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

目前,燃气仍然是世界汽车代用燃料的主流,在我国代用燃料汽车中占到90%左右。

替代燃料的作用是减轻并最终消除由于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近期,中国仍将主要用压缩天然气、液化气、乙醇汽油作汽车的替代燃料。

汽车代用燃料能否扩大应用,取决于中国替代燃料的资源、分布、可利用情况,替代燃料生产与应用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等;替代燃料的生产规模、投资、生产成本、价格决定着其与石油燃料的竞争力;汽车生产结构与设计改进必须与燃料相适应。

Ø生物乙醇汽车

生物乙醇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将各种生物质转化为燃料酒精。

它可以单独或与汽油混配制成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使用乙醇(俗称酒精)为燃料的汽车即乙醇汽车。

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从生产上和应用上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近来由于石油资源紧张,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向加剧,乙醇汽车又提到议事日程。

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乙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乙醇汽车的地位日益提升。

目前世界上使用乙醇汽油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巴西等国。

在汽车上使用乙醇,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值,增加氧含量,使汽车缸内燃烧更完全,可以降低尾气的有害物的排放。

目前的工业化生产的燃料乙醇绝大多数是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从长远来看具有规模限制和不可持续性。

经合组织(OECD)认为发展生物燃料得不偿失,呼吁美国和欧洲国家取消对当前生物液体燃料的补贴政策。

针对燃料乙醇的能源投入产出比、经济性、社会和环境影响问题,支持和反对生物燃料的两派展开了激烈辩论。

08年6月,我国发改委全面叫停粮食乙醇的开发,要求今后生物燃料的发展必须满足不占用耕地、不消耗粮食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因此,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是决定未来大规模替代石油的关键。

我国的河南天冠、安徽丰原等公司的纤维素燃料乙醇的研发和示范走在全国前列。

2.1.2新能源汽车技术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总体发展情况看,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基本完善,已经进入商业化规模销售阶段,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市场关注的新热点;纯电动汽车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全新结构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纯电动汽车开始进入市场;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处于新的技术突破前期,其关键技术的研发是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战略。

而从国内范围来看,目前动力电池、永磁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纯电动汽车小批量示范运行已在特定区域展开,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成果已经获得示范验证。

截至2011年6月,国内累计超过15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

根据《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发展电气化程度比较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

在技术路线上(如图2所示),近期(2010-2015)将尽快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中期(2015-2020)将在混合动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加大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力度;在2020年之后,纯电驱动技术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大幅度降低排放。

到2015年左右,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

图2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线

根据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技术成熟程度、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程度以及产业化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不同的技术阶段(如表2所示)。

起步期产品是指技术原理的实现路径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缺乏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尚未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

发展期产品是指技术原理的实现路径基本明确,国家和行业标准尚未完善,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

成熟期产品是指技术原理的实现路径清晰,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成熟,国家和行业标准基本完备,可以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产品。

对处于不同技术阶段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起步期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且只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进行示范运行,并对全部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的销售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成熟期产品与常规汽车产品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方式相同,在销售、使用上与常规汽车产品相同。

表2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

序号

产品类别

储能装置种类

技术阶段

  1

混合动力乘用车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发展期

  2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成熟期

  3

铅酸蓄电池

成熟期

  4

锌空气蓄电池

起步期

  5

超级电容器

发展期

  6

液压/气压储能装置

发展期

  7

混合动力商用车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发展期

  8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发展期

  9

铅酸蓄电池

发展期

  10

锌空气蓄电池

起步期

  11

超级电容器

发展期

  12

液压/气压储能装置

发展期

  13

纯电动乘用车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发展期

  14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起步期

  15

铅酸蓄电池

成熟期

  16

锌空气蓄电池

起步期

  17

超级电容器

起步期

  18

纯电动商用车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起步期

  19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起步期

  20

铅酸蓄电池

成熟期

  21

锌空气蓄电池

起步期

  22

超级电容器

起步期

  23

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

燃料电池

起步期

  24

氢发动机汽车

起步期

  25

二甲醚汽车

起步期

 

在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不断推动下,在汽车行业及相关产学研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如图3)。

采取了整车企业牵头、关键零部件配合、第三方监理、产学研结合、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同步研究、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创新研发体制。

全国共有200多家大型汽车企业和相关零部件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3000多名中高级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电动汽车专项研发。

图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研发布局

课题组基于市场德尔菲法,通过对浙江新能源汽车厂商与产业链相关者、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等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和专家座谈,对问卷和座谈结果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根据技术重要性排名选出以下8项关键技术的预期实现时间(见表3)。

其中,共性技术包括四项,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两项,纯电动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各一项。

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结构差异(图4)和技术性能比较分析如以下图表(表4)所示。

表3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预期实现情况表

序号

技术编号

技术适用类别

技术内容

预期实现时间(年)

1

J11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变速器及动力耦合系统

2015

2

J12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

2015

3

J21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电池系统

2014

4

J31

燃料电池汽车

代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系统

2014

5

GJ1

共性技术

整车与关键零部件标准

2012

6

GJ2

共性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2014

7

GJ3

共性技术

动力总成控制系统

2014

8

GJ4

共性技术

高功率蓄电系统关键技术

2014

图4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结构差异

表4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性能比较

名称

现状

市场前景

优点

缺点

混合动力汽车

低排放、低能耗,节能在5%-50%之间

成本高,比同类传统车型成本增加30%-40%。

很好,尤其是城市公交、出租、环卫、机场等公共服务领域。

纯电动汽车

零排放、低能耗、噪音低,结构简单,节能在50%以上

成本比同类传统车型增加40%-50%;续驶里程短;电池寿命短;充电时间长。

很好,尤其是以日常代步工具为主的微型电动汽车市场和公共服务领域。

燃料电池汽车

零排放、低能耗、低噪音;能量转化率高;无需充电,无需化石燃料,氢气来源广泛;燃烧热力学效率最高。

燃料电池制造成本高。

氢的存储携带困难。

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缺乏。

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待提高。

很好,目前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

以下针对三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1)混合动力汽车(HEV)

Ø电池技术

在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即电池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自主研制出容量为6Ah-100Ah的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接近国际水平,同时突破了安全技术瓶颈,在世界上首次规模应用于城市公交大客车;自主开发的200kW以下永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电机重量比功率超过1300w/kg,电机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3%;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先进,效率超过50%,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车用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以及测试技术的国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