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519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docx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

5=60:

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

1.4=12:

14=6:

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4.5:

2.710:

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

40=

  (4)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

1.6=

  ②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

2.4:

1.6=60:

40

  也可以写成=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汇报。

  如:

5:

()=15:

10=

  5:

()=15:

105:

()=2.4:

1.6

  ==

  2.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布置。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

和5:

2

  :

和:

0.2:

和1:

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

(1)半径与直径的比:

=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

  (4)周长与直径的比:

=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1.6=60:

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

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

  ()×()=()×()

  

(2)0.8:

1.2=4:

6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

10和3.6:

41000:

0.2和10:

0.002

  :

和:

  4.填一填.

  

(1)=

  1.6×()=()×()

  

(2)5:

=2.4:

1.6

  5×()=()×()

  (3)8×0.1=1×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

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

320=1:

10

  10x=320×1(问:

根据什么?

  x=

  x=32

  或者:

  10x=320×1(问:

根据什么?

  x=

  x=32

  (6)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

1.5x=2.5×6

  x=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四、作业测评。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

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教科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

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

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

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成正比例。

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

有什么发现?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

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

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内容:

练习课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

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

  (6)圆的面积与半径。

()

  教学内容:

练习课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

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时行多少千米

  120

  90

  60

  40

  30

  时间/时

  3

  4

  6

  9

  12

 

  1.说一说。

  提问:

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

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师: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关系式x×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布置作业。

  3.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地图。

(挂图)

  

(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师: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2.板书课题:

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文插图。

  

(2)找到比例尺1:

100000000。

  (3)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1:

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1:

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并做相应板书。

  ③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

100000000厘米=1厘米:

1000千米

  1:

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1:

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3.线段比例尺。

  出示课文插图。

  

(2)找到比例尺。

  (3)

  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

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

  ②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例1)

  ①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②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

5000000㎝

  =1:

5000000

  4.放大比例尺。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

  

(1)出示课文中的图纸。

  

(2)找到比例尺2:

1。

  (3)比例尺2:

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

  板书:

比例尺2:

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4)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

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

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12&&&5.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

比例尺1:

100000000

  比例尺1:

5000000

  比例尺2:

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