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13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docx

让好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

让好习惯伴陪孩子的一生

                 ——   我的家庭教育观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家庭教育座谈会。

在此,向今天所有到来的或者没有到来的家长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感谢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感谢您信任我,支持我,配合我的工作。

这次期中考学校统一规定班主任们要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其实我对家庭教育经验并不多,经过多方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今天就将自己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所得与家长们分享一下,有不认同的地方欢迎家长们提出来共同探讨。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大家都有一种输不起的感觉,我认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小时候,越早越好,正与古语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正像一位哲人说的“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下面我谈五个方面的主题:

孩子应该养成的哪些好习惯;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亲子交流应掌握的技巧,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如何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一、孩子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

(一)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有这样一个家庭,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俩从小就聪明伶俐,招人喜爱。

父母为了让兄弟俩得到优质的教育,将他们送到了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就读。

入学一段时间后,爸爸妈妈发现同样的作业大儿子通常半小时就能完成,正确率很高,而小儿子……于是,父母开始关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

他们发现大儿子非常专心,很少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通常一坐下就写作业,……而小儿子每次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跟妈妈说说话,一会儿到食品柜找点东西吃……

  原因找到了,两个儿子学习效果的不同,不是智力的原因,而是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专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养成专心仔细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孩子一生的工作和生活。

    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到班上听一节课,就知道哪些家庭没有进行早期教育的,你会看到很多孩子坐不住,不会听讲、不会拿笔、不会看书,更可以想象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还小,在学习压力不是很大的时候,学习三心二意、粗枝大叶是很自然、正常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业的增加,他没时间分心,自然就好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明白早期教育花一分的气力,后期教育花百倍努力的道理。

12岁以前是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期,过了这一阶段,要想让孩子再形成什么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要重视早期培养孩子专心仔细的习惯。

对刚上学或习惯不好的的孩子需要家长督促并适时陪读一段时间,据专家介绍持续的牵引,引导孩子做下去,坚持21天,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然后放手,这叫带飞。

21天养成好习惯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1~7天是开始阶段,对于新的习惯你会觉得不适应,做起来有些不自然,不舒服,这就需要你时刻提醒自己刻意去做。

      7~21天左右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坚持,对于新习惯你已经感觉比较适应,做起来比较自然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从前的坏习惯又会冒出来,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坚持。

      21~42天左右是养成阶段,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和适合了这些新的习惯,变得习惯了,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

      将这些习惯延续到90天,这是习惯的稳定期。

跨入此阶段,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想要改变又需要一个刻意改变的90天循环。

      所以,你觉得有什么坏习惯要改,好习惯要养成,那么制定一个90天的计划吧。

     为了您的孩子,希望您和孩子一起努力----坚持,以后您就不会为孩子的学习习惯而操心了.

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为家长支招)

(1)要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思考状态。

孩子在写作业之前就要把与学习无关的玩具撤掉,将喝水、上厕所这些琐事都做完了,静下心来学习。

不能边写作业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写作业边玩。

(2)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进进出出、大声说话,也不要把电视、音响等声音开得很大。

孩子学习时父母最好也能静下心来看书看报或做家务。

(3)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有时孩子会说:

“这么多的作业烦死我了!

”而你可能从心理上要压一压孩子的心烦,顺口说出:

多什么多,又不是你一个人多。

既然多,就赶紧做,还磨蹭什么。

如果你换一种说法:

今天的作业确实有点多,一天学习下来也累了,要不你先休息一会儿再写。

这时孩子大多能安静下来。

因为孩子感到父母理解他,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4)给孩子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

根据作业内容,规定完成作业时间,要求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省下的时间可自由支配。

千万不要孩子完成一项任务,觉得孩子没事干,就再布置一点任务,长此以往,孩子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正完成后还有别的任务,我干脆慢点写,有很多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就是让父母“逼”出来的,而且一旦形成很难改正。

(5)帮助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不少孩子做作业时只顾赶速度,很少顾及一些细节的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题。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错题本,避免二次犯错。

