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107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docx

江苏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7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18分)

论 名 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

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

“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关于“立功”与“立言”二者的区别,第2段中说“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3、4两段中指出“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第3段说“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而第4段则指出“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整合出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参考答案: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读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解读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

同时,解读第一句要把握关键词——“绝对价值”,解读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有些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些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

对“绝对价值”的体会,要抓住文中的“品格”“靠其本身”“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来进行概括,如果答成“名声是依靠本身品格、伟大的头脑和心灵”也可算作正确;第二点应体会的潜台词是“有些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意即“有些没有获得名声的人也同样有其绝对价值”。

  参考答案: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而叔本华认为“立言”优于“立功”。

谈对“三不朽”的认识,似可从重要性的角度,以谈“三不朽”的排序作为切入点。

  参考答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还应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作了统一要求(见“小说阅读”单元“考纲阐释”)。

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从选材上看,选文比较偏重名家经典。

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14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涵盖文学类文本和非文学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论述类文本增添说理散文,这点应予以高度重视。

 

 

 

 

 

Ⅰ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考点透视

概念的表现形式为词或短语,对概念的考查主要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进行。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标志。

在逻辑学上,概念的外延是由概念的内涵决定的,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涵盖了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

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成反比关系:

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所谓“重要概念”一般指:

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②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③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④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⑤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江苏卷2008年、2010年、2013年都涉及对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而且试题的答案都必须结合文本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来分析,预计今后仍会沿用这一考查方式。

典题例析

例: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的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思维导引〗想要准确理解“静趣”的含义,首先要找出答题的区域,找出相关语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作者在第4段中说“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再用精练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静趣”是指心界的空灵(或“摆脱物界的喧嚷”),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解题指津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对文中重要概念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

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

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

第二步:

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

第三步:

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

Ⅱ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透视

文中重要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哲理等等,如果对这些句子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篇文章。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

①点明主旨的句子(即“文眼”句);②显示层次的句子(即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③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④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⑤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对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一直是江苏省论述类文本考查的重点,近五年高考题,除2011年未涉及外,其他年份都考查了这一考点,预计今后这一考点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命题者多从文本的中心句、提领句、结论句、过渡句、概括句或内涵丰富的句子中设题,题型仍会沿袭以往的考查方式。

典题例析

例: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

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

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

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

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

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

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

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

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

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

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

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思维导引〗先分析画线句子的意思,“参加葬礼”和“探望病人”是令人伤心的事,“参加婚礼和庆典”是喜事。

人们对前者热衷,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老观念”,人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从中不难判断出作者对上面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再结合下文所说“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可判断出这是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解题指津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关键词突破法。

我们只要依据文章内容,把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彻,就可以进而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这就是关键词突破法。

2.语句结构透析法。

有一些复杂的语句,须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意: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层层推进,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句子位置入手法。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分析;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表达意图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用这种方法分析句子,带有明显的鉴赏性质,在答题的时候要切记从多角度鉴赏,起码是从正反、你我或褒贬等几个角度来思考。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为:

首先利用题干本身的指定和暗示语,确定答题区域,或是利用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向下或向上延伸确定答题区域。

然后根据命题材料和问题的不同,提炼表述语言。

主要有三种措辞方法:

一是“照抄式”,原文有完全合适的语句,把它抄过来就可以了;二是“选组式”,把文中词句略加组接即成答案;三是“自撰式”,即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透视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

“分析文章结构”常常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及某种结构安排的技巧和作用,外显性、客观性较重。

“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围绕文章主旨、行文线索、中心话题,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部分(词、句、段、层)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篇)之间的关系,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去分析作者某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和好处,去分析作者“谋篇”的动机和效果,内隐性、主观性较强。

从这种意义上说,“把握文章思路”应该比“分析文章结构”更难一些,需要考生认真对待。

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江苏卷在近几年连续出现。

由于论述类文本讲究论证的结构和思路,所以这一考点今后仍会受到江苏卷命题者的青睐,也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一般设题形式为:

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围绕某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典题例析

例: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 与 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

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思维导引〗议论文体,要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第1—2段引入话题,中国人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若压不下去就“捧”;第3段谈人们“捧”的动机;第4—8段是文章的主体,列举了三个事例具体分析“捧”的后果。

最后一段指出对待“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将以上信息加以整合,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解题指津

解答这一考点的试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入手。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的结论部分如何收束、解决问题。

这样我们就大致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2.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

为了表达得清晰,很多文章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这些标志性的词语有:

①关联词。

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

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

②顺序词。

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③总结词。

“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表示分总关系。

此外,还有表范围的词、表解释的词、表过渡的词等。

3.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

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理清思路: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中心论点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抓住了这些语句,也就抓住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钥匙。

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内容要点”是指文章几个主要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章总的思想、观点和看法。

“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高考江苏卷考查的重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此类题主要要求考生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几个分论点,或是文章主要就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等。

典题例析

例:

(2012·江苏卷第15题,文本《笑的价值》见第173页)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思维导引〗先审清题意,确定答题信息区在文章前三段,再找出这三段的中心句:

“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对这三句话的内容略加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解题指津

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试题要掌握以下技巧:

1.从核心语句突破。

文章中能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

这种句子或词语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