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380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docx

安化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搞

安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3+2”发展战略,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时期。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指导全县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的新环境

“十二五”处在21世纪引发的第一场金融风暴后的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我国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促进培育国内需求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与西部大开发,形成大扶贫格局等重大举措。

湖南实施“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战略”,财政体制省直管县全面推行。

安化处于东西部的结合部,“3+5”城市群的辐射区,基础设施的滞后地,国家和省市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将对我县发展有利。

同时,沿海地区在产业升级中实施“腾笼换鸟”计划,为我县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二)发展的新优势

一是通过“十一五”的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站上一个新的起点。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县GDP达到88.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3.1%。

完成财政总收入5.61亿元,年均增长25.5%。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6.2亿元、31.5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4倍、1.1倍。

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是“十五”的4.78倍,年均增长35.1%,硬化通乡公路223公里,完成通畅工程2178公里,新建防洪干堤20公里,除险加固14座病险水库,解决了20.2万人的安全饮水,新增水电装机65.2万千瓦,硬化街道41.2万平方米,拓展城镇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完成住房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之中。

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59亿元,年均增长34.6%,初步形成了采矿、制造、电力等一批优势产业。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实现加工产值26亿元,安化黑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5亿元,年均递增20.7%。

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28.2︰34.5︰37.3。

深入推进和完成了村级区划调整、行政审批、国库集中支付、成品油税费体制、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等改革。

五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8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2个,中电投、天工集团、紫金矿业、辰州矿业、海螺水泥集团、多凌集团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央企和战略投资者落户安化,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5年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资金累计超过50亿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新增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9.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76.8万人;残疾、五保、特困等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城镇低保达1.46万户,农村低保达2.65万户。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70元、9578元,5年累计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3万人。

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这些都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是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我县地形地貌多样,各类资源丰富,是湖南林业、有色金属、茶叶、药材和水能大县。

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大,其中锑14.7万吨、钨9万吨、钒350万吨、锰200万吨、铁1567万吨、煤2300万吨、重晶石2000万吨、金1.5万公斤。

盛产松、杉、竹、果、茶、药材等农林产品,有木本药材103科,1022种,森林蓄积量达到1271万立方,毛竹立竹1.2亿株。

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可开发量为43.7万千瓦。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保持完好。

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劳务输出人口达20多万人。

安化人民善良纯朴、勤劳聪慧,许多在外创业人士不但打拼出了一番事业,而且热心帮助家乡建设,是安化加快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

当代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技术、资源的竞争,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我县丰富资源使用好、开发好,就一定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力。

(三)发展的新挑战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尽管面临大变革、大调整,但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对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冲击将加大,新发展面临新挑战;我县基础仍然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2010年我县人均GDP只有1270美元,仅为全省的40%、全市54%,全县仍然有25.26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我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民生需求从生存型迈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高端商品需求和高端消费更加旺盛,人们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口、资金、资源、环境压力增大;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创新跨越,开创建设和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总体战略和市委“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思路,以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3+2”发展战略,促进基础设施大改善、综合经济实力大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大进步、民生保障水平大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增强,为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新安化。

(二)发展原则

1、重点突破原则。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和重大建设,握紧拳头办大事,凝心聚力抓建设,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改善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发展水平。

2、项目推动原则。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树立抓经济建设首要是抓项目建设的思路,增强项目建设意识,营造项目建设浓厚氛围,不断筛选、规划、论证、储备项目,形成源源不断上项目机制,继续加大立项争资和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构建经济建设新引擎。

3、绿色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保护青山绿水,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打造生态安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原则。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三)发展导向

1、新型工业化导向。

按照“园区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壮大规模,绿色发展”的要求,立足新的更高起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致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工业。

2、基础设施提升导向。

提高经济运行支撑能力、优化发展硬环境,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牢牢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3、新型城镇化导向。

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和布局,高质量、强力度建设和改造,突出打造县城中心,统筹抓好其他建制镇建设,改善基础市政设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突出现代、生态、文化、特色理念,全面提升城镇质量和品位,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便利舒适、文化浓厚、低碳宜居的新型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的重要作用。

4、新农村建设导向。

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在农村融入城市化生活理念,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探索土地入股、合作化经营等农村经营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实力。

5、和谐安化建设导向。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实施依法治县,全力打造平安安化、诚信安化,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3+2”发展战略,致力建设生态安化、民本安化、和谐安化、活力安化。

1、经济实力实现整体提升。

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GDP达到18500元;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财政总收入突破1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2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30亿元,年均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8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6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

推进基础产业提质,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创造条件培育上市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我县方便快捷地连通国内国际大市场。

2、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推进科教兴县,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形成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强县战略得到切实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得到初步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信息化水平提高。

3G网络覆盖率8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达到100%,无线数字电视的建设基本普及。

实现村村上网,城乡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

3、生态文明实现整体提质。

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森林蓄积量1500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实施。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80%。

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把安化建设成“3+5”城市群的天然氧吧、理想休憩地和避暑胜地。

4、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趋势逐步得到遏制。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00元,年均增长10%;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