   另外,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白:

学习,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

家长一定忌讳说这样的话,如,“赶快给我写作业去”;“你给我考不好再说”……这些话常从家长口中流出,孩子就会认为他是为家长学的,“妈妈,我给你写完作业了”、“爸爸,我的铅笔断了,你给我削削”,更有甚者,一些高年级学生还会拿学习要挟家长:

“你给我做(买)…..,我就给你学……”、“你再……我,我就不给…….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国家教委以这样的力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作为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要着力培养他和好书交朋友,建议每个家庭都能设立一个专门的书橱或书架,让孩子一睁眼就能闻到书的香味,一伸手就能取到爱看的图书。

孩子识字量小的时候,可以是家长读,孩子听;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长,可以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孩子会的字让他读;慢慢地孩子就能借助拼音自己阅读了。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交流看书的体会,激发孩子爱看书的兴趣。

同时也建议家长孩子生日、过年、六一儿童节都能用书作礼物,让孩子真正和书成为最好的朋友。

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应如何指导孩子看课外书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1)父母要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

读书要善于交流。

家长及时与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比如让孩子给父母朗读书中的精彩片段。

俗话说:

言教不如身教。

天天学习的父母,是对孩子最大的“诱惑”。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父母先要对阅读充满兴趣。

以智慧引导孩子,智慧的来源——学习。

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他无形中感到;父母在学习,我也应该学习,大家都在学习即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

所谓书香门第才子多,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家族读书氛围好。

父母的言传身教自然给孩子良好的影响。

案例1:

              人在书中,书在人旁

    北海学校有一个老师名叫李静,她常常想:

一架子书培养了一个大学生。

由于她女儿从小养成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书成了她女儿的最爱。

记得她女儿两岁的时候,李静老师外出开会回来,给她买了一包字母形的饼干,一本童话书,同时拿出来给女儿,她女儿选择了那本书,而且还缠着李静老师把这本书给她读完,才肯吃那包饼干。

因此,买书、藏书、读书成了李静老师她们家的特色。

她们家床头、沙发、桌子,甚至洗手间都能看到书。

过去房子小是小书架,后来房子大了就换成大书架,她女儿卧室的整个西墙是个大书橱,几次搬家,书橱都占有利“地形”。

可以说她女儿是在书中长大的,人在书中,书在人旁,书总是在她女儿随手可及的地方,为她女儿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她女儿也不负所望,如饥似渴地读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还建立了摘抄本,对书中好的段落,还摘录一些,并做些点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高考取得了理想成绩。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可以带孩子驶向无限宽阔的知识海洋,不但能够拓展孩子的阅读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孩子的情操,书中的人物故事可以转化成潜移默化的动力,影响孩子真善美观念的形成。

   我常常看到很多朋友家,装修得特别豪华,收拾得特别干净,就孩子学习的写字台也干干净净,很是羡慕。

但反过来又想,家干净得没有张纸、没有本书,孩子会爱读书吗?

孩子读书需要诱导,就像商家诱导消费一样,想想建超市之前,消费者会这样疯狂购物吗?

其中原因之一是开放式的货架摆放,诱导了大众的消费。

(2)经常去书店和少儿图书馆。

选书时考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不强迫孩子读他不感兴趣的书,以避免造成他对书籍的反感。

主动和孩子商量并带孩子一起去买书。

让孩子挑选他所喜爱的,有助于他健康成长的书,家长可做参谋。

(3)不要只给孩子买学习参考书,(一点通、课课练等)要让孩子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不爱看的书,讲一半,激起他的兴趣,鼓励他自己去看书,如《岳飞传》、《水浒传》、《抗日战争读本》)

案例2:

                读了三遍四大名著

  李静的女儿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中国的四大名著读了三遍。

在小学读的是绘本的,图文并茂,帮助她初步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在初中读的是改写后的简易版本,更深一步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含;在高中读了四大名著的原版著作。

