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33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答案】D

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材料“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表明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同时,兼做小商业和雇佣劳动,有利于弥补农业活动的不足,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问题,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的自由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不正确。

3.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

4.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

“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

5.下面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位:

个),从表中可以推出

时间类型

中唐

晚唐

贡茶州

17

17

6

产茶州

43

69

582

贡茶州所占比重

39.35%

24.64%

1.03%

A.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区域分工渐趋合理

D.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

【答案】A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贡茶州所占比重到宋代大幅下降,贡茶指进贡给皇室的茶叶,贡茶州所占比重大降说明饮茶日益平民化,故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区域分工渐趋合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故D错误。

故选A。

6.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错误;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是不会加剧倭患的严重性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8.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

A.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B.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C.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未涉及上海是民族工业的集中地及成为国际大都会,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A项应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光绪年间(1875——1908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年间……上海……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可知晚清时期的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C。

9.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

这种二元化体制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当时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属于民主政治,A错误;军阀割据是20世纪20-30年代,B错误;清政府的残局并没有遏制住晚清半殖民化趋势,C错误;洋务运动的出现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D正确。

10.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答案】D

【解析】甲段是1904年到1912年,而洋务运动随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故A错误;乙段是1912年到1915年,当时列强并未停止对华商品输出,故B错误;丙段是1925年到1937年,下降主要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故C错误;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官僚资本和日本、美国势力双重打压,故D正确。

故选D。

11.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

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民族企业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20年代,即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产生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民族资本家们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BCD说法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2.民国初年颁布《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共和国无阶级之分,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主要体现了

A.自由思想

B.民主思想

C.平等思想

D.共和思想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受治于同一之法律”、“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以得出材料意在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自由、民主和共和思想等,ABD不正确。

13.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

》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答案】D

【解析】注意漫画下边的文字:

“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漫画的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D项正确;1926年中国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对非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无法反映出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分量问题,故C项错误。

14.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

影响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

B.北洋军阀掌控国家政权

C.社会改良缺乏群众性

D.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要求

【答案】D

15.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

“你预备买什么?

”乙想了一下,反问:

“你要买什么?

”甲告诉他:

“有什么买什么。

”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答案】C

【解析】“有什么买什么。

”说明当时货物的极度缺乏,1948年是国民党统治通货膨胀时期,故C正确;A和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美国货材料中没有信息说明。

16.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

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

第四,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

这反映出当时

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D.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蔡元培的征婚代表新式婚姻,“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说明时人并不认同蔡元培的婚姻理念,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报刊信息,故D项错误。

17.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做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

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整体史观

【答案】B

【解析】“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反映了从社会生活方面入手的史观,是社会史观的体现,故B正确;文明史观主要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文明形态来展开,故A错误;近代化史观指经济、政治等方面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故C错误;整体史观指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到整体,故D错误。

故选B。

18.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

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

这一指示

A.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C.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1950年,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在原有工业分布比较集中的上海、天津等等地,暂时不在建设大规模企业,体现了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重心转移的信息,A不正确;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B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政策,不是私人抵制,D不正确。

19.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

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

这些政策

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局部调整,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左”倾错误的局部调整,故A项错误;材料“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说明当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3年到1956年,发生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故D项错误。

故选C。

20.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

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

这说明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集体化之后,就有可能抽出少量土地和劳力,专门从事科学实验,“试验田”就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了,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要出现大跃进运动,可以说这才是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故排除A;B说法片面,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21.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

下面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关系,属于封闭体制,故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D,故D正确;计划经济不属于手工劳动,故AC项都错误;计划经济不属于开放体制,B应该属于现代市场经济,故B错误。

故选D。

22.1982年,上海《文汇报》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

其后,登载了《痛哉!

〈租地章程〉》,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映射建立经济特区。

这表明建立经济特区

A.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

B.未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

C.对国家主权形成威胁

D.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982年······这两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借古讽今,映射建立经济特区。

”,结合教材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强调经济特区的建立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故A符合题意;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政府支持的结果,B不正确;CD说法本身不正确。

23.1978年12月26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文革”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华盛顿,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

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停滞终于结束了,这

A.是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体现

B.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C.是“211工程”计划的一部分

D.标志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

【答案】B

【解析】“教育要三个面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科技人才,故B正确;“211工程”是指21世纪重点建设100多所高等学校和学科,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并不能说明“左”倾错误彻底结束,故D错误。

故选B。

24.昊然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农村的新变化》等并列的栏目。

如果再增加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从复关到入世》

C.《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D.《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所要增加的栏目应与材料中所列栏目均为并列关系,入手的角度应为中国国内的“改革”,只有A项符合题意,而BCD项均属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题干所列项目不存在并列关系,排除。

25.歌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

“爷爷说那一年变化很大。

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地分啦!

北京城开了一冬天的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以上歌词最可能选自

A.《Again1977》B.《我生在1978》C.《恋曲1990》D.《相约1998》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讨论真理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相对应的事件为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0分。

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

26.我国工商业发展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的重视态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

“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其原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材料四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

“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

”“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

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

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四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经济因素。

【答案】

(1)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变化:

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商人的轻视,变为重视和推崇。

(2)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入超越来越严重。

解决:

在中国建立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3)特征:

网络经济或知识经济或开放、透明、分享。

因素:

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全球步入信息化。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可以得出: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第二问,据材料“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的观念由传统的抑制轻视商业变为重视和推崇商业。

(2)第一问,据材料“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问,据材料“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可以得出其主张在中国建立机器生产的企业。

(3)第一问,据材料“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加以归纳概括。

第二问,据材料“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信息加以回答。

27.在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曲折又漫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三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

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属于“原发型”与“传导型”国家的哪一类型?

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的其中两个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

(1)类型:

“传导型”国家。

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企业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发展;

(2)条件:

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实现:

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政治清明:

新中国初期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农村繁荣:

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任写两个得

【解析】

(1)第一小问,“类型”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并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传导型’国家”的结论;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即可得出。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实现,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第一小问,“前提条件”,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即可得出“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的结论;第二小问,“实现”:

“民族独立”结合相关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角度思考作答;“政治清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新中国初期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人民当家做主,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农村繁荣”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