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504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边城》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边城》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边城》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边城》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城》论文.docx

《《边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城》论文.docx

《边城》论文

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

他生行伍之家,长于湘西边城,只具有高小文化却孤身闯荡都市,却在大家云集的现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他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

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

于是他放下枪,拿起笔,进了北京。

一文不名的他几乎在自己的文学梦中冻饿而死,而他却不曾放弃。

郁达夫先生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曾经感慨万端又大泼冷水地记述过他身处绝境的惨状。

然而最后,这个有一位苗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不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还是在绝境中立定了脚跟,并且终于在文学的山冈上留下一片美丽的森林。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尤其在三十年代,更是创作的高峰时期,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沈从文诗意的文学长廊中,《边称》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①

《边城》在湘西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民俗风情展开,为我们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②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温情脉脉的湘西世界。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山水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1、山水美

《边城》中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地方特点上。

边城偏于中国西南一隅,四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

其中水酉水等河流也汇集于此。

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

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

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

出了城,见一山如利剑穿空,拔地而起,曰天星山。

进山,再见斧削刀砍的绝壁中一清溪婉转。

跨过清溪,登栈道,古树夹道,怪石峥嵘。

上山顶,一平台豁然开朗,中有一方池为"天池",汩汩溪流,却久旱不涸,常有麝獐叹水,百鸟低回。

下得山来,性犹未尽,去奇梁洞。

沿溪水入洞,洞内有云雾山、天堂、龙宫、阴阳河等景,收桂林、张家界奇景于一洞。

出洞入江,可再去看湘西最大的瀑布大龙洞和黄丝桥古城。

青山,绿水,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

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③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意象与味道,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边城的人们甚至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自然而然的就处在世界历史之外了。

此外,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边城》有“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眇。

”④的确,《边城》虽是现代文学作品,可字里行间又无一不显露着古典的诗歌美。

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又何尝逊于“池塘生春草”的精巧?

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这里拥有的是淳朴、自然、宁静的生活,每个人都安于现状,满足自己的生活,正如《诗经》中的“适彼乐土”⑤。

沈从文自己也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点纯粹的诗即是《边城》中表现出来的诗意——和平,自然与宁静。

           

.2、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

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

作者这样写到: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

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⑥施蛰存如是说。

沈从文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

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作者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风情,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浸润着古楚文化的民俗传统。

 

  3、人性美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而住在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

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⑦【(p45)[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3.(本文所引沈从文的文字未注明其他版本者,均引自该版本)】

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说起《边城》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朴素文字为读者奉献出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

翠翠生活在一个风光旖旎、安静秀丽的田园世界中,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仿佛就如祖父替她取名一般,翠翠来源于绿色,来源于那逼人的竹篁,自然,当她遇见陌生时,脑中第一印象便是若对方有心机便逃入竹林——那个绿色的世界,似乎在那儿,她可以向那深翠的竹林倾诉自己的心事,可以对它敞开自己的情怀——而没有往家中跑,家,在中国的历代传统思维中,一直是块具有极大凝聚力的磁石,它永远是每艘渡船停靠的码头,难道是翠翠不爱那个与老祖父相依为命的家吗?

“每回祖父一到家”,便可以看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那该是多么温馨的一幕,翠翠爱那个家,爱那个相依为命的老祖父,在她而言,家便是有老祖父守候着的第二个“码头”,但翠翠这种无意识的跑入深山的举动恰恰折射出其内心真实的归依:

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已把自己的一切注入进了那片竹林;而那片竹林,并非只是有着几根简单的翠竹,那是一个纯真的世界——没有邪恶,没有“陌生人的注意”,有那浓浓的翠意;而翠翠,天性中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已物化于其中;那纯真的世界永远庇护着翠翠,永远同外界形成了隔离,从小没有了母亲的翠翠,在大自然中无意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母亲,第一位母亲给了翠翠生命,而后者

——竹林(自然),从老船夫替翠翠取名的那一刻起,在她的生命成长旅途中,便一直在无意中庇护着她,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她远去的时侯,只有竹林,只有自然,这位母亲依然守候在女儿的身边。

在月光下,翠翠为母亲性格的强硬而神往倾心,在现实生活中的翠翠,在拥有了竹林的庇护后同样以强硬的性格生活下去,翠翠需要妈妈,但她生下来时便没有了妈妈;但从理性一面看,在翠翠的潜意识里,母亲就在女儿的身边,在翠翠的感觉中存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遏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留给读者的是她“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戏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

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

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什么时,脸会红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发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插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

“翠翠你在想什么?

”她便带着点儿害羞的情绪,轻轻的说:

“在看水鸭子打架!

”照当地习惯的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

“翠翠,你在想什么?

”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

“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当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在翠翠心中萌发时,她清澈纯净的心湖里开始荡起细细涟漪,但又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和行动。

当她察觉天保、傩送都在间接向她示爱时,马上唤起她深藏内心的记忆和想象,但情动于中却又不发于外形于色。

外祖父向她提及,她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

这正是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态。

翠翠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本性是活泼好动的,但当初恋闯入她平静的生活中时,她却由动转静了,思想的外向转为感情的内向:

深思遐想代替了心直口快,腼腆娴静代替了童真稚气。

为了真实表现出这种细微变化,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较多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自我抒发感情,展示许多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澄美境界。

如翠翠独自仰望深邃的星空,凝眸变幻的云彩,轻哼

“还愿迎神”的歌,细吹小巧的芦管,梦中随傩送的恋歌轻轻地飘荡,等等。

这种虚实结合、动静统一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翠翠的纯真的爱和精神的美。

其次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

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

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天保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的豁达大度。

至于傩送,更是与翠翠相得益彰,泗水捉鸭、乘船出航,充满青春活力。

在追求爱情时,笃定专一,“不要碾坊要渡船”,不为财物所动,毅然钟情于翠翠。

这一切都是边城人爱的体现。

沈从文说:

“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⑧【(p254)[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27.】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

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

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正如小说所写:

“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

”⑨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其三、作品展现人性美还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

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

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

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

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他说: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

够了,谁要这个!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

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其四、《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

 他是当地的富户,作者并没有按阶级成分把他刻画成“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

相反,他是一位宋江似的豪爽仗义的好人。

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

”他对两个儿子也要求极严,他让儿子“向下行船时,多随了自己的船只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

荡桨时选最重的一把,背纤时拉头纤二纤,吃的是干鱼,辣子,臭酸菜,睡的是硬帮帮的舱板。

向上行从旱路走去,则跟了川东客货,过秀山、龙潭,酉阳作生意,不论寒暑雨雪,必穿了草鞋按站赶路。

”他让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

一分教育的结果,弄得两个人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边境上为人所提及时,人人对这个名姓无不加以一种尊敬。

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直豪爽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最后,作品中的动物也是通人性的。

主人家的黄狗日夜陪伴在他们身边,显得异常的乖巧、懂事,俨然是家中一份子。

当老船工把船划向对岸,“正向客人招呼:

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

“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

成人之美。

”⑩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①《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著,1980年4月3版,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上,中,下三厚册,

②《边城》

③《边城》

④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5-01

⑤《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⑥《施蛰存七十年文选》 

⑦【(p45)[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3.(本文所引沈从文的文字未注明其他版本者,均引自该版本)】

⑧【(p254)[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27.】

⑨《边城》

⑩《〈边城〉与〈八骏图〉》,刊载于1935年6月的《文学季刊》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