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49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期末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复习材料

先秦政治思想流派

一、历史情境:

先秦时期政治、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

1、·分封制:

一种用封土封国的方式,按照血缘的远近、功业大小传递权力和地位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拱卫周天子。

周朝实行中央向地方分权,地级政府帮助周天子管理地方事务。

诸侯国家、诸侯贵族管理土地和人民。

晚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崩乐坏

·井田制:

公田—私田

·宗法制:

家族、贵族、血缘单位形成—世卿世禄制

世袭制:

庸才出现——在平民中把握人才。

2、私家讲学风潮兴起,自办学校、自拓门徒,培养人才,士人随之出现;

3、多重效应:

社会失序,人民生活痛苦,当时最大的挑战是政治秩序的重建,如何停止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求稳意识,稳定压倒一切——“秩序情结”)

思想资源:

1、“余一人”,普遍王权观念。

统一而强大的中央权威指向王权,欣赏商和西周时期王权至上的观点。

政治中心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即政治权力中心一元化;

2、天命王权观。

提倡“有德者有天下”,注重以民为本,注重爱民、民本主义。

古代中国用人民的力量来制约王权,以民心向背来体现拥护程度,“得民心者得天下”。

天命王权:

《贤良对策》: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将王位传给贤人或儿子。

从一个王权转移到另一个王权。

【为什么大灾之后中国人民锐减?

人民的起义往往带来生产力的破坏,且破坏更大,所以许多人反对“以暴制暴”的方式,因为战争后会出现瘟疫、饥荒、灾难,是人们抵抗力最弱的时候。

所以,不能以人民运动、群众运动来约束政治,而是应以理性、制度、法治的方式。

二、先秦政治思想流派:

1、核心问题:

围绕“秩序重建”的问题。

倾向于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封建礼乐制度,对封建礼乐制度抱有幻想,具有保守性。

2、儒家、法家(富国强兵)、兵家、纵横家(带兵打战、搞外交,积极改革政治、加强统治者的权力)、道家(让人们的天性自己管理自己,反对法家苛政、儒家道德教化,主张无为而治)。

第二章先秦儒家政治思想

一、先秦儒家的特征:

1、以教授六艺与相礼为生;2、认可周代的礼乐制度;

3、崇尚“贤人政治、有才德政、以民为本”。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从周与正名:

孔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从周”,其实行的具体主张是“正名”。

所谓“正名”,即按盛周封建天下之制度,而调整君臣上下之权利与义务。

孔子时代,封建政治与宗法社会均已崩坏,天下制度紊乱,孔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周礼的废弃。

故孔子一生致力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抑臣之篡窃。

为政之先是“必也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各自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应尽之事,用其当用之物,则秩序井然。

正名是一切政治之必需条件。

(二)仁:

1、“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其核心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仁”的意思是“爱人也”,强调爱弱势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内心的同情心、博爱之心;所爱之人要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到朋友,进而扩大到四海之内的人;“仁”的最高目标是要使天下人能获得良好的政治秩序;

3、“仁”要通过“忠恕之道”的方法来实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德礼政刑:

孔子治术有三:

养、教、治。

养教之工具为“德”“礼”,治之工具为“政”“刑”。

应以德礼为主,政刑为助,而教化又为孔子所重之中心政策。

孔子以养民为要务,是其仁爱思想的一种表现。

孔子的养民以民生裕足为目的,主张人民的自足而非财富的扩充。

孔子裕足的标准并不在于绝对数量,而在于分配之相对平均。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养民是国家的必要政策,但并非最高政策。

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人民衣食充裕,而在于其美善的品性与行为,故孔子注重教化,其根源于孔子的仁学。

“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化不仅是治术的一个方面,而是孔子政策的主干。

孔子教化的方法有二:

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以道诲人,孔子尤其注重前者。

但孔子之教化政策,以培养个人之品格为目的,而不注重智识与技能。

孔子治术之三为政刑,即一切依典章法令办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之治术倾向于扩大教化之效用,缩小政刑之范围。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仁政与民本:

1、孟子提倡性善论,重视恻隐之心以及由其而来的仁义之心,他认为,仁爱是众德之根,爱心是道德的基础。

2、推恩之术是指将自己的仁爱扩充到天下境内所有的子民,推己及人。

君主应该实行推恩之术,要与民同乐,与民共同分享。

3、善是仁政的宗旨,统治者要与民同乐,与民同行,要同时注重民众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恶是统治者损人利己,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损害人民和老百姓的利益。

4、孟子认为,要实行仁政,应该养民、教民:

养民:

制民之产(核心)—减轻赋税—停止战争

教民:

学习、教育民众,使他们成为有教养、文明、理性的人。

·制民之产:

给老百姓制造产业,分配地产,农业社会中核心产业就是田地,恢复已经没落的井田制。

使八口之家,种粮食、种桑养蚕、饲养家畜。

国家应该派人检查农业生产的情况,不能滥用劳动力。

“有恒产者有恒心”,有固定产业的人民才有安定的心。

(二)民为贵:

“民为贵”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尊君思想、贵君贱民的思想并不人道,无法解决社会危机。

1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高于国君的地位;

2国君可以兴废更替;

3“诛一夫”的反对暴君的革命学说。

民本思想:

民本:

贵民——非常重视人民是政权的根本,民意是政治的基础,民心的相背是政权转移和取舍的最终标准。

革命——诛一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我民行”。

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体,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要体现民心。

在人民关系处理上,政府绝对有安民扶民的义务,而人民无绝对服务政府的义务,当政府失职的时候,人民可以起来反抗政府,进行革命。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中“贵民”的理念,“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是政权的根本;民意是政治的基础;民意向背是政权转移和政权取舍的最后标准,据此,国君应该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相关文献:

“得其民,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得丘民者为天子,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还指出,国家政权的转移标准: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传贤或者传子,天与之,人与之”。

表面上政权是由天决定,实际上是由人民决定的。

(三)民本思想:

1、注重民意、民心,应及时了解民之所好、民之所恶。

“得民心者为天子,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向背是政权转移的最后标准。

得民有道应“得其心”。

2、所谓“天命王权”,与其说是天赋予君主权力,不如说是人民,所谓的“天视”“天听”只是借助人民的眼镜、耳朵去观察。

天子不能随意将王位让与给他人,必须以民众的意见为重。

国家是人民的财产,是人民的事业。

3、民本与民主的异同:

民本:

“民为邦本,民为国本”,人民在国家中处于基础性作用,但民本中并没有包含“人民管理国家”的含义;

民主:

以民主为基础,更加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管理作用,倡导“民享、民有、民治”。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集中于“民本、民有”,缺少了“民治”(分权制衡)。

(四)大一统学说和治乱史观:

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力以消灭战争,即“定于一”。

治乱史观:

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

四、荀子的政治思想:

(一)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荀子肯定人的社会性,以社会性为标准,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的,应加以改造。

改造的最根本途径是“化性起伪”。

先天自然的是人性,后天人为的是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二)天人二分:

(三)礼治、法治和人治:

圣人制作礼法基于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是与人的情欲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础而展开的。

矛盾首先表现在欲的无限性与物的有限性上。

“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矛盾还表现在欲望的平等性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上。

依荀子之见,社会只有分为贵贱上下,才能相互制约而形成秩序。

荀子主张礼治,同时又主张重法。

他提出了法义、法数和类三个概念。

法义相当于今天的法学原理,法数即具体的法律,认为法义是法数的指导原则。

法数不管多详细具体,也不可能包纳一切,这就需要用类去处理。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类即律例。

把法义、法数、法类区分开来,是荀子在法律思想上的一个贡献。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治之经,礼与刑。

(四)尊君爱民:

荀子主张礼治,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而等级制的最高点是国君,因而强调礼最终必然走向尊君。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的新思想是君民舟水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基于这种看法,荀子认为必须处理好爱民与使民的关系,主张先爱民利民而后使之。

君主越爱民利民,自己越强;反之则亡。

(五)社会观—明分使群:

群即人类积聚为社会,人能群,才使人类能够存在和发展。

人所以能群在于分,分是群的基础。

荀子所说的分有多种含义,包括:

社会分工,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财产定分,界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等级贵贱之分。

人类社会只能是“维齐非齐”,即不平等就是平等,等级划分就是为了平等。

不同阶级、等级成员之间的关系要靠礼义来维持,按着礼义的规定,各种不同地位的人各有其权益,各尽其义务。

这样,人们之间就会和睦,全社会就能和谐,就能战胜一切。

 

 

第三章先秦墨家政治思想

一、兼爱交利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大治。

兼爱、交利思想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办法。

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就是个人、家族、国家之间不分彼此。

他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大乱,是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不相爱。

当察乱何起,起不相爱。

所以要改变天下大乱局面,就必须采取兼相爱、交相利的办法。

墨子的“功利思想”。

墨子所谓的“功利”为的是整个社会的公益,他认为,做好事是要看效果的。

在具体的环境中,在现实生活应该是能实现的。

【墨子的人性观】:

墨子倾向于人性恶,“利所得而喜,害所得而恶”,因此,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国家应该靠外部的力量实现引导人们走向兼相爱。

——尚同、尚贤、天治民。

二、尚同:

建立统一的约束和规范人的行动标准、统一的价值标准,即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和伦理规范。

因为一旦标准混乱、意见分歧,就会引起语言思想的不同,甚至造成肉体攻击。

人的行为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人肯定会动乱无序。

但墨子认为,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只是一个人或其中一部分人来建立,这些人是圣贤之人。