物价总水平每年控制在4%以内。

5、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依法治县不断推进,执法水平大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全县上下树立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氛围。

三、主要举措

(一)转变发展方式,巩固和壮大基础产业

1、以做强茶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做强茶产业。

坚持文化引路、科技先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的发展方针,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提高品位”为着力点,努力把安化打造成“世界黑茶之都”。

新建、改造30万亩优质茶园,在白沙溪、安化茶厂、国津、怡清源、华莱生物、高马二溪等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培育5家龙头企业。

完成安化黑茶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化黑茶博物馆建设,将“安化黑茶”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

争取将“三砖”、“三尖”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茶文化内涵。

健全营销网络体系,拓展销售渠道;实施标准化管理,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稳定提高茶产品质量,促进安化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至2015年,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6亿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遏制耕地抛荒和严厉打击非法占田建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

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超级杂交稻15万亩,积极发展旱杂粮50万亩。

提高单产水平,总产稳定在30万吨以上。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统筹使用好各部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改造老灌区,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提高耕地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力争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普及推广水稻抛栽、生态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生化调控技术、节水灌溉、反季栽培等农业实用技术。

调整结构发展高优农业。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畜牧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和非农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

着力调整农产品结构,突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着力建设30万亩优质茶园、20万亩柑桔和优质小水果、50万亩旱杂粮、30万亩油料、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亩速生丰产商品林、60万亩丰产毛竹、15万亩油茶林、20万亩中药材、100万头无公害生猪、300万羽土野鸡、5万吨优质鱼、10万头食草动物等13大优质农产品基地。

着力做好农业区域结构规划,推行“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发展模式。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6大农业产业链:

一是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链。

利用安化丰富的油茶籽、油菜籽的资源和“宴香”牌茶油品牌优势,深度开发茶籽油、菜籽油、米糠油和食品加工专业用植物油等产品,做大做强油脂加工企业。

二是肉类加工产业链。

着力抓好生猪标准化基地建设,争取生猪调出大县项目,引进建设100万吨新鲜肉类食品加工企业,构建养殖、加工、批发、零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做大安化优质肉类加工产业。

三是以山野菜和水果为主体的果蔬加工产业链。

大力发展蕨菜、竹笋等山野菜和红薯、苦荞、柑桔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

重点扶持发展山山食品公司的野生蕨菜、脆笋生产,阿香果品公司混合果蔬汁、有机水果罐头开发,佳镔碧源果业出口基地建设,宏辉食品厂的红薯片、红薯果系列产品生产,安化县乳酸厂的乳酸系列产品生产。

四是水产品加工产业链。

着力建设柘溪库区和资江水面资源特色水产基地,努力建成年产1万吨水产品加工生产线,深度开发雪峰湖优质淡水鱼系列产品。

五是竹木加工产业链。

推进整合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规模经营,重点做大建玲竹业、胜辉木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使建玲竹业环保绿色竹木地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平方米,胜辉木业出口家具年产达到5000套。

六是中药材加工产业链。

开发以杜仲、厚朴等为原料的生物医药制品,有选择性地发展激素类制品、生物工程食品,支持成大制药、中药饮片等企业做大做强。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龙头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推行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体系等8大体系。

重点加强农技推广、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信息、市场流通等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农产品认证。

大力实施农产品优质种苗工程,发挥县无病毒柑桔良繁场、农业科技示范场、林科所、柘溪渔场、种畜场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带动作用,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县农产品品质。

建设安化黑茶专业市场、湘中畜产品交易市场、农机交易中心等专业市场,发展一批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超市和配送中心,抓好柘溪库区水果中转贮藏库、水果通风库、蔬菜冷藏库、茶叶汽调库等项目建设。

2、以做深矿产业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一头在外”工业,加快发展“两头在外”工业,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支柱,打造重大产业基地,建设特色工业小区,全面提升我县工业整体竞争力。

做深矿冶产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整合与提质并重,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深度开发锑、钨、锰、钒、硅、钴等6大矿产品系列。

进一步整合县内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企业,推进规模化、集团化经营。

重点扶持湘安钨业、渣滓溪矿业、紫金矿业、金源新材料、清塘圣德锰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把安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基地。

推进安化锰业9万吨锰矿开发、湘安钨业2000吨钨金深部探矿、渣滓溪矿业年产1万吨锑钨金属量深部探矿及5000吨精锑冶炼加工、天工合金材料年产5000吨钨铁钒铁产品开发、紫金矿业年产3000吨锑钨和500公斤黄金开发、年产3000吨高性能精密硬质合金、年产3万吨结晶硅等项目建设。

淘汰设施落后、工艺简陋、高耗低产、污染较重的冶金企业。

到2015年,实现矿产业总产值60亿元,增加值42亿元。

做大能源产业。

利用水能、风能优势,开发利用县域内水利资源及大中型水库水电资源和风能资源。

重点抓好装机240万千瓦安化抽水蓄能发电站项目、装机50万千瓦天子界风能发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动工建设。

