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811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docx

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11

2011级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一)

一、导入

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

2007年中国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

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如何:

1、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自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2年的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8年已经达到23.3%,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8万人,2010年超过630万人。

2、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还有部分毕业生专业背景、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有这样的说法:

大学毕业即失业。

就业为何这么难?

大学生的失业率为何始终居高不下?

真的是因为就业岗位太少么?

我国权威的向阳生涯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师专家组研究认为,正如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分析,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什么矛盾呢?

就是有的岗位么没人做,有的岗位人太多。

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存在于个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主要有:

1、定位不清,目标不明。

大量的劳动者,包括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工作频繁变动。

这客观上导致了大量的磨擦性失业;(磨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磨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而引致的失业。

2、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

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永远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3、工作主动性弱,不热爱自己的职业。

相当部分的求职者职业素养太差,对工作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徐小平曾说过“任何人都必须有敬业精神,能把小事干好的人,成功的几率更大。

永远不要抱怨工作有多么无聊、渺小,只要开始工作,就有改进、提升和扩充自己的机会。

做好手头的工作,是目前中国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信仰。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个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存在很多疑虑,诸如:

我毕业后该干什么?

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

我能获得想要的职位吗?

这份工作究竟有没有前途?

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说:

“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因素:

准确了解自己;明白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对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准确认识”。

因此,和大学生就业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的出镜率也是越来越高了。

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为什么要做职业生涯规划?

如何做好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1、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理想、愿望等连续性的经历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

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

2、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社会职业需求相结合,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而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个人主客观条件则主要包括:

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内部因素,也包括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特点等一些决定职业选择的外界因素。

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给自己的未来一个完美蓝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用但不能一蹴而就的学问,需要与大学生活学习同步进行,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准备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这个调查是对一群在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规划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第一类人:

27%的人,没有目标;

 第二类人:

60%的人,目标模糊;

 第三类人: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第四类人: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5年后,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跟踪调查,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四类人:

3%的有清晰且长远人生规划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

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第三类人:

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规划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那些短期人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第二类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规划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第一类人:

是那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

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空白,需要你去填充,灿烂与否,绚丽与否,取决于你的人生规划,你的选择。

所以哈佛大学的这项研究表明:

只有3-4%的人能获得成功,秘诀就是及早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且始终坚持。

大学生涯是整个人生的重要阶段,如果说大学毕业后应迅速起飞的话,那么大学时期就是毕业起飞的助跑期。

我们在座的每名同学都应该对自己的大学期间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和规划。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我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能够科学规划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必要性)

针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但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从长远来看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一项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规划:

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7.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对工作的适应性。

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1.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失业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掌握谋生手段、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升学就业、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给予全面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减少就业、创业活动中的盲目性,克服在择业过程中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理性地规划人生,尽早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

2.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发展方向的需要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大学生呈现出集体“学习无意识”和“考研无意识”。

对部分已经实现了上大学目标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对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感到很迷茫,因而,有的人上网聊天、打游戏或谈情说爱,糊里糊涂地度过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有的人则把前途压在考研上,四年学习时光都花费在考研复习上,忽视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得他们有了研究生学历仍然就业困难。

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特别是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明白在大学的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努力,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产业化使得职业的分工更加细致,产业内容不断更新,同一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其对人才的要求也益加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适时调整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4.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关研究表明:

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一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反之就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从而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5.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减少择业的时间

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认为“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

这些与科学的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盲目就业和择业的直接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

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减少了择业时间,避免了盲目跳槽和不断的求职。

6、职业规划对促进就业的六大意义

所谓职业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定位+目标+通道”,它重点解决人们的三个问题:

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

       职业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人们的“定位+目标+通道”问题,因而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求职速度加快。

当我们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我们的用人单位,告诉用人单位,你就是他的最合适人选,对企业来说,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

2)求职成本降低。

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就可以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因为那将花费你的时间成本。

单凭这一点我们的求职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再加上第一条所说的我们的求职速度将大大的增加,所以热门找工作的时间也将大大的缩短。

3)工作的持久性增强。

    很多人快速离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你无意识的,当然如果是有意识的不认同的话,那很显然会更加加快你的离职速度,在这种因为你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下,比如跟老板或是同事稍微有些矛盾,或是经济收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而外面稍有诱惑,你就会容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

而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历炼些什么,这时候哪怕有再多的诱惑再多的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

4)工作满意度更高。

    因为对工作的认同,因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所以,人们会更加地投入工作,对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

5)充分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很自然的明确了对于自己来讲,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需要锻炼的,哪些是自己比较有竞争力的东西。

