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978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docx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

【篇一: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

王澄传,王澄(269~312)字平子,王衍之弟,王戎堂弟。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出身世族,有盛名,勇力过人,从小即任要职,八王之乱中,初附成都王颖,后依托东海王越。

兄长王衍请东海王命澄为荆州刺史。

好玄谈,与谢鲲、阮修、庾敳等交往甚密,不拘礼俗,举止放诞,甚至于裸露全身来标新立异,王衍很赞赏这种“落落穆穆然”的所谓风度。

到荆州上任后,不亲理政务,日夜纵酒。

时国家已乱,曾欲率军赴援京师,因畏惧王如起义军的兵势,未能北进。

许多流民自巴蜀徙入荆湘,因生活窘困,纷纷屯聚造**,澄袭杀其八千余人,从而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流民推杜弢为首,纵横于荆湘,澄军对其无可奈何。

因澄对部众凶狠,致上下离心,终难在荆湘久处。

后应琅琊王司马睿征召、前去担任军谘祭酒,途经豫章(今江西南昌),被心怀宿怨的堂弟王敦所杀。

时年四十四岁。

《晋书》卷四十三有传。

王澄幼聪慧,虽然还没有说话,但见到人的行为举止,就知道背后的用意。

王衍的妻子郭氏,性情贪婪卑鄙,想命令婢女去路上担粪。

当时王澄十四岁,劝谏郭氏不能这么做。

郭氏大怒,跟王澄说:

“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属新妇,不以新妇属小郎。

”因此捉住王澄的衣服,想要打他。

王澄挣脱,跨出窗外逃走。

王澄调任荆州刺史,朝中要员前往送行时,王澄却上树掏取鹊巢,神色自若,旁若无人。

王衍有盛名於世间,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能做为人伦的借镜。

王衍特别看重弟弟王澄及王敦、庾敳,曾将天下人士品评:

“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

”王澄曾跟王衍说:

“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

”王衍回话:

“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王澄於是显扬名声。

凡是经过王澄所提的题目,王衍便不再多言,就说“已经平子矣”。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翻译

郭舒传,郭舒字稚行。

年幼时请求他母亲拜师求学,一年多后回来,学到了些知识。

同乡人少府范晷、同族人武陵太守郭景,都称赞郭舒长大后将成为俊杰,成为国家的梁柱。

开始任领军校尉,犯了擅自放走司马彪之罪,交廷尉治罪,世人多认为郭舒仗义。

刺史夏侯含任用他为西曹,转任主簿。

夏侯含因事犯罪,郭舒捆绑自己为夏侯含申辩,事情得到解释。

刺史宗岱任命他为治中,因母亲去世离职。

刘弘掌管荆州,召他为治中。

刘弘死,郭舒率领将士推举刘弘的儿子刘璠为首领,讨伐叛逆者郭劢。

消灭了他,保全了一州。

王澄知道郭舒的名声,召他为别驾。

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

郭舒常恳切地劝告他。

等到天下大乱,又勤王澄加强修养,树立威望,保全州境。

王澄认为乱从京都起,不是一个州能匡正抵御的,虽不能听从郭舒,但看重他的忠诚。

荆州本地士人宗庾曾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左右棒打宗廞。

郭舒神色严厉地对左右说:

“刺使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敢妄动”王澄发怒说:

“别驾太狂了,胡说我醉了!

”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灸他的眉头,郭舒跪而忍受。

王澄的怒气渐消,而宗廞终于免于祸患。

王澄失败逃奔时,任命郭舒兼管南郡。

王澄又想让郭舒向东撤,郭舒说:

“我万里面治,不能匡正乱世,使得刺史逃奔,我不忍心渡江。

”于是留守沌口,在湖泽中采集稆以自给。

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人来谢罪。

郭舒说:

“你饥饿,所以吃牛,剩下的肉可以一起吃。

”世人因此佩服郭舒的宽宏大量。

郭舒年轻时与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徵召郭舒,郭舒不去,杜怨恨他。

到这时,王澄又转任郭舒为顺阳太守,郭舒逃跑免于灾难。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

襄阳都督周访死,王敦遣郭舒监襄阳军。

甘卓到,于是离开。

朝廷征郭舒为右丞,王敦留住他不让走。

王敦谋反,郭舒劝谏不听,派郭舒守武昌。

荆州别驾宗澹忌舒才能,多次在王暠面前说郭舒坏话。

王暠怀疑郭舒与甘卓同谋,秘密告诉王敦,王敦不信。

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

“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

”敦大怒曰:

“王处仲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

”凯惧,不敢言。

舒曰:

“公听舒一言。

”敦曰:

“平子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复发邪!

”舒曰:

“古之狂也直,周昌、汲黯、朱云不狂也。

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

公为胜尧、舜邪?

乃逆折舒,使不得言。

何与古人相远!

”王敦说:

“卿欲何言?

”郭舒说:

“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

晏子称:

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是以舒等不敢不言。

”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

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

表为梁州刺史。

病死。

晋书列传第十三乐广传翻译

乐广传,乐广(?

~304年),字彦辅,西晋南阳淯阳人。

生年不详,卒于晋惠帝永兴元年。

乐广字彦辅,是南阳淯阳人。

他的父亲很早去世,乐广孤单寒贫,寄居在山阳,家境贫寒致力学业,没有人了解他。

乐广性情谦和节俭,有远见,很少有贪图享乐的要求,与人无争。

尤其善于言谈议论,常常用简明的语言分析事理,来使别人内心满意,他不懂的事,就沉默不说。

王戎做荆州刺史,于是推荐乐广做秀才。

后朝廷征召他为太尉掾,调任太子舍人。

尚书令卫瓘见到乐广,认为他是个奇才,说:

“自从过去的几位贤人去世之后,常常恐怕精微的语言将要断绝了,可是现在竟又在您这里听到了这样的话。

”卫瓘命令几个儿子到乐广那里去,说道:

“这个人是人中的清水明镜,见到他感到他的如玉石的光彩,像是云雾散开看见了青天一样。

”王衍对自己说:

“我与别人说话很简要,等到见了乐广,便觉得自己很繁琐。

”后乐广调出朝廷补任元城县令,后提升中书侍郎,调任太子中庶子,历任侍中、河南尹。

曾经有一位乐广很亲近的客人,分别很久不再来,乐广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

“先前在您那里,承蒙您赐酒,正想喝酒,看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很厌恶它,喝了酒后就病了。

”在当时河南官府办公大厅墙上有兽角,上面用油漆画着蛇,乐广料想杯中的蛇就是兽角的影子。

他又把酒杯放在先前的地方,对客人说:

“酒杯中又有什么东西,见到没有?

”回答说:

“见到的东西像先前一样。

”乐广于是告诉他杯中蛇影的原因,客人一下子疑心消除了,不久重病顿时好了。

卫玠还是个儿童时,曾经问乐广梦的成因,乐广说梦是心中所想。

卫玠说:

“精神和形体都没有接触的事物却梦见了,难道这是心想吗?

”乐广说:

“这是凭借一定事物而心想。

”卫玠思考此事经过一个月也没想通,于是因为这个生了病。

红潮网编译

乐广听到他生病的原因,让人驾车前去为他剖析做梦这件事,卫玠的病立即好了。

乐广感叹说:

“这位贤人胸中应当一定没有什么重病!

”乐广在官任治理政事,没有当时的功绩声誉;然而每次他离开职位,留下的仁爱被人们思念。

凡是他评论人,一定先称赞那个人的长处,于是他的短处不说而自然显现了。

别人有过失,他先最大程度地宽恕,这样后来善恶也自然很清楚了。

在他当河南尹之前,河南官府的房子多闹妖怪,先前的官长多不敢住正房,乐广居住那里毫不疑惧。

曾经房子外面的门自动关闭,他身边的人都惊惧,乐广独自像平常一样。

乐广观察到墙上有孔,让人挖掘墙孔,人们捉到一只野狸猫,把它打死了,那些妖怪之事也没有了。

【篇二:

晋书列传第十三郭舒传知识点】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山涛传、王戎传等_白话二十四史当前位置: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山涛传、王戎传等(山涛传、山简传、山遐传、王戎传、王衍传、王澄传、郭舒传、乐广传)

山涛传,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人。

父亲山曜,是宛句县令。

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

少年即有器量,独立不群。

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

与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常在一竹林中交游,志趣契合,为莫逆之交。

嵇康后来被治罪,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

“有巨源在,你就不会孤独无靠了。

”山涛年四十岁才进入仕途,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

被举为孝廉,州里征召为河南从事。

曾与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

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

”石鉴回答说:

“宰相三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

”山涛说:

“咄!

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

”于是丢掉官吏用的信符走了。

不到两年,果然发生司马懿杀死曹爽的事件。

山涛遂归隐不问世事。

山涛与司马懿夫人宣穆张皇后是中表亲,因而能见景帝司马师,景帝说:

“当今的吕望是想做官吧!

”命司隶举山涛为秀才,授郎中职。

转为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

很久以后,又拜为赵国相,迁为尚书吏部郎。

文帝司马昭给山涛写信说:

“足下任职清明,高雅之操超群出世。

顾念家中贫乏,今送去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魏主曾赐景帝春服,景帝转赐给山涛,又因山涛母亲年老,赐给藜杖一根。

晚年与尚书和荄交友,又与钟会、裴秀亲近。

因钟、裴二人争权夺利,山涛不偏不倚,处于中间,二人都从山涛那里得到好处而对他无恨。

后迁为大将军从事中郎,钟会在蜀作乱,文帝将西征。

当时魏氏诸王公都在邺,文帝对山涛说:

“西边的事我亲自去处理,后方的事诚心委托于您。

”以本官行军司马职务,拨给亲兵五百人镇守邺。

魏元帝咸熙初年(264),封为新沓子。

转为相国左长史,统领别营兵。

当时文帝认为山涛是乡闾中素有德望的人,命太子拜见他。

文帝将齐王司马攸过继给景帝,平时又看重司马攸,曾问裴秀道:

“大将军开国建业,未成而亡,我只是继承他的事业,故欲立司马攸为太子,以归功于兄长,怎样?

”裴秀认为不可。

又以此事问山涛,山涛回答说:

“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礼制,是不吉祥的。

国家的安危将由此事决定。

”于是才定下司马炎为太子。

太子亲自拜谢山涛。

晋武帝司马炎受魏主禅让即位,任山涛为大鸿胪,护送陈留王到邺。

泰始初(265),加奉车都尉,晋爵为新沓伯。

羊祜执政时,有人要陷害裴秀,山涛厉言正色保护裴秀,因此不合一些权臣之意,出任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冀州风俗鄙薄,无推贤荐才之风。

山涛鉴别选拔隐逸之士,查访贤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都显名于当世。

山涛受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当地风俗也为之改变。

又转为北中郎将,督邺城守备事。

又入京为侍中,迁为尚书。

因母老请求辞职,皇帝下诏说:

“君虽心在奉养老母,然而职务有上下公私之分,家中早晚有人侍奉医药,君当暂割情爱,以兴一心在公之德。

”山涛决心退出官场,表疏上了几十次,皇帝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授议郎职衔回府第。

武帝因山涛清贫俭约,无法供养家人,特别供给每日膳食,加赐床帐被褥。

礼遇厚重,时人莫能与比。

后任命为太常卿,因疾病没有就职。

遇母丧,回乡里。

山涛年过七十,守丧超过常礼,亲自背土堆坟,亲手植松柏。

皇帝下诏说:

“我所以行教化于天下,是靠授贤者以官职。

当今风俗衰败,人心尚于竞进,应当分明善恶,以退让之风镇之。

山太常虽在居丧,意志不可勉强改变,而当今国家任务繁多,怎能遂自己心愿呢!