当时电视时逢播放《西游记》、《红楼梦》等电视剧,她女儿看着电视剧读原著,更有助于她理解书里面的故事和情节。

她女儿读书有两个特点:

一是很会利用时间。

放学回家后,只要饭没做好,就自觉地到书房看书。

外出吃饭访友,总是带着课外书,当大人没吃完饭或在聊天,她早就津津有味的享读自己带来的书了。

二是很专注。

读起书来没有时间观念。

姥姥做好饭总是叫她好几遍吃饭。

有一次她告诉姥姥以后吃饭叫一遍即可,否则会打断她的思路的。

   很多家长提出同一种问题:

什么什么样的书,孩子是不是不应该读?

李静总是告诉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小时候,切记这也不许读,那也不许读,孩子逆反了再也不读书了。

李静的女儿在高中还读过金庸的武打小说,武打小说属于消遣类书,一方面可以缓解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金庸那丰厚的语言功底,生动的富有想象地描写,让女儿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当然家长应把握着,不能让孩子迷恋武打小说。

看到孩子喜欢什么书,作为家长应该了解该书的大体内容,同孩子交流交流。

(4)每天要有固定的时间。

如:

每晚7:

30分到8:

00,提倡至少“一刻钟”读书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时间,引导孩子读书,督促孩子形成阅读的好习惯。

(5)孩子读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自己解决,边读书边动脑边思考。

高年级鼓励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

   

(6)良好"读"姿、保护视力:

养成只要阅读,就端座于书桌前。

读书30分钟后,眺望远方5分钟。

(7)勤于记笔记。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

从小教给孩子建立好词好句笔记本。

为写作打好基础。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四个一”,即:

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一张高矮合适的桌椅,一盏光线适宜的台灯,一台录音机或复读机。

家长在行为上要做到“四少一多”。

即孩子学习时,家长尽量少看电视、少玩游戏、少玩牌、少聚会,多看一本书。

特别是当孩子在学习时,你千万不要在一边悠闲自得地看电视,不要过多地在外应酬,不要频繁地接待客人大声接电话等。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孩子学习你在一旁看看书。

那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才能有威信,才有说服力。

家长的表率作用千万不可忽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来的,家长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其实说到底,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榜样的教育,父母要做孩子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榜样。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孩子的“后勤部长”。

许多事家长代替做了,孩子没有锻炼机会,失去了家庭任务角色。

长期下去养成了孩子啥事都依赖家长,啥事都懒得去做,更谈不上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要做好那种责任心。

很多家长不理解,你做家长的替他做了,他还不领你的情。

  例:

每天早晨总能看到一些家长一手拎着书包,一手拎着水壶,嘴里还不断地说:

“快走,到点了。

”孩子在一边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关怀过度使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等到孩子大了,想纠正时已经晚了,因为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

家长要尽量做到:

引导孩子(不是代替)做一些孩子该做的事;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

放手让孩子去锻炼,不要怕孩子做的不尽人意,更不要抱怨孩子做了半天没做好。

让孩子知道:

 1、我不小、我能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

  

(2)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桌面铺位干净整洁。

  (3)自己整理书包、书桌、书柜、房间。

  (4)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

  (5)帮助妈妈学做家务事

 案例3:

             做一半示范留一半尝试

  有一次我跟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家长交流,家长颇为自豪地说“早上为了让孩子节省时间,每天都是孩子吃着饭,家长给系鞋带”,我很诧异。

  我想我们不该为孩子包办一切,而应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实践生活能力的机会。

我们做得那半是给孩子树样板、指明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这样能巧妙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加上家长的启迪和示范,孩子不用强迫,高兴得去尝试,完成之后很有成就感。

家长不动声色的就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以此类方法,孩子不断学会一些生活技巧:

洗衣服、包饺子、缝口子之类的日常小事。

  而我们周围的很多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就包办一切家务劳动,确切地说剥夺了孩子一切劳动机会,使孩子错过了培养服务意识和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等长大了家长又抱怨孩子这也不会干,那也不会干。

