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874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 浙科版 种群与群落 作业doc.docx

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种群与群落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种群与群落作业

 课时训练第53页  

一、选择题

1.(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海洋鱼类的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演替现象D.时间结构

答案D

解析海洋鱼类的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

2.(2018浙江鄞州中学生物选考3月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B.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

C.草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是地球上营养结构最复杂的森林带,A项错误;由于沙漠地带一年降雨量稀少,所以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沙漠中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B项正确;草原植物有些依靠营养繁殖,但主要还是进行有性生殖,C项错误;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光照强度和光质的垂直分布决定,D项错误。

3.(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B.只有少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

C.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A项错误;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1∶1,B项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C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D项正确。

4.(2018浙江11月选考,1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

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的增加速度与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变慢,A项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项错误;自然增长率大于0,种群的数量为增长趋势,C项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种群内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所占比例,D项正确。

5.(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考试)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B.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沙漠中的动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

D.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答案D

解析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的陆地群落类型是苔原,A项正确;由于没有大面积的树木,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B项正确;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沙漠中的动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C项正确;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北方针叶林,D项错误。

6.(2018浙江宁波新高考3月模拟)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

答案D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B项正确;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种“代替”是优势物种的代替,因此,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不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D项错误。

7.(2018浙江11月选考,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答案B

解析弃耕农田变为森林为次生演替,在耕地中含有种子等繁殖体。

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如垂直结构会变得复杂,该演替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蛾类的分布呈现随机分布

B.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答案A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蛾类的分布呈现集群分布,A项错误。

有些生物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如蜉蝣和蝉,B项正确。

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C项正确。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D项正确。

9.下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

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

答案D

解析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点之前就已经出现环境阻力,A项错误。

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

D点之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C项错误。

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项正确。

10.栖息在某岛的信天翁从18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000只左右。

这种鸟需要9~11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每隔2年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亲鸟共同育幼。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

B.领域行为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

C.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Ⅲ(凹形)

D.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A项正确。

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

信天翁的低龄死亡率低,而凹形的低龄死亡率极高,C项错误。

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D项正确。

11.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和题图信息无法确定t1~t2时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大小关系,A项错误。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项错误。

t2~t3甲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项正确。

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无法确定,D项错误。

12.(2018浙江宁波新高考3月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

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

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A项正确;因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获的鱼中,大鱼和小鱼的比例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大鱼和小鱼的比例相同,因此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B项正确;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C项错误;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调整年龄结构,以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D项正确。

13.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血细胞计数板一个中方格的实验结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甲

图乙

A.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2的场所是②③,产生酒精的场所是③

B.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转运运输到细胞外

C.图乙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统计该中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共23个

D.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细胞,应计左线和下线上的细胞数

答案A

解析酵母菌需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在②线粒体内;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场所是③细胞质基质,A项正确。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CO2,它们均通过扩散运输到细胞外,B项错误。

图乙中利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数量,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C项错误。

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细胞,应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一个位于槭树林和山毛榉林之间的湖泊由于某种原因干涸了,很快长满杂草。

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个湖泊演变成了一片槭树和山毛榉的混交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1)这个湖泊演变成为槭树和山毛榉混交林的过程称为          ,该槭树和山毛榉混交林属于    群落。

 

(2)该湖泊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3)动物生态学家对该林区周边区域的四种经济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区域

物种  

A

A1

A3

A5

B

B2

B3

B4

C

C1

C2

C3

D

D1

D2

D3

D5

①被调查的四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   ,分布在每个区域中的所有该物种动物组成了    。

 

②生态学家们进一步用         法调查了第三区域中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发现它们的种群密度有一定密度梯度,A的种群密度最小,还发现了各物种间存在着食物关系,且A处于最高营养级。

生态学家们根据上表和进一步的调查资料推出了各动物之间的简单的食物关系是        。

 

答案

(1)群落的演替(或次生演替) 顶极 

(2)B (3)D 种群 标志重捕 B→C→D→A

解析

(1)干涸的湖泊演变成一片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由题意知,槭树和山毛榉混交林是顶极群落。

(2)由题干信息可知,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上升,后稳定不变,A项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和净光合产量不断增加,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和净光合产量达到稳定,B项正确,C项错误。

槭树的起始数量为0,D项错误。

(3)被调查的四种动物中,物种D在四个区域内有分布,是分布最广的物种。

分布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该物种属于一个种群。

调查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如果各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且A处于最高营养级,由第五区域可知,A可能直接以D为食,C的分布区域与D重合最多,C可能是D的食物来源,则B可能是C的食物来源,其营养级最低,可能是植食性动物,故简单的食物关系是B→C→D→A。

15.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0→b时间段内野兔的出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  

 。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   点。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     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比率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     (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属于        。

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    的竞争能力不同。

 

答案

(1)大于 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c

K2~K3 (3)偏高 有利 (4)次生演替 阳光

解析

(1)图中0→b时间段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能是因为该环境中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天敌刚迁入该地区的一段时间,野兔种群数量仍会上升,随后下降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说明c点是天敌的迁入点,种群的K值应该维持在K2~K3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与重捕中被标记个体的比值变大,所以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偏大。

若野兔种群的雌雄比例大于1,说明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较多,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4)草原演变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