现以山涛为吏部尚书。

”山涛以母丧身病为由辞让,表章情意恳切,遇元皇后死,勉强扶持还洛阳。

为诏命所逼迫,勉强就职。

前后荐拔的人遍及京师和州郡,都是有用的人才。

咸宁初(275),转为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授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

因年老有病,坚意辞让,上表陈情。

上章表数十次,很久没有就职理事,左丞白褒奏山涛违诏。

武帝说:

“山涛因病自求辞职,只是没有听从他的要求罢了。

如山涛用人不当而坐罪是可以的,何必上下动手,颠倒轻重呢?

不得再追究此事。

”山涛内心不安,上表谢罪说:

“自古以来行王道者守正而已。

陛下不能因为一个老臣而改变国法,臣有何心向皇上陈辞。

请照白褒所上之表处置,以显示不枉刑法。

”武帝又下手诏说:

“白褒所奏是虚妄的,我所以未追究他的责任,是我不喜欢动辄发怒,你是明智而有度之人,哪能介意呢!

应当就职理事,不让他们再上章表就是了。

”山涛决心引退,因为堂弟媳发丧,就回外舍。

皇帝下诏说:

“山仆射近日暂时出居,因有所操劳而未还,这不是我坐侧席而待贤的意思。

现派遣丞掾奉旨告谕,若身体尚未康复,便坐舆车抬回府寺。

”山涛辞让不能获准,才就职理事。

山涛再次任职十余年,每逢官位有缺,山涛总选几个备用的人,看到诏旨倾向于某一人,然后明言上奏,先将皇帝所想用的人提出,所以皇帝所想用的人,有时没有先提出来,众人不了解详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意愿用人。

有人在武帝面前说山涛的不是,故武帝亲手写诏告诫山涛说:

“用人的标准是有才,不遗漏疏远孤贱而有才的人,教化才能行于天下。

”而山涛还是照样行事。

一年以后,众人的意见才平息。

山涛所荐拔上奏的人物,列名成册,当时称《山公启事》。

山涛在朝处于各派中间,晚年值杨皇后亲党专政,不愿用杨氏,多次讽谏皇帝,皇帝虽领悟其意而不能改正。

后来因年迈病重,上疏告退说:

“臣年近八十,苟延残喘于旦夕,若对国家还有毫末之益,怎能留余力于盛世。

迫于衰老,不能再负重任。

当今四海无事,天下思从教化,从民心而行无为之政,百姓自能正己。

只是应当崇尚风教以使民俗归厚罢了,陛下又有何事可做。

臣耳聋目昏,无力奋进。

君臣父子之间无须掩饰,因而直陈愚情,望答应我的请求。

”于是摘下帽子,赤脚徒步送还印绶。

皇帝下诏说:

“天下事还多,加之吴国初平,各项事业都处于草创阶段,应当共同尽力以化成天下。

君不识往日我留君之深意,而以小疾为由求退,这不是我希望于你的啊!

朕犹坐于侧席而待贤者,未得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君何能引退而求高尚之名呢!

应当倡导至公无私之心,不要再做那追求虚名的烦琐之事。

”山涛上表苦苦求退,皇帝又下诏不许。

尚书令卫馞上奏说:

“山涛因有小疾,久不履职。

频繁下诏,还不服从诏命。

朝中议论以为这样不能成全他的高尚之节,也违背在职为公的要求。

若山涛病情沉重,也不宜居官位。

可免去山涛官职。

”皇帝下诏给卫馞说:

“山涛有德操,素为众望所归,而深心退让,十分恳切。

故连续下诏,必求改变他的主张,以匡扶朝廷,弥补缺漏。

主事者不明诏书深意,反而加以曲解,这有损于崇贤之风,给我加上轻贤无德之名,怎能给远近之人做出表率呢?

”山涛不得已又就职理事。

太康初(280),迁为右仆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

山涛因年老身病坚决要求辞职,皇帝亲手写诏说:

“君之道德为世人楷模,况先帝已识君高远之志。

我将依靠你以使风俗淳厚,为何要舍弃朝政以求高名呢!

我的至诚之心还不足以使你明白吗?

