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23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历年真题.docx

教育学历年真题

ji2002——2005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试题汇编

一.填空题:

(2002)

1.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是:

礼、乐、射、御、书、数。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教学过程理论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6.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方面的工作。

7.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8.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注重德育的现实性;二是讲求德育的理想性。

(2003)

1.欧洲封建社会中的教会教育内容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2.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或教案计划。

3.在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曾出现过教育万能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错误理论观点。

4.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5.教育有两大社会职能,一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二是促进新生代的成长。

6.教育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7.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受教育者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以及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8.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9.教学方法中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以及学校讲演。

10.“春风化雨”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教师采用小红花、插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2004)

1.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论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2.我国古代教学内容中“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两种教育体系,分别是斯巴达和雅典。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个性。

5.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法”是指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6.教育方法中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以及学校讲演等。

7.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8.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

9.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1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2005)

1.欧洲封建社会中的教会内容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后教导工作、成绩的考核和评定。

3.教育有两大社会职能,一是传递生产经验,二是传递生活经验。

4.教育中的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5.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他们系统的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8.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

9.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0.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其中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预测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论语》和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都记载着有关教育方面的言论思想。

3.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7.赫尔巴特规定了教学步骤是: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8.实用教育学派(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

9.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0.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12.《四书》、《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五经》包括《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13.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

14.“骑士七技”指的是: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5.学校教育区别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是,学校教育加强了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16.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17.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18.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9.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主观能动力。

20.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1.所谓教育的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2.所谓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

23.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25.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6.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2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8.1902年,首次指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这个学制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kui’mou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解放初期我国所用的学制是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

29.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30.形式课程论和实质课程论是资产阶级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

31.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三种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32.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3.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组成。

34.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突出表现为整体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几个特点。

3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6.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两种。

37.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38.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39.德国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

4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即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4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他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4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3.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补充)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谈论法、研究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谈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注意对每种方法的理解,对号入座)

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组合有三种: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材料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注意对每种教学的理解,对号入座)

4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5.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集体上课。

46.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47.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8.备课中的“三写”是: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49.备好课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50.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51.教学评价主要包括: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的评价。

52.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53.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例如:

摸底考试)

5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例如:

在课上进行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55.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56.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57.相对性评价适宜于人才的选拔,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58.绝对性评价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人才选拔。

(注意理解这几种评价的划分依据及其含义)

59.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

它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

60.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61.德育中的三种内部矛盾是:

认识性质的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62.道德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品德有由道德得到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个因素构成,所以道德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63.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6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65.说服包括: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66.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锻炼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注意对每个方法的理解,对号入座)

67.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68.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69.美育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

70.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文化知识教学。

71.课外活动的特点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

72.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73.一个真正的班级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74.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可分为全面总结(一个学期的整个工作的总结)和专题总结(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的总结)。

二.选择题:

(2003)

1.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c)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制度d.民族文化的传统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

a.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基础的矛盾

b.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

c.德育要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

d.知和不知的矛盾

3.学生年龄特征应包括下列哪两个方面的特征?

(c)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认识和性格的特征c.生理和心理的特征d.个性和性格的特征

4.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a)

a.《普通教育学》b.《爱弥尔》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

5.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指(b)

a.实验法b.演示法c.参观法d.社会实践

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a)

a.观察法b.访问法c.问卷法d.调查法

7.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8.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9.课外校外教育是指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的(d)

a.社会教育的总称b.家庭教育的总称c.成人教育的总称d.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10.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b)

a.五分制记分法b.等级制记分法c.文字记分法d.数字记分法

(2004)

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2.《学记》上说:

“不凌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注意相关语句的考查)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P.233“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c.巩固性教学原则(P.23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d.启发性原则(P.23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相关链接)可接受性原则:

古代墨子云“夫智者必量其所能至而从事焉”。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我国古代以来提倡“文以载道”。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注重知与行的研究。

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曾说过“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3.欧洲奴隶社会中的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b)

a.智力训练b.军事体育训练c.艺术训练d.文法修饰训练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a)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d)

a.壬寅学制b.kuimouc.壬子kuimou学制d.壬戌学制

6.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c)

a.教学指导书b.教学参考书c.教科书d.教案

7.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d)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教授课程的方法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d.品德的教育

9.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b)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0.班级体的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班委会b.开展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d.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2005)

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b)

a.《教育论》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d)的《教育与发展》一书。

a.步卢姆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3.中国历史上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4.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a)

a.教育者b.导师c.教师d.教授

5.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的选择性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称为(b)

a.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b.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c.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d.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6.与活动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是(c)

a.形式教育论b.实质教育论c.学科课程论d.学科结构论

7.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与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培养方案d.教学设想

8.提出五步教学法的教育家是(b)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赞可夫

9.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d)

a.实验法b.练习法c.实习法d.演示法

10.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是(c)

a.总结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

三.简述题: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2002)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注:

每个小点各1分)

2.简要评述形式教育论.(2002)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可以分为若干种官能,而每一种官能均可以单独训练。

应用到教育上,主张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

因为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可以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而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练学生智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如希腊文、拉丁文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而数学、逻辑学能训练学生的思考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足轻重的。

形式教育论的观点强调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是学校教育和学生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注:

第一段3分,解释什么是形式教育论;第二段2分,分析形式教育论的利弊)

3.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哪几个基本阶段.(2002)

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注:

每个小点各0.5分)

4.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002)(200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注:

第一段2分;第二段,每个小点各0.5分)

5.道德情感及其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2002)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它一般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或某中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

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中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

(注:

每段各2分)

6.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2003)(2005)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过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使学生在培养人方面具有好的效果;/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注:

每个知识点各2分)

7.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什么…它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2003)(2005)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

他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互相联系的四个基本阶段: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注:

什么是认识规律2分;如何表现每个点各1分)

8.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003)(2005)

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本门学科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条件;教学的条件。

(注:

每个知识点各1分)

9.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2003)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