整天唠唠叨叨,使孩子逆反、厌恶,家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由此看来,从小不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为家庭幸福和孩子一生负责,一剑双雕的好事。

 

案例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身边有一个黄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她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很小的的时候就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吃饭开始,自己能抓饭吃,大人就不喂饭。

自己能穿鞋,大人就不帮着系鞋带。

记得她孩子两岁多的时候,自己就能穿衣服,那是冬天的早晨,还是爷爷发现了并计时的,女儿穿衣服用了整整四十分钟,爷爷对孙女的耐心和毅力大加赞赏。

她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清明节前一天,学校老师布置做小白花,第二天去祭扫烈士陵墓。

那时她女儿刚六岁多,黄老师就鼓励女儿自己做,一会功夫女儿用餐巾纸折了四朵小花,第二天孩子信心十足地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花去献给先烈。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

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随之而来的快乐。

   现在有一些初中孩子的家长,早上为了不耽搁时间,还帮助孩子穿衣服和鞋子。

表面上是节省了时间,而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

孩子的独立能力是从小时开始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家长过分的保护孩子,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体验成功的感受,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不但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还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自立的机会。

俗话说:

懒娘养出勤快女儿,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做,孩子不会,家长可以做示范,这样孩子长大了,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你都会放心。

2、 学会做事有条理。

    我们经常说:

某某人做事说话非常有条理,做事计划性很强,这就体现出一个人的习惯,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家长教育孩子做事有条理:

(1)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主次分明,计划性强。

(2)今天要做的事不推到明天去做。

(3)做事有板有眼,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好

   有一个孩子习惯很好,上小学六年中,从没有因为忘了带学具而影响上课,他有一个好习惯,在写完作业后,看着课表准备第二天的学具。

有一次,我特意接触了这位孩子的家长,家长说:

“我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作业催促过,孩子知道放学回来先写作业,后干别的事。

我也很少给孩子检查作业,不是不管孩子的学习,而是让他知道,那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事。

”(每天先写作业,星期五晚上回来玩一会电脑,看一会电视;洗衣服;写作业),现在好多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很多时间都花在找东西上,白白浪费时间;学习用品总是由父母代替整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

 3、学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

  

(1)诚实、守信、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

  (3)与客人主动打招呼,多用礼貌用语

  (4)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大声喧哗、追逐打闹

(5)讲究卫生、穿戴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

二、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一)实施教育爱不是本能的爱

   我想:

爱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

母鸡护小鸡,成鸟喂雏鸟。

动物界爱子之故事比比皆是。

人是高级动物,爱孩子更是本能。

但一定要走出溺爱的误区,有条件的爱,有原则的爱。

实施教育爱。

    我常常见到身边的朋友,孩子喜欢吃红烧肉,她做一盘红烧肉,就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喜欢吃炸鸡,她买一支炸鸡,大人一口不舍得吃,直到看着孩子吃完,自己还心满意足,当然孩子只管自己埋头的吃,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每顿饭凡是自己喜欢吃的,就把盘子拉到自己眼前享用,试想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好吃的自己吃,没有养成分享的习惯,长大了,还会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吗?

与人相处还能不自私吗?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

儿子吃香蕉,母亲买了六只香蕉,拿在手上,看着儿子一只一只吃了四只。

这期间儿子没有问过一次母亲要不要吃香蕉。

剩下两只,母亲以为儿子吃不下了:

“总该叫我吃了吧?

”儿子却说:

“你给我拿着,等一会我还要吃。

”可能大家看了都觉着这孩子不懂事,我到觉着这位母亲是不是应该反思:

是否是自己亲手教育导致的悲哀啊?