为何上表的言论是那样恳切。

应当及时自勉,以慰我深切之望。

你不改变引退之志,朕将卧不安席。

”山涛又上表坚意辞让,皇帝不许。

平吴之后,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表示海内平安无事,州郡都解散军队,大郡设置武吏一百人,小郡设五十人。

武帝曾在宣武场讲武,山涛当时有疾,皇帝下诏乘坐人拉的辇车跟从。

山涛当时与卢钦讨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论点很精湛。

当时人们都以为山涛虽不学孙、吴兵法,而其论兵暗与兵法合,武帝称赞说:

“真是天下之名言啊!

”然而却不能用。

惠帝永宁(301~302)之后,多次发生事变,盗贼蜂起,各郡国都因无军备而不能制止,于是导致天下大乱,果如山涛所言。

后拜为司徒,山涛又坚意辞让,皇帝下诏说:

“君年迈而德高,是朝中元老,因而授给君台辅之位,而君崇谦让之远名,反复推辞,令我心中忧虑。

君当坚持始终,辅助朕身。

”山涛又上表说:

“臣侍奉天朝三十余年,对德政教化无毫厘功效。

陛下私心爱臣不已,枉授三司之任。

臣闻德薄而位高,力少而任重,则上有败坏国事之祸,下有损伤家庙祖宗之咎。

愿陛下念累世君臣之恩,乞求骸骨以归故里。

”皇帝下诏说:

“君辅助朝政,保护治理皇家,匡扶之功,为朕所依赖。

司徒之职,实掌国家教化,因而敬授予你,以满足群臣百姓之望,怎能只顾谦让而贬低自己呢!

”武帝下令不准山涛再上章表辞职,使者把印绶交给卧病在床的山涛。

山涛说:

“将死之人,怎能玷污官府呢!

”病卧舆车归家。

太康四年(283)死,终年七十九岁。

皇帝下诏赐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之用,策命追赠司徒蜡印紫绶、侍中貂婵、新榻伯蜡印青朱绶,用太牢祭祀,谥号为康。

将葬时,又赐钱四十万、布百匹。

左长史范晷等上奏说:

“山涛旧宅第仅有屋十间,子孙多,容纳不下。

”武帝为山涛家建了住宅。

当初,山涛为布衣,家境贫困,对妻子韩氏说:

“忍住饥寒,我以后当登三公之位,但不知你能做三公夫人否!

”做高官之后,仍正派节俭,虽爵同千乘之君,不畜婢妾,俸禄赏赐,都散给亲戚故人。

当初,陈郡袁毅曾为鬲令,性贪而行污,贿赂公卿而求称誉。

也送给山涛丝百斤,山涛不愿拒受而异于人,便收下藏于阁楼上。

后来袁毅的事被揭发,用槛车送京师廷尉受审,凡受贿的人都被检举。

山涛就取出丝交给办案的官吏,丝上积满尘土,封条印章未动。

山涛饮酒八斗才会醉,武帝想试他的酒量,准备了八斗酒让山涛喝,而暗地又添一些酒,山涛喝八斗就不再喝了。

山涛有五个儿子:

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

晋书列传第十三山简传翻译

山简传,山简字季伦。

性情温文尔雅,有父亲的风度,年龄二十多岁,山涛不了解他。

山简叹息说:

“我快三十岁了,而不被家父了解!

”后来与谯国人嵇绍、沛郡人刘谟、弘农人杨都有名望。

起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官任太子庶子、黄门郎,出任为青州刺史。

召入朝为侍中,不久,转任尚书。

历任镇军将军、荆州刺史,兼南蛮校尉,未赴任,又任尚书。

光熙初年,转任吏部尚书。

永嘉初年,出任雍州刺史、镇西将军。

召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

山简想让朝廷大臣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以此广求人才。

上疏说:

“我认为自古以来的兴衰,在于用人;得到了适当的人才,就能治理好国家。

《尚书》言:

‘知人善任,帝王所难。

’唐虞的兴盛,是有好的辅佐大臣;周室的兴隆,是因为人才济济。

秦汉以来,教化逐渐衰败。

到了后汉,女主临朝,尊贵的官位,出自左右幸臣,这是乱的开始。

因此郭泰、许劭一类人,在民间发表高论;陈蕃、李固一类人,在朝廷坚守忠节。

这样君臣的名节,古今遗留下来的典章,得以流传。

从初平年开始,到建安末年,三十年中,百姓流散,死亡逃散败尽,这是战乱到了极点。

世祖武皇帝应天顺人,接受魏的禅让,泰始之初,日理万机,佐佐之臣,都能奉行职事。

当时黄门侍郎王恂、庾纯开始在太极东堂听政,评议尚书奏报,一般是议论刑法,不议论选举。

我认为这是不先弄清难事,而弄清容易的事。

陛下刚开始治理天下,人心欲竭尽忠诚,每当在听政的日子里,命令公卿大臣先议论选举,各自说出自己所见的后辈英才、乡邑中出众者、有才能可以任用的人,把名字都奏报上来,主事的人根据缺员情况优先叙用。

这是授人官职,与众人共同决定的办法。

”朝廷依从他。

永嘉三年,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守襄阳。

那时四方作乱,天下分裂,君威不振,朝野危惧。

山简整天悠闲自得,沉迷于饮酒。

习氏,是荆地的豪族,有优美的园林水池,山简每逢出外娱乐游玩,大多去池上,设酒喝醉,命名水池为高阳池。

当时有儿歌唱道:

“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

举鞭问葛疆:

何如并州儿?

”葛疆的家在并州,是山简喜爱的将领。

不久加督宁、益军事。

当时刘聪入侵,京师受到威胁。

山简遣督护王万率军队去解救,屯兵涅阳,被宛城敌人王如所破,于是跑到婴城自守。

招纳流亡的人,山简又为敌人严嶷所逼,于是迁于夏口。

招纳流亡,江汉人归附。

当时华轶在江州作乱,有人劝山简讨伐他。

山简说:

“与彦夏是老朋友,我为他惆怅。

山简怎能讨伐朋友。

为自己捞取功劳呢”他的笃厚就是这样。

当时乐府艺人避难,大多跑到沔汉,宴会时,手下人有的劝说奏乐。

山简说:

“国家颠覆,不能匡正救难,是晋人的罪人,怎能作乐!

”由此流涕慷慨,在座的人都感到羞愧。

死时六十岁,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儿子山遐。

晋书列传第十三山遐传翻译

山遐传,山遐字彦林,任余姚令。

当时江左刚奠定基业,法律禁令宽松,豪族大多隐藏户口,作为私家的奴仆。

山遐用严峻的法律约束他们。

到县里八十天,查出被隐藏人户一万多。

县里人虞喜因为该叛户与市的罪,山遐想要对虞喜绳之以法。

诸豪强没有不对山遐咬牙切齿的,对管事的人说,因为虞喜有高尚的节操,不应受屈辱。

又因为山遐擅自建造县官署,便诬陷他。

山遐给会稽内史何充去信说:

“请求留下我一百天,彻底消灭逃犯,然后离任伏罪,就没有遗憾了。

”何充申述道理,不能得。

山遐终于坐罪免官。

后任东阳太守,为政严厉。

康帝诏书说:

“东阳近来全是囚犯,经常犯有重罪。

难道郡里罪人多,不用刑罚就不能自守!

”山遐坦然对待,郡内整肃。

死在官任上。

晋书列传第十三王戎传翻译

王戎传,王戎字浚冲,琅王牙临沂人。

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

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贞陵亭侯。

王戎幼年聪明伶俐,神彩秀美。

能视日而目不眩,裴楷见了他仔细审视一番说:

“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槛笼中怒吼震地,众人都奔走退避,王戎却站着不动,神色如常。

魏明帝在阁上看到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群儿在道旁游玩,见李树上有很多果实,群儿争着去摘取,王戎却不去,有人问他为何不去,王戎说:

“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

”取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阮籍与王浑是朋友。

王戎十五岁时,随父在官署。

王戎比阮籍小二十岁,而阮籍与王戎交为朋友。

阮籍每次到王浑那里去,与王浑见一面就离去,找王戎交谈,很久才出来。

对王浑说:

“浚冲清虚可赏,不是像您这样的人,与您谈话,不如与阿戎谈话。

”王浑死于凉州时,故吏捐赠数百万钱助丧,王戎没有接受,从此出名。

王戎身材短小,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话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朝中贤士曾于三月上巳节在洛水旁游玩洗濯,有人问王济说:

“昨日郊游有何谈论?

