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279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docx

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一节适应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1、生理性萎缩:

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1)营养不良性萎缩:

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

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

(2)压迫性萎缩:

如:

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

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

如:

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如:

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

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1、代偿性肥大:

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

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hyperplasia):

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

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2、病理性增生:

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1、上皮性:

胃腺上皮→肠上皮化生

柱状上皮(气管、宫颈、胆囊)→鳞状上皮化生

2、间叶性:

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

骨骼肌→骨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形态学变化

(一)变性(degeneration):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cellularswelling):

细胞内水分的增多。

肉眼:

器官体积肿大,颜色苍白。

镜下:

依病变轻重,分别呈颗粒变性,疏松样变,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

细胞内甘油三脂的蓄积。

(1)好发部位:

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2)病理变化:

肝脂肪变性(严重时为脂肪肝)

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

3、玻璃样变(hyalinechange):

又称透明变性。

(1)细胞内玻璃样变:

浆细胞中的Russell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玻璃样小滴。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胶原纤维增宽融合,呈均质红染。

(3)细动脉玻璃样变:

管壁增厚,有红染蛋白性物质沉积,管腔狭窄。

4、淀粉样变:

组织间质中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5、粘液样变性:

组织间质中类粘液物质增多。

6、病理性色素沉着:

指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其中包括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

7、病理性钙化:

指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中有固体钙盐的沉积,包括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

(二)坏死(necrosis):

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1、基本病变:

细胞核: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细胞浆:

红染、进而解体。

细胞间质:

崩解

2、类型:

(1)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保持轮廓残影。

好发部位:

心肌、肝、脾、肾。

病理变化:

肉眼:

组织干燥,灰白色。

镜下:

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早期)。

特殊类型:

干酪样坏死(发生在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呈灰黄色,细腻。

镜下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

(2)液化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好发部位:

脑、脊髓等。

病理变化:

坏死组织分解液化。

特殊类型:

脂肪坏死(分为创伤性、酶解性,分别好发于乳腺、胰腺)。

(3)坏疽(gangrene):

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改变。

干性坏疽:

好发于四肢末端,坏死组织干燥,边界清楚。

湿性坏疽:

好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边界欠清。

气性坏疽:

常继发于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坏死组织内含气泡呈蜂窝状。

(4)纤维素性坏死(fibrinoidnecrosis):

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似红染的纤维素。

好发部位:

结缔组织和血管壁。

疾病举例:

急进性高血压、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结局

(1)局部炎症反应:

由细胞坏死诱发。

(2)溶解吸收:

坏死组织溶解后常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3)分离排除形成缺损:

表现为糜烂、溃疡、空洞、瘘管、窦道。

(4)机化:

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5)包裹、钙化:

前者指纤维组织包绕在坏死组织周围,后者指坏死组织中钙盐的沉积。

(三)凋亡(apoptosis):

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在基因调空下的程序性死亡。

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

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

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

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cells):

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stablecells):

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cells):

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

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

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

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

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

出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

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

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

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

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

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

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inhibition)。

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

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3、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连蛋白(adhesiveglycoproteins)。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结构:

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

2、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二)瘢痕组织:

是由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对机体有利也有弊。

三、创伤愈合

(一)基本过程

1、伤口早期的变化:

伤口局部坏死、出血及炎症反应。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hyperemia):

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

生理、病理情况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细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组织造成。

2、类型:

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3、病变:

器官、组织肿大,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4、后果:

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和不良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

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淤血(congestion)。

1、原因:

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

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

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可伴组织水肿及出血。

3、后果:

取决于淤血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表现为:

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几个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

大体上表现为“槟榔肝”,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肺淤血:

肺组织肿胀,呈暗红色,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及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

第二节出血

出血(hemorrhage):

血液从血管腔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过程。

一、破裂性出血:

由心脏和血管破裂所致。

二、漏出性出血:

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所致。

1、原因:

血管壁损害、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2、病变及后果:

出现体腔积血、血凝块、血肿形成。

早期呈鲜红色,后期因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呈棕黄色。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第三节血栓形成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2、血流状态的改变:

表现为血流变慢及涡流形成,使血小板边集,导致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的增高:

可分为遗传性高凝状态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两种。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1、白色血栓:

主要由血小板粘集而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大体:

灰白色、粗糙。

镜下:

珊瑚状血小板小梁,表面有白细胞。

2、红色血栓:

又称凝固性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大体:

暗红色,如血凝块。

镜下:

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3、混合性血栓:

由白色和红色血栓交错构成,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及左心房内球形血栓。

4、透明血栓:

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DIC。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纤溶系统激活及蛋白水解酶释放,致血栓溶解吸收。

2、脱落栓塞:

血栓软化后脱落,形成血栓栓子并随血流运行而致血栓栓塞。

3、机化再通:

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机化。

血栓中出现新生血管使血流得以部分恢复称再通。

4、钙化:

血栓中出现固体钙盐的沉积称钙化。

表现为静脉石和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

堵塞裂口,阻止出血及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

阻塞血管,影响血流;脱落形成栓子,并发栓塞;心瓣膜变形而致心瓣膜病;出血,见于DIC。

第四节栓塞(embolism)

一、定义: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的物质,随血液阻塞相应大小的血管腔的过程。

这种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二、栓子的种类:

1、血栓栓子:

最多见。

2、气体栓子

3、脂肪栓子

4、羊水栓子

5、瘤栓

6、生物性栓子:

菌栓,寄生虫栓子。

三、栓子运行途径:

1、静脉、右心→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2、左心、动脉→全身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致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4、交叉性栓塞:

常见于先心病时的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经缺损从压力高一侧到压力低一侧。

5、逆行性栓塞:

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胸、腹腔内压力骤增时,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四、分类及后果:

1、血栓栓塞:

(1)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大多来源于下肢静脉。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大多来自左心,少数来自动脉。

2、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airembolism):

多发生于静脉破裂后,尤在静脉内呈负压的部位。

(2)减压病(decompressionsickness):

深潜水或沉箱作业者迅速浮出水面或航空者由地面迅速升入高高空时发生。

3、脂肪栓塞:

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

4、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致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进入肺循环,造成栓塞。

5、其他栓塞:

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瘤栓可致转移瘤,寄生虫及其虫卵、异物等也可成为栓子。

第五节梗死(infarction)

一、定义:

局部器官、组织由于血流中断所发生的一种缺血性坏死。

(动脉血流突然中断,侧枝循环又不能及时建立,而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二、原因:

1、血管受压(闭塞):

多见于肠套叠、肠疝,静脉和动脉先后受压造成梗死。

2、管腔阻塞:

常见于血栓形成和栓塞,致动脉阻塞。

3、动脉痉挛:

如:

冠状动脉强烈而持续的痉挛,致心肌梗死。

三、梗死形成的条件:

1、供血血管的类型

2、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3、组织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4、血氧含量

四、梗死的病变和类型(列表如下):

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颜色灰白色、质地坚实(白色梗死)红色、柔软(红色梗死)

部位心、肾、脾、脑肺、肠

梗死灶的形状地图状(心)

锥体状(肾、脾)扇面(肺)

节段性(肠)

分界分界清、充血出血带不清楚

1、贫血性梗死:

(1)通常发生在质地比较致密的实质性器官。

(2)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枝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很少。

(3)因组织质地致密,小静脉发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挤出。

(4)坏死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炎性充血出血带。

(5)后期,边缘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

2、出血性梗死:

(1)主要见于在不同器官、表现不同(颜色、形状)。

(2)器官有丰富的吻合支。

(3)长期慢性淤血,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局部不能形成有效的循环,局部组织坏死。

五、梗死的特点:

1、梗死发生在不同的器官,表现不同。

2、大多数器官梗死都属于凝固性坏死,而脑梗死属于液化性坏死。

3、梗死的形态变化呈现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

第四章炎症(Inflammation)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1、炎症的定义:

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2、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局部反应: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全身反应:

发热、末梢血白细胞升高。

3、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

防御作用和损伤作用共存。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

2、化学性因子

3、生物性因子

4、坏死组织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

第二节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

一、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1、血流动力学改变

2、血管通透性增加

(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损伤

(3)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3、渗出液的作用:

局部炎症性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炎症后期,纤维网架可成为修复支架,并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

4、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1)白细胞边集

(2)白细胞粘着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4)白细胞的局部作用:

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5、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血管活性胺(组胺和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胞产物、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NO及神经肽。

(2)体液中的炎症介质:

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

三、增生:

包括实质细胞(如鼻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第三节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炎症的经过

1、急性炎症的特点: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为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

2、慢性炎症的特点:

持续几周或几月,可发生在急性炎症之后或潜隐逐渐发生。

二、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1、完全愈复

2、不完全愈复

(二)迁延为慢性炎症

(三)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蔓延

3、血行蔓延:

(1)菌血症(becteremia);细菌从局部病灶入血,并从血中查到细菌。

(2)毒血症(toxemia);细菌毒素吸收入血,机体有明显中毒症状。

(3)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力强的细菌入血后,在大量繁殖的同时产生毒素,机体有明显中毒症状。

(4)脓毒败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

第四节炎症的类型

一、炎症的一般分类原则:

概括的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二、变质性炎:

以变质变化为主的炎症,渗出和增生改变较轻微,多见于急性炎症。

1、部位:

肝、肾、心和脑等实质性器官。

2、疾病举例:

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渗出性炎:

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多为急性炎症。

(一)浆液性炎:

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

1、部位:

发生于粘膜——浆液性卡他性炎

浆膜——体腔积液

疏松结缔组织——局部炎性水肿

2、对机体的影响

(二)纤维素性炎: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

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

1、部位:

发生于粘膜——假膜性炎

浆膜——如“绒毛心”

肺组织——见于大叶性肺炎

2、对机体的影响

(三)化脓性炎:

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1、表面化脓和积脓(empyema)

2、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

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主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3、脓肿(abscess):

指局限性化脓性炎,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出血性炎(hemorrhagicinflammation)

上述各型炎症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存在。

四、增生性炎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二)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inflammation):

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1、肉芽肿的定义:

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2、常见病因

3、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1)异物性肉芽肿

(2)感染性肉芽肿

4、肉芽肿性炎病理变化:

以结核结节为例:

中央——干酪样坏死

周围——放射状排列的上皮细胞

可见郎罕氏巨细胞

外围——淋巴细胞、纤维结缔组织

第五节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一、致病因子的因素

二、全身性因素:

1、免疫状态

2、营养状态

3、内分泌状态

三、局部因素:

1、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

2、炎症渗出物和异物是否被清除或通引流情况

第五章肿瘤

肿瘤(tumor,neoplasi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第一节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肉眼观形态(大体形态各异,反映良恶性)

1、数目和大小

2、形状

3、颜色

4、硬度

(二)组织结构多样、基本成分均分两类

1、实质(肿瘤细胞):

(1)肿瘤的主要成分,大多一类,少数两或三类

(2)决定该肿瘤的性质,命名,生长方式,形状结构

(3)按分化程度分高(良性)和低(恶性)

2、间质(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

(1)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机体抗肿瘤反应

(3)肌纤维母细胞——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第二节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的异型性(atypia):

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异型性小——分化程度高,生物行为表现为良性过程。

异型性大——分化程度低,生物行为表现为恶性过程。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良性瘤:

异型性不明显

恶性瘤:

异型性明显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良性瘤:

异型性小

恶性瘤:

异型性显著表现为以下特点:

1、瘤细胞的多形性:

2、核的多型性:

3、胞浆改变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1、肿瘤生长动力学: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

(2)生长分数

(3)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

2、肿瘤血管的形成:

VEGF、b-FGF

3、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与异质化(heterogeneity)

二、肿瘤的生长:

1、生长速度:

差异很大

2、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2)浸润性生长:

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3)外生性生长:

是良、恶性肿瘤共同具有的生长方式。

三、肿瘤的扩散:

是一种恶性行为。

1、直接蔓延:

肿瘤组织从原发灶沿组织间隙等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和器官,并呈连续性生长的过程。

2、转移(metastasis):

肿瘤组织从原发灶侵入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1)淋巴道转移:

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常先转移到局部引流区的淋巴结。

(2)血道转移:

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但癌也可以发生,血道转移的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以肝、肺最常见。

(3)种植性转移:

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

3、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途径

(1)局部浸润:

分四步完成

(2)血行播散

(3)肿瘤转移的分子遗传学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四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

1、局部:

压迫,阻塞;出血,感染。

2、全身:

激素

二、恶性:

1、局部:

压迫,阻塞;破坏组织结构,溃疡,穿孔;出血,感染;疼痛。

2、全身:

激素影响,发热,恶病质。

第五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一、分化程度:

1、良性: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2、恶性:

分化差,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二、核分裂:

1、良性: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

2、恶性: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

三、生长速度:

1、良性:

缓慢

2、恶性:

较快

四、继发性改变:

1、良性:

较少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