全面开发23个小水电项目。

将现有的12家煤矿调整改造重组为5-7家,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煤矿。

努力把安化打造成为湖南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

做强建筑产业。

大力增强与提高本地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和整体施工能力,推动行业发展走向稳健和成熟,巩固提升建筑业作为安化经济支柱产业地位。

提高企业资质资格,控制企业个数,增加从业人数。

到2015年,企业总数控制在30家,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建筑业总产出达到23亿元,利税达到4亿元。

做实绿色食品产业。

立足是我县山区特有资源优势,重点扶持湖南白沙溪茶叶有限公司、安化油脂厂、山山食品有限公司、宏辉食品公司、安化乳酸厂等食品企业做大做强。

到2015年,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把安化打造成优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做强建材产业。

引导和促进不符合国家建材产业政策的水泥机立窑企业全面转产。

整合传统砖瓦、精灰和石材企业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逐步限制和取消粘土实心砖生产。

重点支持建设仙溪海螺水泥2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年产220万吨水泥粉磨项目,提高我县散装水泥利用率,推进水泥工业升级换代,把安化打造成建材产业基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新材料及电子产品制造项目。

重点建设平口6万吨铬铁及优钢加工项目,引资建设好年产3000吨硅系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项目、年产3000吨高性能精密硬质合金项目,扶持建设创捷宝等企业,巩固发展金源新材料、永兴钨业、嘉诚粉末、宏泰钨业、金鑫矿冶等一批有色金属废料回收企业,打造安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好特色工业小区。

充分利用省级“安化经济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在继续重点支持江南、东坪、高明、平口等乡镇将工业小区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梅城、清塘等乡镇建设特色工业小区。

一是抓好园区规划和功能定位,发展专业化、特色化工业园区。

江南工业小区建设食品加工基地,东坪工业小区建设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与新型工业基地,梅城工业小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平口工业小区建设铁合金加工基地,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小区建设废旧金属回收加工基地,小淹工业小区建设农林产品加工基地,清塘工业小区建设矿业加工基地。

二是制定鼓励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税费、项目支持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促进产业入园集聚,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引导园区突出发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企业。

三是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推进园区水、电、路、通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内产业、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形成前后关联、互动合作的联合发展模式,提升园区集聚发展能力。

3、以做响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做响旅游业。

坚持政府主导、总体规划、强化保护、科学开发、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业、茶业、渔业、小城镇建设及体育等与旅游业对接,促进梅山文化、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搞好旅游综合开发,形成“整体布局、资源互补,各有其重、互为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神韵安化”品牌,重点建设雪峰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3个旅游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旅游线、安化梅山文化旅游线、安化雪峰湖旅游线3条精品线,主动融入省市黄金旅游线路,对接大梅山文化圈、大湘西旅游网,逐步把安化建设成旅游强县。

茶马古道旅游线:

小淹陶澍故里—茶马古道—黄沙坪古茶市运动体验之旅,分期建设茶马古道、黄沙坪古茶市、小淹陶澍陵园、唐家观古商贸街、辰山风景区、柳树塘风景区等景点,建设茶旅一体化茶园基地。

梅山文化旅游线:

大峰山—梅山文化生态园—蚩尤故里人文关怀之旅,分期建设梅山文化生态园、蚩尤故里景区、梅城景区、廖家坪风景区、芙蓉山景区、大峰山景区、天罩坪景区等景点。

雪峰湖旅游线:

九龙池—雪峰湖—六步溪自然保护区山水观光之旅,分期建设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台山景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秦汉桃源、雪峰湖地质公园、九龙池风景区、生态农业示范岛等景点。

做响安化旅游业,必须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要素配套,重视旅游规划与策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推介销售安化黑茶、野生果蔬制品、肉类制品等地方特色商品,实现从单一旅游观光到商贸旅游综合开发。

到2015年,旅游业实现年接待旅游人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建设4A级景区2处。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加快房地产市场发展,规范开发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大东坪、梅城两个重点区域房地业开发,加快旧城改造,主攻新区开发。

支持盛世茶都、滨江名都、水韵山城等小区开发,建设高品位商品住宅小区,引导农民进城购房和在外创业者回乡购房。

安排发放不低于3亿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支持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争取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引进有势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我县房地产开发品位,扶植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

“十二五”期间完成住宅建设面积2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

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建立金融保险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

实施主攻大户、拓展新户和聚集散户相结合的营销策略,稳定存款。

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为载体的虚拟银行,创新金融产品。

巩固保险直销模式,积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开拓新型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防灾的社会公共职能。

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末达到20亿元。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改善邮政和电信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

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

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促进办事程序规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围绕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现综合物流、专业物流、物流配送相结合,城乡配送型物流、产业基地型物流、行业分拨型物流相结合,形成以东坪、梅城、平口等为核心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建设安化矿产品物流园,东坪、梅城、平口3个物流主配送中心。

提升商贸服务业。

按照改善市容市貌、疏解交通的要求,优化市场布局,改变公路两边随意摆摊设点赶场、城镇街道两旁随意摆摊设点的状况。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县城城区建立和完善湘资农贸、南苑星城、城南商业广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