”王济说:

“张华善说《史记》《汉书》;裴危页论前人言行,滔滔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类的事,超然玄虚。

”王戎就是这样受到鉴识者的欣赏。

王戎曾经与阮籍共饮,当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座,阮籍因为酒少,斟酒时没有给刘昶斟,刘昶也不怨恨。

王戎觉得奇怪,以后问阮籍道:

“刘昶是什么样的人?

”阮籍回答说:

“胜过公荣的人,不可不给他酒喝;不如公荣的人,不敢不与他共同喝酒;只有公荣可以不给他酒喝。

”王戎经常与阮籍等在竹林游玩,有一次王戎来晚了。

阮籍说:

“俗物又来败人兴致。

”王戎笑着说:

“你们的兴致看来很容易败了。

”钟会将伐蜀,拜访并告别王戎,问王戎有何计灭蜀。

王戎说:

“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

”及钟会被杀,议者以为是知人之言。

王戎继承父亲的爵位,召为相国掾,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遣吏修园宅论罪,应免官,皇帝下诏作赎罪处理。

迁为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命伐吴。

王戎派遣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向王戎投降。

王戎率大军到江边,吴牙门将孟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

吴平以后,晋爵安丰县侯,增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王戎渡江安抚新附吴民,宣扬晋室威德恩惠。

吴光禄勋石伟为人正直,不为孙皓所容,称病回家。

王戎赞扬他的清刚之节,上表向皇帝推荐,皇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以二千石爵禄终其身。

荆州百姓悦服王戎,征召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送给王戎五十端名叫筒中的细布以行贿,被司隶纠察弹劾,因王戎知道是贿赂未曾接受,才没有治罪,然而议论者认为这也是王戎的过错。

武帝对朝臣们说:

“王戎的行为,怎能算怀私苟得,正是以不贪欲异于他人罢了。

”武帝虽这样替王戎解释,仍为清廉谨慎者所鄙视,由此名声受损。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而庶政料理得好。

后迁为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丧离职。

王戎孝心至诚,但不拘礼制,守丧期间饮酒吃肉,或看下棋,而容貌憔悴,持杖才能行路。

裴危页前往吊唁,对人说:

“如过于悲痛会毁伤身体,浚冲不免被讥为毁性。

”当时和峤也为父守丧,守正常礼法,量米而食,而哀痛毁身不及王戎。

武帝对刘毅说:

“和峤守丧损身,超出礼制,使人忧虑。

”刘毅说:

“和峤虽卧草苫而食米粥,那是惜生之孝,至于王戎,是所谓死孝,陛下当先为王戎忧虑。

”王戎先前有呕吐病,居丧期间病情加重。

武帝派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药物,又使他断绝宾客。

杨骏执政时,王戎拜为太子太傅。

杨骏被杀之后,东安公司马繇专断刑赏,威震内外。

王戎告诫司马繇说:

“大事件之后,考虑问题要深远些。

”司马繇不听,果然遭祸。

后转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恩信五十人。

又迁为尚书左仆射,兼吏部职。

王戎开始定甲午制,凡选拔人才,先让被选者治理百姓,然后授官擢用。

司隶傅咸上奏弹劾王戎说:

“《尚书》上说:

‘三年一次考核官吏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即可升优退劣。

’今内外群官,任期不到一年,王戎即奏请召还,既未定其优劣,就加以更换,送旧迎新,不绝于道路,巧伪奸诈之事由此产生,妨害农业和政事。

王戎不依据尧舜经典行事,而举动浮华,毁坏风俗,不但无益,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