三、尚贤:

尚贤即崇尚贤人。

四、天志民鬼说:

“天”是有意志的,有惩恶赏善的能力,它有无上权力,君临天下,连天子和三公都处于其监督之下,若君主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必然会遭受到惩罚。

正所谓“顺天意者,交相利,兼相爱,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子崇尚“鬼魂说”,鬼魂是指死去祖先的亡灵。

他认为,阴阳相通,会以托梦的形式来告诉人们行为的善恶。

所以,人们应该做好事、做善事,并将这种意志内化于心。

五、节用;

六、非攻:

反对不义之战。

倡导人道主义情怀,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统治者要以武装和平的方式来消灭战争,要能征善战,善于防守,唯以自卫的方式来对抗侵略,使敌人不敢来犯。

第四章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道家学派政治思想:

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道法自然”为哲学基础,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使用“柔弱之术”来管理社会,主张“小国寡民”的国家模式。

二、老庄的政治思想:

(一)“道法自然”:

老庄提倡人们应该顺应万物的天性,让万物按自己的天性走自己的路。

在政治社会中,人们也有自己的天性,统治者应该根据他们的天性来组织政治生活,让他们进行自行管理、自行引导,反对统治者控制、干预,矫揉造作,以防止政治破坏、压抑人的天性。

(二)无为而治:

统治者治理社会应不以严刑苛法来控制,也不以所谓的“德”、“礼”来约束人,反对苛政,反对横征暴敛,反对耕战。

“治大国如烹小鲜”(少折腾)

无为而治:

无为含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性管理自己。

老子认为统治社会不需要严刑苛政,不需要严酷的法律、不需要繁琐的礼仪,来控制人民、压迫人民,而是要打破苛罚、礼仪、法律,让人民自己管理自己。

认为无为统治就是要反对法家和儒家的有为统治。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相关文献: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人有天生自我管理、自我调配的能力。

(三)柔弱之术:

统治者不与民争利,应该用魅力来感染民众,“行不言之教”,做民众的榜样、表率。

(四)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老子八十章论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方法而不是治理“天下”的通法,上古时期,“国”特指诸侯的封地,小国寡民,当然是让诸侯国的势力弱小,而不至于影响到中央的统治。

另外的国家治理方法比如在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中详细论述了治理大国的原则。

在八十章中,老子认为治理诸侯国要首先自守,发展自己,使民众安居乐业。

 

第五章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管子的政治思想:

1、最早提出“尊君重势”,顺民爱民;

2、提出法治的重要性;

3、法治产生的条件:

法律上的稳定要有好的经济基础。

二、商鞅、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1、法:

法是维护专制政治的工具和手段。

法是统治者阶级意志的表现,是国君惩恶禁奸的手段。

韩非子认为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法布令、轻罪重罚和刑无等级(量刑)

2、术:

阴谋术。

术是驾驭群臣的手段,主要针对官吏。

术是国君独占的,是秘而不宣的。

主要有七术,是国君用来洞察群臣的八种奸术采取七种对抗的策略。

3、势:

是指国君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臣民是服从国君的统治,国君有绝对的权力,暴力威吓,国家是暴力机器,若不服从,即惩罚。

李斯认为国君是独治天下而无所制。

韩非子主张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反对以道德来统治,实质上是指把道德划出政治之外。

第六章秦汉时期的儒法争胜与合流

董仲舒天人感性学说: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

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

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

如果统治者的活动遵循天地阴阳五行运行法则,天就会奖赏他(天降祥瑞-风调雨顺),如果不遵循,天就会降灾异样,就会有“天谴”。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

鲍敬言的“无君论”

1、远古之世,本无尊卑;

2、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即无君论。

其中,经济上反对剥削,主张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思想上反对君权神授;

3、《抱朴子·外篇诘鲍》葛洪;

4、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

5、“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

6、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1)对君主穷奢极欲的生活作风的批判;

(2)对君主的财富是来自对人民的盘剥的批判;

(3)对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斗争是不可解决的批判;

所以,鲍敬言认为君主是万恶之源,要解决之,只有取消君主制度,建立一种无君无臣的社会,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第七章唐代的儒家政治思想

一、韩愈的政治思想:

(一)尊君抑民说:

《原道》“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封建统治者的人性看作是上品,而把被剥削人民的人性则视为下品,而且认为这种封建等级制以及等级性的人格是天理自然,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圣人的出现是人民的福祉,人类的各种文明都缘于圣人的发明创造。

而圣人就是现实政治中的君主。

(二)愚民政策:

国君统治天下,不让老百姓知道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己说”议政,民间不要批评政治。

反对孟子“传贤不传子”的学说,主张“传子不传贤”(面临政治斗争)。

二、柳宗元的政治思想:

(一)国家和政治的起源:

“天命王权”学说、“国家暴力说”权力的本质是行使强权,政权建立是强者政府弱者,愚者斗争。

国君的产生就是暴力政府的结果。

(二)天人相分的学说:

继承荀子天人相分学说,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天是自然的,没有惩善罚恶的能力。

统治者只要把自己政治治理好就行了。

 

第八章

第九章明末清初的反专政政治思想

一、名词解释

1、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三纲八目中的三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天命王权:

《贤良对策》: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将王位传给贤人或儿子。

从一个王权转移到另一个王权。

3、兼爱交利: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大治。

兼爱、交利思想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办法。

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就是个人、家族、国家之间不分彼此。

他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大乱,是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不相爱。

当察乱何起,起不相爱。

所以要改变天下大乱局面,就必须采取兼相爱、交相利的办法。

4、民本思想:

民本:

贵民——非常重视人民是政权的根本,民意是政治的基础,民心的相背是政权转移和取舍的最终标准。

革命——诛一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我民行。

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体,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要体现民心。

在人民关系处理上,政府绝对有安民扶民的义务,而人民无绝对服务政府的义务,当政府失职的时候,人民可以起来反抗政府,进行革命。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5、无为而治:

无为含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性管理自己。

老子认为统治社会不需要严刑苛政,不需要严酷的法律、不需要繁琐的礼仪,来控制人民、压迫人民,而是要打破苛罚、礼仪、法律,让人民自己管理自己。

认为无为统治就是要反对法家和儒家的有为统治。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6、法:

法是维护专制政治的工具和手段。

法是统治者阶级意志的表现,是国君惩恶禁奸的手段。

韩非子认为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法布令、轻罪重罚和刑无等级(量刑)

7、术:

阴谋术。

术是驾驭群臣的手段,主要针对官吏。

术是国君独占的,是秘而不宣的。

主要有七术,是国君用来洞察群臣的八种奸术采取七种对抗的策略。

8、势:

是指国君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臣民是服从国君的统治,国君有绝对的权力,暴力威吓,国家是暴力机器,若不服从,即惩罚。

李斯认为国君是独治天下而无所制。

韩非子主张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反对以道德来统治,实质上是指把道德划出政治之外。

二、简答题

1.道家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之一,它与法家的“法制”理念、儒家“礼”思想的“有为”相对立。

无为而治是指老庄希望统治者治理社会时,不要用严酷的法律和繁琐的礼仪,不要以苛政来控制、压迫民众;而是要打破繁琐礼仪,让民众自己来管理自己;无为而治的最终目标是人治,无为实际上蕴含着“无为而无不为”。

相关文献中,老子对法家的批判是: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兵者,不祥之器”、“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师之所过,荆棘生焉”。

老子对儒家“礼”思想的批判有: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者”、“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与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2.孔子的“仁”道

首先,“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其核心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其次,“仁”的意思是“爱人也”,强调爱弱势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内心的同情心、博爱之心;所爱之人要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到朋友,进而扩大到四海之内的人;“仁”的最高目标是要使天下人能获得良好的政治秩序;

第三,“仁”要通过“忠恕之道”的方法来实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孟子的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中“贵民”的理念,“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是政权的根本;民意是政治的基础;民意向背是政权转移和政权取舍的最后标准,据此,国君应该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相关文献:

“得其民,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得丘民者为天子,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还指出,国家政权的转移标准: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传贤或者传子,天与之,人与之”。

表面上政权是由天决定,实际上是由人民决定的。

4.鲍敬言的“无君论”(采用的是应先环同学在讲台上的讲解和后来老师的阐述,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可以分享)

1)远古之世,本无尊卑;

2)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即无君论。

其中,经济上反对剥削,主张人民自给自足,安

居乐业;思想上反对君权神授;

3)、《抱朴子·外篇诘鲍》葛洪;

4)、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

5)、“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

6)、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1)对君主穷奢极欲的生活作风的批判;

(2)对君主的财富是来自对人民的盘剥的批判;

(3)对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斗争是不可解决的批判;

所以,鲍敬言认为君主是万恶之源,要解决之,只有取消君主制度,建立一种无君无臣的社会,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5.韩愈的尊君抑民思想:

《原道》“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封建统治者的人性看作是上品,而把被剥削人民的人性则视为下品,而且认为这种封建等级制以及等级性的人格是天理自然,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圣人的出现是人民的福祉,人类的各种文明都缘于圣人的发明创造。

而圣人就是现实政治中的君主。

9.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

(一)君民关系的讨论

(1)国君的设立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家一己之私利

《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三代之后,整个国君都堕落了,为天下服务的义务转化为自己的私利服务,从此国君的职能本末倒置。

“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子传孙,享受无穷。

(2)民主君客关系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安宁者,为君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