这样,在工作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更高的经济收入,你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这时候哪怕你再跳槽,你也不需去求助别人,当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资质时,这时候不是你去努力找好工作而是好工作自然会来找你。

 6)获得更高的回报。

很自然的,当我们对工作更加的投入的时候,当我们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到更高的时候,这时候自然会给企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多的财富,而你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包括名誉上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会很快来到你身边。

四、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程

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最早萌芽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

   20世纪初,我国的职业指导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开始萌芽。

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在学生选择职业中,并实施“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这是中国生涯教育的开山之作。

1917年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达到以“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他还投入相当多的精力于职业指导和职业心理实验两项工作,并于1919年成立职业指导部,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刊发职业指导刊号、职业心理专号。

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所”,此后,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邹韬奋先生。

他在此项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22—1926年,他研究和编译了《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智能测验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实验》第二辑、《职业心理学》等著作,发表了《中国职业指导现况》等文章。

他认为职业指导绝不只是引导如何获得职业,是涉及到教育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工作,要以种种方法助人怎样选择职业,怎样预备职业,怎样加入职业,并能在职业上求进步。

2、停滞空白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

   1929年,当时的南京政府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方案》,规定了一些实施职业指导的办法。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构联合会。

但旧中国,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职业指导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总体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就业的统包统配等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空白。

因为社会不存在需求,在教育体系中也就谈不上设置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被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教育所取代,“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典型的口号。

在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头脑中都没有自己自由选择职业的概念,更没有对职业发展的设想,人们的职业理想被空洞的政治口号所取代,职业追求往往被禁锢在不能或很难实现的理想中。

人不需要思考自身的体质、能力、爱好、兴趣等等,需要做的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着国家计划的安排。

   3、酝酿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期间,大学毕业生实行的是“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制度,主要是由政府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问题尚未浮出水面。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党和政府从国情出发,开始就业指导的酝酿工作。

1986年,劳动人事部编写了就业训练教材《就业指导》供各地对求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时使用,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了初步的职业指导工作。

1989年国家教委印发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终于被改革的利剑击破。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要求,就业指导问题随之开始引起注意。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4、起步实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提上重要日程。

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通知,要求各普通高校正式开设就业指导课,同时加强教材编写工作。

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了明确规定,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机构。

1999年,劳动保障部制定颁布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编辑出版了相应的培训教材,2000年6月,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标志着我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队伍建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是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一次有力推进。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提出和受到关注应该是从21世纪开始的。

2000年10月由北京市学联等单位发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首都高校组织开展“2000年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受到首都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到2001年,国内许多高校普遍开始增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就业指导教材也相继出版,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纵观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曲折的发展历程,突出特点是,初期起步早,中断时间长,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五、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

1、职业的概念:

职业:

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社会学的职业概念:

4个层次。

  第一,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

  第二,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与社会论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

  第四,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计满足精神生活

经济学的职业概念:

4个层次。

  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

  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

  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职业具有经济性。

总结: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

 

2、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

  直观: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活动。

  职业生涯是个体的概念,是指个体的行为经历。

  职业生涯是职业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和历程。

包括“外在职业生涯:

指的是从事一般职业时工作时间、地点、单位、内容、职务月职称、待遇、荣誉称号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名片、证书、工资单等表现出来的东西。

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

”、“内在职业生涯:

指从事一种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能力、心理因素、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主观因素,如需要、动机、能力、发展取向等”。

  职业生涯是时间的概念,是指与工作相关的整个职业生涯期。

职业生涯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3.职业分类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

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其划分职业的标准有所区别。

  1)根据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提出的理论,在国外一般将职业分为三种类型:

  

(1)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把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工作人员两大类。

白领工作人员包括:

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

蓝领工作人员包括:

手工艺及类似的工人、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机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

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地表现出职业的等级性。

  

(2)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六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与其相对应的是六种职业类型。

  (3)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以两种代表示例。

其一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四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

其中8个大类是:

①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②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③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④销售工作者;⑤服务工作者;⑥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⑦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⑧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提高国际间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国际交流。

其二是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的分类。

它把分属于国民经济中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主类下分81个子类,489个细类,7200多个职业。

此种分类对每种职业都有定义,逐一说明了各种职业的内容及从业人员在普通教育程度、职业培训、能力倾向、兴趣、性格以及体质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我国职业分类,根据我国不同部门公布的标准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

  

(1)第一种: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年3月公布,供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

该《标准》依据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即8大类、64中类、301小类。

其8个大类的排列顺序是:

第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商业工作人员;第五,服务性工作人员,第六,农林牧渔劳动者;第七,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八,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在八个大类中,第一、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五、六、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2)第二种: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发布,并于1985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

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即按其所属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级。

门类共13个:

①农、林、牧、渔、水利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