案例5:

    黄老师的女儿一岁多的时候看过一本图画书,书名叫《红脸蛋绿脸蛋》,大体意思是小孩好好吃饭不挑食,就变成红脸蛋,漂亮可爱,不好好吃饭,不吃水果,不吃蔬菜,就变成绿脸蛋,当然又丑又不讨人喜欢了。

这就成为黄老师让女儿好好吃饭的一张王牌,一旦不好好吃饭,就拿出来亮一亮,慢慢地引导着孩子养成了吃饭的好习惯。

有的家长跟我诉说,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边吃边玩,有时一家三代追着赶着也不吃。

孩子的性格是在习惯中形成的,而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是养成教育,要循循善诱的进行引导,如果每顿饭都追着、赶着、喂着吃饭,孩子还以为你和他做游戏了,好玩极了,有时还故意不好好吃饭,逼着你和他做这种游戏。

    美国变戏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食欲是一种人的本能需要,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一个不吃零食的人,都会有正常的食欲。

   我看下面这个事例,是促使孩子主动用餐高招:

有一独生子小明,今年8岁了可看上去却只有五六岁的样子,细胳膊细腿,十分瘦弱。

她的妈妈常抱怨道:

“这孩子总是挑食,不喜欢的就一口不吃,宁愿饿着。

”医生建议用:

“行为疗法”即如果孩子拒绝用餐,就将食物收走,不强迫他吃,也不给其他零食。

通常这种办法很见效,知道不吃就只有挨饿的孩子以后再也不敢轻易放弃眼前的食物了。

小明的妈妈与家里人一起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子方案”:

吃饭的时候,大家各吃各的,谁也不主动劝小明吃这吃那,更不许替他夹菜。

如果小奇不吃饭,也不批评他,似乎他吃不吃饭并不是很重要。

刚实施这个方案,小明坐在桌边不肯吃,爸爸妈妈只埋头吃饭,没有理他。

小明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奶奶,奶奶也是强忍着不去理会。

小明愤愤离开饭桌等着奶奶上来哄他,可依然没有动静。

小明一口饭也没吃,上学去了。

吃晚饭时,他又摆出绝食姿态,然而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到了晚上9点钟,小明终于忍不住了,大喊:

“妈妈。

我要吃饭!

”看着小明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家人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二)把握奖惩有度的原则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案例6: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你对孩子怎样描述,他们就怎样以你描述的那样成长,你说他是个无赖,他就会慢慢变得像个无赖;你说他聪明,他就可能真的变得十分聪明。

很多父母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有很多优点不表扬,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用自己的爱,更确切的说用自己的偏见一步步扼杀了孩子的美质,他们自己一点都不知道。

   我曾经在《哈佛家训》中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新泽州市一所学校里,由26个孩子被安排在教学楼最里面的一间昏暗的教室里。

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

有人吸过毒、有人进过管教所、有一个女孩甚至在一年内堕过3次胎。

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

就在这时,有一位叫菲拉的老师接替了他们的班主任,菲拉没有像以前的班主任那样,首先对孩子训斥一顿,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而是为大家出了一道题:

有3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

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而且嗜酒如命;

C:

曾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请同学们回答:

1、在这3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们认为会是谁?

2、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毋容置疑,对第一个题孩子都选择了C;对第2个题,大家的答案几乎一致,要么成为罪犯,要么成为成为社会照顾的废物,而C呢,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注定成为社会精英。

   然而,老师的答案让孩子们大吃一惊。

“孩子们,你们的答案也许符合一般的判断,但事实上,你们都错了。

这3个人大家都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3个著名的人物——A是弗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

C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取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

”学生们都呆呆的瞅着老师,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老师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人不是完人,连伟人也犯错误。

从过去的人影中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老师的这发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中有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

就连当年最爱捣乱的学生,也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原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因为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是菲拉老师第一次让我们知道过去并不重要,我们还可以把握现在和将来。

”孩子们长大后回忆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人的对孩子的确认太重要了,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因此,家长一定多夸夸自己的孩子。

表扬和夸奖自己的孩子是家长每天都要做的事。

2、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教育就是让孩子有一种责任感,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决不等于体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